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合吊装设备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0270227 阅读:108 留言:0更新日期:2014-07-30 20:58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组合吊装设备,包括导轨,所述导轨上安装电动行车,所述电动行车连接钢索,所述钢索连接吊笼,将科学考察设备置于吊笼内,利用导轨和电动行车进行移动和提升钢索,从而控制吊笼的起升。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出了整套用于海洋考察的科学考察设备的吊运、安装与防护的组合吊装设备,具有制作简单、成本低、安装难度小、使用方便、能有效地保护科学考察设备。(*该技术在2023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专利摘要】本技术提供了一种组合吊装设备,包括导轨,所述导轨上安装电动行车,所述电动行车连接钢索,所述钢索连接吊笼,将科学考察设备置于吊笼内,利用导轨和电动行车进行移动和提升钢索,从而控制吊笼的起升。本技术提出了整套用于海洋考察的科学考察设备的吊运、安装与防护的组合吊装设备,具有制作简单、成本低、安装难度小、使用方便、能有效地保护科学考察设备。【专利说明】组合吊装设备
本技术属于船舶吊装设备
,具体地说,涉及一种适用科学考察设备的安装、防护和吊运的组合吊装设备。
技术介绍
目前用于海洋考察的科学考察设备的种类很多,安装和使用方式多种多样,针对目前安装于船体内部竖井内的需固定使用的科学考察设备,如:多波束、ADCP、浅层剖面仪等,此类设备既需要伸出船体,又需要固定不动,船舶在航行时,会遇到渔网等障碍物,容易造成设备的损坏,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因此如何安装以及保护此类科学考察设备则是本技术所要解决的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解决上述安装于竖井内的科学考察设备容易被损坏的问题而提供一种组合吊装设备,具有制作结构简单、成本低、使用方便,能有效保护科学考察设备,适用于科学考察设备的吊运、安装和防护。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采用以下技术方案予以实现:一种组合吊装设备,包括导轨,所述导轨上安装电动行车,所述电动行车连接钢索,所述钢索连接吊笼。将科学考察设备置于吊笼内,电动行车安装在导轨上,利用导轨和电动行车进行移动和提升钢索,从而控制吊笼的起升。如上所述组合吊装设备,所述吊笼位于船体竖井内底部,采用角钢制作成框架式结构,吊笼内部设有安装科学考察设备的支撑座,以方便更换不同的科学考察设备。如上所述组合吊装设备,所述竖井内底部焊接有矩形框架式吊笼支撑座,所述吊笼上部外围设有与吊笼支撑座连接的支撑面板,所述吊笼支撑在吊笼支撑座上。吊笼采用角钢制作成框架式结构,有效地减少吊笼的重量和海水对其产生的浮力,内部设有支撑座便于科学考察设备的安装与更换。如上所述组合吊装设备,所述吊笼的顶部封闭,顶面设有与钢索连接的眼环。如上所述组合吊装设备,所述竖井的上部开口处设有井盖,井盖通过螺栓固定于甲板面上部,所述井盖和吊笼之间设有支撑杆。如上所述组合吊装设备,所述支撑杆是由若干段连杆通过螺纹连接而成,所述连杆一端具有螺栓杆,另一端具有螺纹孔,便于相互连接为整体的支撑杆,在每相邻的两个连杆之间设有定位板。如上所述组合吊装设备,所述定位板的中央具有可调定位孔,即可以通过螺栓调节大小和松紧,定位板四边是对称设置的四个支架。如上所述组合吊装设备,当需要使用科学考察设备时,将科学考察设备安装在所述吊笼内部,所述吊笼的底部设置导流罩,所述支撑杆安装于吊笼和井盖之间,将电动行车与吊笼之间用钢索连接;将导流罩安装于吊笼底部,通过导流罩对科学考察设备进行防护,以防止渔网等水中物体对科学考察设备造成损坏;当不使用科学考察设备时,为减少竖井对航速的影响,将所述导流罩拆下,所述吊笼底部安装吊笼底面板。将吊笼底面板安装于吊笼底部,通过吊笼底面板来减小竖井的开口,以减小竖井的大开口对船舶航速的影响。如上所述组合吊装设备,所述导流罩包括两个片状结构,对称设置在吊笼的底部两侧,顺着船舶的航行方向,每一片导流罩的前端底部为圆弧形,圆弧形的设计能有效的对如渔网等障碍物起到导向作用。如上所述组合吊装设备,所述井盖中央设有供钢索穿过的第一通孔,第一通孔周边设有便于连杆穿出固定的第二通孔,井盖周边设有若干固定孔。因在航行中吊笼会受到海水的冲击,从而产出向上的移动,此移动会影响科学考察设备的试验结果,所以采用支撑杆连接在吊笼与井盖之间,起到固定吊笼的作用,吊笼在下放过程中利用定位板对吊笼进行定位和导向。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的优点和积极效果是:本技术提出了整套用于海洋考察的科学考察设备的吊运、安装与防护的组合吊装设备,具有制作简单、成本低、安装难度小、使用方便、能有效地保护科学考察设备。【专利附图】【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组合吊装设备具体实施例的组合示意图一(安装科学考察设备时);图2是本技术组合吊装设备具体实施例的组合示意图二 (不安装科学考察设备时);图3是本技术的井盖结构图;图4是本技术的支撑杆结构图;图5是本技术的定位板结构图;图6-1是本技术的吊笼俯视图;图6-2是本技术的吊笼侧视图;图7-1是本技术的吊笼支撑座俯视图;图7-2是本技术的吊笼支撑座侧视图;图8-1是本技术的导流罩俯视图;图8-2是本技术的导流罩侧视图;图9是本技术的吊笼底面板结构图。【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参考图1所示,组合吊装设备由电动行车1、导轨2、井盖3、钢索4、支撑杆5、定位板6、吊笼7、吊笼支撑座71、导流罩8组成。电动行车I安装在导轨2上,电动行车I上具有眼环,钢索4上端连接在电动行车I的眼环上,钢索4下端连接吊笼7,吊笼7位于船体竖井内底部,竖井内底部焊接有吊笼支撑座71以支撑吊笼7。竖井的上部开口处设有井盖3,井盖3用螺栓安装于甲板面上部,吊笼7和井盖3之间通过支撑杆5连接支撑,支撑杆5是由若干段连杆51通过螺纹连接而成。因在航行中吊笼7会受到海水的冲击,从而产出向上的移动,此移动会影响科学考察设备的试验结果,所以采用支撑杆5连接在吊笼7与井盖3之间,起到固定吊笼7的作用,吊笼7在下放过程中利用定位板6对吊笼7进行定位和导向。当需要使用科学考察设备时,将科学考察设备安装在吊笼7内部,吊笼7的底部连接两片导流罩8,支撑杆5安装于吊笼7和井盖3之间,将电动行车I与吊笼7之间用钢索4连接;利用导轨2和电动行车I进行移动和提升钢索4,从而控制吊笼7的起升。采用电动行车I来控制科学考察设备的吊运、安装及防护,比人力更加便捷。导流罩8安装于吊笼7底部,对科学考察设备进行防护,以防止渔网等水中物体对科学考察设备造成损坏。如图6-1和6-2所示,吊笼7采用角钢制作成框架式结构,吊笼7上部外围设有与吊笼支撑座71连接的支撑面板72,吊笼7的顶部封闭,顶面设有与钢索4连接的眼环73,类似一顶部封闭的吊篮,吊笼7采用角钢制作成框架式结构,有效地减少吊笼的重量和海水对其产生的浮力,吊笼7内部设有支撑座便于科学考察设备的安装与更换。如图7-1、7_2所示,吊笼支撑座71为矩形框架式结构,用于和吊笼7上部外围的支撑面板72配合以支撑吊笼7,吊笼支撑座71的下部设置若干支撑筋711。如图4所示,支撑杆5包括若干段连杆51,相邻连杆51之间通过螺纹连接而成,连杆51 —端具有螺栓杆511,另一端具有螺纹孔512,便于相互连接为整体的支撑杆5,在每相邻的两个连杆51之间设有定位板6。如图5所示,定位板6的中央具有可调定位孔61,即可以通过螺栓调节大小和松紧,定位板6四边是对称设置的四个支架62。如图3所示,竖井上部开口处的井盖3,井盖3中央设有供钢索4穿过的第一通孔31,第一通孔31周边设有便于连杆51穿出固定的第二通孔32,井盖3周边设有若干固定孔33。如图8-1、8-2所示,导流罩8包括两个片状结构,对称设置在吊笼7的底部两侧,每一片状结构的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组合吊装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导轨,所述导轨上安装电动行车,所述电动行车连接钢索,所述钢索连接吊笼,所述吊笼位于船体竖井内底部,采用角钢制作成框架式结构,吊笼内部设有安装科学考察设备的支撑座,所述竖井内底部焊接有矩形框架式吊笼支撑座,所述吊笼上部外围设有与吊笼支撑座连接的支撑面板,所述吊笼支撑在吊笼支撑座上。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张国强初向英谢康
申请(专利权)人:青岛造船厂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山东;37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