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有机水稻本田双功能层除草的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10232812 阅读:208 留言:0更新日期:2014-07-18 12:50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有机水稻本田双功能层除草的方法,是基于水稻有机栽培条件下,根据水田杂草发生规律和生物学特性,运用生态学原理,通过制造“双功能层”进行本田除草的一种方法;即在地表制造有机“还原层”和杨叶“覆盖层”,利用有机“还原层”和杨叶“覆盖层”的不同功能,达到有效控制稻田杂草发生危害的目的。该除草方法与现有的有机水稻本田除草方法相比,具有除草效果好、提高土壤肥力、节本增效、生态环保、简便易行等优点。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专利摘要】本专利技术提供了,是基于水稻有机栽培条件下,根据水田杂草发生规律和生物学特性,运用生态学原理,通过制造“双功能层”进行本田除草的一种方法;即在地表制造有机“还原层”和杨叶“覆盖层”,利用有机“还原层”和杨叶“覆盖层”的不同功能,达到有效控制稻田杂草发生危害的目的。该除草方法与现有的有机水稻本田除草方法相比,具有除草效果好、提高土壤肥力、节本增效、生态环保、简便易行等优点。【专利说明】
本专利技术涉及。技术背景中国是稻米生产和消费大国,60%以上人口以大米为主食,因此,稻米产品的质量与安全一直是人们所关注的焦点。20世纪末,为满足市场对优质、安全稻米的需要,有机稻米生产在中国迅速发展,并逐渐成为一个新兴产业。有机水稻是指在生产过程中不使用化学合成的化肥、农药、生长调节剂等物质,也不采用转基因技术获得的生物及其产物,而是遵循自然规律和生态学原理,采用种养结合、循环再生等一系列可持续农业技术所种植的水稻。稻田杂草是在水稻特定的生长环境中,直接或间接干扰水稻生长的植物,它会直接影响水稻的生长发育和产量,除草一直是水稻生产的重要环节。由于水稻有机栽培过程中严禁使用化学除草剂,迄今尚未有简便易行、经济有效的本田除草方法,仍然主要靠人工拔除,使生产成本大大增加。因此,本田期杂草防除已成为制约有机水稻发展的瓶颈。 现有的有机水稻本田除草方法,在黄淮稻麦两熟区应用时,有的成本太高,有的除草效果差,难以大面积推广应用。稻鸭共作除草方法:在黄淮稻麦两熟区,一方面由于水旱轮作,水源缺乏,灌水量少,本田土壤有机质含量低,泥土比较硬实,田螺、泥鳅等水生动物少,导致鸭子在田间觅食活动量小;另一方面为了解决稻麦两熟争夺季节的矛盾,采用长龄大秧移栽,且栽插密度较大,从插秧到封垄的生长时间较短,给鸭子在田间活动带来困难,因此在黄淮稻区采用稻鸭共作除草方法,不但养鸭管理费工费时,而且除草效果差。稻田养蟹除草方法:只有在河蟹放养密度较大的情况下,对稻田中后期水下杂草除灭效果较好,该方法费工费时、成本高,只能适用于小面积生产。“稻糠稻作”除草方法:在黄淮稻麦两熟区土壤有机质含量较低的情况下,除草效果并不理想,而且成本太高。发酵鸡粪、生物谷壳粉等除草方法:由于黄淮稻麦两熟区土壤有机质含量较低,实际应用中除草效果太差。深水压草、以苗压草、诱草灭草、耕作除草等除草方法,虽然对本田杂草发生有一定的控制作用,但是除草效果差,仍然需要辅助大量的人工拔除。再生纸覆盖除草方法,虽然除草效果好,但只能适用于机械插秧覆膜一体化栽培,对整地质量等要求严格,成本高,在以人工插秧为主的黄淮稻区推广应用难度较大。 水田不同的杂草种子(块茎)在发芽生长过程中对氧气和光照等环境条件有不同的要求,利用这些生物学特性,采取不同的措施,就可以达到除草的目的。如针叶型湿生性杂草稗草、水莎草等种子(块茎)发芽时需要氧而不需要光,生长时需要氧且稍需要光;阔叶型水生性杂草鸭舌草、瓜皮草、野慈姑、眼子菜等种子(块茎)发芽时不需要氧而需要光,生长时稍需要氧且需要光;针叶型水生性杂草萤蔺、黑慈姑等种子(块茎)发芽时需要氧且稍需要光,生长时稍需要氧和光。因此,在杂草发芽生长时,只要限制氧气供给和阻隔光照,就能有效抑制杂草的发芽生长。 中国北方平原林木主要是杨树,杨树枝叶繁茂,杨叶资源丰富。大量的杨树落叶,布满路旁沟渠,需要耗费大量的人力进行清理或焚烧,造成资源浪费,污染环境。据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发布的有关资料显示,一般的5年生1-69杨林,每年鲜叶单产为652.7-706.7kg/亩,烘干后为241.7-269.2kg/亩,叶面积指数为3.5_4,如果稻田覆盖指数按2计算(即覆盖两层杨叶),I亩普通的5年生1-69杨林树叶可满足2亩左右的水田除草,因此丰富的杨叶为水稻有机栽培提供了充足的除草材料。关于杨叶应用于水田除草的报道,尚未见到。
技术实现思路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专利技术提供了,是基于水稻有机栽培条件下,根据水田杂草发生规律和生物学特性,运用生态学原理,通过制造“双功能层”进行本田除草的一种方法。 专利技术人多年从事水稻有机栽培技术的研究和生产指导工作,通过反复对杨树旁边稻田内的树叶分布规律和除草效果进行观察而得到启发,并于2012-2013年进行试验、示范,研究总结出了一套较为完善的“双功能层”除草法。本专利技术从生态学角度出发,利用水田杂草发生规律和生物学特性,把追施有机肥和树叶覆盖结合起来,在地表形成有机“还原层”和杨叶“覆盖层”,即“双功能层”,从而达到彻底防除水田杂草的目的,该方法具有除草效果好、提高土壤肥力、节本增效、生态环保、简便易行等优点,对我国有机水稻生产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本专利技术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为水稻有机栽培本田提供一种“双功能层”除草的方法,即在地表制造有机“还原层”和杨叶“覆盖层”,利用有机“还原层”和杨叶“覆盖层”的不同功能,达到有效控制稻田杂草发生危害的目的。一种有机水稻本田“双功能层”除草的方法,是根据水田杂草在发芽生长过程中对氧气和光照等环境 条件要求不同的生物学特性,充分发挥当地丰富的杨叶和有机肥资源优势,先采用“稀播、前促、后控”为核心的优化旱育长龄壮秧技术培育壮秧,在水稻移栽后5-7天撒施有机肥制造有机“还原层”和撒入杨叶制造树叶“覆盖层”,利用“双功能层”的多重作用,有效防除水田杂草。“还原层”的主要功能:一是有机肥在水下进行厌氧消化,形成地表还原层,造成表泥层缺氧,抑制好氧性稗、水莎、萤蔺、黑慈姑等杂草种子(块茎)的发芽生长;二是有机肥在厌氧消化过程中产生大量低分子有机酸和C2H4、H2S、C02等气体,能抑制和损伤杂草种子的发芽生长。树叶“覆盖层”主要功能:一是能有效遮光,抑制好光性鸭舌草、瓜皮草、野慈姑、眼子菜等杂草种子(块茎)的发芽生长;二是杨叶能有效覆盖杂草的生长,每一枚杨叶都是一块大约50-60cm2的小地膜,杨叶撒入水中浸泡后会自然下沉到泥表,通过田间“脱水贴地法”,可以使杨叶与泥表紧密结合,即使灌水后也不会漂起,发芽的杂草不能穿透杨叶生长。杨叶表面光滑,撒入水田后分布均匀,地表覆盖率高,谷壳覆盖、秸杆覆盖、小树叶覆盖等都不能达到杨叶覆盖的效果;三是杨叶紧贴在泥层表面,能更好地阻隔表泥层的氧气供给,强化还原层的作用;四是杨叶含氮量高达0.82%,腐解时不会与水稻争夺氮素养分,腐解后能增加土壤养分和有机质含量,提高土壤肥力。该除草方法与现有的有机水稻本田除草方法相比,具有除草效果好、提高土壤肥力、节本增效、生态环保、简便易行等优点。,包括如下步骤:I)、旱育壮秧:育苗时,水稻播种量为25kg/亩左右;在水稻苗2叶I心期按照常规技术进行浇水施肥;从水稻移栽前5-7天开始不再浇水,使水稻在移栽前保持“5-7”天的干旱期。2)、制造地表有机“还原层”:于水稻移栽后5-7天,秧苗返青挺直后,作为返青分蘖肥,在稻田中撒施细碎(或加工成颗粒)的腐熟鸡粪300kg/亩左右,形成地表有机“还原层”。3)、制造杨叶“覆盖层”:稻田中撒施腐熟鸡粪后,再撒入回潮平展的杨叶200kg/亩左右(折合风干杨叶134kg左右),要求撒入杨叶的总叶面积与水田面积之比(即叶面积指数)为1.5-2.0,形成较为严密的杨叶“覆盖层”。4)、“脱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有机水稻本田双功能层除草的方法,包括如下步骤:1)、旱育壮秧:育苗时,水稻播种量为25kg/亩;在水稻苗2叶1心期按照常规技术进行浇水施肥;从水稻移栽前5‑7天开始不再浇水,使水稻在移栽前保持“5‑7”天的干旱期;2)、制造地表有机“还原层”:于水稻移栽后5‑7天,秧苗返青挺直后,作为返青分蘖肥,在稻田中撒施细碎或加工成颗粒的腐熟鸡粪300kg/亩,形成地表有机“还原层”;3)、制造杨叶“覆盖层”:稻田中撒施腐熟鸡粪后,再撒入回潮平展的杨叶200kg/亩,所述回潮平展的杨叶折合成风干杨叶为134kg/亩,要求撒入杨叶的总叶面积与水田面积之比即叶面积指数为1.5‑2.0,形成严密的杨叶“覆盖层”;4)、“脱水贴地法”:稻田中撒入杨叶后3‑5天,将稻田里的水排放干净,保持无水层状态2‑3天,使杨叶“覆盖层”紧贴地表;再复水;5)、晒田:亩总茎蘖数达到目标穗数80‑85%时开始轻晒田7‑10天;6)、穗肥沼液追施:于晒田结束后复水,追施沼液1t/亩。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赵理史春余王新娟周广才郝继伟
申请(专利权)人:山东农业大学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山东;37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