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刀具用不锈钢的制备方法,所述不锈钢由C、Si、Mn、Cr、Ti、B、P、S和Fe组成;所述制备方法包括如下步骤:1)冶炼;2)初轧:将板坯加热至1260~1300℃并充分奥氏体化;其开轧温度控制在1220~1240℃、每道次压下率控制在15~30%;3)精轧:其开轧温度控制在920~960℃、终轧温度控制在800~900℃、最后三道次累计压下率35~55%;4)热处理:淬火温度控制在1140~1160℃、保温,其保温时间为2~3小时;以15~30℃/s的冷却速度将钢板用水冷却至马氏体转变点Ms以下;低温回火:加热温度控制在180~220℃,保温时间为3~4小时;空冷至室温。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钢铁冶金
,尤其涉及一种刀具用不锈钢的制备方法。
技术介绍
不锈钢材料具有不生锈、耐用、美观的特点,被刀具生产企业广泛应用于制作厨房刀具、剪刀及手术刀具。但常用的不锈钢材料硬度低、耐磨性不够理想,刀刃锋利度差且保持时间短。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地提高,人们对刀具性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也有很多人在积极研发刀具用材料。专利号为ZL01126989.8的中国专利技术专利说明书公开了一种适用于刀具的铜合金材料,由Cu、Zn、Sn组成,其中按各原料的重量配比组成为:60~90%Cu、5~20%Zn、其余为金属Sn。该合金材料耐腐蚀耐磨,专用于制作食品餐饮类刀具,包括各种规格的切菜刀、水果刀、熟食刀等。专利申请号为200710011128.8的中国专利技术专利申请公开说明书介绍了一种刀具专用钢材,其各成分的重量百分比为:0.85~0.95%C,0.4~0.5%Si,0.4~0.5%Mn,P≤0.03%,S≤0.02%,14.5~15.5%Cr,0.4~0.6%Mo,0.2~0.3%V,其余为Fe以及不可避免的微量杂质,该专利技术通过提高材料中碳的含量来提高钢的强度和硬度。以上技术中,前者文献记载铜合金材料以铜为基体,生产成本高,而且热加工性能差,需要采用粉末冶金方法制造,工艺复杂、生产效率低。后者文献所介绍的不锈钢材料为提高硬度,添加了质量分数为0.7%以上的C,但是实践证明不锈钢中添加C含量超过0.7%就成为过共析钢,将形成粗大的脆性共晶碳化物,使钢材加工时易开裂,并且做成刀具时极易崩口;并且该材料的Cr含量低,不能满足不锈钢所要求的最低12%Cr含量,其耐蚀性差、易生锈,而且淬火后还需经-80℃的深冷处理,刀具残余应力高、变形大、易开裂,现场生产也难以实现。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出一种刀具用不锈钢的制备方法,该方法制备的不锈钢强度高、韧性好,耐磨性优异,硬度较高,适宜用作刀具生产。为达此目的,本专利技术采用以下技术方案:一种刀具用不锈钢的制备方法,所述不锈钢以重量百分数计由下列组份组成:C 0.40~0.50%、Si0.60~0.80%、Mn 1.20~1.40%、Cr 14.0~16.0%、Ti0.05~0.07%,B 0.006~0.008%、P≤0.020%、S≤0.015%,其余为Fe及不可避免的杂质;所述制备方法包括如下步骤:1)冶炼:采用铁水脱硫,转炉顶底复合吹炼,RH真空脱气处理,全流程保护浇注成板坯;2)初轧:将板坯加热至1260~1300℃并充分奥氏体化;其开轧温度控制在1220~1240℃、每道次压下率控制在15~30%;3)精轧:其开轧温度控制在920~960℃、终轧温度控制在800~900℃、最后三道次累计压下率35~55%;4)热处理:淬火温度控制在1140~1160℃、保温,其保温时间为2~3小时;以15~30℃/s的冷却速度将钢板用水冷却至马氏体转变点Ms以下;低温回火:加热温度控制在180~220℃,保温时间为3~4小时;空冷至室温。本专利技术各元素的作用及机理:碳是钢中不可缺少的提高钢材强度和硬度的元素之一,本钢种需要非常好的硬度来保证钢板的耐磨性,因此,较高的碳含量是必不可少的。但钢中碳含量太高容易造成钢材韧性下降,并导致钢材焊接性能差。因此,为了保证钢板具有高的硬度、较好的韧性、优良的冷成型性和焊接性能,将碳含量限定在0.40~0.50%。硅能溶于铁素体和奥氏体中提高钢的硬度和强度,硅可使C曲线右移,提高钢的淬透性。本钢种强度和硬度要求较高,必须添加较高的硅元素来保证。锰能与铁形成固溶体,提高钢中铁素体和奥氏体的硬度和强度;锰同时能很好的稳定奥氏体组织,进一步增强钢的淬透性;锰还可使钢在受到冲击而产生变形时,使钢材表面层得到强化而具有高的耐磨性;锰与硫形成熔点较高的MnS,可有效防止FeS的产生所导致的热脆现象。铬(Cr)是不锈钢的主要元素,其含量需高于13%才具有完全的防锈能力,Cr含量高、耐蚀性高,但含量高时易形成脆性Cr的金属间化合物,因此将Cr含量目标值控制在14.0~16.0%范围内。钛(Ti)是为了形成细小的TiC第二相粒子,阻止钢加热时晶粒长大,保证钢中组织细化、提高强韧性,同时抑制Cr23C6碳化物在钢中晶界上的析出,降低不锈钢的晶间腐蚀敏感性。加入B的目的主要是增加钢的淬透性,从而省去其他较稀有贵重的金属。硼是增强钢淬透性最有效的元素之一,但主要靠有效硼(即存在晶体间隙,而不与其他元素化合的硼)来实现。本专利技术要求P≤0.020%和S≤0.015%:磷在钢中具有容易造成偏析、恶化焊接性能、显著降低钢的低温冲击韧性、提高脆性转变温度等不利影响。硫易与锰结合生成MnS夹杂,硫还影响钢的低温冲击韧性。因此,本专利技术应尽量减少磷、硫元素对钢性能的不利影响,通过对铁水进行深脱硫预处理、真空处理等手段,控制磷、硫含量,从而减轻其不利影响。本专利技术与现有技术相比,其优异效果在于:1)合金成分简单,贵重合金元素加入较少,同时生产工艺简单,成材率和性能合格率高,使得生产成本较低,具有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2)所制备的不锈钢力学性能优良,强度、硬度高,具有一定的韧性,淬透性良好,且耐磨性良好,完全满足用户使用要求;经试验证明,本专利技术的钢具有高硬度、高韧性和很好的耐腐蚀性,适用于制造厨房刀具、剪刀及手术刀。具体实施方式实施例一一种刀具用不锈钢的制备方法,所述不锈钢以重量百分数计由下列组份组成:C 0.40%、Si 0.80%、Mn 1.20%、Cr16.0%、Ti 0.05%,B 0.008%、P≤0.020%、S≤0.015%,其余为Fe及不可避免的杂质;所述制备方法包括如下步骤:1)冶炼:采用铁水脱硫,转炉顶底复合吹炼,RH真空脱气处理,全流程保护浇注成板坯;2)初轧:将板坯加热至1260℃并充分奥氏体化;其开轧温度控制在1240℃、每道次压下率控制在15%;3)精轧:其开轧温度控制在920℃、终轧温度控制在900℃、最后三道次累计压下率35%;4)热处理:淬火温度控制在1140℃、保温,其保温时间为3小时;以15℃/s的冷却速度将钢板用水冷却至马氏体转变点Ms以下;低温回火:加热温度控制在220℃,保温时间为3小时;空冷至室温。实施例二一种刀具用不锈钢的制备方法,所述不锈钢以重量百分数计由下列组份组成:C 0.50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刀具用不锈钢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不锈钢以重量百分数
计由下列组份组成:C 0.40~0.50%、Si0.60~0.80%、Mn 1.20~1.40%、
Cr 14.0~16.0%、Ti0.05~0.07%,B 0.006~0.008%、P≤0.020%、S≤0.015
%,其余为Fe及不可避免的杂质;所述制备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1)冶炼:采用铁水脱硫,转炉顶底复合吹炼,RH真空脱气处理,全流程保护浇
注成板坯;
2)初轧:将板坯加热至1...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钱永清,
申请(专利权)人:无锡市锡山区鹅湖镇荡口青荡金属制品厂,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