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卧式继电器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继电器,确切地说公开了一种卧式继电器。
技术介绍
继电器是一种电子控制器件,它具有控制系统(又称输入回路)和被控制系统(又称输出回路),通常应用于自动控制电路中,实际上使用较小的电流去控制较大的电流的一种“自动开关”。在电路中起着自动调节、安全保护、转换电路等作用,应用极为广泛。目前市场上使用的继电器的不足是加工单件化,成本较高,体积重量大,使用寿命短,驱动功耗大,开关速度低。而国外使用的一些微机械继电器,对多回路触点的开合控制性还不能满足同步闭合,且线圈耗能较高,产品一致性差。同时,有些继电器在使用时还与被控制的电器元件并联或串联,继电器在工作状态下其吸合电流(即继电器产生闭合动作所需要的最小电流)或释放电流(即继电器产生释放动作所需要的最大电流)也在不断交替变化,而实际应用中,闭合电流远远大于释放电流,继电器的这种不稳定特性,往往对电路中的被控电器的正常工作产生一定的影响,同时由于吸合电流往往要高出给定电流的1.5倍,才能确保继电器的正常工作,电磁线圈在高低变化的电流作用下,极易发热以致损毁线圈。
技术实现思路
一种卧式继电器,就是为解决上述问题,公开了一种新型技术,主要包括:基板(I)、线圈(2)、支架(3)、加固件(4)、轭铁(5)、衔铁(6)、簧片(7)、常闭输入极(9)和常开输入极(11),线圈(2)经支架(3)及加固件(4)固置在基板(I)上,衔铁(6)经簧片(7)固置在支架上,并与常闭输入极闭合;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基板(I)为一块正方形胶木板,所述的支架(3)为“U”型金属板,该“U”型金属板一边较 ...
【技术保护点】
一种卧式继电器,主要包括:基板(1)、线圈(2)、支架(3)、加固件(4)、轭铁(5)、衔铁(6)、簧片(7)、常闭输入极(9)和常开输入极(11),线圈(2)经支架(3)及加固件(4)固置在基板(1)上,衔铁(6)经簧片(7)固置在支架上,并与常闭输入极闭合;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基板(1)为一块正方形胶木板,所述的支架(3)为“U”型金属板,该“U”型金属板一边较长另一边较短,近于“L”型,在该板体的较长的一侧的端部边缘设置一纵向插脚(13),“U”型支架(3)的底部边缘设置两个横向插脚(15),较短的一侧边缘外侧设置输出端(14);所述的线圈(2)的底部固置在支架(3)的“U”型底部,支架(3)经一侧的纵向插脚(13)及两个横向插脚(15)插置在基板(1)上,线圈(2)卧置在基板(1)上,线圈(2)另一端的轭铁(5)穿过加固件(4)且突出加固件(4),并经加固件(4)固定在基板(1)上;所述的加固件(4)为一长条状塑料板体,在该板体一端板面上设置有长方形框架,该框架与基板(1)的面成垂直状,该框架面向簧片的一侧设置开口,框架内还设置有两个输入极,分别是常闭输入极(9)和常开输入极(1 ...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卧式继电器,主要包括:基板(I)、线圈(2)、支架(3)、加固件(4)、轭铁(5)、衔铁(6)、簧片(7)、常闭输入极(9)和常开输入极(11),线圈(2)经支架(3)及加固件(4)固置在基板(I)上,衔铁(6)经簧片(7)固置在支架上,并与常闭输入极闭合;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基板(I)为一块正方形胶木板,所述的支架(3)为“U”型金属板,该“U”型金属板一边较长另一边较短,近于“L”型,在该板体的较长的一侧的端部边缘设置一纵向插脚(13),“U”型支架(3)的底部边缘设置两个横向插脚(15),较短的一侧边缘外侧设置输出端(14);所述的线圈(2)的底部固置在支架(3)的“U”型底部,支架(3)经一侧的纵向插脚(13)及两个横向插脚(15)插置在基板(I)上,线圈(2)卧置在基板(I)上,线圈(2)另一端的轭铁(5)穿过加固件(4)且突出加固件(4),并经加固件(4)固定在基板(I)上;所述的加固件(4)为一长条状塑料板体,在该板体一端板面上设置有长方形框架,该框架与基板(I)的面成垂直状,该框架面向簧片的一侧设置开口,框架内还设置有两个输入极,分别是常闭输入极(9)和常开输入极(11),常闭输入极(9)前端...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王良军,
申请(专利权)人:江苏正启电气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江苏;32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