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制冷控制
,具体涉及一种使用微通道热交换器的热泵型空调系统。
技术介绍
目前在制冷控制
,越来越多的换热器开始使用微通道热交换器,以提高热交换效率,微通道热交换器一般包括两组集流管、两组集流管之间设置的多组扁管、扁管之间设置的换热翅片、边板等。在微通道热交换器作为热泵空调的换热器使用时,当冷媒经过膨胀阀节流降压后成为气液两相状态后进入集流管再分配到扁管的过程中,每根扁管之间会出现冷媒分配不均匀的现象。靠近集流管一端的扁管可能会分配较多的冷媒流量。同时因为冷媒是气液两相态,气液的分层现象会进一步加剧分配不均。为了保证微通道换热器的冷媒在各扁管内分配均匀,一般会在集流管内插入一根金属导流管作为分配管,该管插入到集流管底部,端部密封,同时在管的圆弧面上沿长度方向间隔一定距离开孔或者开槽,冷媒就可以通过这些孔或者槽较均匀地分配到各扁管内再流通,即在将微通道换热器用于热泵空调系统室外热交换器时,在制热模式下需要在进口处采用优化制冷剂分配的分配管,而分配管的质量直接影响到制冷剂的分配,这样就势必增加生产工艺的难度,增加经济和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热泵空调系统,包括压缩机、室内热交换器、室外热交换器、闪发器、节流装置,所述室内热交换器、室外热交换器中至少有一个是微通道热交换器,所述微通道热交换器包括相对位于下方的第一集流管和位于上方的第二集流管、用于连通第一集流管与第二集流管而设置的多组扁管、扁管之间的换热翅片;所述第二集流管内设置有分隔的隔板,所述第二集流管由隔板分隔形成的每个空间都设置有与系统管路连接的连接口:即所述第二集流管至少设置有两个连接口;所述第一集流管内设置有至少一个连接口与系统管路连接,第一集流管内没有设置其它的用于给所述扁管分配制冷剂的分配管或分配小孔;所述闪发器包括进口、气态出口、液体出口,所述闪发器的进口之前的管路中设置有所述节流装置,所述第一集流管的连接口与所述闪发器的液体出口管路连接,该连接口与所述闪发器的液体出口之间的管路中设置有阀门控制通断;闪发器的气态出口通过管路、或管路和阀门与所述压缩机的进口连接;且闪发器的液体出口位置所处的高度高于所述第一集流管的连接口所在位置的高度;在制冷模式与制热模式时,制冷剂通过所述微通道热交换器的流程是不同的。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热泵空调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室外热交换器是微通道热交换器,所述第二集流管通过隔板分隔成两部份:A部及B部,A部设置有第一连接口与系统管路连接,及B部设置有第二连接口与系统管路连接;所述第一集流管是连通的中空结构,设置有一个第三连接口及多个与扁管连接的接口;在制冷模式时,制冷剂从B部的第二连接口流入室外热交换器,从A部的第一连接口流出室外热交换器,A部的第一连接口通过阀门控制元件管路连接到闪发器的进口,B部的第二连接口通过阀门控制元件管路连接到压缩机的出口,闪发器的液体出口通过阀门控制元件与所述室内热交换器管路连接;在制热模式时,制冷剂从第一集流管流入室外热交换器,从A部的第一连接口和B部的第二连接口流出室外热交换器,闪发器的进口通过阀门控制元件与所述室内热交换器连接;A部的第一连接口与B部的第二连接口出来的管路连接汇合后最终与压缩机的进口连接。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热泵空调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连接口设置于所述第一集流管的长度方向的中部位置,且第三连接口的入口中心位置是位于所述第一集流管竖直方向上的中下位置。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热泵空调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连接口的入口中心位置在所述第一集流管的横截面圆周方向呈a=180°~360°的位置范围内。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热泵空调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室外热交换器是微通道热交换器,所述第二集流管通过隔板分隔成两部份:A部及B部,A部设置有第一连接口与系统管路连接,及B部设置有第二连接口与系统管路连接;且所述第一集流管通过隔板分隔成两部份:C部及D部,C部设置有第三连接口,及D部设置有第四连接口;
在制冷模式时,制冷剂从第二集流管B部的第二连接口流入室外热交换器,从第一集流管C部的第三连接口流出室外热交换器,B部的第二连接口通过阀门控制元件管路连接到压缩机的出口,C部的第三连接口通过阀门控制元件连接到节流装置并进一步与闪发器的进口管路连接,闪发器的液体出口通过阀门控制元件与所述室内热交换器管路连接;
在制热模式时,制冷剂从第一集流管的C部的第三连接口及D部的第四连接...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不公告发明人,
申请(专利权)人:杭州三花研究院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