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用逻辑测试器电路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0111840 阅读:138 留言:0更新日期:2014-06-02 12:4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教学用逻辑测试器电路,电阻R5的一端与发光二极管VD1的阳极连接,发光二极管的负极与第一电压比较器LM324的输出端连接;电位器RP3的调节端与第二电压比较器LM324的同相输入端连接;电阻R8的一端与发光二极管VD2的阳极和三极管VT1的集电极连接,发光二极管VD2的阴极与第二电压比较器LM324的输出端连接;三极管VT1的基极与电阻R6的一端和电阻R7的一端连接,电阻R6的另一端与第三电压比较器LM324的输出端连接;电阻R7的另一端、三极管VT1的发射极和电阻R3的另一端连接并接地。能使学生直观地了解电压比较器在逻辑测试器电路中的作用,从而促进学生对电压比较器功能的理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该技术在2023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专利摘要】本技术公开了一种教学用逻辑测试器电路,电阻R5的一端与发光二极管VD1的阳极连接,发光二极管的负极与第一电压比较器LM324的输出端连接;电位器RP3的调节端与第二电压比较器LM324的同相输入端连接;电阻R8的一端与发光二极管VD2的阳极和三极管VT1的集电极连接,发光二极管VD2的阴极与第二电压比较器LM324的输出端连接;三极管VT1的基极与电阻R6的一端和电阻R7的一端连接,电阻R6的另一端与第三电压比较器LM324的输出端连接;电阻R7的另一端、三极管VT1的发射极和电阻R3的另一端连接并接地。能使学生直观地了解电压比较器在逻辑测试器电路中的作用,从而促进学生对电压比较器功能的理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专利说明】教学用逻辑测试器电路
本技术涉及一种逻辑电路,具体是一种教学用逻辑测试器电路。
技术介绍
在传统的模拟电子技术课程的教学中,进行电压比较器讲解时,教师只注重电压比较器工作原理的理论分析,忽视电压比较器在实际电路中的应用,这样不能够使学生把所学的理论知识很好的应用实际电路中,不符合当前的教学需要。不利于教学的顺利进行。
技术实现思路
针对上述现有技术存在的问题,本技术提供一种教学用逻辑测试器电路,能使学生直观地了解电压比较器在逻辑测试器电路中的作用,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使理论与实际相结合。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教学用逻辑测试器电路,包括第一电压比较器LM324、第二电压比较器LM324、第三电压比较器LM324、电阻R1、电阻R2、电阻R3、电阻R4、电阻R5、电阻R6、电阻R7、电阻R8、电位器RP1、电位器RP2、电位器RP3、扳手开关S、发光二极管VD1、发光二极管VD2和三极管VT1,电阻Rl的一端通过电阻R2与电阻R3的一端连接,电阻Rl的另一端与电位器RPl的一端、电位器RP2的一端、电阻R5的一端、电位器RP3的一端、电阻R8的一端和电源VCC连接,所述的电位器RPl的另一端、电位器RP2的另一端和电位器RP3另一端接地;电位器RPl的调节端与电阻R4的一端、第一电压比较器LM324的反相输入端、第二电压比较器LM324的反相输入端和第三电压比较器LM324的同相输入端连接,电阻R4的另一端与扳手开关S的一端连接,扳手开关S的另两端并联在电阻R2的两端;电位器RP2的调节端与第一电压比较器LM324的同相输入端和第三电压比较器LM324的反相输入端连接;电阻R5的另一端与发光二极管VDl的阳极连接,发光二极管VDl的阴极与第一电压比较器LM324的输出端连接;电位器RP3的调节端与第二电压比较器LM324的同相输入端连接;电阻R8的另一端与发光二极管VD2的阳极和三极管VTl的集电极连接,发光二极管VD2的阴极与第二电压比较器LM324的输出端连接;三极管VTl的基极与电阻R6的一端和电阻R7的一端连接,电阻R6的另一端与第三电压比较器LM324的输出端连接;电阻R7的另一端、三极管VTl的发射极和电阻R3的另一端连接并接地。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采用三个电压比较器、三个调节电位器和两个发光二极管进行电路设计,通过发光二极管的点亮及熄灭使学生能直观地理解电压比较器在逻辑测试器应用电路中的作用,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使理论与实际相结合。【专利附图】【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的电路原理图。【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说明。如图1所示,本技术包括第一电压比较器LM324、第二电压比较器LM324、第三电压比较器LM324、电阻R1、电阻R2、电阻R3、电阻R4、电阻R5、电阻R6、电阻R7、电阻R8、电位器RP1、电位器RP2、电位器RP3、扳手开关S、发光二极管VD1、发光二极管VD2和三极管VTl,电阻Rl的一端通过电阻R2与电阻R3的一端连接,电阻Rl的另一端与电位器RPl的一端、电位器RP2的一端、电阻R5的一端、电位器RP3的一端、电阻R8的一端和电源VCC连接,所述的电位器RPl的另一端、电位器RP2的另一端和电位器RP3另一端接地;电位器RPl的调节端与电阻R4的一端、第一电压比较器LM324的反相输入端、第二电压比较器LM324的反相输入端和第三电压比较器LM324的同相输入端连接,电阻R4的另一端与扳手开关S的一端连接,扳手开关S的另两端并联在电阻R2的两端;电位器RP2的调节端与第一电压比较器LM324的同相输入端和第三电压比较器LM324的反相输入端连接;电阻R5的另一端与发光二极管VDl的阳极连接,发光二极管VDl的阴极与第一电压比较器LM324的输出端连接;电位器RP3的调节端与第二电压比较器LM324的同相输入端连接;电阻R8的另一端与发光二极管VD2的阳极和三极管VTl的集电极连接,发光二极管VD2的阴极与第二电压比较器LM324的输出端连接;三极管VTl的基极与电阻R6的一端和电阻R7的一端连接,电阻R6的另一端与第三电压比较器LM324的输出端连接;电阻R7的另一端、三极管VTl的发射极和电阻R3的另一端连接并接地。工作过程:将扳手开关S处于中位,电位器RPl、电位器RP2和电位器RP3,使第一电压比较器LM324、第二电压比较器LM324和第三电压比较器LM324的各个相应输入端得到不同电压,使发光二极管VDl点亮,发光二极管VD2不发光;扳手开关S拨在“O”处,第一电压比较器LM324的同相输入端的电压高于反相输入端的电压,根据电压比较器的原理,此时第一电压比较器LM324的输出端输出高电压,进而发光二极管VDl熄灭;另由于第三电压比较器LM324的反相输入端的电压高于同相输入端的电压,其输出为低电压,此时三极管VTl截止,故发光二极管VD2的阳极为高电压,由于第二电压比较器LM324的输出端输出低电压,使得发光二极管VD2发光,显示逻辑电平为“O”;把S扳手开关拨在“ I ”处,第三电压比较器LM324的反相输入端的电压低于同相输入端的电压,其输出端输出高电压,使得三极管VTl导通,此时三极管VTl的集电极电位很低,故发光二极管VD2的阳极为低电压,同时第二电压比较器LM324输出低电压,使得发光二极管VD2熄灭;第一电压比较器LM324的同相输入端的电压低于反相输入端的电压,第一电压比较器LM324的输出端为低电压,此时发光二极管亮VDl的阳极电压大于阴极电压,故发光二极管亮VDl点亮,此时的显示逻辑电平为“I”。这样老师就可以边讲解边演示,使学生能直观地理解电压比较器的作用,从而提高了老师的教学效率。【权利要求】1.一种教学用逻辑测试器电路,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电压比较器LM324、第二电压比较器LM324、第三电压比较器LM324、电阻R1、电阻R2、电阻R3、电阻R4、电阻R5、电阻R6、电阻R7、电阻R8、电位器RPl、电位器RP2、电位器RP3、扳手开关S、发光二极管VDl、发光二极管VD2和三极管VT1,电阻Rl的一端通过电阻R2与电阻R3的一端连接,电阻Rl的另一端与电位器RPl的一端、电位器RP2的一端、电阻R5的一端、电位器RP3的一端、电阻R8的一端和电源VCC连接,所述的电位器RPl的另一端、电位器RP2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教学用逻辑测试器电路,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电压比较器LM324、第二电压比较器LM324、第三电压比较器LM324、电阻R1、电阻R2、电阻R3、电阻R4、电阻R5、电阻R6、电阻R7、电阻R8、电位器RP1、电位器RP2、电位器RP3、扳手开关S、发光二极管VD1、发光二极管VD2和三极管VT1,电阻R1的一端通过电阻R2与电阻R3的一端连接,电阻R1的另一端与电位器RP1的一端、电位器RP2的一端、电阻R5的一端、电位器RP3的一端、电阻R8的一端和电源VCC连接,所述的电位器RP1的另一端、电位器RP2的另一端和电位器RP3另一端接地;电位器RP1的调节端与电阻R4的一端、第一电压比较器LM324的反相输入端、第二电压比较器LM324的反相输入端和第三电压比较器LM324的同相输入端连接,电阻R4的另一端与扳手开关S的一端连接,扳手开关S的另两端并联在电阻R2的两端;电位器RP2的调节端与第一电压比较器LM324的同相输入端和第三电压比较器LM324的反相输入端连接;电阻R5的另一端与发光二极管VD1的阳极连接,发光二极管VD1的阴极与第一电压比较器LM324的输出端连接;电位器RP3的调节端与第二电压比较器LM324的同相输入端连接;电阻R8的另一端与发光二极管VD2的阳极和三极管VT1的集电极连接,发光二极管VD2的阴极与第二电压比较器LM324的输出端连接;三极管VT1的基极与电阻R6的一端和电阻R7的一端连接,电阻R6的另一端与第三电压比较器LM324的输出端连接;电阻R7的另一端、三极管VT1的发射极和电阻R3的另一端连接并接地。...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李录锋张玉凤梁纯
申请(专利权)人:江苏建筑职业技术学院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