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常州大学专利>正文

沉降罐射流自旋自吸收油装置及其方法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10040772 阅读:138 留言:0更新日期:2014-05-14 11:29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沉降罐射流自旋自吸收油装置及其方法,该装置包括罐体装置、收油装置和集油装置。收油装置自螺旋浮动于罐体装置内的液面处,包括限位杆、进气口、收油管、排液口和第一浮漂,第一浮漂带动收油装置随液面高度上下浮动。收油装置的排液口与竖直方向呈5-15°角度,使含油污水在排液的过程中带动收油装置作360°自旋运动。收油管为文丘里管结构,水平的收油管管径粗细均匀变化,使其具有更强的吸附作用。集油装置包括集油管、集油盘和第二浮漂。集油管的一端与集油盘相连通,另一端由罐体伸出,第二浮漂带动集油装置上下浮动。本发明专利技术能够随液面连续回收,收油效率高,而且结构简单灵活。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油田所需的收油装置,特别涉及一种沉降罐射流自旋自吸收油装置及其方法
技术介绍
在油田生产过程中产生大量的含油污水,为了能够实现回注,续将含油污水进行处理。目前,对含油污水处理的常用方法是重力沉降,沉降罐包括罐体,收油装置,配水分布管和集水分布管,含油污水在沉降罐内进行一定时间的沉降,利用油水密度的差异,使水滴向下运动,油滴向上运动,从而实现油水分离,通过收油装置,对分离后的原油加以回收利用。现有收油装置由于结构原因不能自吸连续回收,只能采用刮板回收浮油。
技术实现思路
针对现有沉降罐收油装置存在的上述问题,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沉降罐射流自旋自吸收油装置及其方法。 本专利技术的技术方案如下:沉降罐射流自旋自吸收油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罐体装置、收油装置和集油装置;所述收油装置自螺旋浮动于罐体装置内的液面处,包括进气口、收油管、排液口和第一浮漂,所述进气口垂直设置于水平收油管上方并与水平收油管相连通,第一浮漂与收油管相连,浮在罐体装置内部液面上并随罐体装置内部液面的高度变化而上下浮动,带动收油装置随液面高度上下浮动;收油装置的排液口与竖直方向呈5-15°角度;收油管为文丘里管结构,水平的收油管管径粗细均匀变化;集油装置位于排液口下方,包括集油管、集油盘和第二浮漂;集油管的一端与集油盘相连通,另一端由罐体伸出,集油管的中间部分是可伸缩管,第二浮漂与集油盘相连,第二浮漂随着液面的高度上下浮动,带动集油装置上下浮动。作为本专利技术的进一步改进,所述进气口包括上进气口和下进气口,上进气口套设于下进气口内,上进气口和下进气口之间设有“O”型密封圈。作为本专利技术的进一步改进,所述进气口还包括外部套筒,下进气口的外部设有凸缘和位于凸缘两边的平面轴承,凸缘和平面轴承嵌入到外部套筒内。作为本专利技术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罐体装置包括罐体和支架,所述支架为其上部设置有套筒的一段竖杆,支架底部与罐体底部相连,所述收油装置还包括设置于收油管中部下端的限位杆,限位杆嵌入到罐体支架的套筒内。作为本专利技术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罐体装置还包括设置于罐体下方的排泥口。作为本专利技术的进一步改进,在水平的收油管直径较小的管径底部伸出有吸附作用的小收油管,小收油管底部钻有若干孔。作为本专利技术的进一步改进,所述水平的收油管的锥度为1:3。沉降罐射流自旋自吸收油装置的吸油方法,压缩空气自进气口进入到收油装置中,由于文丘里管的作用,收油管将罐体上表面的油品吸附到收油管中,并将吸附液通过排液口排出到集油装置中的集油盘中,并通过集油管排到罐体装置外,由于收油装置排液口与竖直方向的倾角,使得含油污水在排液的过程中产生反冲力带动收油装置作360°自旋运动。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是:本专利技术中的收油装置可以随着沉降罐液面高度的变化而上下浮动,自动进行360°旋转收油,使其能对一定范围内的不同高度的原油进行吸附,提升了含油污水处理过程的自动化程度,提高了处理效率,降低了处理成本。附图说明图1是自螺旋浮动收油装置结构示意图;图2是罐体装置结构示意图;图3是收油装置结构示意图;图4是收油装置进气口局部放大图;图5是集油装置结构示意图;图6是收油装置实物图;图7是罐体装置和集油装置的纵切面实物图。图中:1. 罐体装置,2. 收油装置,3. 集油装置,11. 罐体,12. 排泥口,13. 支架,21. 限位杆,22. 下进气口,23. 收油管,24. 排液口,25. 第一浮漂,26. 外部套筒,27. 上进气口,28. 密封圈,29. 平面轴承,31. 集油管,32. 集油盘,33. 第二浮漂;34、凸缘。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对本专利技术作进一步详细说明。本专利技术沉降罐射流自旋自吸收油装置的结构如图1所示,包括罐体装置1、收油装置2和集油装置3三个部分,收油装置2和集油装置3由上至下依次设置在罐体装置1内部。罐体装置1的结构如图2所示,包括罐体11、排泥口12、支架13三个部分,支架13底部与罐体11底部中心相连。收油装置2的结构如图3所示,包括限位杆21、进气口、收油管23、排液口24和第一浮漂25五个部分;收油装置2的限位杆21嵌入到罐体支架13的套筒内,允许收油装置上下浮动,但限制其在前后左右四周方向的运动。第一浮漂25与收油管23相连,第一浮漂25浮在罐体内部液面上并随罐体内部液面的高度变化而上下浮动,带动收油装置2随液面高度上下浮动;进气口的优选结构如图4所示,包括上进气口27和下进气口22,上进气口27套设于下进气口22内,上进气口27和下进气口22之间设有“O”型密封圈。进气口还包括外部套筒26,下进气口22的外部设有凸缘34和位于凸缘34两边的平面轴承29,凸缘34和平面轴承29嵌入到外部套筒26内。收油装置2的进气口垂直于水平收油管23,而排液口24与竖直方向呈5-15°角度,这种设计使得收油装置2在排液的过程中产生反冲力,带动收油装置作360°自旋运动。收油装置2的水平收油管采用文丘里管设计,使其具有更强的吸附作用。水平收油管锥度1:3,以保证达到最佳的吸油效果,水平收油管管径粗细均匀变化,在直径较小的管径底部伸出有吸附作用的小收油管,小收油管底部钻有若干直径更小(例如,3 mm)的孔。集油装置3的结构如图5所示,包括集油管31、集油盘32和第二浮漂33三个部分;集油管31的一端与集油盘32相连,另一端由罐体11伸出,集油管31的中间部分是金属可伸缩管,第二浮漂33与集油盘32相连,第二浮漂33随着液面的高度上下浮动带动集油装置3上下浮动。收油装置的实物图如图6所示;罐体装置和集油装置的纵切面实物图如图7所示。压缩空气自进气口进入到收油装置中,由于文丘里管的作用,收油管将罐体上表面的油品吸附到收油管中,并将吸附液通过排液口排出到集油装置中的集油盘中,并通过集油管排到罐外。由于收油装置的排液口与竖直方向的一定倾角,使得含油污水在排液的过程中产生反冲力带动收油装置作360°自旋运动,使得吸附作用更彻底、有效。本专利技术是利用纯物理方法,结构灵活、简单,除油率能达到98%以上。以上所述仅为本专利技术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专利技术。凡在本专利技术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专利技术的保护范围之内。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沉降罐射流自旋自吸收油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罐体装置(1)、收油装置(2)和集油装置(3);所述收油装置(2)自螺旋浮动于罐体装置(1)内的液面处,包括进气口、收油管(23)、排液口(24)和第一浮漂(25),所述进气口垂直设置于水平收油管(23)上方并与水平收油管(23)相连通,第一浮漂(25)与收油管(23)相连,浮在罐体装置(1)内部液面上并随罐体装置(1)内部液面的高度变化而上下浮动,带动收油装置(2)随液面高度上下浮动;收油装置(2)的排液口(24)与竖直方向呈5‑15°角度;收油管(23)为文丘里管结构,水平的收油管(23)管径粗细均匀变化;集油装置(3)位于排液口(24)下方,包括集油管(31)、集油盘(32)和第二浮漂(33);集油管(31)的一端与集油盘(32)相连通,另一端由罐体(11)伸出,集油管(31)的中间部分是可伸缩管,第二浮漂(33)与集油盘(32)相连,第二浮漂(33)随着液面的高度上下浮动,带动集油装置(3)上下浮动。

【技术特征摘要】
1.沉降罐射流自旋自吸收油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罐体装置(1)、收油装置(2)和集油装置(3);
所述收油装置(2)自螺旋浮动于罐体装置(1)内的液面处,包括进气口、收油管(23)、排液口(24)和第一浮漂(25),所述进气口垂直设置于水平收油管(23)上方并与水平收油管(23)相连通,第一浮漂(25)与收油管(23)相连,浮在罐体装置(1)内部液面上并随罐体装置(1)内部液面的高度变化而上下浮动,带动收油装置(2)随液面高度上下浮动;收油装置(2)的排液口(24)与竖直方向呈5-15°角度;收油管(23)为文丘里管结构,水平的收油管(23)管径粗细均匀变化;
集油装置(3)位于排液口(24)下方,包括集油管(31)、集油盘(32)和第二浮漂(33);集油管(31)的一端与集油盘(32)相连通,另一端由罐体(11)伸出,集油管(31)的中间部分是可伸缩管,第二浮漂(33)与集油盘(32)相连,第二浮漂(33)随着液面的高度上下浮动,带动集油装置(3)上下浮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沉降罐射流自旋自吸收油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进气口包括上进气口(27)和下进气口(22),上进气口(27)套设于下进气口(22)内,上进气口(27)和下进气口(22)之间设有“O”型密封圈。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沉降罐射流自旋自吸收油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进气口还包括外部套筒(26),下进气口(22)的外部设有凸缘(34)和位于凸缘(34)两边的平面轴...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王小兵赵庆梅田浩孙然
申请(专利权)人:常州大学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江苏;3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