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用于折叠自行车车把竖管与接头的固定连接装置,其包括:前叉立管、套在该前叉立管前端的下接头、将下接头与前叉立管连接的压紧螺栓。下接头为完整连续的环状构件,前叉立管的端口向下设有至少一轴向的导向槽;前叉立管端口的内圆中固定连接一胀紧套筒,该胀紧套筒的内圆为上小下大的锥形孔而其壁体设有至少一轴向的导向槽,锥形孔中设有与其配合的锥形螺母,该锥形螺母的外壁上设有至少一导向限位的凸台,该凸台卡于前叉立管以及胀紧套筒的导向槽中,压紧螺栓与该锥形螺母螺纹连接。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通过前叉立管的径向向外的弹性变形与下接头牢固的连接起来,大大提高下接头与前叉立管连接的可靠性,从而有效地克服了现有技术连接不可靠的缺陷。(*该技术在2023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机械固定连接机构,尤其是涉及一种用于折叠自行车车把的竖管与接头的固定连接装置。
技术介绍
折叠自行车以其快速折叠或展开之特点,得到广大消费者的喜爱。当自行车折叠后,体积变小,大大方便了运输和储藏;展开后又可安全使用,便于人们运动健身或代步。车把的竖管和前叉的立管安装在自行车的车架前端,通常车把的竖管通过一折叠接头与前叉的立管连接。该折叠接头由一段铰接在一起的上、下两接头构成。上接头与车把的竖管下端固定连接,如图1所示,下接头2设计成沿轴向开口的箍环结构,该箍环状的下接头2套在前叉立管1顶端的外围,再用一带有较大螺栓头的压紧螺栓3与前叉立管1端口的内螺纹连接,即利用该压紧螺栓3将下接头2与前叉立管1轴向连接,然后再利用调整螺钉4将该箍环状的下接头2束紧,以致下接头2的内圆牢牢的与前叉立管1牢牢地箍紧—周向连接。利用折叠接头的上、下两接头可以绕其铰接轴转动的特点,所述车把的竖管可以折叠或展开。当车把的竖管展开竖起后,上、下两接头重合,同时必须用锁紧机构将上、下两接头牢牢固定起来。如此,使得车把的竖管与前叉的立管成为刚性的一体,从而可以安全的骑行自行车。由于,下接头为箍环结构,该箍环是通过其内圆的弹性变形箍紧于前叉立管的外围的。这时变形后的下接头的内圆已不是标准的圆形,因此其与前叉立管的外围的接触就不是整周的面接触,而是局部接触,以致两者之间的摩擦力大大下降,而影响下接头与前叉立管的连接可靠度。另外,当下接头的内圆发生变形后,使用锁紧机构锁紧上、下两接头时,因为与下接头的内圆配合的锁紧块的圆弧不能同步变形,可能导致锁紧失效,使得上、下两接头脱开,从而给骑行自行车的人们带来安全隐患。在下接头侧边开设调整螺钉孔,影响构件强度及不美观;装配和拆卸也不方便。
技术实现思路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提供了一种安全可靠、调整便捷的自行车竖管与接头的固定连接装置。本技术提出的竖管与接头的固定连接装置,其包括:前叉立管、套在该前叉立管前端的下接头、将所述下接头与前叉立管连接的压紧螺栓。所述的下接头为完整连续的环状构件,所述前叉立管的端口向下设有至少一轴向的导向槽;所述前叉立管端口的内圆中固定连接一胀紧套筒,该胀紧套筒的内圆为上小下大的锥形孔而其壁体设有至少一轴向的导向槽,所述锥形孔中设有与其配合的锥形螺母,该锥形螺母的外壁上设有至少一导向限位的凸台,该凸台卡于所述前叉立管以及胀紧套筒的导向槽中,所述的压紧螺栓与该锥形螺母螺纹连接。较优的,所述的前叉立管设有一轴向的导向槽,所述的胀紧套筒设有一轴向的导向槽,所述的锥形螺母的外壁上设有一导向限位凸台。较优的,所述的前叉立管对称设有两条所述轴向的导向槽,所述的胀紧套筒由对称的两半圆壁体构成,两半圆壁体周向之间隔开并形成对称的两条所述轴向的导向槽,所述锥形螺母的外壁上对应所述的导向槽设有两个导向限位凸台。其中,所述压紧螺栓的螺栓头上部设有一字槽、十字槽或内六角凹孔之一。所述压紧螺栓的螺栓头也可以为六角螺栓头。本技术改变传统的箍环式的下接头结构,将下接头设计成完整的环状结构,不用开轴向的变形槽。将与压紧螺栓连接的构件设置成可在前叉立管内圆中上下移动的锥形螺母,前叉立管壁体开有轴向的导向槽,同时在前叉立管内圆中固定一与锥形螺母配合的胀紧套筒,该胀紧套筒的内圆为锥形孔而其壁体上对应设有轴向的导向槽,锥形螺母的外壁上对应设有卡于所述导向槽中的导向限位凸台。旋转压紧螺栓就可以使得锥形螺母在前叉立管内圆中上下移动,当锥形螺母向上移动时,便可以对胀紧套筒以及前叉立管径向向外扩张,利用弹性变形使得前叉立管胀紧于下接头的内圆中。这种径向向外扩张,可以形成整个圆周均匀的变形,即能够保持前叉立管的外圆与下接头的内圆为整个圆周的接触,以便提高两者之间的摩擦力,从而使得下接头与前叉立管的连接安全可靠。又由于下接头的内圆还保持圆形,就可以保证折叠装置中的锁紧机构将上、下两接头牢牢固定成一体,从而消除骑行自行车的安全隐患。另外,下接头的轴向轴向尺寸可以增加,以致构件刚度增强;装配和拆卸也很方便。附图说明下面结合实施例和附图对本技术进行详细说明,其中:图1是现有技术的结构示意图;图2是本技术较佳实施例的分解示意图;图3是本技术较佳实施例的剖视图;图4是本技术较佳实施例的前叉立管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图2~图4示出了本技术较佳实施例的构成。折叠自行车车把立管8和前叉立管1安装在自行车的车架前端,通常车把立管8通过一折叠接头与前叉立管1连接。该折叠接头由铰接在一起的上、下两接头7、2构成。上接头7与车把立管8下端固定连接,下接头2与前叉立管1连接。本技术较佳实施例提出的用于自行车前叉立管与下接头2的固定连接装置,其包括:前叉立管1、套在该前叉立管1前端的下接头2、将下接头2与前叉立管1连接的压紧螺栓3。下接头2为完整连续的环状构件,前叉立管1的端口向下设有便于前叉立管变形的一轴向的导向槽11。前叉立管1端口的内圆中固定连接一胀紧套筒6,该胀紧套筒的内圆为上小下大的锥形孔而其壁体设有便于胀紧套筒变形的一轴向的导向槽。胀紧套筒的锥形孔中设有与其配合的锥形螺母5,该锥形螺母的外壁上设有一导向限位的凸台10,该凸台卡于前叉立管1以及胀紧套筒6的导向槽中。压紧螺栓3与该锥形螺母5螺纹连接。压紧螺栓3的螺栓头上部设有便于旋转压紧螺栓的内六角凹孔9。根据需压紧螺栓3的螺栓头上部还可以设置成一字槽或十字槽。也可以将压紧螺栓3的螺栓头设置为六角螺栓头。均可以用于装拆压紧螺栓3。根据不同需要,本技术的前叉立管1及胀紧套筒6还可以设置多条导向槽。比如,前叉立管1的端口可以对称设有两条轴向的导向槽11。胀紧套筒6可以由对称的两半圆(瓦状)壁体构成,两半圆壁体周向之间隔开并形成对称的两条轴向的导向槽,同时锥形螺母5的外壁上对应所述的导向槽设有两个导向限位凸台10。这种对称设置的结构,弹性变形快速和精准,适合较大型管件与接头的连接。请参阅图2~图4,安装时,先将胀紧套筒6套住锥形螺母5,再将两者置于前叉立管1的内圆中,并使使得锥形螺母5上的凸台10卡于前叉立管1以及胀紧套筒6的导向槽中,再将胀紧套筒6与前叉立管1的壁体焊接固定。前叉立管1的导向槽11除了便于弹性变形、用于锥形螺母5上下移动的导向之外,还可以限制凸台10向下滑移,以便控制锥形螺母5脱离压紧螺栓3时,向下掉落。然后将下接头2套在前叉立管1的外圆,并通过压紧螺栓3将下接头2与前叉立管1轴向连接起来。旋转压紧螺栓3,使得锥形螺母5向上移动时,可以将下接头2与前叉立管1周向紧紧地连接起来。调整压紧螺栓3旋入锥形螺母5的深度,可以调节下接头2与前叉立管1连接的力度。打开时,先将压紧螺栓旋出并往下压一下,使锥形螺母与胀紧块脱离后,旋出压紧螺栓,并拿掉下接头。本技术将折叠接头的下接头设置成一个完整连续的环状结构,通过前叉立管的径向向外的弹性变形与下接头牢固的连接起来。这种连接方式可以形成整个圆周均匀的变形,而大大提高下接头与前叉立管连接的可靠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竖管与接头的固定连接装置,包括前叉立管(1)、套在该前叉立管(1)前端的下接头(2)、将所述下接头(2)与前叉立管(1)连接的压紧螺栓(3),其特征在于:所述的下接头(2)为完整连续的环状构件,所述前叉立管(1)的端口向下设有至少一轴向的导向槽(11);所述前叉立管(1)端口的内圆中固定连接一胀紧套筒(6),该胀紧套筒的内圆为上小下大的锥形孔而其壁体设有至少一轴向的导向槽,所述锥形孔中设有与其配合的锥形螺母(5),该锥形螺母的外壁上设有至少一导向限位的凸台(10),该凸台卡于所述前叉立管(1)以及胀紧套筒(6)的导向槽中,所述的压紧螺栓(3)与该锥形螺母(5)螺纹连接。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竖管与接头的固定连接装置,包括前叉立管(1)、套在该前叉立管(1)前端的下接头(2)、将所述下接头(2)与前叉立管(1)连接的压紧螺栓(3),其特征在于:所述的下接头(2)为完整连续的环状构件,所述前叉立管(1)的端口向下设有至少一轴向的导向槽(11);所述前叉立管(1)端口的内圆中固定连接一胀紧套筒(6),该胀紧套筒的内圆为上小下大的锥形孔而其壁体设有至少一轴向的导向槽,所述锥形孔中设有与其配合的锥形螺母(5),该锥形螺母的外壁上设有至少一导向限位的凸台(10),该凸台卡于所述前叉立管(1)以及胀紧套筒(6)的导向槽中,所述的压紧螺栓(3)与该...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史小红,
申请(专利权)人:史小红,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河南;41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