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充电自适应限流系统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10096388 阅读:204 留言:0更新日期:2014-05-28 21:04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充电自适应限流系统,包括充电器模块、限流模块、电池管理模块和电池包模块,所述充电器模块的输出端与所述限流模块的输入端连接,所述限流模块的输出端与所述电池管理系统的输入端连接,所述电池管理模块的输出端连接至所述电池包模块,其特征在于,在所述限流模块和所述电池管理模块上分别设有UART通讯端,且在限流模块与电池管理模块之间还包括一通讯口隔离电路,所述通讯口隔离电路的输入端与所述电池管理模块的UART通讯端连接,所述通讯口隔离电路的输出端与所述限流模块的UART通讯端连接。采用本发明专利技术不仅能够有效的避免大电流对电池的伤害,同时也能够不会因为增加了限流模块而降低充电效率。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专利摘要】本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充电自适应限流系统,包括充电器模块、限流模块、电池管理模块和电池包模块,所述充电器模块的输出端与所述限流模块的输入端连接,所述限流模块的输出端与所述电池管理系统的输入端连接,所述电池管理模块的输出端连接至所述电池包模块,其特征在于,在所述限流模块和所述电池管理模块上分别设有UART通讯端,且在限流模块与电池管理模块之间还包括一通讯口隔离电路,所述通讯口隔离电路的输入端与所述电池管理模块的UART通讯端连接,所述通讯口隔离电路的输出端与所述限流模块的UART通讯端连接。采用本专利技术不仅能够有效的避免大电流对电池的伤害,同时也能够不会因为增加了限流模块而降低充电效率。【专利说明】一种充电自适应限流系统
本专利技术涉及充电
,特别涉及一种充电自适应限流系统。
技术介绍
充电柜或充电桩的充电问题一直是人们关注的焦点问题。在现实的充电过程中,在开始启动充电的20-30秒内极易产生较大的电流,从而易触发过流保护而自动切断,并且大电流产生的压差也会对电池形成伤害,这些都是不可被接受的。因此,为了避免充电柜或充电桩输出的瞬间大电流对电池可能造成的冲击,有技术人员提出了添加限流模块加以保护的技术方案,然而,在添加后却将充电过程中的电流限定在一个恒定的电流值,这反而导致了充电效率的降低。
技术实现思路
基于上述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不足,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是:提出一种充电自适应限流系统已解决现有技术的不足。本专利技术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种充电自适应限流系统,包括充电器模块、限流模块、电池管理模块和电池包模块,所述充电器模块的输出端与所述限流模块的输入端连接,所述限流模块的输出端与所述电池管理系统的输入端连接,所述电池管理模块的输出端连接至所述电池包模块,其特征在于,在所述限流模块和所述电池管理模块上分别设有UART通讯端,且在限流模块与电池管理模块之间还包括一通讯口隔离电路,所述通讯口隔离电路的输入端与所述电池管理模块的UART通讯端连接,所述通讯口隔离电路的输出端与所述限流模块的UART通讯端连接。进一步,所述通讯口隔离电路包括第一反相器、第二反相器、电感L1、电感L2、电阻Rl、电阻R2、电容Cl、电容C2和电容C3,其中,所述第一反相器的输入端与所述电池管理模块的UART通讯端的TX管脚连接,其输出端与所述第二反相器的输入端连接,所述第二反相器的的输出端分别与电感LI和电容Cl的一端连接,所述电感LI的另一端分别与电阻R2和电容C3的一端连接,还连接至所述限流模块的UART通讯端的RX管脚,所述电容Cl和所述电容C3的另一端接地,所述电阻R2的另一端连接至电源VCC,所述电池管理模块的UART通讯端的RX管脚分别与电感L2和电容C2的一端连接,所述电感L2的另一端分别与电阻Rl和限流模块的UART通讯端的TX管脚连接,所述电容C2的另一端接地,所述电阻Rl的另一端与电源VCC连接。进一步,所述充电器模块包括充电桩或充电柜。进一步,所述电池管理模块采用锂电池管理芯片。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是:采用本专利技术不仅能够有效的避免大电流对电池的伤害,同时也能够不会因为增加了限流模块而降低充电效率。【专利附图】【附图说明】图1是本专利技术系统结构框图;图2是通讯口隔离电路的电路结构图;其中,01-充电器模块,02-限流模块,03-电池管理模块,04-电池包模块,05-通讯口隔离电路。【具体实施方式】以下结合附图,对本专利技术做进一步说明。如图1所示,本专利技术包括充电器模块01、限流模块02、电池管理模块03、电池包模块04以及通讯口隔离电路05,其中,充电器模块01的输出端与限流模块02的输入端连接,限流模块02的输出端与电池管理系统03的输入端连接,电池管理模块03的输出端连接至电池包模块04,在限流模块02与电池管理模块03之间还包括一通讯口隔离电路05,通讯口隔离电路05的输入端与电池管理模块03的信号输出端连接,通讯口隔离电路05的输出端与限流模块02的信号输入端连接。其中,电池管理模块03采用锂电池管理芯片,充电器模块01包括充电桩或充电柜。如图2所示,在限流模块02和电池管理模块03上分别设有UART通讯端;其中,通讯口隔离电路05包括第一反相器、第二反相器、电感L1、电感L2、电阻R1、电阻R2、电容Cl、电容C2和电容C3,其中,第一反相器的输入端与电池管理模块的UART通讯端的TX管脚连接,其输出端与第二反相器的输入端连接,第二反相器的的输出端分别与电感LI和电容Cl的一端连接,电感LI的另一端分别与电阻R2和电容C3的一端连接,还连接至限流模块的UART通讯端的RX管脚,电容Cl和电容C3的另一端接地,电阻R2的另一端连接至电源VCC,电池管理模块的UART通讯端的RX管脚分别与电感L2和电容C2的一端连接,电感L2的另一端分别与电阻Rl和限流模块的UART通讯端的TX管脚连接,电容C2的另一端接地,电阻Rl的另一端与电源VCC连接。本专利技术的创新部分就在于在电池管理模块03与限流模块02之间添加了通讯口隔离电路05,从而使电池管理模块03能够与限流模块02进行通讯,从而来改变限流模块02的输出电流;在充电启动后,开启限流模块02,此时电池包模块04的电压较低,这低电压的信息由电池管理模块03采集到之后,通过通讯口隔离电路05反馈至限流模块02,此时限流模块02将输出电流限定为较小的电流,避免大电流对电池包模块造成冲击损害,随着充电过程的继续,电池包模块04的电压升高,此时,电池管理模块03将升高后的电压信号通过通讯口隔离电路05反馈至限流模块02,此时限流模块02增大输出电流,以上电池管理模块03对电池包模块04的电压检测是实时进行的,因此,限流模块02逐步增大输出电流,最终关闭限流模块的限流作用,这样既能保证安全充电,又能够提高充电效率,缩短充电时间。以上所述的利用较佳的实施例详细说明本方案,而非限制本方案的范围。本领域技术人员可通过阅读本方案后,做出细微的改变和调整,仍将不失为本方案的要义所在,亦不脱离本方案的精神和范围。【权利要求】1.一种充电自适应限流系统,包括充电器模块、限流模块、电池管理模块和电池包模块,所述充电器模块的输出端与所述限流模块的输入端连接,所述限流模块的输出端与所述电池管理系统的输入端连接,所述电池管理模块的输出端连接至所述电池包模块,其特征在于,在所述限流模块和所述电池管理模块上分别设有UART通讯端,且在限流模块与电池管理模块之间还包括一通讯口隔离电路,所述通讯口隔离电路的输入端与所述电池管理模块的UART通讯端连接,所述通讯口隔离电路的输出端与所述限流模块的UART通讯端连接。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充电自适应限流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通讯口隔离电路包括第一反相器、第二反相器、电感L1、电感L2、电阻R1、电阻R2、电容Cl、电容C2和电容C3,其中,所述第一反相器的输入端与所述电池管理模块的UART通讯端的TX管脚连接,其输出端与所述第二反相器的输入端连接,所述第二反相器的的输出端分别与电感LI和电容Cl的一端连接,所述电感LI的另一端分别与电阻R2和电容C3的一端连接,还连接至所述限流模块的UART通讯端的RX管脚,所述电容Cl和所述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充电自适应限流系统,包括充电器模块、限流模块、电池管理模块和电池包模块,所述充电器模块的输出端与所述限流模块的输入端连接,所述限流模块的输出端与所述电池管理系统的输入端连接,所述电池管理模块的输出端连接至所述电池包模块,其特征在于,在所述限流模块和所述电池管理模块上分别设有UART通讯端,且在限流模块与电池管理模块之间还包括一通讯口隔离电路,所述通讯口隔离电路的输入端与所述电池管理模块的UART通讯端连接,所述通讯口隔离电路的输出端与所述限流模块的UART通讯端连接。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韩竞科葛厚艺
申请(专利权)人:江苏博强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江苏;3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