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用型硬盘盒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0071831 阅读:69 留言:0更新日期:2014-05-23 17:22
本发明专利技术揭露一种共用型硬盘盒,用以容置储存元件,储存元件具有第一传输接口的连接器、第一凹部与第二凹部。共用型硬盘盒包含底壳与上盖。底壳具有底板与至少一侧壁。底板与侧壁形成容置空间。底板具有第一限位柱与第二限位柱,且侧壁具有开口。当第一凹部耦合于第一限位柱时,储存元件位于容置空间的第一位置,第一传输接口的连接器紧邻于开口。当第二凹部耦合于第二限位柱时,储存元件位于容置空间的第二位置,第一传输接口的连接器与开口之间具有一距离。上盖覆盖底壳。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专利摘要】本专利技术揭露一种共用型硬盘盒,用以容置储存元件,储存元件具有第一传输接口的连接器、第一凹部与第二凹部。共用型硬盘盒包含底壳与上盖。底壳具有底板与至少一侧壁。底板与侧壁形成容置空间。底板具有第一限位柱与第二限位柱,且侧壁具有开口。当第一凹部耦合于第一限位柱时,储存元件位于容置空间的第一位置,第一传输接口的连接器紧邻于开口。当第二凹部耦合于第二限位柱时,储存元件位于容置空间的第二位置,第一传输接口的连接器与开口之间具有一距离。上盖覆盖底壳。【专利说明】共用型硬盘盒
本专利技术是有关一种共用型硬盘盒。
技术介绍
随着消费性电子产品技术的日新月异,不论是服务器、桌上型电脑、笔记型电脑、平板电脑、智能手机、摄影机、相机或录影机对于各式储存装置的需求愈来愈高。举例来说,目前市面上常见的储存装置包含硬盘、随身盘与记忆卡等。以桌上型电脑为例,为了使其能储存大量的数据(例如文字文件、图片文件、影片文件与声音文件等),因此通常使用不只一个的硬盘作为储存装置。为了要更便利地使硬盘可较快速的被抽取替换,因此可利用硬盘盒来容置硬盘,而不直接将硬盘锁固于机壳上。如此一来,使用者可较快速且便利地抽换硬盘。此外,硬盘可依连接接口区分为SATA接口的硬盘与SAS接口的硬盘。SATA接口的硬盘可使用于桌上型电脑、笔记型电脑以及服务器中,但对于服务器来说,需要更稳定的传输接口,因此有些服务器需采用SAS接口的硬盘。如此一来,即使选用同样为2.5寸大小的硬盘,但不同传输接口的SATA硬盘不能跟SAS硬盘混用,且接口不同的硬盘所搭配的硬盘盒也不同,其原因在于高速信号的传输规格不同,因此需分批管理和采买。如此一来,不仅造成时间与人力的浪费,还会造成购买硬盘盒的成本提高。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一技术方案为一种共用型硬盘盒,用以容置储存元件。其中储存元件具有第一传输接口的连接器、多个第一穿孔、多个第二穿孔、第一凹部与第二凹部。根据本专利技术一实施方式,一种共用型硬盘盒包含底壳与上盖。底壳具有底板与至少一侧壁。底板与侧壁形成容置空间。底板具有多个固定孔、第一限位柱与第二限位柱,且侧壁具有开口。当第一凹部耦合于第一限位柱时,储存元件位于容置空间的第一位置,第一穿孔分别对准固定孔,且第一传输接口的连接器紧邻于开口。当第二凹部耦合于第二限位柱时,储存元件位于容置空间的第二位置,第二穿孔分别对准固定孔,且第一传输接口的连接器与开口之间具有一距离。上盖覆盖底壳,具有多个第三穿孔,分别对准固定孔,用以供多个固定件穿入第三穿孔与第一穿孔,或穿入第三穿孔与第二穿孔,并固定于固定孔中。在本专利技术一实施方式中,上述共用型硬盘盒还包含第一传输接口与第二传输接口的转换连接器。当第二凹部耦合于第二限位柱时,转换连接器可拆卸地连接于第一传输接口的连接器。在本专利技术一实施方式中,上述转换连接器的宽度大致等于第一传输接口的连接器与开口之间的距离,使转换连接器紧邻于开口。在本专利技术一实施方式中,上述转换连接器为一串行连接小型计算机系统接口连接器。在本专利技术一实施方式中,上述转换连接器具有隔板。隔板垂直于底板,且侧壁具有卡槽。隔板的一侧边定位于卡槽中。在本专利技术一实施方式中,上述固定孔为螺丝孔,上述固定件为啮合于固定孔的螺丝。在本专利技术一实施方式中,上述第一限位柱与第二限位柱分别位于该底壳的两角落。在本专利技术上述实施方式中,当储存元件的第一凹部耦合于底壳的第一限位柱时,储存元件的第一穿孔可对准固定孔,且储存元件的第一传输接口的连接器紧邻于开口。在此状态下,固定件可穿入上盖的第三穿孔与储存元件的第一穿孔,并固定于底壳的固定孔中。此时,对应第一传输接口的传输线可连接储存元件的第一传输接口的连接器。当储存元件的第二凹部耦合于底壳的第二限位柱时,储存元件的第二穿孔可对准固定孔,且储存元件的第一传输接口的连接器与开口之间具有一距离。在此状态下,共用型硬盘盒还可包含第一传输接口与第二传输接口的转换连接器,转换连接器可拆卸地连接于第一传输接口的连接器。由于转换连接器的宽度大致等于该距离,使转换连接器紧邻于开口。固定件可穿入上盖的第三穿孔与储存元件的第二穿孔,并固定于底壳的固定孔中。此时,对应第二传输接口的传输线可连接储存元件的转换连接器。位于共用型硬盘盒中的储存元件可连接两种不同的传输接口,使用者可依照电子设备的传输接口选择性地设置储存元件于底壳的位置,不需因电子设备的传输接口不同而更换不同型式的已 知硬盘盒与储存元件,因此不仅能避免时间与人力的浪费,还可降低购买已知硬盘盒与储存元件的成本。【专利附图】【附图说明】图1绘示根据本专利技术一实施方式的共用型硬盘盒的立体图,其内容置有储存元件;图2绘示图1的共用型硬盘盒打开后的分解图;图3绘示图1的共用型硬盘盒移除上盖与固定件的立体图,且储存元件位于容置空间中;图4绘示根据本专利技术一实施方式的共用型硬盘盒的立体图,其内容置有储存元件;图5绘示图4的共用型硬盘盒打开后的分解图;图6绘示图4的共用型硬盘盒移除上盖与固定件的立体图,且储存元件位于容置空间中。【主要元件符号说明】100:共用型硬盘盒 100’:共用型硬盘盒110:底壳111:容置空间112:底板113:固定孔114:侧壁115:开口116:第一限位柱117:卡槽118:第二限位柱120:储存元件121:第一穿孔122:第一传输接口的连接器123:第二穿孔126:第二凹部124:第一凹部131:第三穿孔130:上盖150:转换连接器142:固定件153:侧边152:隔板W:宽度D:距离【具体实施方式】以下将以附图揭露本专利技术的多个实施方式,为明确说明起见,许多实务上的细节将在以下叙述中一并说明。然而,应了解到,这些实务上的细节不应用以限制本专利技术。也就是说,在本专利技术部分实施方式中,这些实务上的细节是非必要的。此外,为简化附图起见,一些已知惯用的结构与元件在附图中将以简单示意的方式绘示。图1绘示根据本专利技术一实施方式的共用型硬盘盒100的立体图,其内容置有储存元件120(见图2)。图2绘示图1的共用型硬盘盒100打开后的分解图。同时参阅图1与图2,共用型硬盘盒100容置储存元件120。储存元件120具有第一传输接口的连接器122、多个第一穿孔121、多个第二穿孔123、第一凹部124与第二凹部126。共用型硬盘盒100包含底壳110与上盖130。其中,底壳110具有底板112与侧壁114。底板112与侧壁114形成容置空间111。底板112具有多个固定孔113、第一限位柱116与第二限位柱118,且侧壁114具有开口 115。第一凹部124可选择性地耦合于第一限位柱116,第二凹部126可选择性地耦合于第二限位柱118。上盖130覆盖底壳110,且上盖130具有多个第三穿孔131。在组装时,先将储存元件120放置于容置空间111中,并把储存元件120的第一凹部124耦合于底壳110的第一限位柱116。此时储存元件120的第一穿孔121分别对准底壳110的固定孔113,且第一传输接口的连接器122紧邻于开口 115,用以供对应第一传输接口的传输线方便地连接。接着再将上盖130覆盖底壳110,此时上盖130的第三穿孔131对准储存元件120的第一穿孔121与底壳110的固定孔113。最后将多个固定件1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共用型硬盘盒,其特征在于,用以容置一储存元件,该储存元件具有一第一传输接口的连接器、多个第一穿孔、多个第二穿孔、一第一凹部与一第二凹部,且该共用型硬盘盒包含:一底壳,具有一底板与至少一侧壁,该底板与该侧壁形成一容置空间,其中该底板具有多个固定孔、一第一限位柱与一第二限位柱,且该侧壁具有一开口,当该第一凹部耦合于该第一限位柱时,该储存元件位于该容置空间的一第一位置,所述多个第一穿孔分别对准所述多个固定孔,且该第一传输接口的连接器紧邻于该开口;当该第二凹部耦合于该第二限位柱时,该储存元件位于该容置空间的一第二位置,所述多个第二穿孔分别对准所述多个固定孔,且该第一传输接口的连接器与该开口之间具有一距离;以及一上盖,覆盖该底壳,具有多个第三穿孔,分别对准所述多个固定孔,用以供多个固定件穿入所述第三穿孔与所述第一穿孔,或穿入所述第三穿孔与所述第二穿孔,并固定于所述固定孔中。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朱俊豪廖文杰
申请(专利权)人:英业达科技有限公司英业达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上海;3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