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北京大学专利>正文

全封闭全立交快速公交道路系统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10131182 阅读:138 留言:0更新日期:2014-06-13 18:5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道路桥梁技术领域,具体公开了一种全封闭全立交快速公交道路系统,所述全封闭全立交快速公交道路系统包括地下一层和地上一层,所述地下一层包括第一槽形双向车道;所述第一槽形双向车道的两侧分别设有地下侧式站台,所述第一槽形双向车道的中间设有地下中央岛式站台,所述地下侧式站台和地下中央岛式站台的两端均通过人行通道与地上一层联通。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全封闭全立交快速公交道路系统在有快速公交行驶的交叉口不需要对红绿灯优化处理,技术简单,公交系统运行效率高,有效地解决了快速公交道路系统在交叉口乘客零换乘的问题。(*该技术在2023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专利摘要】本技术涉及道路桥梁
,具体公开了一种全封闭全立交快速公交道路系统,所述全封闭全立交快速公交道路系统包括地下一层和地上一层,所述地下一层包括第一槽形双向车道;所述第一槽形双向车道的两侧分别设有地下侧式站台,所述第一槽形双向车道的中间设有地下中央岛式站台,所述地下侧式站台和地下中央岛式站台的两端均通过人行通道与地上一层联通。本技术的全封闭全立交快速公交道路系统在有快速公交行驶的交叉口不需要对红绿灯优化处理,技术简单,公交系统运行效率高,有效地解决了快速公交道路系统在交叉口乘客零换乘的问题。【专利说明】全封闭全立交快速公交道路系统
本技术涉及道路桥梁
,尤其涉及一种用于实现全封闭全立交的快速公交道路系统。
技术介绍
交通拥堵是世界各国面临的难题,很多领域的专家都在研究解决交通拥堵问题的方法。从交通供给与交通需求的关系看出,道路交通主要是车与路的矛盾。为解决这一矛盾,交通拥堵的治理手段主要从车和路两个方面考虑,I)车的方面:限行、限购、提高停车费、征收拥堵费等增加用车成本的方法来减少交通需求,这样做会影响经济发展,影响人们的生活质量,引来交通需求者对政府的不满;2)路的方面:合理的城市规划,轨道交通,增加道路里程等方法。这些方法对交通拥堵治理起到一定帮助,其中轨道交通分流了很大一部分道路交通流,合理的城市规划可以减少不必要的交通需求。但是,私人交通、公共交通及轨道交通各有优势,互相衔接,不能互相替代,也必将并存发展下去。因此,不彻底解决道路路网结构的合理性问题,就无法彻底解决人们交通出行问题。再者,众所周知,绿色交通是解决交通拥堵问题的根本出路。加拿大人克里斯.布拉德肖(Chris.Bradshaw)于1994年提出绿色交通体系(GreenTransportationHierarchy),其论点为绿色交通工具的优先级,依次为步行、自行车、公共运输工具、共乘车,最末者为单人驾驶之自用车(Single-Occupant Automobile)。依据布拉德肖的论点,如果能应用上述之绿色交通体系,则可获致下列好处,包括自然环境、社会以及经济方面。然而,绿色交通体系需要相应的道路系统去实现。专利号为CN203049395U的专利准轨道交通道路系统中,车站设在顶层,在有快速公交行驶的交叉口需要对红绿灯优化处理,技术比较复杂,影响了快速公交系统的效率,没有解决快速公交道路系统在交叉口乘客零换乘问题,没有解决高度三米以下机动车在地下车道右转弯问题,没有解决交叉口顶层桥高度降低到四米以下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本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全封闭全立交全封闭全立交快速公交道路系统,以克服现有技术在有快速公交行驶的交叉口需要对红绿灯优化处理,技术比较复杂,影响快速公交系统的效率,没有解决快速公交道路系统在交叉口乘客零换乘的问题。(二)技术方案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提供了一种全封闭全立交快速公交道路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全封闭全立交快速公交道路系统包括地下一层和地上一层,所述地下一层包括第一槽形双向车道;所述第一槽形双向车道的两侧分别设有地下侧式站台,所述第一槽形双向车道的中间设有地下中央岛式站台,所述地下侧式站台和地下中央岛式站台的两端均通过人行通道与地上一层联通。优选地,所述全封闭全立交快速公交道路系统设在十字路口中,所述地下一层还包括与所述第一槽形双向车道垂直的第二槽形双向车道,所述地上一层包括架设在所述第一槽形双向车道上方横跨桥,所述横跨桥的两端与所述第二槽形双向车道联通;所述横跨桥的两侧分别设有地上侧式站台,两个地上侧式站台分别通过人行通道与所述地下侧式站台和地下中央岛式站台的两端联通,所述横跨桥的中间设有地上中央岛式站台,所述地上中央岛式站台通过人行通道与所述地下侧式站台和地下中央岛式站台的中部联通。优选地,所述地下一层还包括右转弯车道,所述右转弯车道联通所述第一槽形双向车道和第二槽形双向车道。优选地,所述地上一层还包括位于所述第一槽形双向车道和第二槽形双向车道两侧的人行道,所述人行道设有第一人行横道桥、第二人行横道桥和车辆远端调头桥,所述人行道通过第一人行横道桥与所述横跨桥联通,所述第一槽形双向车道和第二槽形双向车道两侧的人行道通过第二人行横道桥联通。优选地,所述全封闭全立交快速公交道路系统还包括地上二层,所述地上二层包括顶层车道,所述顶层车道中央隔离带设有采光口,所述顶层车道的出入口处通过引桥与地面车道联通。优选地,所述第一槽形双向车道和第二槽形双向车道的出入口处均设有防雨棚和挡水坡。优选地,所述第一槽形双向车道在所述横跨桥下方的部分采用下沉结构。或者,所述全封闭全立交快速公交道路系统设在丁字路口中,所述地上一层包括位于所述第一槽形双向车道两侧以及与所述第一槽形双向车道垂直的人行道。优选地,所述人行道设有人行横道桥和车辆远端调头桥,所述第一槽形双向车道两侧的人行道通过人行横道桥联通。优选地,所述全封闭全立交快速公交道路系统还包括地上二层,所述地上二层包括顶层车道,所述顶层车道设有采光口和顶层中央岛式站台,所述顶层中央岛式站台通过人行通道与地面人行道联通,所述顶层车道的出入口处通过引桥与地面车道联通。(三)有益效果本技术的全封闭全立交快速公交道路系统在有快速公交行驶的交叉口不需要对红绿灯优化处理,技术简单,公交系统运行效率高,有效地解决了快速公交道路系统在交叉口乘客零换乘的问题。实现了绿色交通道路体系对道路的要求,突出以人为本,步行,自行车和公共交通优先原则,同时兼顾其他车辆通行。实现行人,自行车交通,公共交通,小型车交通各行其道,互不干扰,互不挤占空间。与现有道路比较,使道路的通行能力和利用率达到了最大值,使城市快速路对道路红线宽度要求大大降低,可以节省大量城市土地资源,改善城市环境。而且,本技术的全封闭全立交快速公交道路系统可以取代地铁和轨道交通,和地铁比较,建设成本和运营成本只有十分之一。本技术克服了现有快速公交系统的弊端。可以实现全封闭全立交快速公交系统的普及并取代普通公交。本技术可以用于现有大型桥梁组改造,大大降低桥梁组占地面积,桥梁高度降低到四米以下,减少桥梁对城市景观影响。实现节能环保,为实现绿色生态宜居城市奠定了基础。【专利附图】【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实施例1的全封闭全立交快速公交道路系统去除地上二层和横跨桥时的结构图;图2为本技术实施例1的全封闭全立交快速公交道路系统去除地上二层时的结构图;图3为本技术实施例1的全封闭全立交快速公交道路系统的结构图;图4为本技术实施例2的全封闭全立交快速公交道路系统去除地上二层时的结构图;图5为本技术实施例2的全封闭全立交快速公交道路系统的结构图;。图中,101:第一槽形双向车道;102:第二槽形双向车道;103:地下侧式站台;104:地下中央岛式站台;105:人行通道;106:挡水坡;107:防雨棚;201:横跨桥;202:地面道;203:地上侧式站台;204:地上中央岛式站台;205:右转弯车道;206:第一人行横道桥;207:第二人行横道桥;208:车辆远端调头桥;209:引桥;210:引桥;301:顶层车道;302:采光口 ;40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全封闭全立交快速公交道路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全封闭全立交快速公交道路系统包括地下一层和地上一层,所述地下一层包括第一槽形双向车道;所述第一槽形双向车道的两侧分别设有地下侧式站台,所述第一槽形双向车道的中间设有地下中央岛式站台,所述地下侧式站台和地下中央岛式站台的两端均通过人行通道与地上一层联通。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季燕铜赵鹏军李铠冯筱
申请(专利权)人:北京大学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北京;1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