模版印刷机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027493 阅读:208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一种模版印刷机,其包括:    印刷鼓,底版将缠绕在该印刷鼓周围;    底版制作和传送装置,用于对来自模版卷筒的模版进行穿孔,同时传送所述模版,由此产生底版;    底版储存装置,用于储存被所述底版制作和传送装置传送的底版;    底版传送装置,用于将底版传送出所述底版储存装置;    可移动的底版导向件,其被构制成选择性地将来自模版卷筒的模版引导到所述底版储存装置或所述底版传送装置;以及    拉伸部件,该拉伸部件邻接所述印刷鼓并且构制成选择性地移动到接触位置或释放位置,在该接触位置,所述拉伸部件与位于所述印刷鼓上的模版接触,由此在所述底版上施加拉伸力,在该释放位置,所述拉伸部件从所述底版上释放;    其中所述拉伸部件和所述可移动的底版导向件彼此互锁。(*该技术在2023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模版印刷机,用于通过将底版或穿孔的模版缠绕在印刷鼓上而在片材或记录介质上印刷图像。更具体的说,本专利技术涉及这种类型的模版印刷机,其包括构制成在底版上施加拉伸力的拉伸部件和用于储存底版的底版储存装置。
技术介绍
用于模版印刷机中的模版具有层压结构,该结构包括相互粘合的大约2μm-8μm厚的热塑性树脂薄膜和多孔支承件。多孔支承件由日本纸或合成纤维或其组合形成。热敏头或类似的加热单元根据图像数据利用热量选择性地贯穿或者切割热塑性树脂薄膜,从而制成底版。在底版已经缠绕在印刷鼓周围之后,一个压辊或类似的加压部件将一片材压靠在印刷鼓的外周边上,其结果是,供给到印刷鼓的内周边上的油墨通过印刷鼓的多孔部分和底版的穿孔传递到片材上,由此在片材上印刷图像。在印刷期间,油墨通过构成底版的多孔支承件的例如日本纸的纤维。因此,如果纤维局部地纠缠成束的形式,或者如果纤维横过树脂薄膜的孔延伸,则油墨不能平滑地通过纤维。结果,纤维痕迹出现在所得图像的纯色部分中,或者细线变得不连续或模糊不清。为了避免以上可归因于纤维的缺陷,已经提出了一种模版,其包括薄于常规的多孔支承件的多孔支承件,或者仅包括热塑性树脂薄膜。然而,常规的模版的表观机械强度由多孔支承件实现。在这个方面,带有这种薄的多孔支承件或者仅包括热塑性树脂薄膜的模版在机械强度方面显著地降低了,这是因为热塑性树脂薄膜很薄。总的来说,沿着片材传送的方向,通过压盘辊和定位在压盘辊下游的底版传送装置将模版传送到安装在印刷鼓上的夹持装置,同时由导向板导向。因为印刷鼓转动,底版传送装置和导向板不应该定位成过度接近印刷鼓,使得它们不会与夹持装置相干涉。因此,由于穿孔引起的收缩,在底版到达夹持装置之前,机械强度较低的底版会发生稍微波动、薄膜卷曲等等。如果这样波动的底版被夹持装置夹住,它会由于波的存在而在印刷鼓上产生褶皱,因此导致印品的缺陷。考虑到以上情况,日本专利公开文本No.2001-353949例如公开了一种模版印刷机,其包括拉伸部件,该拉伸部件邻接印刷鼓的外周边并且构制成拉伸缠绕在印刷鼓上的底版,参见3-5页和图1。该拉伸部件防止了底版在印刷鼓上产生褶皱。现在,这种类型的模版印刷机比其他的模版印刷机更为优越,这种类型的模版印刷机自动地执行的一系列步骤是排出用过的底版、制作底版、供给底版、印刷等等。在这种类型的模版印刷机中,在模版排出、模版制作和模版供给步骤之后执行印刷步骤。然而,在模版排出步骤之后执行模版制作步骤的常规的模版印刷机的问题在于,不能制作下一个底版,直到底版排出步骤结束为止,这就延长了所谓的第一印刷时间。日本专利公开文本No.2002-103565例如公开了一种模版印刷机,其包括底版储存装置,该底版储存装置构制成储存底版并且与底版排出步骤并行地或者在印刷期间制作下一个底版,由此减少第一印刷时间,因此改善有效的操作,参见5-11页和图1。在上述公开文本No.2001-353949中,考虑到拉伸部件不应该定位成过度接近印刷鼓的事实,拉伸部件被构制成可以在接近印刷鼓的位置和远离印刷鼓的位置之间移动。还有,在公开文本No.2002-103565中,定位在底版储存装置的上部中的可移动的底版导向件可以在一个位置和另一个位置之间移动,在该一个位置,导向件朝向底版储存装置下游的底版传送装置引导底版的前边缘,在该另一个位置,导向件不会阻碍底版进入底版储存装置。如果设置有拉伸部件和底版储存装置两者,模版印刷机可以使底版不产生褶皱,并且同时改善有效的操作。然而,这种结构增加了模版印刷机的成本,这是因为特定的移动装置必须分配给拉伸部件和可移动的底版导向件中的每一个。关于本专利技术的技术还公开在例如日本专利公开文本No.6-293176和7-125399中。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一个目的是提供一种模版印刷机,其能够使底版没有褶皱并且改善有效的操作,同时不会增加成本。本专利技术的模版印刷机包括印刷鼓,用于将底版缠绕在该印刷鼓周围;底版制作和传送部段,用于对来自模版卷筒的模版进行穿孔,同时传送模版,由此产生底版;底版储存部段,用于储存被底版制作和传送部段传送的底版;和辊子对,用于将底版传送出底版储存部段。可移动的底版导向件选择性地将来自模版卷筒的模版引导到底版储存部段或辊子对。拉伸部件邻接印刷鼓并且可以在接触位置和释放位置之间移动,在该接触位置,拉伸部件与位于印刷鼓上的模版接触,由此在底版上施加拉伸力,在该释放位置,拉伸部件从底版上释放。拉伸部件和可移动的底版导向件彼此互锁。附图说明通过结合附图进行的以下详细描述,本专利技术的上述和其他目的、特征和优点将变得明显,其中图1是前视图,表示实施本专利技术的模版印刷机处于待机状态;图2是前视图,表示所示的实施例处于底版供给待机状态;图3是前视图,表示所示的实施例处于底版制作状态;图4是前视图,表示所示的实施例处于底版缠绕状态;图5A和5B是示意图,各自表示包括在所示实施例中的拉伸部件的特定结构;图6是前视图,表示根据本专利技术的模版印刷机的另一个实施例处于待机状态;以及图7是前视图,表示根据本专利技术的模版印刷机的又一个实施例处于待机状态。具体实施例方式参考附图的图1,实施本专利技术的模版印刷机被示出并且总体标记为参考标记1。如图所示,模版印刷机1总体上包括印刷部段2、底版制作和传送部段3以及片材供给部段4。印刷部段2包括印刷鼓5和压辊6。印刷鼓5定位在未示出的印刷机本体的大致中心处,并且被未示出的印刷鼓驱动装置导致产生顺时针转动,如图1中所示。压辊6可以朝向和离开印刷鼓5移动,并且在朝向印刷鼓5移动时,将供自片材供给部段4的片材或者记录介质P压靠在印刷鼓5上。印刷鼓5在其轴向相对端部处具有一对凸缘,尽管没有具体地示出。多孔支承件5a在其相对边缘处固定在凸缘的周边上。多个筛网层压在多孔支承件5a的外周上。多孔支承件5a包括形成有多个孔5b的多孔部分。台阶7安装在多孔支承件5a的非多孔部分上,并且包括沿着印刷鼓5的轴向延伸的平表面。夹具8通过轴8a铰接在台阶7上以便绕着轴8a朝向和离开台阶7进行角运动。更具体地说,当印刷鼓5转动到预选定的位置时,未示出的打开/关闭装置打开并且然后关闭夹具8。供墨装置9布置在印刷鼓5的内侧并且包括供墨管10、油墨辊11和刮刀辊12,该供墨管10同时用作印刷鼓的轴。供墨管10在印刷鼓5的凸缘之间延伸,并且通过未示出的轴承可转动地支承着凸缘。油墨泵和油墨包连接到供墨管10上,尽管没有具体地示出。油墨泵在压力下,通过形成在供墨管10中的孔10a将油墨从油墨包供给到印刷鼓5的内部。油墨辊11在印刷鼓5的凸缘之间延伸,并且被未示出的一对侧壁可转动地支承着,这对侧壁固定在供墨管10上。未示出的驱动装置使油墨辊11沿着与印刷鼓5相同的方向转动,并且与印刷鼓5同步转动。油墨辊11的周边表面与印刷鼓5的内周边间隔开一个小的间隙。刮刀辊12邻接于油墨辊11并且也被支承油墨辊11的侧壁可转动地支承着。未示出的驱动装置使刮刀辊12与油墨辊11同步转动,但是沿着与油墨辊11相反的方向转动。刮刀辊12的周边表面和油墨辊11的周边表面彼此间隔开一个小的间隙。油墨辊11和刮刀辊12彼此邻接的部分形成一个在其间具有楔状部段的油墨池13。通过孔10a供给到油墨池13的油墨在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森富也高桥正纪小林一喜椿健悟
申请(专利权)人:东北理光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