负压式无菌双阀软袋输液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0220090 阅读:194 留言:0更新日期:2014-07-16 19:41
本发明专利技术为负压式无菌双阀软袋输液,其制作工艺步骤包括:内包装袋的材料膜灭菌并入包装车间,然后焊接输液阀制成内包装、灌装入药液,形成软袋输液,并第二次灭菌处理、烘干。然后第一次灯检,剔出包装印刷错误、焊接错误、包装内有较大杂质的不合格品。然后套入外包装袋,在外保护袋与内包装袋之间抽取负压,进行第三次灭菌,装箱入库进行暂存。然后第二次灯检,剔出渗漏产品。本发明专利技术排除夹层中滞留细菌的可能。可以方便有效地排除内包装已形成微漏的大容量注射剂。出厂漏液率降低至0.029‰以下。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负压式无菌双阀软袋输液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医用无菌式双阀软袋输液,为医药制造领域。
技术介绍
软袋输液是一种药液的新型包装形式,软袋输液是一种医用的给药途径,药液以无菌操作的方式灌装于输液软袋中,然后通过静脉输入人体,从而达到给药治疗效果。无菌式双阀输液为在加工过程中,以及后期的库存、运输、使用过程中,内包装都处于无菌环境中的一种有软袋输液,并且这种输液两个加药输液口,能同时进行加药与输液。因药液是直接滴注入人体的静脉血管中,然后通过血液的流动到达全身及体内的每个器官。对于人体生命健康及安全性不言而喻,在此不再论述。保证软袋输液的安全性(甚至所有输液的产品的安全性)一直是生产、储运、使用等环节的重点。软袋输液生产工艺过程概述为:包装材料入厂消毒、包装材料成型加工,制袋、焊接、灌装、焊盖、灭菌、装封保护外袋、装箱出厂。在医疗场所,拆开保护外袋消毒后使用。但是,在生产及储运过程中,极小部份包装体会因为偶然的因素造成微孔或微缝,微孔或微缝因非常细微,人的肉眼无法发现,且包装内的药液也因液体表面张力的原因,在短期内则难以渗漏而出,但该微孔或微缝对于细菌(如细菌、病毒、真菌及细菌毒素等等)而言,却是一个不小的通道。因此,产生微孔或微缝的输液药液易与外界接触而被微生物污染。热原物质(包括各种活的或死的微生物类、各种微生物病原体及其代谢产物-如细菌、病毒、真菌及细菌毒素等)可能会进入到输液药液内。被污染的输液使用到病人身上,会不同程度地给患者带来身体和精神上的痛苦,严重者将导致患者死亡。四川太平洋药业有限责任公司2010年公开的专利(双层负压延时检漏技术在大容量注射剂中的应用,号201010114720.2)、(双层负压大容量注射剂及加速检出漏液的工艺,号201010114716.6),该专利技术是通过在药液内包装外的基础上加装外保护套,并在外保护套与内包装之间抽取负压,以达到检出内包装漏液的目的,但是经过本企业近三年的实施,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包括: 一、空间抽取所设置的参数无法达到负压度的要求,其内外包装之间负压度的压力仅略低于大气压,对内包装构成的负压有限,在短期内不能很好地将药液从微孔中吸出。部分已经达到负压度要求的包装,因负压度不大(约-0.01至-0.1之间,这本身与大气压差值不大)仍然达不到检漏要求,药液也有可能无法从微孔中吸出而被灯检剔除。二、15天后灯检。在实际的工作过程中,该灯检方式能发现微孔漏液产品,而且能检出一大部份包装内有杂质、包装有明显焊接问题、包装材料破损严重、包装字样印刷缺陷等软明显质量问题产品,而这一部份明显质量问题产品事先未剔出,给后续暂存、转库工作增加了成本(因为这一部份产品也会与合格产品一起转走生产流程,实际是对生产资源的浪费)。三、因为灯检所要检验的问题过多(不仅包括剔出微孔微漏,还要检测杂质、焊接问题、印刷问题、包装问题等),会影响检验微孔的专一性和合格率,并且使得灯检工人检测项过多,产生视觉疲劳,容易出现差错。四、灭菌程序不对。有细菌攀附在内包装内,在药液灌装过程中混入其中。若药液灌装后再进行灭菌,细菌有可能混在药液中,并不能达到彻底灭菌目的。外包装与内包装共同经过长时间的高温高压灭菌处理,可能发生损坏(内包装用于灌装药液,其性能要求高,而为了节省成本,外包装的材质性能低于内包装,无法经历内包装一样强度的灭菌程序)。五、套上外包装并抽取真空后进行长时间高压高温灭菌,在此环境中,包装的材料强度降低,如果包装层中存在真空压力,内、外包装均更容易遭到破坏,降低产品合格率。
技术实现思路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负压式无菌双阀软袋输液,负压式无菌双阀软袋输液,由如下工艺步骤制得: 1、对包装材料膜进行第一次灭菌:从包装内取出用于内包装袋的材料膜,置放入灭菌柜进行高压高温灭菌,其灭菌温度为121°c,灭菌压力为0.5MPa,灭菌时间为IOmin ;然后制成内包装并进入药液灌装车间;将用于外包装袋的材料膜折出包装,直接进入外包装封装车间。2、内包装灌装入药液,形成软袋输液,然后进行第二次灭菌处理、并进行烘干。3、第一次灯检:将软袋输液置于灯光处进行灯检,剔出包装印刷错误、焊接错误、包装内有较大杂质的不合格品;灯检在无其它光源的室内,在照度为2000Lx~3000Lx白色灯检仪上灯照,并用肉眼 观测被检软袋输液。4、在外包装封装车间,将经灯检后的软袋输液套入外包装袋,在外保护袋与内包装袋之间抽取负压,负压值为-0.01MPa至-0.1MPa ;第三次灭菌;装箱入库进行暂存。5、第二次灯检:入库暂存15天后,从装箱取出并灯检,剔出有缺陷产品,包括渗漏产品;灯检在无其它光源的场所内,在照度为2000Lx至3000Lux白色灯检仪上灯照;成品出厂。本专利技术排除夹层中滞留细菌的可能。可以方便有效地排除内包装已形成微漏的大容量注射剂。任何液体物质都有一定的粘度及表面张力,包括输液液体。在毛细管样的微缝中,药液的粘度形成的表面张力和药液的压力达到相对平衡时,药液渗漏就非常缓慢、细微并短时间不可以肉眼发现。所以,如果内包装上有微孔或微缝,通过在保护外袋和内包装之间抽取负压,可以让药液加速通过微孔或微缝,并在内、外包装之间形成明显的水雾或水珠,并将此类大容量注射剂排除。通过本技术,可以大大降低输液袋出厂的漏袋率。相较于背景中技术提到的对比文件,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在于: 一、灭菌。本专利技术经过三次灭菌,包括包装材料进入车间时进行灭菌,以保证包装材料上附带的细菌无法进入车间,避免了在灌入药液前包装材料已有细菌的可能性。包装成软袋输液后进行长时间高温高强度的灭菌,以保证灭菌彻底。套上外保护袋后进行灭菌,以保证对内外包装之间夹层处进行有效灭菌。经三次灭菌其灭菌效果非常彻底。在长时间高温高强度灭菌过程中,外包装也参与灭菌过程,且还未抽取真空,以免高温情况下破坏包装的稳定(如果抽取真空再进行高温,相当于包装在承受着巨大的真空压力下再经高温,包装容易被告破坏),增加产品出厂合格率。二、本专利技术灯检检查分两步进行,第一步检出包装印刷错误、焊接错误、明显存在药液渗漏、包装内有杂质等不合格品。让这一部分不合格品不再参与后续流程,节约了生产成本。第二步主要检出因微孔而发生渗漏的产品,进一步提高了出厂的合格率,进一步降低了缺陷产品出厂的机率。因检查项目更单一,能起到明显的降低工人视觉疲劳作用,提高生产效率。对比技术中的灯检一只软袋输液的平均用时为3秒,本专利技术灯检一只软袋输液的用时为:第一步灯检1.5秒,第二步灯检不足I秒。三、在未套入外包装之前灯检,少了外包装的视线阻碍干扰,能更容易看清内包装情况。四、内、外包装袋之间抽取-0.01MPa至-0.1MPa,在现有的生产条件下是完全能达到的,-0.01MPa至-0.1MPa相对大气压差距非常大,这让产生的微孔的内包装袋更快更大面积形成漏液迹象,肉眼更易见,也降低了后期漏液发作的可能。内、外包装袋之间抽取-0.01MPa至-0.1MPa,高强度的真空保持约15天后,自然被释放一些。避免包装进入到后期仓库、运输流程中还保持高强度真空,造成内包装被动破坏。避免本来不会烂的都被吸烂。五、本专利技术的出厂漏液率降低至0.029%。以下。因在生产过程中,进行了三次灭菌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负压式无菌双阀软袋输液,由如下工艺步骤制得:   (1)、对包装材料膜进行第一次灭菌:从包装内取出用于内包装袋的材料膜,置放入灭菌柜进行高压高温灭菌,其灭菌温度为121℃,灭菌压力为0.5MPa,灭菌时间为10min;然后制成内包装并进入药液灌装车间;内包装的制作为包括裁剪包装材料膜、焊合、加装双阀式输液口;将用于外包装袋的材料膜折出包装,直接进入外包装封装车间;   (2)、内包装灌装入药液,形成软袋输液,然后进行第二次灭菌处理、并进行烘干;   (3)、第一次灯检:将软袋输液置于灯光处进行灯检,剔出包装印刷错误、焊接错误、包装内有较大杂质的不合格品;灯检在无其它光源的室内,在照度为2000Lx~3000Lx白色灯检仪上灯照,并用肉眼观测被检软袋输液;(4)、在外包装封装车间,将经灯检后的软袋输液套入外包装袋,在外保护袋与内包装袋之间抽取负压,负压值为‑0.01MPa至‑0.1MPa ;第三次灭菌;装箱入库进行暂存;(5)、第二次灯检:入库暂存15天后,从装箱取出并灯检,剔出有缺陷产品,包括渗漏产品;灯检在无其它光源的场所内,在照度为2000Lx至3000Lux白色灯检仪上灯照;成品出厂。...

【技术特征摘要】
1.负压式无菌双阀软袋输液,由如下工艺步骤制得: (1)、对包装材料膜进行第一次灭菌:从包装内取出用于内包装袋的材料膜,置放入灭菌柜进行高压高温灭菌,其灭菌温度为121°c,灭菌压力为0.5MPa,灭菌时间为IOmin ;然后制成内包装并进入药液灌装车间;内包装的制作为包括裁剪包装材料膜、焊合、加装双阀式输液口 ; 将用于外包装袋的材料膜折出包装,直接进入外包装封装车间; (2)、内包装灌装入药液,形成软袋输液,然后进行第二次灭菌处理、并进行烘干; (3)、第一次灯检:将软袋输液置于灯光处进行灯检,剔...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张杰张加宇
申请(专利权)人:四川太平洋药业有限责任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四川;5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