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装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10137988 阅读:128 留言:0更新日期:2014-06-18 11:01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一种收装装置(10),该收装装置(10)具有收装充电线(100)的壳体(12)和设置在壳体(12)内的定滑轮部(50)和动滑轮部(20)。充电线(100)被挂在定滑轮部(50)的定滑轮(60)和动滑轮部(20)的动滑轮(32)之间。当充电线(100)的顶端被拉伸时,动滑轮部(20)沿导向线(16)上升,充电线(100)从壳体(12)内被陆续拉出。在定滑轮(60)的一侧表面上固定有棘轮(70)。当棘轮爪(78)与棘轮(70)卡合时,定滑轮(60)不能向卷线方向转动,充电线(100)保持从壳体(12)被拉出的状态。当该卡合解除时,动滑轮部(20)下落,充电线(100)被拉进壳体(12)内。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专利摘要】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收装装置(10),该收装装置(10)具有收装充电线(100)的壳体(12)和设置在壳体(12)内的定滑轮部(50)和动滑轮部(20)。充电线(100)被挂在定滑轮部(50)的定滑轮(60)和动滑轮部(20)的动滑轮(32)之间。当充电线(100)的顶端被拉伸时,动滑轮部(20)沿导向线(16)上升,充电线(100)从壳体(12)内被陆续拉出。在定滑轮(60)的一侧表面上固定有棘轮(70)。当棘轮爪(78)与棘轮(70)卡合时,定滑轮(60)不能向卷线方向转动,充电线(100)保持从壳体(12)被拉出的状态。当该卡合解除时,动滑轮部(20)下落,充电线(100)被拉进壳体(12)内。【专利说明】收装装置
本专利技术所公开的技术涉及一种收装长形部件(细长物,例如,充电线、电线、软管等)的收装装置。
技术介绍
在现有技术中公开有一种收装电线等长形部件的收装装置(例如,日本专利技术专利公开公报特开2010-52861号)。日本专利技术专利公开公报特开2010-52861号中的收装装置具有安装在箱体上且能够转动的卷筒,电线卷绕在该卷筒的外周面上。电线在使用时从卷筒中被拉出所需长度,而在使用后则被卷绕在卷筒上。采用这种收装装置,若是能自动将使用后的长形部件收装到收装装置中,则较为便利。要想给专利文献I的收装装置添加该功能,可考虑由弹簧向卷线方向对卷筒施力。当采用像这样的结构时,在拉出长形部件时,卷筒克服弹簧的作用力而转动,使弹簧上积蓄弹性能量。在长形部件使用完成后,卷筒在弹簧上所积蓄的弹性能量的作用下向卷线方向转动,使从该卷筒中拉出的长形部件自动卷绕在卷筒上。但是,在由弹簧向卷线方向对卷筒施力的结构中,拉出长形部件的长度越长,用于拉出该长形部件的操作力不断增加,而导致操作者的操作力过大。为了解决该问题,只要减小对卷筒施力的弹簧的弹簧常数,便能够防止操作者的操作力过大。但是,当减小对卷筒施力的弹簧的弹簧常数时,积蓄在弹簧上的弹性能量变小,使得向卷线方向对卷筒所施的力也随之减小。因此,则会产生不能使长形部件稳定地卷绕在卷筒上的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鉴于上述情况,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收装装置,其不仅能够防止用于拉出长形部件的操作力过大,而且能够稳定地收装被拉出的长形部件。本说明书所涉及的软件收装装置为收装长形部件的收装装置,该收装装置具有壳体、动滑轮、第I配重件、动滑轮保持机构。长形部件的中间部卷绕在动滑轮上,另外,动滑轮以相对于壳体在上下方向上能够移动的方式设置,动滑轮能够移动到使长形部件被收装进壳体的第I位置、使长形部件从壳体内被拉出的第2位置、设定在第I位置和第2位置之间的第3位置。当动滑轮从第I位置朝第2位置向上方移动时,壳体内收装的长形部件从壳体内被向外拉出。另外,当动滑轮从第2位置朝第I位置向下方移动时,从壳体内被拉出的长形部件被向壳体内收装。当动滑轮在第I位置和第3位置之间移动时,第I配重件与动滑轮处于相分离状态,当动滑轮在第3位置和第2位置之间移动时,第I配重件与动滑轮一起移动。在动滑轮位于第I位置和第2位置之间的位置时,通过动滑轮保持机构的切换,使动滑轮处于能够向下方移动的状态和不能够向下方移动的状态。在该收装装置中,由于动滑轮相对于壳体在上下方向上移动,因而能够使长形部件在收装进壳体内的状态和从壳体内被拉出的状态之间切换。在不考虑长形部件的自身重量或作用于长形部件的摩擦力等的情况下,当动滑轮从第I位置向第3位置移动时,使动滑轮向上方移动的力为由动滑轮的质量所决定的一定的值,当动滑轮从第3位置向第2位置移动时,使动滑轮向上方移动的力为由动滑轮和第I配重件的质量所决定的一定的值。由于动滑轮和第I配重件的质量能够调整,因而能够防止用于拉出长形部件的操作力过大。另外,当从壳体内被拉出的长形部件的长度较长时,则将长形部件收装进壳体内所需的力较大,当从壳体内被拉出的长形部件的长度较短时,则将长形部件收装进壳体内所需的力较小。因此,如果将长形部件收装进壳体内的力设定恒定不变,且按照从壳体内被拉出的长形部件的长度较长时设定该力的大小,在这种情况下,当从壳体内被拉出的长形部件的长度较短时,该力则显得过大。另外,如果将长形部件收装进壳体内的力设定为恒定不变,且按照从壳体内被拉出的长形部件的长度较短时设定该力的大小,在这种情况下,当从壳体内被拉出的长形部件的长度较长时,该力则显得过小。在本专利技术的上述收装装置中,当动滑轮从第2位置向第3位置移动时,将长形部件收装进壳体内的力为由动滑轮和第I配重件的质量所决定的值,当动滑轮从第3位置向第I位置移动时,将长形部件收装进壳体内的力为由动滑轮的质量所决定的值。即,当从壳体内被拉出的长形部件的长度较长时,该力为由动滑轮和第I配重件的质量所决定的值(较大的值),当从壳体内被拉出的长形部件的长度较短时,该力为由动滑轮的质量所决定的值(较小的值)。从而能够用适当的力稳定地将长形部件收装进壳体内。另外,由于通过动滑轮保持机构能够使动滑轮处于不能够向下方移动的状态,因而能够防止从壳体内被拉出的长形部件被意外地向壳体内收装。这里,动滑轮移动的“上下方向”为移动到上方的动滑轮在自身重量的作用下能向下方移动时的方向即可。因此,此处所说的“动滑轮在上下方向上移动”不仅包括动滑轮在铅直方向上移动,例如还可以包括动滑轮相对于铅直方向倾斜移动。在上述收装装置中,还可以具有定滑轮,该定滑轮配置在动滑轮的上方,且长形部件的中间部卷绕在定滑轮上。在这种情况下,当动滑轮向上方移动时,定滑轮可以向第I方向转动,使长形部件从壳体内被拉出,当定滑轮向下方移动时,定滑轮可以向与第I方向相反的第2方向转动,使长形部件被收装进壳体内。动滑轮保持机构可以不限制定滑轮向第I方向转动,另外,定滑轮能够向第2方向转动或不能够向向第2方向转动的状态通过动滑轮保持机构来切换。在像这样的结构中,由于长形部件被定滑轮引导,因而能够顺利地进行长形部件的拉出和卷绕。另外,通过使定滑轮停止转动,能够保持动滑轮在上下方向上的位置。另外,动滑轮保持机构可以具有:棘轮,其固定在定滑轮上;棘轮爪,其能够与该棘轮相卡合。采用棘轮机构能够保持动滑轮在上下方向上的位置。在上述收装装置中,还可以具有推压辊,该推压辊向定滑轮的外周面推压长形部件。并且,推压辊可以随定滑轮的转动而转动,当定滑轮的转动停止时,该推压辊也停止转动。采用像这样的结构能够使长形部件在不松弛的状态下卷绕在定滑轮的外周面上。从而能够得到良好的操作感。在上述收装装置中,还可以具有导向件,该导向件安装在壳体上,在壳体内于上下方向上延伸。在动滑轮上形成有与导向件相卡合的卡合部,动滑轮可以被导向件引导而在上下方向上移动。采用像这样的结构时,由于动滑轮被导向件引导,因而能够简化引导动滑轮的机构的结构。在上述收装装置中,可以在动滑轮上安装第2配重件。在这种情况下,优选安装有第2配重件的动滑轮的重心比没有安装第2配重件的动滑轮的重心低。采用像这样的结构能够使动滑轮的动作保持稳定,从而稳定地进行长形部件的拉出或收装。【专利附图】【附图说明】图1是本实施例的收装装置的侧视图,表示切割壳体后而得到的其内部结构(壳体内收装充电线后的状态)。图2是本实施例的收装装置的主视图,一并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收装长形部件的收装装置,其特征在于,具有壳体、动滑轮、第1配重件、动滑轮保持机构,长形部件的中间部卷绕在动滑轮上,另外,动滑轮以相对于壳体在上下方向上能够移动的方式设置,动滑轮能够移动到使长形部件被收装进壳体的第1位置、使长形部件从壳体内被拉出的第2位置、设定在第1位置和第2位置之间的第3位置,当动滑轮从第1位置朝第2位置向上方移动时,壳体内收装的长形部件从壳体内被向外拉出,另外,当动滑轮从第2位置朝第1位置向下方移动时,从壳体内被拉出的长形部件被向壳体内收装,当动滑轮在第1位置和第3位置之间移动时,第1配重件与动滑轮处于相分离状态,当动滑轮在第3位置和第2位置之间移动时,第1配重件与动滑轮一起移动,在动滑轮位于第1位置和第2位置之间的位置时,通过动滑轮保持机构的切换,使动滑轮处于能够向下方移动的状态和不能够向下方移动的状态。

【技术特征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杉浦明人栎原政一
申请(专利权)人:中央发条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日本;JP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