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节点刚接的模块化装配式钢结构预应力偏心支撑体系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0154556 阅读:155 留言:0更新日期:2014-06-30 20:10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属于结构工程技术领域的节点刚接的模块化多装配式钢结构预应力偏心支撑体系。所述结构体系是由装配式楼板,装配式预应力偏心支撑和装配式法兰柱采用螺栓装配而成;所述装配式楼板可拼接成需要规模,装配式楼板之间采用螺栓进行拼接。本发明专利技术的钢结构体系实现了工厂化生产,完全采用高强螺栓进行现场快速装配,避免了造成的环境污染,结构构件拆除时,可以高效的回收利用,真正的实现了绿色环保的理念,是一种绿色的结构体系。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专利摘要】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属于结构工程
的节点刚接的模块化多装配式钢结构预应力偏心支撑体系。所述结构体系是由装配式楼板,装配式预应力偏心支撑和装配式法兰柱采用螺栓装配而成;所述装配式楼板可拼接成需要规模,装配式楼板之间采用螺栓进行拼接。本专利技术的钢结构体系实现了工厂化生产,完全采用高强螺栓进行现场快速装配,避免了造成的环境污染,结构构件拆除时,可以高效的回收利用,真正的实现了绿色环保的理念,是一种绿色的结构体系。【专利说明】一种节点刚接的模块化装配式钢结构预应力偏心支撑体系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节点刚接的模块化装配式钢结构预应力偏心支撑体系,属于结构工程

技术介绍
2013年I月I日,国务院办公厅以国办发〔2013〕I号转发国家发展改革委、住房城乡建设部制订的《绿色建筑行动方案》。其规定的重要任务中明确提出:大力发展绿色建材,推动建筑工业化。要求住房城乡建设等部门要加快建立促进建筑工业化的设计、施工、部品生产等环节的标准体系,推动结构件、部品、部件的标准化,丰富标准件的种类,提高通用性和可置换性。推广适合工业化生产的预制钢结构等建筑体系,加快发展建设工程的预制和装配技术,提高建筑工业化技术集成水平。支持集设计、生产、施工于一体的工业化基地建设,开展工业化建筑示范试点。预制装配式钢结构住宅能够更好的体现绿色建筑的本质,“绿色建筑行动”为我国房屋钢结构相应体系创新及产业化提供了重大机遇。我国已有的模块化多高层装配式钢结构体系的问题在于楼板及梁柱连接的节点,仅仅依靠有限数目的高强螺栓是无法实现节点的刚性连接,不利于结构的受力。本专利技术采用的拼接形式可以有效的实现节点的刚性连接,克服现有体系的不足。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提出了一种属于结构工程
的节点刚接的模块化装配式钢结构体系O本专利技术的技术方案如下:所述模块化多高层装配式钢结构体系由装配式楼板、装配式支撑和装配式法兰柱采用螺栓装配而成;所述钢结构体系的梁柱节点与框架的连接是在工厂焊接而成,能够实现刚性连接;所述装配式楼板由A板、B板、C板、D板、E板和F板6种装配式楼板组合拼接而成;所述A板由短主梁I 1、短主梁II 2、次梁I 3、次梁II 4、次梁III 5、长主梁I 6、柱座7、连接板I 15、连接板II 16和楼板17构成;所述A板的所有构件均在工厂加工制作完成,然后通过焊接和抗剪键连接将各个构件拼装成所述新型装配式楼板A ;短主梁II 2和次梁I 3垂直摆放,通过柱座7和连接板I 15将短主梁II 2和次梁I 3进行连接,短主梁II 2和次梁I 3连接在柱座7的方钢管I (12)上,所述连接板I 15的两个侧面分别与短主梁II2和次梁I 3的翼缘相连,两块连接板I 15分别连接在短主梁II 2和次梁I 3上翼缘和下翼缘上,所有的连接部位均为焊接;短主梁I I和短主梁II 2放置在同一条直线上,通过柱座7相连,短主梁I I和短主梁II 2连接在柱座7的方钢管I (12)上,所有的连接部位均采用为焊接;次梁II 4与次梁I 3平行,与短主梁I I和短主梁II 2垂直,通过柱座7和连接板I 15与短主梁I I和短主梁II 2相连,连接在柱座7的方钢管I (12)上,所述连接板I15的两个侧面分别与短主梁I 1、短主梁II 2和次梁II 4的翼缘相连,两块连接板I 15分别连接在短主梁I 1、短主梁II 2和次梁II 4的上翼缘和下翼缘上,所有的连接部位均采用为焊接;次梁III 5与次梁II 4平行,与短主梁I I和短主梁II 2垂直,通过连接板I 15与短主梁I I相连,短主梁I I上伸出的板的三个侧面同次梁III5的上下翼缘及腹板相连,所述连接板I 15的两个侧面分别与短主梁I I和次梁III 5的翼缘相连,两块连接板I 15分别连接在上翼缘和下翼缘上,所有的连接部位均采用为焊接;长主梁I 6平行于短主梁I I和短主梁II 2,垂直于次梁I 3,通过连接板I 15和连接板II 16与次梁I 3、次梁II 4和次梁III 5进行连接,所述连接板II 16位于次梁I 3和次梁II 4的端部,连接板II 16的上下端与次梁I 3和次梁II 4的翼缘相连,一个侧边与次梁I 3的腹板相连,另一个侧边同长主梁I 6的腹板连接,所述连接板I 15的两个侧面连接长主梁I 6、次梁I 3、次梁II 4和次梁III5的翼缘,连接板I 15分别连接在长主梁I 6、次梁I 3、次梁II 4和次梁III 5的上翼缘和下翼缘上,所有的连接部位均采用为焊接;楼板17采用抗剪键拼接在由短主梁I 1、短主梁II 2、次梁I 3、次梁II 4、次梁III 5、长主梁I 6围成的平面上;所述B板由次梁II 4、长主梁I 6、长主梁II 8、次梁IV 9、次梁V 10、连接板I 15、连接板II 16和楼板17构成;所述B板的所有构件均在工厂加工制作完成,然后通过焊接和抗剪键连接将各个构件拼装成所述装配式楼板B ;长主梁I 6和次梁IV9、次梁V 10垂直摆放,通过连接板I 15和连接板II 16将两个长主梁I 6和次梁IV 9、次梁V 10在梁端部进行连接,形成矩形框架,所述连接板II 16位于次梁IV 9的端部,连接板II 16的上下端与次梁IV9、次梁V 10的翼缘相连,一个侧边与次梁IV 9和次梁V 10的腹板相连,另一个侧面与长主梁I 6腹板连接,所述连接板I 15的两个侧面分别与长主梁I 6和次梁IV 9、长主梁I 6和次梁V 10的翼缘相连,设置的两块连接板I 15分别连接在长主梁I 6和次梁IV 9、长主梁I 6和次梁V 10上翼缘和下翼缘上,所有的连接部位均为焊接;所述长主梁II 8与长主梁I 6平行,与次梁V 10垂直放置,长主梁II 8位于两个长主梁I 6的正中间,长主梁II 8的两个端部分别通过连接板I 15连接于次梁IV9、次梁V 10的中部,所述连接板I 15的两个侧面分别与长主梁II 8和次梁IV 9、长主梁II 8和次梁V 10的翼缘相连,长主梁II 8的两个端部伸出部分分别同次梁IV 9、次梁V 10的中部腹板相连,设置的两块连接板I 15分别连接在长主梁II 8、次梁IV 9和次梁V 10的上翼缘和下翼缘上,所有的连接部位均为焊接;所述次梁II 4与次梁V 10平行,与长主梁I 6和长主梁II 8垂直放置,通过连接板I 15将次梁II 4的梁端连接于长主梁I 6和长主梁II 8的中部,次梁II 4与长主梁I 6相连一端的连接板I 15的两个侧面分别与次梁II 4和长主梁I 6的翼缘相连,设置的两块连接板I 15分别连接在次梁II 4和长主梁I 6的上翼缘和下翼缘上,次梁II 4与长主梁II 8相连一端的连接板I 15的两个侧面分别与次梁II 4和长主梁II 8的翼缘相连,设置的两块连接板I 15分别连接在次梁II 4和长主梁II 8的上翼缘和下翼缘上,次梁II 4两端伸出部分与长主梁I 6和长主梁II 8的中部腹板相连接,所有的连接部位均为焊接;楼板17采用抗剪键拼接在由次梁II 4、长主梁I 6、长主梁II 8、次梁IV 9、次梁V 10围成的框架上;所述C板由短主梁I 1、短主梁II 2、次梁I 3、次梁I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节点刚接的模块化装配式钢结构预应力偏心支撑体系,其特征在于:所述模块化多高层装配式钢结构体系由装配式楼板、装配式支撑和装配式法兰柱采用螺栓装配而成;所述钢结构体系的梁柱节点与框架的连接是在工厂焊接而成,实现刚性连接;所述装配式楼板由A板、B板、C板、D板、E板和F板6种装配式楼板组合拼接而成;所述A板由短主梁Ⅰ(1)、短主梁Ⅱ(2)、次梁Ⅰ(3)、次梁Ⅱ(4)、次梁Ⅲ(5)、长主梁Ⅰ(6)、柱座(7)、连接板Ⅰ(15)、连接板Ⅱ(16)和楼板(17)构成;所述A板的所有构件均在工厂加工制作完成,然后通过焊接和抗剪键连接将各个构件拼装成所述新型装配式楼板A;短主梁Ⅱ(2)和次梁Ⅰ(3)垂直摆放,通过柱座(7)和连接板Ⅰ(15)将短主梁Ⅱ(2)和次梁Ⅰ(3)进行连接,短主梁Ⅱ(2)和次梁Ⅰ(3)连接在柱座7的方钢管Ⅰ(12)上,所述连接板Ⅰ(15)的两个侧面分别与短主梁Ⅱ(2)和次梁Ⅰ(3)的翼缘相连,两块连接板Ⅰ(15)分别连接在短主梁Ⅱ(2)和次梁Ⅰ(3)上翼缘和下翼缘上,所有的连接部位均为焊接;短主梁Ⅰ(1)和短主梁Ⅱ(2)放置在同一条直线上,通过柱座(7)相连,短主梁Ⅰ(1)和短主梁Ⅱ(2)连接在柱座(7)的方钢管Ⅰ(12)上,所有的连接部位均采用为焊接;次梁Ⅱ(4)与次梁Ⅰ(3)平行,与短主梁Ⅰ(1)和短主梁Ⅱ(2)垂直,通过柱座(7)和连接板Ⅰ(15)与短主梁Ⅰ(1)和短主梁Ⅱ(2)相连,连接在柱座(7)的方钢管Ⅰ(12)上,所述连接板Ⅰ(15)的两个侧面分别与短主梁Ⅰ(1)、短主梁Ⅱ(2)和次梁Ⅱ(4)的翼缘相连,两块连接板Ⅰ(15)分别连接在短主梁Ⅰ(1)、短主梁Ⅱ(2)和次梁Ⅱ(4)的上翼缘和下翼缘上,所有的连接部位均采用为焊接;次梁Ⅲ(5)与次梁Ⅱ(4)平行,与短主梁Ⅰ(1)和短主梁Ⅱ(2)垂直,通过连接板Ⅰ(15)与短主梁Ⅰ(1)相连,短主梁Ⅰ(1)上伸出的板的三个侧面同次梁Ⅲ(5)的上下翼缘及腹板相连,所述连接板Ⅰ(15)的两个侧面分别与短主梁Ⅰ(1)和次梁Ⅲ(5)的翼缘相连,两块连接板Ⅰ(15)分别连接在上翼缘和下翼缘上,所有的连接部位均采用为焊接;长主梁Ⅰ(6)平行于短主梁Ⅰ(1)和短主梁Ⅱ(2),垂直于次梁Ⅰ(3),通过连接板Ⅰ(15)和连接板Ⅱ(16)与次梁Ⅰ(3)、次梁Ⅱ(4)和次梁Ⅲ(5)进行连接,所述连接板Ⅱ(16)位于次梁Ⅰ(3)和次梁Ⅱ(4)的端部,连接板Ⅱ(16)的上下端与次梁Ⅰ(3)和次梁Ⅱ(4)的翼缘相连,一个侧边与次梁Ⅰ(3)的腹板相连,另一个侧边同长主梁Ⅰ(6)的腹板连接,所述连接板Ⅰ(15)的两个侧面连接长主梁Ⅰ(6)、次梁Ⅰ(3)、次梁Ⅱ(4)和次梁Ⅲ(5)的翼缘,连接板Ⅰ(15)分别连接在长主梁Ⅰ(6)、次梁Ⅰ(3)、次梁Ⅱ(4)和次梁Ⅲ(5)的上翼缘和下翼缘上,所有的连接部位均采用为焊接;楼板(17)采用抗剪键拼接在由短主梁Ⅰ(1)、短主梁Ⅱ(2)、次梁Ⅰ(3)、次梁Ⅱ(4)、次梁Ⅲ(5)、长主梁Ⅰ(6)围成的平面上;所述B板由次梁Ⅱ(4)、长主梁Ⅰ(6)、长主梁Ⅱ(8)、次梁Ⅳ(9)、次梁Ⅴ(10)、连接板Ⅰ(15)、连接板Ⅱ(16)和楼板(17)构成;所述B板的所有构件均在工厂加工制作完成,然后通过焊接和抗剪键连接将各个构件拼装成所述装配式楼板B;长主梁Ⅰ(6)和次梁Ⅳ(9)、次梁Ⅴ(10)垂直摆放,通过连接板Ⅰ(15)和连接板Ⅱ(16)将两个长主梁Ⅰ(6)和次梁Ⅳ(9)、次梁Ⅴ(10)在梁端部进行连接,形成矩形框架,所述连接板Ⅱ(16)位于次梁Ⅳ(9)的端部,连接板Ⅱ(16)的上下端与次梁Ⅳ(9)、次梁Ⅴ(10)的翼缘相连,一个侧边与次梁Ⅳ(9)和次梁Ⅴ(10)的腹板相连,另一个侧面与长主梁Ⅰ(6)腹板连接,所述连接板Ⅰ(15)的两个侧面分别与长主梁Ⅰ(6)和次梁Ⅳ(9)、长主梁Ⅰ(6)和次梁Ⅴ(10)的翼缘相连,设置的两块连接板Ⅰ(15)分别连接在长主梁Ⅰ(6)和次梁Ⅳ(9)、长主梁Ⅰ(6)和次梁Ⅴ(10)上翼缘和下翼缘上,所有的连接部位均为焊接;所述长主梁Ⅱ(8)与长主梁Ⅰ(6)平行,与次梁Ⅴ(10)垂直放置,长主梁Ⅱ(8)位于两个长主梁Ⅰ(6)的正中间,长主梁Ⅱ(8)的两个端部分别通过连接板Ⅰ(15)连接于次梁Ⅳ(9)、次梁Ⅴ(10)的中部,所述连接板Ⅰ(15)的两个侧面分别与长主梁Ⅱ(8)和次梁Ⅳ(9)、长主梁Ⅱ(8)和次梁Ⅴ(10)的翼缘相连,长主梁Ⅱ(8)的两个端部伸出部分分别同次梁Ⅳ(9)、次梁Ⅴ(10)的中部腹板相连,设置的两块连接板Ⅰ(15)分别连接在长主梁Ⅱ(8)、次梁Ⅳ(9)和次梁Ⅴ(10)的上翼缘和下翼缘上,所有的连接部位均为焊接;所述次梁Ⅱ(4)与次梁Ⅴ(10)平行,与长主梁Ⅰ(6)和长主梁Ⅱ(8)垂直放置,通过连接板Ⅰ(15)将次梁Ⅱ...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张爱林张庆芳刘学春马林赵亮王艺蒙
申请(专利权)人:北京工业大学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北京;1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