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关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0252023 阅读:246 留言:0更新日期:2014-07-24 12:36
开关结构,包括钮子装置、动触头支撑件、触头导电组件、弹簧片、退线子及基座,所述的触头导电组件包括导电件和两个静触头支撑件,所述的两个静触头支撑件相向延伸出上下相对应设置的两个静触头,所述的导电件由两个门字型结构并排连接组成并安装在基座的一侧,所述的两个静触头支撑件均为门字型结构并安装在基座另一侧,所述导电件和两个静触头支撑件的门字型结构内安装有弹簧片,有弹簧片与门字型结构配合形成夹持导线的无螺纹接线端子装置。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结构简单、安装速度快、工作性能稳定、安全可靠的开关结构。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开关结构
本专利技术涉及墙壁开关领域,具体是一种开关结构,特别是一种无螺纹接线端子的双控开关结构。
技术介绍
目前市场上的双控开关结构中的动触头多为左右摆动的形式,此结构使得装置结构较为复杂,空间难以缩小且对装置的组装效率带来一定的影响,尤其是接线端子为无螺纹接线端子的双控开关。此外,目前市场上所见到的无螺纹接线开关的结构繁多,大多存在无螺纹连接结构只能接截面积为2.5mm2及以下的硬导线,不能接4mm2的硬导线的问题,假如硬将现有的无螺纹接线开关连接4mm2的硬导线使用,即使能接上,则其接线端子的电接触性能与硬导线的载流能力严重失衡(如4mm2的铜芯硬导线安全载流值为28A,而接线端子的实际的电接触的安全、稳定的导电能力达不到28A),并在最多5次接线操作后,其内的弹簧片的塑性变形严重,导致温升、虚接等安全隐患,轻者导致载流能力下降,重者因电接触性能失效造成产品报废。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的缺陷,提供一种结构简单、安装速度快、工作性能稳定、安全可靠的开关结构。为实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采用了如下技术方案:一种开关结构,包括钮子装置3、动触头支撑件4、触头导电组件5、弹簧片6、退线子7及基座8,所述的触头导电组件5包括导电件510和两个静触头支撑件,所述的两个静触头支撑件相向延伸出上下相对应设置的两个静触头,所述的导电件510由两个门字型结构并排连接组成并安装在基座8的一侧,所述的两个静触头支撑件均为门字型结构并安装在基座8另一侧,所述导电件510和两个静触头支撑件的门字型结构内安装有弹簧片6,由弹簧片6与门字型结构配合形成夹持导线的无螺纹接线端子装置,所述的动触头支撑件4安装在基座8内并被导电件510向开关中部延伸出的支点所支撑,所述的动触头支撑件4向两个静触头方向延伸设有动触头404,所述的钮子装置3与动触头支撑件4相接触,通过摆动钮子装置3使动触头支撑件4以导电件510向开关中部延伸出的支点为支撑摆动,从而驱动动触头404在两个相对应设置的静触头之间上下摆动,可分别与两个静触头形成电连接。进一步,所述的导电件510和两个静触头支撑件的门字型结构垂直部分的其中一侧是端子片,所述的端子片包括端子片斜面,所述的弹簧片6包括压线部分611和卡线部分612,所述的压线部分611和卡线部分612与门字型结构垂直部分的端子片接触对导线形成限位固定,由弹簧片6、端子片斜面以及基座8侧壁形成固定导线的三角形区域,其中端子片斜面与基座8侧壁之间的夹角为锐角。进一步,所述的弹簧片6包括依次首尾相接的卡线片段601、第一弧段602、连接片段603、第二弧段604、压线片段605、第三弧段606及限位片段607,三个弧段构成了S型的弹簧片6,弹簧片6安装在基座8的弹簧片安装槽内且被触头导电组件5的门字型结构包围限位,所述的卡线片段601端部为卡线部601a,第二弧段604的弧面部分为压线部604a,所述的卡线部601a和压线部604a相对于端子片515并且相邻于基座8内的接线孔801设置,所述的限位片段607贴靠在门字型结构侧壁上固定限位所述弹簧片6,导线挤压卡线部601a使卡线片段601发生变形,卡线片段601产生反作用力使压线部604a挤压导线线芯部分,同时压线部604a对导线进行限位固定。进一步,所述的退线子7安装在基座8内相应的限位槽中,退线子7包括退线子7两翼的退线导向耳710,所述的退线导向耳710包括上部与侧面连接处的退线弧面711及下部的导向斜面712,所述的退线弧面711与弹簧片6的卡线部底面相接触,退线时退线弧面711推动卡线部使卡线部对导线失去作用力从而拔出导线实现退线功能,所述的导向斜面712安装在基座8内的斜面导轨805上,使退线子7沿导向斜面712向斜上方运动。进一步,基座8内安装有两个静触头支撑件的一侧设置有触点保护壁806,所述的两个静触头支撑件安装在触点保护壁806与基座8两侧的侧壁之间,所述的两个静触头支撑件的两个静触头延伸到触点保护壁806内,所述的触点保护壁806开口朝向基座8另一侧的导电件510并半包围两个静触头及动触头并将触头与其他机构分隔。进一步,所述的两个静触头支撑件包括第一路静触头支撑件520和第二路静触头支撑件530,所述的第一路静触头支撑件520沿门字型结构一侧的垂直部分底部延伸有一相对第一路静触头支撑件520横向倾斜放置的U型连接片521,所述的U型连接片521的端部设有第一路静触头522,所述的第一路静触头522通过U型连接片从触点保护壁806开口部分延伸进触点保护壁806内底部,所述的第二路静触头支撑件530通过第二路静触头平台531由上往下延伸将第二路静触头532放置在触点保护壁806内的上部,两个静触头之间设有动触头404。进一步,所述的钮子装置3包括T型结构的钮子301、连接弹簧302及顶杆303,所述的T型结构的钮子301垂直部分有一用于安装连接弹簧302和顶杆303的圆柱型空腔,所述的连接弹簧302和顶杆303安装在圆柱形空腔内,并通过套在顶杆303尾部的连接弹簧302与钮子301弹性连接,顶杆303的端部与动触头支撑件4接触。进一步,所述的动触头支撑件4包括U型滑槽401、安装在U型滑槽401两侧的固定翼402、向U型滑槽401一端延伸出的动触头金属片403及安装在动触头金属片403上的动触头404,所述的导电件510支撑动触头支撑件4底部,所述的钮子装置3的在U型滑槽401内可自由滑动并驱动触头支撑件4以导电件510的支撑部分为支点摆动,从而带动动触头404上下移动,所述的固定翼402安装在基座8中部两侧的固定翼限位槽809内限位动触头支撑件4。进一步,所述导电件510的门字型垂直部分一侧为端子片515,另一侧底部连接且向开关中部延伸出水平连接片514,所述的水平连接片514末端的边沿垂直设置有呈一字型的支点横杠513,所述的支点横杠513一侧与水平连接片514边沿垂直连接另一侧为圆弧面511,所述的圆弧面511支撑动触头支撑件4。进一步,所述的基座8内设有定位筋803,所述的定位筋803是由安装孔801向相邻的基座8侧壁延伸出的凸起,定位筋803与另一侧基座8侧壁构成端子片限位槽802,所述的端子片安装在端子片限位槽802内。本专利技术的一种开关结构通过由导电件及两个静触头支撑件组成的静触头组件,实现双控开关动触头上下摆动的形式,此种形式的开关结构简单,装置体积小高度低,通断性能稳定。同时,通过S型的弹簧片,端子片斜面和基座壁构成的三角形导线夹持方式,使无螺纹接线端子可接受横截面积1.5mm2—4mm2范围任意规格硬导线,提升了开关的接线能力,且S型的弹簧片在导线多次插拔的情况下受变形影响小。此外,通过退线子导向斜面,实现退线子退线轨迹沿斜上方运动,使退线过程安全方便。附图说明图1是本专利技术开关结构的分解结构示意图;图2是本专利技术的动触头支撑件结构示意图;图3是本专利技术的导电件结构示意图;图4是本专利技术的第一路静触头支撑件结构示意图;图5是本专利技术的第二路静触头支撑件结构示意图;图6是本专利技术的触头部分剖面图;图7是本专利技术的退线子正面结构示意图;图8是本专利技术的退线子背面结构示意图;图9是本专利技术的退线子另一实施例正面结构示意图;图10是本发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开关结构

【技术保护点】
一种开关结构,包括钮子装置(3)、动触头支撑件(4)、触头导电组件(5)、弹簧片(6)、退线子(7)及基座(8),其特征在于:所述的触头导电组件(5)包括导电件(510)和两个静触头支撑件,所述的两个静触头支撑件相向延伸出上下相对应设置的两个静触头,所述的导电件(510)由两个门字型结构并排连接组成并安装在基座(8)的一侧,所述的两个静触头支撑件均为门字型结构并安装在基座(8)另一侧,所述导电件(510)和两个静触头支撑件的门字型结构内安装有弹簧片(6),由弹簧片(6)与门字型结构配合形成夹持导线的无螺纹接线端子装置;所述的动触头支撑件(4)安装在基座(8)内并被导电件(510)向开关中部延伸出的支点所支撑,所述的动触头支撑件(4)向两个静触头方向延伸设有动触头(404),所述的钮子装置(3)与动触头支撑件(4)相接触,通过摆动钮子装置(3)使动触头支撑件(4)以导电件(510)向开关中部延伸出的支点为支撑摆动,从而驱动动触头(404)在两个相对应设置的静触头之间上下摆动,可分别与两个静触头形成电连接。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开关结构,包括钮子装置(3)、动触头支撑件(4)、触头导电组件(5)、弹簧片(6)、退线子(7)及基座(8),其特征在于:所述的触头导电组件(5)包括导电件(510)和两个静触头支撑件,所述的两个静触头支撑件相向延伸出上下相对应设置的两个静触头,所述的导电件(510)由两个门字型结构并排连接组成并安装在基座(8)的一侧,所述的两个静触头支撑件均为门字型结构并安装在基座(8)另一侧,所述导电件(510)和两个静触头支撑件的门字型结构内安装有弹簧片(6),由弹簧片(6)与门字型结构配合形成夹持导线的无螺纹接线端子装置;所述的动触头支撑件(4)安装在基座(8)内并被导电件(510)向开关中部延伸出的支点所支撑,所述的动触头支撑件(4)向两个静触头方向延伸设有动触头(404),所述的钮子装置(3)与动触头支撑件(4)相接触,通过摆动钮子装置(3)使动触头支撑件(4)以导电件(510)向开关中部延伸出的支点为支撑摆动,从而驱动动触头(404)在两个相对应设置的静触头之间上下摆动,可分别与两个静触头形成电连接;导电件(510)和两个静触头支撑件的门字型结构垂直部分的其中一侧是端子片(515,525,535),所述的端子片(515,525,535)包括端子片斜面(515a,525a,535a),所述的弹簧片(6)包括压线部分(611)和卡线部分(612),所述的压线部分(611)和卡线部分(612)与门字型结构垂直部分的端子片(515,525,535)接触对导线形成限位固定,由弹簧片(6)、端子片斜面(515a,525a,535a)以及基座(8)侧壁形成固定导线的三角形区域,其中端子片斜面(515a,525a,535a)与基座(8)侧壁之间的夹角为锐角。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开关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弹簧片(6)包括依次首尾相接的卡线片段(601)、第一弧段(602)、连接片段(603)、第二弧段(604)、压线片段(605)、第三弧段(606)及限位片段(607),三个弧段构成了S型的弹簧片(6),弹簧片(6)安装在基座(8)的弹簧片安装槽内且被触头导电组件(5)的门字型结构包围限位,所述的卡线片段(601)端部为卡线部(601a),第二弧段(604)的弧面部分为压线部(604a),所述的卡线部(601a)和压线部(604a)相对于端子片(515)并且相邻于基座(8)内的接线孔(801)设置,所述的限位片段(607)贴靠在门字型结构侧壁上固定限位所述弹簧片(6),导线挤压卡线部(601a)使卡线片段(601)发生变形,卡线片段(601)产生反作用力使压线部(604a)挤压导线线芯部分,同时压线部(604a)对导线进行限位固定。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开关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的退线子(7)安装在基座(8)内相应的限位槽中,退线子(7)包括退线子(7)两翼的退线导向耳(710),所述的退线导向耳(710)包括上部与侧面连接处的退线弧面(711)及下部的导向斜面(712),所述的退线弧面(711)与弹簧片(6)的卡线部底面相接触,退线时退线弧面(711)推动卡线部使卡线部对导线失去作用力从而拔出导线实现退线功能,所述的导向斜面(712)安装在...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刘宏飞郑立清刘远方叶伟杰胡兰芳
申请(专利权)人:浙江正泰建筑电器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浙江;3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