一种穴距可调的插秧机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0280555 阅读:151 留言:0更新日期:2014-08-03 00:19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一种穴距可调的插秧机,包括动力轴、圆锥齿轮、传动轴,动力轴轴端的圆锥齿轮A与传动轴上的圆锥齿轮B相啮合,圆锥齿轮B右面设有变速齿轮组,变速齿轮组与双向圆柱螺旋凸轮轴上的滑移齿轮相啮合,送秧轴上设有滑套,滑套的一端套在双向圆柱螺旋凸轮轴上,另一端套在移箱轴上,滑套与秧盘固定连接,双向圆柱螺旋凸轮轴上设送秧凸轮和滑移齿轮;滑套两侧设有摆杆,送秧轴两端设有棘爪,主动滚轮轴两端设有棘轮,主动滚轮轴上还设有若干个带轮,带轮通过输送带与从动滚轮轴上的带轮连接。本发明专利技术用于对各种规格穴距秧苗进行栽插,大幅地减少了伤秧,伤根及漏秧现象的发生,使插秧穴距标准化和规范化,且投入成本低,易于生产。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种穴距可调的插秧机
本专利技术涉及农业机械中的水稻插秧机领域,具体地说是涉及到一种新型的横、纵向穴距可调、无级变速的插秧机。
技术介绍
水稻钵苗机插技术,也叫钵形毯状秧苗机插技术。相比于最初的机插毯苗,钵苗具有取秧精确,插秧根系带土,伤秧、伤根率和机插漏秧率低,机插苗丛间均匀一致,机插后秧苗返青快,发根和分蘖早等特点,有利于实现高产。在现有的钵苗育秧体制下,育秧盘具有多种规格,不同规格的育秧盘培育的钵形毯状秧苗穴距有较大差异。现有的插秧机不具备横向及纵向调距的功能,在插秧过程中就不能准确地取秧,会出现伤秧,伤根及漏秧的现象,对实现水稻的高产有较大的影响。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新型的横、纵向穴距可调、无级变速的插秧机,以满足现有钵苗育秧体制下各种规格穴距秧苗的栽插,能有效地减少伤秧,伤根及漏秧现象的发生,提闻插秩机的适应性。本专利技术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穴距可调的插秧机,包括动力轴、圆锥齿轮A、链轮、传动轴和送秧轴,其特征在于:所述动力轴轴端设置有圆锥齿轮A,圆锥齿轮A与传动轴上的圆锥齿轮B相啮合,链轮设在传动轴两端,圆锥齿轮B右面设置有变速齿轮组,变速齿轮组与双向圆柱螺旋凸轮轴上的滑移齿轮相啮合,送秧轴上设有滑套,滑套的一端套在双向圆柱螺旋凸轮轴上,滑套另一端套在移箱轴上,滑套与秧盘固定连接,双向圆柱螺旋凸轮轴上左端设送秧凸轮,右端设从右至左设滑移齿轮和送秧凸轮;送秧轴上的滑套两侧设有摆杆,各摆杆外侧设有回位弹簧,送秧轴两端设有棘爪,棘爪和棘轮组成棘轮棘爪机构,棘轮设置在主动滚轮轴两端,主动滚轮轴上还设有若干个带轮,带轮通过输送带与从动滚轮轴上的带轮连接。本专利技术所述的送秧轴设置为曲轴。本专利技术所述的输送带为同步齿形带。本专利技术的优点是:1、本专利技术实现了现有钵苗育秧体制下各种规格穴距秧苗的有效栽插,大幅地减少了伤秧,伤根及漏秧现象的发生,提高了插秧机的适应性。2、本专利技术实现了插秧机与现有钵苗育秧体制的统一,使得插秧穴距标准化和规范化,利于插秧机推广应用以及后期维护。3、本专利技术是在现有插秧机上做的改动,因此投入成本低,易于改进,便于生产。【附图说明】图1是本专利技术传动机构示意图。图2是纵向送秧机构结构示意图。图中的标记:1、圆锥齿轮A,2、圆锥齿轮B,3、传动轴,4、链轮,5、送秧凸轮,6、摆杆,7、送秧轴,8、棘爪,9、棘轮,10、动力轴,11、双向圆柱螺旋凸轮轴,12、滑套,13、变速齿轮组,14、滑移齿轮,15、回位弹簧,16、移箱轴,17、秧盘,18、主动滚轮轴,19、带轮,20、从动滚轮轴,21、输送带,22、秧苗。【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对本专利技术做进一步的说明: 参照附图,一种穴距可调的插秧机,包括动力轴10、圆锥齿轮A、链轮4、传动轴3和送秧轴7,其特征在于:所述动力轴10轴端设置有圆锥齿轮A,圆锥齿轮A与传动轴3上的圆锥齿轮B相啮合,链轮4设在传动轴3两端,圆锥齿轮B右面设置有变速齿轮组13,变速齿轮组13与双向圆柱螺旋凸轮轴11上的滑移齿轮14相啮合,送秧轴7上设有滑套12,滑套12的一端套在双向圆柱螺旋凸轮轴11上,滑套12的另一端套在移箱轴16上,滑套12与秧盘17固定连接,双向圆柱螺旋凸轮轴11上左端设送秧凸轮5,右端从右至左设滑移齿轮14和送秧凸轮5 ;送秧轴7上的滑套12两侧设有摆杆6,各摆杆6外侧设有回位弹簧15,送秧轴7两端设有棘爪8,棘爪8和棘轮9组成棘轮棘爪机构,棘轮9设置在主动滚轮轴18两端,主动滚轮轴18上还设有若干个带轮19,带轮19通过输送带21与从动滚轮轴20上的带轮连接。所述送秧轴7设置为曲轴,所述输送带21为同步齿形带。横向输送机构的原理是:动力轴10带动传动轴3运转,传动轴3通过变速齿轮组13和滑移齿轮14的齿轮的啮合带动双向圆柱螺旋凸轮轴11运转,双向圆柱螺旋凸轮轴11带动设置在送秧轴7上的滑套12来回运动,滑套12带动秧盘17横向移动,从而实现横向输送。对滑移齿轮14进行拨动调整将与变速齿轮组13组成若干组传动比,以适应现有的钵苗育秧体制下各种横向穴距秧苗的栽插。纵向输送机构的原理是:摆杆6由滑套12推动与送秧凸轮5形成接触或分离,当摆杆6和送秧凸轮5接触时带动送秧轴7运转,送秧轴7上的棘爪8将推动棘轮9转动,棘轮9带动主动滚轮轴18转动,主动滚轮轴18通过带轮19带动输送带21运转,从而实现纵向输送。所述摆杆6的初始位置是可调节的,调整摆杆6的位置即可改变摆杆6的转动角度进而改变棘爪8的转角,从而改变主动滚轮轴18的转角,输送带21的送秧行程也会随之改变,以适应现有的钵苗育秧体制下各种纵向穴距秧苗的栽插。 综上,该插秧机的工作原理是:发动机动力经动力轴10传入传动轴3,变速齿轮组13及链轮4跟随传动轴3转动,可拨动的滑移齿轮14与变速齿轮组13配合起到调速的作用,转动的动力经过齿轮啮合传递到双向圆柱螺旋凸轮轴11上,双向圆柱螺旋凸轮轴11将带动滑套12在送秧轴7上来回运动,当滑套12运动到左右两个位置时将压缩回位弹簧15使得摆杆6与送秧凸轮5接触,送秧凸轮5将带动送秧轴7转动,连接在送秧轴7上的棘爪8将转过一定角度推动棘轮9转动,棘轮9转动将带动主动滚轮轴18转动从而带动纵向送秧机构中的带轮19转动,带轮19将带动输送带21运动从而起到纵向输送秧苗的作用。同步齿形带可提高纵向送秧距离的准确性。本专利技术实现了现有钵苗育秧体制下各种规格穴距秩苗的有效栽插,大幅地减少了伤秩,伤根及漏秩现象的发生,提闻了插秩机的适应性,使得插秧穴距标准化和规范化,利于插秧机推广应用以及后期维护;且本专利技术是在现有插秧机上做的改动,投入成本低,易于改进,便于生产。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穴距可调的插秧机,包括动力轴(10)、圆锥齿轮A(1)、链轮(4)、传动轴(3)和送秧轴(7),其特征在于:所述动力轴(10)轴端设置有圆锥齿轮A(1),圆锥齿轮A(1)与传动轴(3)上的圆锥齿轮B(2)相啮合,链轮(4)设在传动轴(3)两端,圆锥齿轮B(2)右面设置有变速齿轮组(13),变速齿轮组(13)与双向圆柱螺旋凸轮轴(11)上的滑移齿轮(14)相啮合,送秧轴(7)上设有滑套(12),滑套(12)一端套在双向圆柱螺旋凸轮轴(11)上,滑套(12)另一端套在移箱轴(16)上,滑套(12)与秧盘(17)固定连接,双向圆柱螺旋凸轮轴(11)上左端设送秧凸轮(5),右端从右至左设滑移齿轮(14)和送秧凸轮(5);送秧轴(7)上的滑套(12)两侧设有摆杆(6),各摆杆(6)外侧设有回位弹簧(15),送秧轴(7)两端设有棘爪(8),棘爪(8)和棘轮(9)组成棘轮棘爪机构,棘轮(9)设置在主动滚轮轴(18)两端,主动滚轮轴(18)上还设有若干个带轮(19),带轮(19)通过输送带(21)与从动滚轮轴(20)上的带轮连接。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穴距可调的插秧机,包括动力轴(10)、圆锥齿轮A (1)、链轮(4)、传动轴(3) 和送秧轴(7),其特征在于:所述动力轴(10)轴端设置有圆锥齿轮A (1),圆锥齿轮A(1)与传动轴(3 )上的圆锥齿轮B (2 )相啮合,链轮(4)设在传动轴(3 )两端,圆锥齿轮B(2 )右面设置有变速齿轮组(13),变速齿轮组(13 )与双向圆柱螺旋凸轮轴(11)上的滑移齿轮(14 )相啮合,送秧轴(7 )上设有滑套(12 ),滑套(12 ) —端套在双向圆柱螺旋凸轮轴(11)上,滑套(12)另一端套在移箱轴(16)上,滑套(12)与秧盘(17)固定连接,双向圆柱螺旋凸轮轴...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陈勇邱永忠朱亚东陈杰季亚楠兰义戴飞
申请(专利权)人:江苏永涛实业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江苏;3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