触控显示面板及触控显示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10040270 阅读:96 留言:0更新日期:2014-05-14 10:52
一种触控显示面板及触控显示装置,该触控显示面板包括第一基板、第二基板、显示层、多个扫描电极、多个数据电极、多个薄膜晶体管、多个触控驱动电极及多个触控感测电极。显示层设置于该第一基板以及该第二基板之间。扫描电极及数据电极设置于该第一基板,且彼此正交。薄膜晶体管电性连接扫描电极及数据电极。触控驱动电极介于数据电极及该第二基板之间,且重叠设置于扫描电极之上。触控感测电极重叠设置于数据电极之上。其中,扫描电极、数据电极、触控驱动电极及触控感测电极彼此电性绝缘,且输入触控驱动电极的电压为负值。本发明专利技术还包括一种触控显示装置,包括触控显示面板及控制单元。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显示装置及其显示面板,特别是一种触控显示装置及应用该触控显示面板的触控显示面板。
技术介绍
随着各式显示技术以及触控技术的成熟,触控显示面板开始广泛的整合于电子设备上,且又以内嵌式(in-cell)的触控显示面板为趋势。这种触控显示面板的特征是将显示电路与触控电路一并制作在同一结构内,完成后将同时具有显示及触控功能,并使得体积更加轻薄化,其中上述触控电路包括触控驱动电极以及触控感测电极,而上述电极可以采用透明导电材质或者是金属材质。然而,透明导电材质阻抗值较金属材质高,RC负载(RC loading)也因此较高,并不适合用于大尺寸的设计。但金属不透光,会造成开口率下降。对此,可将金属制的触控感测电极与触控驱动电极设计蔽于数据电极或扫描电极的上方(正视方向上重叠),以降低对于开口率的影响。一般而言,触控驱动电极会产生一正电压信号,用以与触控感测电极形成一触控感应电容,以检测触碰与否。但此正电压信号会通过电容耦合方式,使得与此触控驱动电极接近(重叠)的薄膜晶体管的背通道(backchannel)产生误开启的反应而造成像素电极的电压变化,影响像素内正确的灰阶数据电压,而产生不良的显示效果。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触控显示面板,此触控显示面板包括第一基板、第二基板、显示层、多个扫描电极、多个数据电极、多个薄膜晶体管、多个触控驱动电极及多个触控感测电极。显示层设置于该第一基板以及该第二基板之间。扫描电极及数据电极设置于该第一基板,且彼此正交。薄膜晶体管电性连接这些扫描电极及这些数据电极。触控驱动电极介于这些数据电极与该第二基板之间,且重叠设置于这些扫描电极之上。触控感测电极重叠设置于这些数据电极之上。其中,这些扫描电极、这些数据电极、这些触控驱动电极及这些触控感测电极彼此电性绝缘,且输入这些触控驱动电极的电压为负值。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触控显示装置,其具有一如上所述的触控显示面板以及一控制装置。控制装置电性连接触控显示面板。综上所述,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一种触控显示面板以及一触控显示装置,其中所述触控显示面板的触控驱动电极以及触控感测电极分别重叠于扫描电极以及数据电极且彼此电性绝缘。而输入该触控驱动电极的电压为负值,因此,可以避免薄膜晶体管背通道误开启效应所造成像素灰阶变化的影响。为使能更进一步了解本专利技术的特征及
技术实现思路
,请参阅以下有关本发明的详细说明与附图,但是此等说明与所附图式仅是用来说明本专利技术,而非对本专利技术的权利要求范围作任何的限制。附图说明图1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触控显示面板的剖面图。图2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触控显示面板的俯视图。图3为本专利技术另一实施例的触控显示面板的剖面图。图4为本专利技术另一实施例的触控显示面板的俯视图。【主要元件符号说明】1、1’、2  触控显示面板10         第一基板20         第二基板22         上表面24         下表面30         显示层40         薄膜晶体管60         扫描电极70         数据电极210        彩色滤光片220        黑色矩阵410        栅极420        栅极绝缘层430        半导体层440a      源极440b      漏极450       第一绝缘层460       像素电极470       第二电极510       平坦层520       触控驱动电极520a      电极区530       第二绝缘层540、540’触控感测电极具体实施方式图1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触控显示面板1的剖面图,而图2是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触控显示面板1的俯视图,其中图1的剖面图是根据图2的剖面线1-1进行剖面而得。请参阅图1以及图2,触控显示面板1包括一第一基板10、一第二基板20、一显示层30、多个薄膜晶体管40、多条沿着一第一轴向(例如X轴)并排的扫描电极60、多条沿着一第二轴向(例如Y轴)并排的数据电极70、多条沿着该第一轴向并排且重叠扫描电极60的触控驱动电极520、以及多条沿着该第二轴向并排且重叠数据电极70的触控感测电极540。第一基板10及第二基板20的材料可为玻璃、金属、塑料或其复合的板材,其作为支撑结构及阻挡水气破坏显示层30。显示层30可影响偏振光的结构(例如液晶,LC)或为可主动发光的结构(例如有机发光二极管,OLED),可通过密封材料(如silent或frit)密封于第一基板10以及第二基板20之间。多个扫描电极60介于第一基板10及显示层30之间(形成于第一基板10上),以等距的方式沿着第一轴向X并排,各扫描电极60分别电性连接相对应的扫描驱动IC部位(未示出)。多个数据电极70介于扫描电极60所在层别及显示层30之间,以等距的方式沿着第二轴向Y并排,各数据电极70分别电性连接相对应的数据驱动IC部位。其中,扫描电极60及数据电极70实质上正交,且彼此电性绝缘,数据电极70相对扫描电极60更靠近显示层30。多个薄膜晶体管40位于第一基板10以及显示层30之间,用以作为开关元件,且多个薄膜晶体管40是以矩阵方式排列,也就是说,多个薄膜晶体管40是沿着第一轴向X以及第二轴向Y排列。扫描电极60与薄膜晶体管40以栅极部分电性连接。数据电极70与薄膜晶体管40以及源极部分或漏极部分电性连接。详细而言,本实施例的底栅极式薄膜晶体管40包括一栅极410、一栅极绝缘层420、一半导体层430、一源极440a、一漏极440b以及一第一绝缘层450。栅极410形成于第一基板10上,与扫描电极60共平面(于同一工艺完成)且彼此电性连接。栅极绝缘层420位于栅极410以及第一基板10的上方,并且覆盖栅极410以及第一基板10,使得扫描电极60及数据电极70电性绝缘。半导体层430相对于栅极410位置形成于栅极绝缘层420之上,且半导体层430面积一般小于栅极410区域面积。源极440a及漏极440b位于半导体层430之上相对应的两端,并且分别邻近于栅极410的两端(如图1所示),其中源极440a或漏极440b其中之一与数据电极70电性连接。源极440a、漏极440b之间具有一开口,暴露出下方的半导体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a href="http://www.xjishu.com/zhuanli/20/201210433319.html" title="触控显示面板及触控显示装置原文来自X技术">触控显示面板及触控显示装置</a>

【技术保护点】
一种触控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触控显示面板包括:一第一基板;一第二基板;一显示层,介于所述第一基板与所述第二基板之间;多个扫描电极,介于所述第一基板与所述显示层之间;多个数据电极,介于所述扫描电极与所述显示层之间,且与所述扫描电极正交;多个薄膜晶体管,与所述扫描电极及所述数据电极电性连接;多个触控驱动电极,介于所述数据电极与所述第二基板之间且重叠设置于所述扫描电极之上;以及多个触控感测电极,重叠设置于所述数据电极之上;所述扫描电极、所述数据电极、所述触控驱动电极及所述触控感测电极彼此电性绝缘,且输入所述触控驱动电极的电压为负值。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触控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触控显示面板包括:
一第一基板;
一第二基板;
一显示层,介于所述第一基板与所述第二基板之间;
多个扫描电极,介于所述第一基板与所述显示层之间;
多个数据电极,介于所述扫描电极与所述显示层之间,且与所
述扫描电极正交;
多个薄膜晶体管,与所述扫描电极及所述数据电极电性连接;
多个触控驱动电极,介于所述数据电极与所述第二基板之间且
重叠设置于所述扫描电极之上;以及
多个触控感测电极,重叠设置于所述数据电极之上;
所述扫描电极、所述数据电极、所述触控驱动电极及所述触控
感测电极彼此电性绝缘,且输入所述触控驱动电极的电压为负值。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触控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每一个所述薄
膜晶体管包括:
一栅极,设置于所述第一基板上;
一栅极绝缘层,覆盖所述栅极及所述第一基板;
一半导体层,相对所述栅极设置于所述栅极绝缘层上;
一源极,设置于所述半导体层的一侧;
一漏极,设置于所述半导体层相对于所述漏极的另一侧;以及
一第一绝缘层,覆盖所述漏极、所述源极以及所述半导体层;
介于所述源极与所述漏极之间的所述半导体层形成一通道,所
述通道与所述触控驱动电极具有一重叠区域,所述重叠区域的面积
介于0与所述通道的面积之间。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触控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触控显示
面板还包括:
一第二绝缘层,设置于所述第一绝缘层之上;
一平坦层,介于所述第一绝缘层与所述第二绝缘层之间;
一第一电极,介于所述平坦层与所述第二绝缘层之间;以及
一第二电极,介于所述第二绝缘层与所述显示层之间;
所述第一电极及所述第二电极的其中之一与所述漏极电性连
接。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触控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触控驱动
电极与所述...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林儒伶
申请(专利权)人:群康科技深圳有限公司奇美电子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