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农业机械,特别是微型耕作机的行走装置。旨在解决已有微耕机存在的耕作稳定性差,道路行走震动大、履带挖伤路面,操作劳动强度大的问题。微型耕作机包含机架1、犁铧2、动力机构、操纵机构,和在机架上部的主动双联链轮12、机架下部的前从动双联链轮13和后从动双联链轮14,与上述三链轮相配合的履带15构成的双链轨式的耕作行走机构。适用于各种土质和山坡地、丘陵地、小块田地、温室大棚的耕作。(*该技术在2008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微型耕作机本技术涉及农业机械,特别是微型耕作机的行走装置。已有的微型耕作机的行走装置,有如中国专利89104130.3和91230328.X中所公布的农用微型耕作机的单链轨式履带行走机构,由通常的单列齿结构的一个主动链轮和一个从动链轮驱动窄幅履带构成,其主动链轮位于微型耕作机机架的下部,形成只有一个支点触地的头重脚轻的倒置三角形结构,再由于履带触地的宽度小、触地面积小,加之运行时传动联接动力机和主动链轮的传动链的链盒与未耕地面发生碰撞,造成耕作稳定性差,操作者劳动强度过大;此外,微型耕作机在道路上行走时,履带下部的扒地支脚挖伤路面,并造成很大地震动,使操作者难于驾驶。鉴于此,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提高耕作稳定性的微型耕作机,并进一步提供一种能降低道路行走的震动且不伤路面的微型耕作机。本技术将已有微耕机的单链轨式履带行走机构的单列链齿式的主动链轮和前后从动链轮,改进为双列链齿式的双联链轮并配以宽幅履带,构成双链轨式履带行走机构,以增加了履带的触地支点和宽度;并将主动链轮提高到机架的上部,以提高传动链链盒的高度,消除运行时链盒与未耕地面的碰撞来实现提高耕作稳定性的目的。并进一步采用在前从动链轮两端设置前行走轮,在机架后端设置万向尾轮构成可拆装的轮式行走机构来实现降低道路行走的震动和不伤路面的目的。本技术的微型耕作机(参见附图),包含机架(1),机架上的犁铧(2)、动力机构及其传动相连的操纵机构、行走机构,上述的行走机构有在机架上部的主动双联链轮(12)、在机架下部的前从动双联链轮(13)和后从动双联链轮(14),有与上述三链轮相配合的履带(15)。上述的行走机构有在前从动双联链轮(12)两端用牙嵌式轴传动联接和插销式轴联接结构联接的前行走轮(21、22),有在机架尾部的万向尾轮(23)。上述的后从动双联链轮(14)的两端,有用牙嵌式轴传动联接和插销式轴-->联接结构联接的旋耕机(28、29)。上述的履带(15)由销轴(16)铰联Y形的中链板(17)及其两侧呈对称布置的Z形的边链板(18)、在中链板与边链板之间的套筒滚子(19)组合联接构成,在中链板和边链板上有向下成楔形的扒地支脚(20)。上述的前行走轮和万向尾轮可以为胶轮式结构。本技术的上述结构,使其具有如下的优点和效果。一、本技术采用呈双列齿的双联链轮结构的一个主动链轮、两个从动链轮、宽幅连板式履带构成的底边在下的正置三角形的双链轨式履带耕作行走机构,履带的触地支点增加为两个,履带的触地宽度加宽、触地面积增大,从而能提高整机的耕作稳定性、和行走稳定性,并相应减轻动力机的负荷,能大大减弱耕作时的震动,大大减轻操作的劳动强度,令操作轻松自如,且可相应缩短履带长度。解决了已有微型耕作机使用单列齿链轮驱动窄幅单链条式单链轨式履带行走机构,所存在的耕作时整机震动大,稳定性差,操作劳动强度大,加上只有一个支点触地,整机成头重脚轻,动力机负荷沉重,耕作时难以扶驾的问题。二、本技术采用机架上部的一个主动链轮、机架下部的两个从动链轮、履带构成的底边在下的正置三角形的履带行走机构,提高了传动链链盒的高度,提高了整机的稳定性。彻底解决了已有微型耕作机由一个主动链轮、一个从动链轮、履带构成的倒置三角形的履带行走机构,所存在的耕作时传动链链盒撞土,引起耕作稳定性差,阻力太大的问题。三、本技术采用有前行走轮和万向尾轮结构的道路行走机构,微耕机在道路上行走时,使用道路行走机构,解决了已有微耕机以履带行走,挖伤路面和软土沉陷,运行缓慢等问题。道路行走机构的采用,能大大缩短田间耕作之间的转埸时间,彻底解决了在混凝土路面上和泥路上的行走问题,其行走稳定可靠、转向自如,时速每小时可达10Km以上。此外,前行走轮与前从动双联链轮间的牙嵌式联接的插挂式联接结构,万向尾轮与机架的插接结构,使行走机构具有拆装方便的优点。四、本技术,采用将旋耕机设置在后从动双联链轮上的结构,取替已有微型耕作机将旋耕机设置在机器的后上方的结构,从而调整了整机与旋耕机的重-->心,能充分发挥旋耕的有效作用,提高旋耕的效果,大大提高旋耕工效。本技术的微型耕作机能完成普通的犁耕、旋耕、耙地等作业,特别适用于各种土质和山坡地、丘陵地、小块田地、温室大棚的耕作。还可以进行起垅、中耕间作等作业。可以进入到拖拉机和耕整机所不能进入的场地进行耕作。还可以利用机器本身的动力输出,进行抽水、脱粒、粮食加工、喷施和发电、收割等作业。下面,再用实施例及其附图对本技术作进一步地说明。附图的简要说明。图1是本技术的一种微型耕作机的结构示意图。显示未安装旋耕机的结构。图2是图1的微型耕作机下部的俯视放大图。显示安装旋耕机后的结构。图3是图1的履带的局部结构示意图。图4是图3的俯视图。实施例1本技术的一种微型耕作机,如附图所示。由通常结构的机架1,与机架固连的动力机构,装设在微耕机前端的通常的前置式的犁铧2,旋耕机,包含微耕机转向及操纵扶手3、与动力机构传动相连的变速杆4、与犁铧传动相连的犁铧换向杆5等的操纵机构,耕作行走机构,道路行走机构等构成。上述动力机构,有动力机6和变速器7。动力机可选用3-4.5马力的立式或卧式柴油机,固定在机架1的上部。动力机输出的动力,通过固定在动力机的飞轮上的三角带轮8,经三角传动带9与离合器(图中未显示)和变速器相连,变速器经装在链盒10中的传动链(图中未显示)与行走机构的主动双联链轮传动相联,实现工作传动。通过离合器控制手把11,实现该机的平稳起步。上述的耕作行走机构,在机架上呈三角形布置,有用轮轴装设在机架1上部的主动双联链轮12、和分别装设在机架1下部的前部和后部的前从动双联链轮13和后从动双联链轮14,上述三个链轮均为双列链齿的双联式链轮,在三个链轮上配装环状的其宽度与链轮相适应的宽幅的履带15。履带15由多个履带单元依次首尾铰联构成。履带单元用销轴16铰联一块两端有轴孔的Y形的中链板17和两块分别在中链板两侧呈对称布置的两端有轴孔的Z形的边链板18、-->和在中链板与边链板之间的套筒滚子19构成。在中链板和边链板的下部有一体构成的向下成楔形的扒地支脚20。在主动双联链轮12、前从动双联链轮13、后从动双联链轮14上配装履带15时,应使链轮的链齿与履带的套筒滚子19相啮合。进行耕作行走时,动力机6经三角传动带9、变速器7、传动链传动主动双联链轮12,驱动履带15、前从动双联链轮13、后从动双联链轮14转动,实现耕作行走。此时,履带形成一个足够宽度的触地平面,大大提高了机器的稳定性。扒地支脚与履带一体结构,提高了履带强度,保证了扒地效果。所有链轮的根部可倒成圆角,以保证排土,使耕作平稳轻松。由于增加了后从动双联链轮,提高了主动双联链轮的位置,使之高于耕地表面,彻底解决了链盒撞土的缺陷,也减轻了耕作者的劳动强度。上述的道路行走机构,有两个前行走轮21、22,和一个万向尾轮23,两个前行走轮分别安装在前从动双联链轮13的两端,前行走轮的芯轴24与前从动双联链轮之间,采用通常的牙嵌式轴传动联接结构,即将前行走轮的芯轴插入前从动双联链轮的中心孔,使芯轴的牙嵌齿与前从动双联链轮中心的牙嵌齿相啮合,构成牙嵌式轴传动联接结构。再在适当位置用插销(图中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微型耕作机,包含机架(1),机架上的犁铧(2)、动力机构及其传动相连的操纵机构、行走机构,其特征在于上述的行走机构有在机架上部的主动双联链轮(12)、在机架下部的前从动双联链轮(13)和后从动双联链轮(14),有与上述三链轮相配合的履带(15)。
【技术特征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1、微型耕作机,包含机架(1),机架上的犁铧(2)、动力机构及其传动相连的操纵机构、行走机构,其特征在于上述的行走机构有在机架上部的主动双联链轮(12)、在机架下部的前从动双联链轮(13)和后从动双联链轮(14),有与上述三链轮相配合的履带(15)。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微型耕作机,其特征在于所说的行走机构有在前从动双联链轮(12)两端有用牙嵌式轴传动联接和插销式轴联接结构联接的前行走轮(21、22),有在机架尾部的万向尾轮(23)。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微型耕作机,其特征在于所说的后从动双联链轮(14)的两端,有用牙嵌式轴传动联接和插销式轴联接结构联接的旋耕机(28、...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赵家林,
申请(专利权)人:赵家林,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51[中国|四川]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