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钢套和包括该钢套的电机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0243351 阅读:98 留言:0更新日期:2014-07-23 16:5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钢套和包括该钢套的电机。所述钢套位于电机定子和电机壳体之间,用于实现所述电机定子和所述电机壳体之间的固定连接,其中:所述钢套的首端具有多个凸耳,所述多个凸耳分别沿所述钢套的径向向外伸展,用于连接所述电机壳体;所述钢套的首端还具有多个折边,所述多个折边沿所述钢套径向向内弯折,所述钢套的尾端具有沿所述钢套的径向向内弯折的卷边,所述卷边和所述折边分别卡合在所述电机定子的铁芯上,用于固定所述钢套和所述电机定子。所述电机包括所述的钢套,所述钢套位于所述电机的电机定子和电机壳体之间。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解决了,现有电机生产效率低下、无法防止轴向窜动损坏、分瓣定子同心度难以保证的技术问题。(*该技术在2023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专利摘要】本技术公开了一种钢套和包括该钢套的电机。所述钢套位于电机定子和电机壳体之间,用于实现所述电机定子和所述电机壳体之间的固定连接,其中:所述钢套的首端具有多个凸耳,所述多个凸耳分别沿所述钢套的径向向外伸展,用于连接所述电机壳体;所述钢套的首端还具有多个折边,所述多个折边沿所述钢套径向向内弯折,所述钢套的尾端具有沿所述钢套的径向向内弯折的卷边,所述卷边和所述折边分别卡合在所述电机定子的铁芯上,用于固定所述钢套和所述电机定子。所述电机包括所述的钢套,所述钢套位于所述电机的电机定子和电机壳体之间。本技术解决了,现有电机生产效率低下、无法防止轴向窜动损坏、分瓣定子同心度难以保证的技术问题。【专利说明】一种钢套和包括该钢套的电机
本技术涉及电机设备
,尤其涉及一种钢套和包括该钢套的电机。
技术介绍
在混合动力汽车和纯电动汽车领域,对电机本体的要求越来越高;尤其对电机的功率密度、扭矩密度、电机生产成本、电机的生产效率要求更高;为了达到满足上述的要求,对于电机定子和电机壳体的连接强度要求极为严格。目前,电机定子直接固定在电机壳体内,该安装方式至少具有如下缺陷:1、为实现电机定子与电机壳体的精密装配,对于电机定子与电机壳体外形尺寸的加工要求极高,导致电机的生产效率低下;2、现有的电机定子与电机壳体,仅是进行了径向的固定,无法避免轴向窜动的损害,而电机应用于汽车时,要求电机在高温环境下能耐高冲击、高振动,因此,现有的电机定子装配方式无法满足上述要求;3、对于分瓣定子,需要分别与电机壳体进行固定安装,安装到电机壳体上之后,各分瓣定子的位置无法调整,因此,现有的分瓣定子的传统安装方式,无法调整并确保各分瓣定子的同心度。基于此,本技术提供了一种钢套和包括该钢套的电机。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钢套,用于连接在电机定子和电机壳体之间,以解决现有电机定子与电机壳体之间连接强度不高、无法防止轴向窜动损坏的技术问题。本技术的目的还在于提供一种电机,该电机的电机定子通过钢套连接在电机壳体上,用于解决现有电机生产效率低下、无法防止轴向窜动损坏、分瓣定子同心度难以保证的技术问题。基于上述第一目的,本技术提供了一种钢套,所述钢套位于电机定子和电机壳体之间,用于实现所述电机定子和所述电机壳体之间的固定连接,其中:所述钢套的首端具有多个凸耳,所述多个凸耳分别沿所述钢套的径向向外伸展,用于连接所述电机壳体;所述钢套的首端还具有多个折边,所述多个折边沿所述钢套径向向内弯折,所述钢套的尾端具有沿所述钢套的径向向内弯折的卷边,所述卷边和所述折边分别卡合在所述电机定子的铁芯上,用于固定所述钢套和所述电机定子。优选的,所述钢套的首端具有多个缺口,所述多个折边分别位于各所述缺口处。优选的,各所述凸耳上分别设置有至少一个通孔,所述通孔与所述电机壳体的螺栓孔相对应设置,用于安装螺栓。优选的,所述凸耳设置为四个。基于上述第二目的,本技术提供了一种电机,所述电机包括所述的钢套,所述钢套位于所述电机的电机定子和电机壳体之间,其中:所述钢套套装并固定在所述电机定子上,所述钢套与所述电机壳体固定连接。优选的,所述电机定子为分瓣定子。综上所述,本技术提供的钢套,通过所设置的卷边和折边,能够扣合在电机定子的铁芯上,进而实现对于电机定子径向和轴向的固定,使得电机定子能够有效避免轴向窜动,进而解决了传统的电机定子受到轴向窜动损害的问题;通过所设置的凸耳,可实现快速安装固定在电机壳体上,较之现有依靠电机壳体固定电机定子的传统方式,本技术通过钢套实现电机壳体和电机定子的固定连接,大幅降低了电机壳体等的加工精度要求,进而提高了电机的生产效率;对于分瓣定子,可通过调整卷边和折边的扣合度以及位置关系,进行分瓣定子的同心度调整,待调整精度后,再通过凸耳将钢套安装到电机壳体上,能够充分保证电机中的分瓣定子的同心度。【专利附图】【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钢套的结构立体图;图2是本技术电机的结构原理图(纵剖视图、未显示电机端盖);图3是本技术电机的结构主视图(未显示电机外壳和电机端盖);图4是本技术电机的AA剖视图。【具体实施方式】为使本技术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技术实施方式作进一步地详细描述。钢套实施例参见图1,该实施例提供了一种钢套100,所述钢套100位于电机定子和电机壳体之间,用于实现所述电机定子和所述电机壳体之间的固定连接。为便于描述所述钢套100的结构,所述钢套100沿轴向具有首端110和尾端120。所述钢套100的首端110具有多个凸耳111,所述多个凸耳111分别沿所述钢套100的径向向外伸展,用于连接所述电机壳体,其中,沿径向向外是指远离圆心的方向,相对应的,沿径向向内是指朝向圆心的方向。将所述钢套100的首端110预设多个沿轴向凸出的凸出部101,将各凸出部101弯折九十度左右,令凸出部101沿径向向外即形成所述凸耳111。所述凸耳111的根部宽度小于顶部宽度,以提高其强度。在确保所述凸耳111与所述电机壳体的连接稳定性的基础上,为降低所述钢套100的加工成本,所述凸耳111优选设置为四个,所述四个凸耳111大致上呈正方形分布,以均衡受力,延长所述钢套100的使用寿命。所述凸耳111与电机壳体的连接方式,可以采用焊接等方式,本实施例中,优选采用螺接的连接方式,以实现快速装配的目的,据此,在各所述凸耳111上分别设置有至少一个通孔112,图中显示各所述凸耳111上分别设置有两个通孔112,所述通孔112与所述电机壳体的螺栓孔相对应设置。所述钢套100与所述电机定子的径向固定,通过所述钢套100套装在所述电机定子上实现,即,所述钢套100的内径与所述电机定子的铁芯外径相适配,依据具体安装精度要求,其配合关系可以是间隙配合或者过渡配合。所述钢套100与所述电机定子的轴向固定,优选为:所述钢套100的首端110具有多个折边113,所述多个折边113沿所述钢套100径向向内弯折,所述钢套100的尾端120具有沿所述钢套100的径向向内弯折的卷边121,所述卷边121和所述折边113分别卡合在所述电机定子的铁芯上,即卡合在所述铁芯的轴向的两端。在卡合安装时,可依据所述铁芯的轴向长度,预先设置所述卷边121和所述折边113,然后沿轴向推动所述钢套100,另所述钢套100的所述折边113发生适当弹性变形后卡合到所述铁芯上;或者可以是,先保持凸出部101状态,将所述钢套100沿轴向套装到所述铁芯上之后,再弯折所述凸出部101形成所述折边113,实现卡合。据此,通过所述钢套100对电机定子的径向和轴向固定,以及与所述电机壳体的连接固定,实现了电机定子和电机壳体的固定。且在此基础上,在设计加工所述电机定子和所述电机壳体时,可大幅降低电机定子的外径和电机壳体的内径的加工精度,进而提高了电机的生产效率;以及在此基础上,所述钢套100可实现对电机定子的轴向定位,进而能够有效防止电机轴向窜动造成损害,以适用于汽车对电机的耐高冲击和耐高振动的要求。该实施例中所优选的,在所述钢套100的首端110设置有多个缺口 114。所述缺口114与电机的冷却水管等构件相对应,用于避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钢套,其特征在于,所述钢套位于电机定子和电机壳体之间,用于实现所述电机定子和所述电机壳体之间的固定连接,其中:所述钢套的首端具有多个凸耳,所述多个凸耳分别沿所述钢套的径向向外伸展,用于连接所述电机壳体;所述钢套的首端还具有多个折边,所述多个折边沿所述钢套径向向内弯折,所述钢套的尾端具有沿所述钢套的径向向内弯折的卷边,所述卷边和所述折边分别卡合在所述电机定子的铁芯上,用于固定所述钢套和所述电机定子。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蔡蔚王江涛
申请(专利权)人:精进电动科技北京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北京;1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