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卧式继电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0201212 阅读:127 留言:0更新日期:2014-07-11 22:29
一种卧式继电器,主要包括:基板、线圈、支架、加固件、轭铁、衔铁、簧片、常闭输入极和常开输入极,线圈经支架及加固件固置在基板上,衔铁经簧片固置在支架上,并与常闭输入极闭合。本发明专利技术结构简单,安装使用方便,由于线圈卧置于基板,及大地减小了继电器的体积,减少占用空间,多插脚设计,实现了多路控制的目的。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卧式继电器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继电器,确切地说公开了一种卧式继电器。
技术介绍
继电器是一种电子控制器件,它具有控制系统(又称输入回路)和被控制系统(又称输出回路),通常应用于自动控制电路中,实际上使用较小的电流去控制较大的电流的一种“自动开关”。在电路中起着自动调节、安全保护、转换电路等作用,应用极为广泛。目前市场上使用的继电器的不足是加工单件化,成本较高,体积重量大,使用寿命短,驱动功耗大,开关速度低。而国外使用的一些微机械继电器,对多回路触点的开合控制性还不能满足同步闭合,且线圈耗能较高,产品一致性差。同时,有些继电器在使用时还与被控制的电器元件并联或串联,继电器在工作状态下其吸合电流(即继电器产生闭合动作所需要的最小电流)或释放电流(即继电器产生释放动作所需要的最大电流)也在不断交替变化,而实际应用中,闭合电流远远大于释放电流,继电器的这种不稳定特性,往往对电路中的被控电器的正常工作产生一定的影响,同时由于吸合电流往往要高出给定电流的1.5倍,才能确保继电器的正常工作,电磁线圈在高低变化的电流作用下,极易发热以致损毁线圈。
技术实现思路
一种卧式继电器,就是为解决上述问题,公开了一种新型技术,主要包括:基板(I)、线圈(2)、支架(3)、加固件(4)、轭铁(5)、衔铁(6)、簧片(7)、常闭输入极(9)和常开输入极(11),线圈(2)经支架(3)及加固件(4)固置在基板(I)上,衔铁(6)经簧片(7)固置在支架上,并与常闭输入极闭合;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基板(I)为一块正方形胶木板,所述的支架(3)为“U”型金属板,该“U”型金属板一边较长另一边较短,近于“L”型,在该板体的较长的一侧的端部边缘设置一纵向插脚(13),“U”型支架(3)的底部边缘设置两个横向插脚(15),较短的一侧边缘外侧设置输出端(14);所述的线圈(2)的底部固置在支架(3)的“U”型底部,支架(3)经一侧的纵向插脚(13)及两个横向插脚(15)插置在基板(I)上,线圈(2)卧置在基板(I)上,线圈(2)另一端的轭铁(5)穿过加固件(4)且突出加固件(4),并经加固件(4)固定在基板(I)上;所述的加固件(4)为一长条状塑料板体,在该板体一端板面上设置有长方形框架,该框架与基板(I)的面成垂直状,该框架面向簧片的一侧设置开口,框架内还设置有两个输入极,分别是常闭输入极(9)和常开输入极(11 ),常闭输入极(9)前端设置常闭触点(9’),后端设置常闭输入极插脚(10),常开输入极前端设置常开触点(11’),后端设置常开输入极插脚(12),两个输入极分别经常闭输入极插脚(10)和常开输入极插脚(12)插置在基板(I)上,框架与加固件(4) 一体成型;的所述的衔铁(6)为一长条状软磁性金属板体,一端卡置在支架(3)的顶部,另一端平行轭铁(5)端面,所述的簧片(7)为铜质条状薄片,该铜质薄片后端经5次弯折后的剩余段与开始弯折处的前段之间,形成100-120度夹角,前后两段分别铆置在衔铁(6)的后端及支架(3)上,确保衔铁(6)在簧片(7)的作用下始终保持向远离轭铁(5)的端面方向弹起的状态,簧片(7)的前端铆置触头(8),触头(8)穿过加固件(4)上框架一侧的开口,伸入加固件(4)的框架内,并使触头处于常闭触点(9’)及常开触点(11’)之间,线圈(2)无电流通过,触头(8)与常闭触点(9’)在簧片(7)的作用下处于常闭状态,当线圈(2)有电流通过时,衔铁(6)在轭铁(5)的磁力吸引下,克服簧片(7)的弹力,向轭铁(5)贴近,并带动簧片(7)的触头(8)与常闭触点(9’)分离,与常开触点(11’)闭合,线圈(2)断电,簧片(7)复位。本专利技术结构简单,安装使用方便,由于线圈卧置于基板,及大地减小了继电器的体积,减少占用空间,多插脚设计,实现了多路控制的目的。【附图说明】参见附图,是本专利技术结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及具体实施例,对本专利技术的技术特征作进一步说明。参见附图1,本专利技术包括:基板(I)、线圈(2)、支架(3)、加固件(4)、轭铁(5)、衔铁(6)、簧片(7)、触头(8)、常闭输入极(9)、常闭触点(9’)、常闭输入极插脚(10)、常开输入极(11)、常开触点(11’)、常开输入极插脚(12)、纵向插脚(13)、输出端(14)及横向插脚(15)。实施例,线圈(2)经支架(3)及加固件(4)固置在基板(I)上,衔铁(6)经簧片(7)固置在支架上,并与常闭输入极闭合;将本专利技术并入电路中,当线圈(2)有电流通过时,簧片(7)与常闭触点(9)分离,与常开触点(11’)闭合,从而达到控制电路的目的。当线圈断电后,簧片(7)复位,与常闭触点闭合,恢复原来的运行状态。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卧式继电器,主要包括:基板(1)、线圈(2)、支架(3)、加固件(4)、轭铁(5)、衔铁(6)、簧片(7)、常闭输入极(9)和常开输入极(11),线圈(2)经支架(3)及加固件(4)固置在基板(1)上,衔铁(6)经簧片(7)固置在支架上,并与常闭输入极闭合;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基板(1)为一块正方形胶木板,所述的支架(3)为“U”型金属板,该“U”型金属板一边较长另一边较短,近于“L”型,在该板体的较长的一侧的端部边缘设置一纵向插脚(13),“U”型支架(3)的底部边缘设置两个横向插脚(15),较短的一侧边缘外侧设置输出端(14);所述的线圈(2)的底部固置在支架(3)的“U”型底部,支架(3)经一侧的纵向插脚(13)及两个横向插脚(15)插置在基板(1)上,线圈(2)卧置在基板(1)上,线圈(2)另一端的轭铁(5)穿过加固件(4)且突出加固件(4),并经加固件(4)固定在基板(1)上;所述的加固件(4)为一长条状塑料板体,在该板体一端板面上设置有长方形框架,该框架与基板(1)的面成垂直状,该框架面向簧片的一侧设置开口,框架内还设置有两个输入极,分别是常闭输入极(9)和常开输入极(11),常闭输入极(9)前端设置常闭触点(9’),后端设置常闭输入极插脚(10),常开输入极前端设置常开触点(11’),后端设置常开输入极插脚(12),两个输入极分别经常闭输入极插脚(10)和常开输入极插脚(12)插置在基板(1)上,框架与加固件(4)一体成型;的所述的衔铁(6)为一长条状软磁性金属板体,一端卡置在支架(3)的顶部,另一端平行轭铁(5)端面,所述的簧片(7)为铜质条状薄片,该铜质薄片后端经5次弯折后的剩余段与开始弯折处的前段之间,形成100‑120度夹角,前后两段分别铆置在衔铁(6)的后端及支架(3)上,确保衔铁(6)在簧片(7)的作用下始终保持向远离轭铁(5)的端面方向弹起的状态,簧片(7)的前端铆置触头(8),触头(8)穿过加固件(4)上框架一侧的开口,伸入加固件(4)的框架内,并使触头处于常闭触点(9’)及常开触点(11’)之间,线圈(2)无电流通过,触头(8)与常闭触点(9’)在簧片(7)的作用下处于常闭状态,当线圈(2)有电流通过时,衔铁(6)在轭铁(5)的磁力吸引下,克服簧片(7)的弹力,向轭铁(5)贴近,并带动簧片(7)的触头(8)与常闭触点(9’)分离,与常开触点(11’)闭合,线圈(2)断电,簧片(7)复位。...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卧式继电器,主要包括:基板(I)、线圈(2)、支架(3)、加固件(4)、轭铁(5)、衔铁(6)、簧片(7)、常闭输入极(9)和常开输入极(11),线圈(2)经支架(3)及加固件(4)固置在基板(I)上,衔铁(6)经簧片(7)固置在支架上,并与常闭输入极闭合;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基板(I)为一块正方形胶木板,所述的支架(3)为“U”型金属板,该“U”型金属板一边较长另一边较短,近于“L”型,在该板体的较长的一侧的端部边缘设置一纵向插脚(13),“U”型支架(3)的底部边缘设置两个横向插脚(15),较短的一侧边缘外侧设置输出端(14);所述的线圈(2)的底部固置在支架(3)的“U”型底部,支架(3)经一侧的纵向插脚(13)及两个横向插脚(15)插置在基板(I)上,线圈(2)卧置在基板(I)上,线圈(2)另一端的轭铁(5)穿过加固件(4)且突出加固件(4),并经加固件(4)固定在基板(I)上;所述的加固件(4)为一长条状塑料板体,在该板体一端板面上设置有长方形框架,该框架与基板(I)的面成垂直状,该框架面向簧片的一侧设置开口,框架内还设置有两个输入极,分别是常闭输入极(9)和常开输入极(11),常闭输入极(9)前端...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王良军
申请(专利权)人:江苏正启电气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江苏;3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