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具有应急换气系统的多功能呼吸器及其制作方法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10135080 阅读:186 留言:0更新日期:2014-06-16 14:10
一种具有应急换气系统的多功能呼吸器及其制作方法,其呼吸器的接地换气系统上设有第一导气管和第一换气开关以及外置导气管插嘴,第一导气管的下端连接有二合一气流交汇室,二合一气流交汇室的左边连接有第二导气管和常用气囊系统,二合一气流交汇室的右边连接有第三导气管和第二换气开关及应急气囊系统,二合一气流交汇室的上部设有第四导气管和加湿器以及海棉蓄水层和注水管,加湿器的上面从下而上依次设有第五导气管、中效净化器、空气过滤棉净化层、活性炭布净化层、第六导气管、终端滤毒器、托筛、纤维过滤片、煤质球形活性炭过滤层、椰壳柱状活性炭过滤层,终端滤毒器的上部设有防毒面罩和第七导气管以及可旋连接件和呼吸启闭片;它经济实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专利摘要】,其呼吸器的接地换气系统上设有第一导气管和第一换气开关以及外置导气管插嘴,第一导气管的下端连接有二合一气流交汇室,二合一气流交汇室的左边连接有第二导气管和常用气囊系统,二合一气流交汇室的右边连接有第三导气管和第二换气开关及应急气囊系统,二合一气流交汇室的上部设有第四导气管和加湿器以及海棉蓄水层和注水管,加湿器的上面从下而上依次设有第五导气管、中效净化器、空气过滤棉净化层、活性炭布净化层、第六导气管、终端滤毒器、托筛、纤维过滤片、煤质球形活性炭过滤层、椰壳柱状活性炭过滤层,终端滤毒器的上部设有防毒面罩和第七导气管以及可旋连接件和呼吸启闭片;它经济实用。【专利说明】
本专利技术涉及,特别是供消防人员使用的呼吸器的制造领域。
技术介绍
近些年以来,由于受生态的不平衡和气候异常条件的影响,以及人们思想上的麻痹,造成极端事件频繁,各种自然灾害不断发生,尤其是地震、洪灾、火灾、以及交通事故更为突出,全国每年都要发生数千次的大小火灾,其后果是惨无目睹,给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造成了极大的威胁。市面上有许多不同品质的消防器材产品和呼吸器产品,但也存在着许多的不足,尤其是在呼吸器的多功能上、多元化设计上、携带上、以及呼吸换气上成了该类产品的一个技术瓶颈,其现有产品主要是基于对一般消防的目的而设计制造的,不能很好的满足消防人员进入火灾现场查找起火点和救助被困人员,如:中国专利文献公开了一种“防毒口罩”。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以解决消防人员在使用多功能呼吸器的过程中达到有效灭火抢险和救助被困人员的问题。本专利技术的目的由以下技术方案实现:,包括呼吸器外壳装置、接地换气系统、气流交汇室、常用气囊系统、应急气囊系统、空气净化系统、防毒面罩、头灯、密闭眼镜、系带,其特征在于,还具有多功能呼吸器装置:其呼吸器的接地换气系统上设置有第一导气管和第一换气开关以及外置导气管插嘴,第一导气管的下端连接有二合一气流交汇室,二合一气流交汇室的左边连接有第二导气管和常用气囊系统,二合一气流交汇室的右边连接有第三导气管和第二换气开关及应急气囊系统,二合一气流交汇室的上部设置有第四导气管和加湿器以及海棉蓄水层和注水管,加湿器的上面从下而上依次设置有第五导气管、中效净化器、空气过滤棉净化层、活性炭布净化层、第六导气管、终端滤毒器、托筛、纤维过滤片、煤质球形活性炭过滤层、椰壳柱状活性炭过滤层,终端滤毒器的上部设置有防毒面罩和第七导气管以及可旋连接件和呼吸启闭片,该注水管的上端还设置有加水漏斗和第一密封盖,二合一气流交汇室下部的排污口上设置有第二密封盖。呼吸器外壳装置:其呼吸器外壳顶部的左边开有导气管引出孔,呼吸器外壳顶部的右边开有注水管引出孔,呼吸器外壳底部的左边开有排污管引出孔,呼吸器外壳底部的右边开有应急换气开关引出孔,该呼吸器外壳内的上部和下部均设置有相应的软质固定部件。上述设计中,本专利技术采用三级一体多层空气净化系统和常用气囊系统以及应急气囊系统和接地换气系统,以分别针对消防人员使用的不同需要。如对消防人员使用来说,本专利技术对其进行加湿器增湿、空气过滤棉净化、活性炭布过滤、煤质球形活性炭过滤以及椰壳柱状活性炭过滤杀菌处理。与现有技术(在现有防毒面具的基础上)相比,本专利技术针对现有防毒面具,增加了呼吸器外壳装置、接地换气系统、气流交汇室、常用气囊系统、应急气囊系统、空气净化系统、防毒面罩、头灯、密闭眼镜和系带等设置。本专利技术中,呼吸器外壳装置可有效安装接地换气系统、气流交汇室、常用气囊系统、应急气囊系统和空气净化系统,并具小巧、轻便、易于携带等特点;接地换气系统能有效避开火灾现场中的烟气、热气、蒸气以及一切毒气进入人体(由于烟气、热气、蒸气是向上流动的,接地换气系统中的导气管是在地面上随人移动而移动,导气管永远是在低处);气流交汇室可有效起到空气的分流作用,同时还能储存空气和排污;常用气囊系统和应急气囊系统能有效储备气源,当消防人员突遇浓烟滚滚的火灾区感到呼吸困难而无法脱身时,可随即打开应急气囊系统上的换气开关,以此来补充换气和呼吸,可有效维持五至七分钟的换气和呼吸,从而达到安全撤离现场的目的;空气净化系统可有效将凉爽湿润干净的空气送入人体,其空气净化系统中的空气过滤棉和活性炭布可有效过滤空气中的粗尘和污雾,去除有机蒸气、苯类、氯气、丙酮、醇类、本胺类、二硫化碳、三氯甲烷、四氯化碳、氯仿、溴甲烷、氯甲烷、硝基烷、氯化苦、氯化纳,异味、细菌、异嗅物以及过滤0.3微米的灰尘和小于2.5微米的灰尘颗粒;煤质球形活性炭、椰壳柱状活性炭能再次有效对于苯,甲醛,氨气等有毒有害气体进行高效吸附,可有效去除火灾空气中的气态污染物及有害恶臭物质,进而达到降低污染和净化空气的目的。本专利技术具有如下特点:1、可有效安装接地换气系统、气流交汇室、常用气囊系统、应急气囊系统和空气净化系统,并具小巧、轻便、易于携带等特点。2、能有效避开火灾现场中的烟气、热气、蒸气以及一切毒气进入人体。3、可有效起到空气的分流作用,同时还能储存空气和排污。4、能有效储备气源,当消防人员突遇浓烟滚滚的火灾区感到呼吸困难而无法脱身时,可随即打开应急气囊系统上的换气开关,以此来补充换气和呼吸,可有效维持五至七分钟的换气和呼吸,从而达到安全撤离现场的目的。5、可有效将凉爽湿润的空气送入人体,其空气净化系统中的空气过滤棉和活性炭布可有效过滤空气中的粗尘和污雾,去除有机蒸气、苯类、氯气、丙酮、醇类、本胺类、二硫化碳、三氯甲烷、四氯化碳、氯仿、溴甲烷、氯甲烷、硝基烷、氯化苦、氯化纳,异味、细菌、异嗅物以及过滤0.3微米的灰尘和小于2.5微米的灰尘颗粒。6、能再次有效对于苯,甲醛,氨气等有毒有害气体进行高效吸附,去除火灾空气中的气态污染物及有害恶臭物质,进而达到降低污染和净化空气的目的。7、净化后的空气质量优于国家空气质量标准(gb50325和gb/tl8883)。本专利技术经济适用,小巧轻便、易于携带、防毒效果显著,特别适合消防人员使用。【专利附图】【附图说明】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专利技术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 图1是本专利技术一个实施例的装置连接示意图; 图2是图1所示呼吸器外壳装置的结构图; 图3是图1所示多功能呼吸器装置的方框图。【具体实施方式】图1示出本专利技术的多功能呼吸器装置的情况,如对于消防人员使用而言,首先将多功能呼吸器装置2组装到呼吸器外壳I之中,同时旋紧注水管上的密闭盖3,然后再将本专利技术装置4系带于胸前,进而打开接地换气开关5和关闭应急换气开关6及戴上防毒面罩即可正常使用。图2中,呼吸器外壳装置是由壳体Ib和背板Ia组成的封闭容器,壳体Ib和背板Ia由卡扣连接而成,该呼吸器外壳顶部的左边开有导气管引出孔15,呼吸器外壳顶部的右边开有注水管引出孔16,呼吸器外壳底部的左边开有排污管引出孔17,呼吸器外壳底部的右边开有应急换气开关引出孔18,该呼吸器外壳内的上部和下部均设置有相应的软质固定部件。图2中,多功能呼吸器装置是由常用气囊系统2a和应急气囊系统2b以及空气净化系统2c和接地换气系统2d组成,常用气囊系统2a和应急气囊系统2b以及空气净化系统2c和接地换气系统2d均由导气管连接而成,该呼吸器的接地换气系统上设置有第一导气管15和第一换气开关16以及外置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具有应急换气系统的多功能呼吸器及其制作方法,包括呼吸器外壳装置、接地换气系统、气流交汇室、常用气囊系统、应急气囊系统、空气净化系统、防毒面罩、头灯、密闭眼镜、系带,其特征在于,还具有多功能呼吸器装置(2):其呼吸器的接地换气系统上设置有第一导气管(15)和第一换气开关(16)以及外置导气管插嘴(17),第一导气管的下端连接有二合一气流交汇室(18),二合一气流交汇室的左边连接有第二导气管(19)和常用气囊系统(20),二合一气流交汇室的右边连接有第三导气管(21)和第二换气开关(22)及应急气囊系统(23),二合一气流交汇室的上部设置有第四导气管(24)和加湿器(25)以及海棉蓄水层(26)和注水管(27),加湿器的上面从下而上依次设置有第五导气管(28)、中效净化器(29)、空气过滤棉净化层(30)、活性炭布净化层(31)、第六导气管(32)、终端滤毒器(33)、托筛(34)、纤维过滤片(35)、煤质球形活性炭过滤层(36)、椰壳柱状活性炭过滤层(37),终端滤毒器的上部设置有防毒面罩(38)和第七导气管(39)以及可旋连接件(40)和呼吸启闭片(41),该注水管的上端还设置有加水漏斗(42)和第一密封盖(43),二合一气流交汇室下部的排污口上设置有第二密封盖(44)。...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罗兴富
申请(专利权)人:四川金堂海纳生物医药技术研究所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四川;5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