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龙勇专利>正文

高山微型耕作机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715 阅读:234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一种高山微型耕作机,具有机架、发动机、操纵扶手、耕作机具和行走机构,其特征是所述行走机构包括左行走轮、右行走轮和左、右行走轮支承调节机构,所述左、右行走轮支承调节机构均由高度调节杆、高度调节杆定位结构、调节传动杆、上拉杆、下拉杆和四连杆组构成,四连杆组的下铰轴与发动机的动力输出轴之间经传动机构传动连接,左、右行走轮分别固定在左、右行走轮支承调节机构中的四连杆组之下铰轴上。(*该技术在2018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高山微型耕作机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农业机械,尤其是一种微型耕作机。现有的各型耕作机较多,如中国技术专利91230328.X号公开的农用微型耕作机、中国专利技术专利申请92108298.3号公开的微型耕作机等,其构成大致包括机架、操纵扶手、发动机、传动机构、耕作机具和行走机构等。传动机构通常由变速机构、离合机构及配套传动件(如皮带轮、链轮、齿轮等)组成。就现有耕作机来说,由于受其行走机构的限制,通常不便于在两侧高差(即横向高差)较大的山地上行走和耕作。中国专利技术专利申请96117462.5号曾公开了一种山区土地耕作机,该耕作机的行走机构采用了一种单列行走机构,在该单列行走机构的行走装置周边着地面纵向设置有铰轴,并横向设置有铰接于该铰轴上的防滑齿片,从而构成了应变行走装置。就此现有耕作机来说,其操作较为费力,且仍然不能方便地应用于横向坡度较大的山地,从而存在着缺陷。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是对现有耕作机的行走机构进行改进,提供一种操作方便、能在较大横向坡度下使用的高山微型耕作机。本专利技术的高山微型耕作机含有机架、发动机、操纵扶手、耕作机具和行走机构,发动机固定于机架上,所述操纵扶手和耕作机具设置于机架后端,其特征是所述行走机构包括左行走轮、右行走轮和左、右行走轮支承调节机构,所述左、右行走轮支承调节机构均由高度调节杆、高度调节杆定位结构、调节传动杆、上拉杆、下拉杆和四连杆组构成,所述高度调节杆定位结构设置于机架上,所述高度调节杆与该高度调节杆定位结构相配合,高度调节杆的下部铰接于机架上,所述调节传动杆横向固定于高度调节杆的下端,所述四连杆组具有上铰轴、下铰轴、前铰轴和后铰轴,四连杆组中的连杆与铰轴之间设置有减阻轴承,四连杆组的上铰轴由机架支承,所述上拉杆的一端套置在四连杆组的前铰轴上,上拉杆的另一端与调节传动杆的一端相铰接,调节传动杆的另一端与下拉杆的一端相铰接,下拉杆的另一端套置在四连杆组的后铰轴上,四连杆组的下铰轴与所述发动机的动力输出轴之间经传动机构传动连接,所述左、右行走轮分别固定在所述左、右行走轮支承调节机构中的四连杆组之下铰轴上。在本专利技术中,上述左、右行走轮支-->承调节机构的结构相同且能独立操作,其四连杆组构成了可升降的支承轮架,同时,四连杆组的下铰轴实际上成为了行走轮的转轴。通过操纵高度调节杆,可让支承调节机构中的四连杆组发生变形,从而改变该行走轮转轴与机架的竖向距离。操纵左行走轮支承调节机构中的高度调节杆时,左行走轮转轴距机架的竖向距离得以改变。操纵右行走轮支承调节机构中的高度调节杆时,则可改变右行走轮转轴距机架的竖向距离。与此相对应,左、右行走轮的高度亦得到了调节。这样,当耕作机在一侧高、一侧低的山地上耕作时,可以将山地高侧的行走轮调低,或将山地低侧的行走轮调高,而使机架仍然保持或基本保持水平状态,即让耕作机能正常耕作。在本专利技术中,高度调节杆定位结构可以采用具有不同档位的挂钩组或限位板组、限位槽组等类似结构形式,只要能使高度调节杆在其上定位即可。另外,将四连杆组的下铰轴与发动机的动力输出轴传动连接的传动机构可以为多种形式,如皮带轮传动结构、链轮传动结构等,并可以包括现有的变速机构、离合机构等。本专利技术的耕作机与前述现有同类产品相比,以四连杆组构成了能升降调节的支承轮架,从而有效地解决了在横向坡度较大的山区使用耕作机械的问题。本专利技术的内容结合以下实施例作更进一步的说明,但本专利技术的内容不仅限于实施例中所涉及的内容。图1是实施例中耕作机的结构示意图。图2是左侧视图。图3是右侧视图。图4是A-A剖视放大图。图5是B-B剖面放大图。图6是C-C剖视放大图。图7是D-D剖视放大图。如图1~7所示,本实施例中的耕作机含有机架1、发动机2、操纵扶手3、耕作机具4(此处为犁)和行走机构。发动机2固定于机架1上,操纵扶手3和耕作机具4设置于机架1的后端。在本实施例中,上述行走机构包括左行走轮5、右行走轮6和左、右行走轮支承调节机构。其中,左行走轮支承调节机构由左高度调节杆7、左高度调节杆定位结构8、左调节传动杆9、左上拉杆10、左下-->拉杆11和左四连杆组构成。左高度调节杆定位结构8设置于机架1上,左高度调节杆7与该高度调节杆定位结构8相配合,左高度调节杆7的下部铰接于机架1上。左调节传动杆9横向固定于左高度调节杆7的下端。左四连杆组由后上杆12、后下杆13、前上杆14、前下杆15构成。该四连杆组具有上铰轴16、下铰轴17、后铰轴18和前铰轴19,四连杆组中的连杆与铰轴之间设置有减阻轴承(为便于铰接定位,本例中前上杆14在上铰轴16处的连接头、前下杆15在下铰轴17处的连接头和后下杆13在后铰轴18处的连接头均为叉式连接头)。此四连杆组的上铰轴16由机架1支承。前述左上拉杆10的一端套置在该四连杆组的前铰轴19上,左上拉杆10的另一端与左调节传动杆9的一端相铰接,左调节传动杆9的另一端与左下拉杆11的一端相铰接,左下拉杆11的另一端套置在左四连杆组的后铰轴18上。上述四连杆组的下铰轴17与发动机2的动力输出轴之间经传动机构传动连接。右行走轮支承调节机构由右高度调节杆20、右高度调节杆定位结构21、右调节传动杆22、右上拉杆23、右下拉杆24和右四连杆组构成,该四连杆组由后上杆25、后下杆26、前上杆27、前下杆28构成,此右行走轮支承调节机构的结构形式与左行走轮支承调节机构的结构形式完全相同。上述左、右行走轮5、6分别固定在左、右行走轮支承调节机构中的四连杆组之下铰轴17、30上。在本实施例中,上述高度调节杆定位结构8、21均为高度调节档位板,该高度调节档位板8、21的下部固定于机架上,其上部设置有档位嵌槽,高度调节杆7、20的上部分别与高度调节档位板8、21上的档位嵌槽相配合。另外,前述将左行走轮支承调节机构中的四连杆组的下铰轴17与发动机2的动力输出轴传动连接的传动机构中具有固定于上铰轴16上的左主动链轮33、固定于后铰轴18上的左第一过渡链轮34、左第二过渡链轮35和固定于下铰轴17上的左从动链轮36。其中,左主动链轮33与左第一过渡链轮34之间由链条传动连接,左第二过渡链轮35与左从动链轮36之间由链条传动连接,上铰轴16与发动机2的动力输出轴传动连接。前述将右行走轮支承调节机构中的四连杆组的下铰轴30与发动机的动力输出轴传动连接的传动机构中具有固定于上铰轴29上的右主动链轮37、固定于后铰轴31上的右第一过渡链轮38、第二过渡链轮39和固定于下铰轴-->30上的从动链轮40,各链轮的传动连接关系与上述左主动链轮33、左第一过渡链轮34、左第二过渡链轮35和左从动链轮36的传动连接关系相似。同时,上铰轴29与发动机2的动力输出轴传动连接。在本实施例中,当由四连杆组构成的可升降调节式支承轮架升降变形时,上述链轮式传动结构可以随之变形,从而确保把动力从发动机传递到行走轮。此处,实现将左、右行走轮支承调节机构中的上铰轴与发动机传动连接的有变速箱41和链轮42、43,链轮42固定在变速箱41的动力输出轴上。同时,为便于制造,本例中还使上述左行走轮支承调节机构中的上铰轴16与右行走轮支承调节机构中的上铰轴29沿轴向相互连接,即制作成同一轴,进而可让发动机的动力在传递至上铰轴16时,同时驱动左、右主动链轮33、3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高山微型耕作机,具有机架、发动机、操纵扶手、耕作机具和行走机构,发动机固定于机架上,所述操纵扶手和耕作机具设置于机架后端,其特征是所述行走机构包括左行走轮、右行走轮和左、右行走轮支承调节机构,所述左、右行走轮支承调节机构均由高度调节杆、高度调节杆定位结构、调节传动杆、上拉杆、下拉杆和四连杆组构成,所述高度调节杆定位结构设置于机架上,所述高度调节杆与该高度调节杆定位结构相配合,高度调节杆的下部铰接于机架上,所述调节传动杆横向固定于高度调节杆的下端,所述四连杆组具有上铰轴、下铰轴、前铰轴和后铰轴,四连杆组中的连杆与铰轴之间设置有减阻轴承,四连杆组的上铰轴由机架支承,所述上拉杆的一端套置在四连杆组的前铰轴上,上拉杆的另一端与调节传动杆的一端相铰接,调节传动杆的另一端与下拉杆的一端相铰接,下拉杆的另一端套置在四连杆组的后铰轴上,四连杆组的下铰轴与所述发动机的动力输出轴之间经传动机构传动连接,所述左、右行走轮分别固定在所述左、右行走轮支承调节机构中的四连杆组之下铰轴上。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高山微型耕作机,具有机架、发动机、操纵扶手、耕作机具和行走机构,发动机固定于机架上,所述操纵扶手和耕作机具设置于机架后端,其特征是所述行走机构包括左行走轮、右行走轮和左、右行走轮支承调节机构,所述左、右行走轮支承调节机构均由高度调节杆、高度调节杆定位结构、调节传动杆、上拉杆、下拉杆和四连杆组构成,所述高度调节杆定位结构设置于机架上,所述高度调节杆与该高度调节杆定位结构相配合,高度调节杆的下部铰接于机架上,所述调节传动杆横向固定于高度调节杆的下端,所述四连杆组具有上铰轴、下铰轴、前铰轴和后铰轴,四连杆组中的连杆与铰轴之间设置有减阻轴承,四连杆组的上铰轴由机架支承,所述上拉杆的一端套置在四连杆组的前铰轴上,上拉杆的另一端与调节传动杆的一端相铰接,调节传动杆的另一端与下拉杆的一端相铰接,下拉杆的另一端套置在四连杆组的后铰轴上,四连杆组的下铰轴与所述发动机的动力输出轴之...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龙勇
申请(专利权)人:龙勇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51[中国|四川]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