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DIC株式会社专利>正文

活性能量射线固化型树脂组合物、粘接剂以及层叠薄膜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0148651 阅读:166 留言:0更新日期:2014-06-30 17:23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即使对于未处理PET薄膜、氟系薄膜、聚碳酸酯薄膜等难以粘接的塑料薄膜、即所谓的难粘接薄膜也具有高粘接强度,且即使在湿热条件下也能够维持其粘接强度的活性能量射线固化型树脂组合物;包含该树脂组合物的粘接剂;以及使用该粘接剂而得到的层叠薄膜。所述活性能量射线固化型树脂组合物的特征在于,其含有如下必需成分:分子结构中具有聚酯结构部位和(甲基)丙烯酰基、且重均分子量(Mw)在5000~30000的范围的(甲基)丙烯酸酯化合物(A);酸值在40~90mgKOH/g的范围的聚酯树脂(B);以及,聚合引发剂(D)。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专利摘要】本专利技术提供即使对于未处理PET薄膜、氟系薄膜、聚碳酸酯薄膜等难以粘接的塑料薄膜、即所谓的难粘接薄膜也具有高粘接强度,且即使在湿热条件下也能够维持其粘接强度的活性能量射线固化型树脂组合物;包含该树脂组合物的粘接剂;以及使用该粘接剂而得到的层叠薄膜。所述活性能量射线固化型树脂组合物的特征在于,其含有如下必需成分:分子结构中具有聚酯结构部位和(甲基)丙烯酰基、且重均分子量(Mw)在5000~30000的范围的(甲基)丙烯酸酯化合物(A);酸值在40~90mgKOH/g的范围的聚酯树脂(B);以及,聚合引发剂(D)。【专利说明】活性能量射线固化型树脂组合物、粘接剂以及层叠薄膜
本专利技术涉及活性能量射线固化型树脂组合物、使用该树脂组合物而得到的粘接剂、以及使用该粘接剂而得到的层叠薄膜。
技术介绍
用粘接剂将各种功能性薄膜彼此贴合而成的层叠薄膜在液晶显示装置、个人计算机、太阳能电池组件等各种产品中是必需的构件。一直以来,作为该层叠薄膜的基材而广泛使用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以下简称为“PET”)薄膜,但PET薄膜是难以利用粘接剂进行粘接的基材之一,一般来说,在对PET薄膜的粘接面实施电晕处理等易粘接处理而使粘接性提高的状态下进行利用。因此,为了提高层叠薄膜的生产率、降低成本,需要一种即使是未实施易粘接处理的PET薄膜(以下简称为“未处理PET薄膜”)也能够牢固地进行粘接的粘接剂。另外,近年来,随着汽车导航系统、太阳能电池组件等电子设备在室外使用的机会的增加,寻求一种即使在室外的高温高湿环境下也能够维持高粘接强度的粘接剂。作为对未处理PET薄膜的附着性优异的涂料用树脂组合物,已知有含有甲基丙烯酸甲酯的均聚物(Tg:105°C、重均分子量(Mw):47500、SP值:10.0)和季戊四醇四丙烯酸酯的涂料用树脂组合物(参照引用文献I)。该树脂组合物在与以往的涂料用树脂组合物进行比较的情况下对未处理PET薄膜的附着性优异,但其是设想涂料用途而完成的专利技术,因此并不具有能够作为将薄膜彼此粘接的粘接剂来利用的水平的高粘接性。另外,在用于层叠薄膜的各种功能性薄膜之中,除了未处理PET薄膜之外,还存在多种难以粘接的薄膜。例如,由聚氟乙烯树脂、聚偏二氟乙烯树脂等制成的氟系薄膜具有耐候性、耐热性、耐污染性优异的特征,可用作太阳能电池组件等的构件,但由于拒水拒油性高,因此难以利用粘接剂来粘接。另外,聚碳酸酯薄膜具有耐冲击性优异的特征,但难以利用现有的粘接剂来牢固地粘接。从这些情况来看,粘接剂需要对以未处理PET薄膜为代表的这些各种难粘接性塑料薄膜具有高粘接性。现有技术文献专利文献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6-257226
技术实现思路
专利技术要解决的问题本专利技术要解决的问题在于,提供即使对于未处理PET薄膜、氟系薄膜、聚碳酸酯薄膜等难以粘接的塑料薄膜、即所谓的难粘接薄膜也具有高粘接强度,且即使在湿热条件下也能够维持其粘接强度的活性能量射线固化型树脂组合物;包含该树脂组合物的粘接剂;以及使用该粘接剂而得到的层叠薄膜。 用于解决问题的方案本专利技术人等为了解决上述问题而进行了深入研究,结果发现,含有如下必需成分的活性能量射线固化型树脂组合物即使对于未处理PET薄膜、氟系薄膜、聚碳酸酯薄膜等难粘接薄膜也会表现出高粘接强度,且即使在湿热条件下也能够维持其粘接强度,从而完成了本专利技术。所述必需成分为:分子结构中具有聚酯结构部位和(甲基)丙烯酰基、且重均分子量(Mw)在5000~30000的范围的(甲基)丙烯酸酯化合物(A),所述聚酯结构部位是使脂肪族多元醇与脂肪族或芳香族多元酸作为主要原料成分进行反应而得到的;使脂肪族多元醇与脂肪族或芳香族多元酸作为主要原料成分进行反应而得到的、酸值在40~90mgK0H/g的范围的聚酯树脂⑶;以及,聚合引发剂(D)。即,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活性能量射线固化型树脂组合物,其含有如下必需成分:分子结构中具有聚酯结构部位和(甲基)丙烯酰基、且重均分子量(Mw)在5000~30000的范围的(甲基)丙烯酸酯化合物(A),所述聚酯结构部位是使脂肪族多元醇与脂肪族或芳香族多元酸作为主要原料成分进行反应而得到的;使脂肪族多元醇与脂肪族或芳香族多元酸作为主要原料成分进行反应而得到的、酸值在40~90mgK0H/g的范围的聚酯树脂⑶;以及,聚合引发剂(D)。本专利技术还涉及包含前述活性能量射线固化型树脂组合物的粘接剂。本专利技术还涉及使用前述粘接剂而得到的层叠薄膜。 专利技术的效果根据本专利技术,能够提供即使对于未处理PET薄膜、氟系薄膜、聚碳酸酯薄膜等难粘接薄膜也会表现出高粘接性,且即使在湿热条件下也能够维持其粘接性的活性能量射线固化型树脂组合物;包含该树脂组合物的粘接剂;以及使用该粘接剂而得到的层叠薄膜。【具体实施方式】本专利技术的活性能量射线固化型树脂组合物含有如下必需成分:分子结构中具有聚酯结构部位和(甲基)丙烯酰基、且重均分子量(Mw)在5000~30000的范围的(甲基)丙烯酸酯化合物(A),所述聚酯结构部位是使脂肪族多元醇与脂肪族或芳香族多元酸作为主要原料成分进行反应而得到的;使脂肪族多元醇与脂肪族或芳香族多元酸作为主要原料成分进行反应而得到的、酸值在40~90mgK0H/g的范围的聚酯树脂(B)。前述(甲基)丙烯酸酯化合物(A)是通过利用照射活性能量射线使分子结构中的(甲基)丙烯酰基发生聚合反应而固化,从而使塑料薄膜彼此粘接,而且通过形成交联结构而提高其在湿热条件下的粘接强度的成分。另一方面,前述聚酯树脂(B)是通过具有较高的酸值而提高本申请树脂组合物对于未处理PET薄膜、氟系薄膜等难粘接薄膜的亲和性的成分。通过含有该聚酯树脂(B),用粘接剂将薄膜彼此贴合之后照射活性能量射线而使其固化之前的阶段、即所谓的层压工序中的难粘接性塑料薄膜与粘接剂的密合性提高。通过在这样的密合状态下进行前述(甲基)丙烯酸酯化合物(A)的固化反应,能够将薄膜彼此非常牢固地粘接。本申请专利技术中使用的前述(甲基)丙烯酸酯化合物(A)通过其重均分子量(Mw)在5000~30000的范围,从而成为即使对于各种难粘接薄膜也显示出高粘接强度的树脂组合物。在重均分子量(Mw)不足5000的情况下,在层压工序中,塑料薄膜基材与粘接剂的密合性降低,固化后的粘接强度降低。另外,在超过30000的情况下,(甲基)丙烯酸酯化合物(A)的粘度变高,得到的树脂组合物的涂覆性降低。其中,为了得到在层压工序中的基材密合性优异、且适合于涂覆的粘度的树脂组合物,重均分子量(Mw)优选在7000~25000的范围,更优选在8500~21000的范围。另外,在本专利技术中,重均分子量(Mw)是利用下述条件的凝胶渗透色谱法(GPC)测定得到的值。测定装置:东曹株式会社制HLC-8220GPC柱:东曹株式会社制TSK-GUARDCOLUMN SuperHZ-L+ 东曹株式会社制 TSK-GEL SuperHZM-MX 4检测器:RI (差示折射计)数据处理:东曹株式会社制Multi Station GPC-8020modelII测定条件:柱温40°C溶剂四氢呋喃`流速0.35ml/ 分钟标准:单分散聚苯乙烯试样:将以树脂固体成分换算计为0.2质量%的四氢呋喃溶液用微滤器过滤而得到的试样(100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活性能量射线固化型树脂组合物,其含有如下必需成分:分子结构中具有聚酯结构部位和(甲基)丙烯酰基、且重均分子量(Mw)在5000~30000的范围的(甲基)丙烯酸酯化合物(A),所述聚酯结构部位是使脂肪族多元醇与脂肪族或芳香族多元酸作为主要原料成分进行反应而得到的;使脂肪族多元醇与脂肪族或芳香族多元酸作为主要原料成分进行反应而得到的、酸值在40~90mgKOH/g的范围的聚酯树脂(B);以及,聚合引发剂(D)。

【技术特征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杉山将志浜元育惠井上直人仲泽大助伊部武史
申请(专利权)人:DIC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日本;JP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