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束连接器及其与电缆线的连接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0213622 阅读:152 留言:0更新日期:2014-07-13 11:13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一种集束连接器,包括内导体、外导体以及位于所述内导体和所述外导体之间的绝缘介质,所述内导体具有能与电缆线内芯活动连接的后端。还公开一种集束连接器与电缆线的连接结构,所述集束连接器为前述的集束连接器,所述集束连接器的内导体与电缆线内芯活动连接。利用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能够从根本上解决因电缆线振动引起的接触不良等问题,还可以将集束连接器内导体的伸缩容差设置在内导体与电缆线内芯的连接处,振动容差大大增大。(*该技术在2023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集束连接器及其与电缆线的连接结构
[0001 ] 本技术涉及集束连接器及其与电缆线的连接结构。
技术介绍
集束连接器为已知技术,即将多束射频同轴连接通道集成在一个集束连接器上,并进行合理布置排插,图1是现有技术的集束连接器的一端部示意图,为清楚示出同轴通道,一同轴通道内的元件被移除。图2是图1所示的集束连接器的侧视立体示意图,其中局部剖切以示出内部结构。图3是图2中划圈部分的放大图。如图1至图3所示,集束连接器包括外导体I ^和复数个同轴通道10',每个同轴通道内设置有内导体2 ',内导体2'和外导体P之间设置有绝缘介质3',图中还设置有弹性接触头7 '(与本技术不是很相关,故不详细介绍),每个同轴通道10 ’后端连接一束电缆线(未图示),每束电缆线的内芯与集束连接器对应同轴通道10-内的内导体2 ^电性连接。如图3所示,现有技术集束连接器的内导体2 '的后端(靠近电缆线内芯的一端)设置有凹部21',电缆线内芯将穿过支撑片4 ',并延伸入集束连接器的内导体2 '的凹部21',通过孔22'将电缆线内芯和集束连接器的内导体2 '焊接在一起,该结构能较好地实现电缆线内芯和集束连接器内导体的电性连接,但在实际工作时,电缆线会出现振动、弯曲、摆动等情况,在这种情况下,由于电缆线内芯和集束连接器的内导体是焊接连接,集束连接器内导体会随着电缆线振动而伸缩,在工作环境下,这种伸缩就形成接触不良,甚至会出现断电、报警现象,影响集束连接器的传输功能。为了解决上述问题,往往在公母集束连接器的连接界面处设置伸缩容差,但受连接界面限制,界面容差较小,而且这种方式仍然没有根本上解决上述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实施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提供一种集束连接器及其与电缆线的连接结构,使得能够从根本上解决因电缆线振动引起的接触不良等问题。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实施例提供一种集束连接器,包括内导体、外导体以及位于所述内导体和所述外导体之间的绝缘介质,所述内导体具有能与电缆线内芯活动连接的后端。作为优选,所述外导体包括环绕所述内导体的第一外导体和环绕电缆线的第二外导体,所述第一外导体和所述第二外导体之间设置有用于支撑电缆线内芯的绝缘支撑件。作为进一步的优选,所述绝缘支撑件与所述第一外导体的接触面上设置有防滑和/或防拧转结构;和/或所述第二外导体与所述绝缘支撑件的接触面上设置有防滑和/或防拧转结构。作为优选,所述内导体的与所述绝缘介质对应的外壁上设置有凸台,所述凸台上设置防滑和/或防拧转结构。作为进一步的优选,所述防滑和/或防拧转结构为压纹。作为优选,所述内导体的后端设置有用于接收所述电缆线内芯的凹部。本技术实施例还提供一种集束连接器与电缆线的连接结构,所述集束连接器为前述的集束连接器,所述集束连接器的内导体与电缆线内芯活动连接。作为优选,所述内导体与所述电缆线内芯的连接处设置伸缩容差间隙。作为优选,所述集束连接器的内导体的后端设置有用于接收所述电缆线内芯的凹部。作为进一步的优选,所述凹部与所述电缆线内芯的末端之间设置伸缩容差间隙。本技术至少具有以下有益效果:1、电缆线的振动不会影响集束连接器的界面连接,不会引起集束连接器的内导体伸缩,因而从根本上解决了电缆线振动造成的接触不良等问题。2、将集束连接器内导体的伸缩容差设置在内导体与电缆线内芯的连接处,振动容差大大增大。 【附图说明】图1是现有技术的集束连接器的一端部示意图,为清楚示出同轴通道,一同轴通道内的元件被移除;图2是图1所示的集束连接器的侧视立体示意图,其中局部剖切以示出内部结构;图3是图2中划圈部分的放大图;图4是本技术实施例的集束连接器与电缆线的连接结构的侧视立体示意图,其中局部剖切以示出内部结构;图5是图4中划圈部分的放大图;图6是本技术实施例的集束连接器与电缆线的连接结构的另一侧视立体示意图,其中局部剖切以示出内部结构;图7是图6中划圈部分的放大图;图8是可选内导体的一放大示意图。附图标记说明I ;-外导体 10 '-同轴通道2 '-内导体21 '-凹部Tl’ -孔3 ’ -绝缘介质 4 ’ -支撑片 7 ’ -弹性接触头11-第一外导体 12-第二外导体2-内导体21-凹部22-凸台3-绝缘介质4-绝缘支撑件5-电缆线内芯 6-伸缩容差间隙【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详细描述,但不作为对本技术的限定。本技术的集束连接器可以包括内导体、外导体以及内导体和外导体之间的绝缘介质,内导体具有能与电缆线内芯活动连接的后端。本技术实施例还公开了集束连接器及其与电缆线的连接结构,集束连接器的内导体与电缆线内芯活动连接。这样,即使在振动环境下,电缆线内芯的伸缩也不会造成集束连接器的内导体的伸缩,因而不会像
技术介绍
那样产生因内导体伸缩而导致的接触不良甚至断电、报警等问题。可以采用各种方式实现上述结构。例如,图4是本技术实施例的集束连接器与电缆线的连接结构的侧视立体示意图,其中局部剖切以示出内部结构,为简化图示,还省去了图2中集束连接器前部的螺套和后方的电缆线支撑壳。图5是图4中划圈部分的放大图。如图4和图5所示,内导体2的后端可以设置有接收电缆线内芯5的凹部21,电缆线内芯5与凹部21之间活动连接。电缆线内芯5延伸到凹部21内,从而确保电缆线内芯5与凹部21电性连接。其中,如图4和图5所示,外导体可以包括环绕内导体2的第一外导体11和环绕电缆线的第二外导体12,第一外导体11和第二外导体12之间设置有用于支撑电缆线内芯5的绝缘支撑件4。这样,电缆线内芯5穿过绝缘支撑件4与内导体2活动连接,绝缘支撑件4可以起到很好的支撑和防振作用。其中,绝缘支撑件4与第一外导体11的接触面上可以设置有防滑和/或防拧转结构,例如压纹等,具体地,防滑和/或防拧转结构可以设置在绝缘支撑件4和/或第一外导体11上。第一外导体11与绝缘支撑件4的接触面上也可以类似设置有防滑和/或防拧转结构,例如压纹等,具体地,防滑和/或防拧转结构可以设置在绝缘支撑件4和/或第二外导体12上。这样,可以防止绝缘支撑件4的滑动或旋转。其中,在内导体2与电缆线内芯5的连接处可以设置伸缩容差间隙。例如,如图4和图5所示,可以在电缆线内芯5的末端与凹部21之间形成伸缩容差间隙6。这样,无需在公母集束连接器的连接界面处设置伸缩容差,也即将
技术介绍
中的界面伸缩容差调整到电缆线与集束连接器的连接处,因而从根本上也解决了界面容差造成接触不良、传输安全的问题,振动容差大大增加。可以根据实际需要设置伸缩容差间隙的距离,增大容差设置。本技术中的外导体的结构不限于图示的具体结构,可以实现在内、外导体之间设置绝缘介质的任何结构的外导体都在本技术的保护范围内。例如,如图6和图7所示,外导体可以是集束连接器的设置同轴通道的整个外壳,其可以包括环绕内导体2的第一外导体11和环绕电缆线的第二外导体12,其他结构同图4所示。图8是可选内导体的一放大示意图。如图8所示,内导体2的外壁(即安装后与绝缘介质3对应的外壁)可以设置有凸台22以提供保持力。凸台22上还可以设置防滑和/或防拧转结构,例如压纹等。当然,以上是本技术的优选实施方式。应当指出,对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集束连接器,包括内导体、外导体以及位于所述内导体和所述外导体之间的绝缘介质,其特征在于,所述内导体具有能与电缆线内芯活动连接的后端。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集束连接器,包括内导体、外导体以及位于所述内导体和所述外导体之间的绝缘介质,其特征在于,所述内导体具有能与电缆线内芯活动连接的后端。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集束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外导体包括环绕所述内导体的第一外导体和环绕电缆线的第二外导体,所述第一外导体和所述第二外导体之间设置有用于支撑电缆线内芯的绝缘支撑件。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集束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绝缘支撑件与所述第一外导体的接触面上设置有防滑和/或防拧转结构;和/或所述第二外导体与所述绝缘支撑件的接触面上设置有防滑和/或防拧转结构。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集束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内导体的与所述绝缘介质对应的外壁上设置有凸台,所述凸台上设置防滑和/或防拧转结构。5.如权利要求3或4所述的集...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宋志刚
申请(专利权)人:罗森伯格上海通信技术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上海;3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