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冷却塔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0035945 阅读:128 留言:0更新日期:2014-05-10 23:51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冷却塔以解决常规冷却塔的淋水面积增大到一定程度后,雨区的阻力增大将会使塔的直径与进风口高度的增加受到限制,并有可能产生塔内无效的淋水面积的问题。所述冷却塔包括:进水沟道、中央竖井、配水装置、喷溅装置、填料层、淋水架构、集水装置和主集水槽:集水装置包括分集水槽,分集水槽悬吊或支撑在淋水架构上;主集水槽与分集水槽垂直,且与分集水槽终端连接;冷却水经进水沟道流入中央竖井,流经配水装置,通过喷溅装置喷洒到填料层,在填料层进行冷热交换后,通过集水装置收集到分集水槽中,汇流到主集水槽,流出冷却塔。提高通风量,加强冷却效果,节省用电量,克服雨区阻力增加的问题,消除淋水对空气的阻力。(*该技术在2023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专利摘要】本技术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冷却塔以解决常规冷却塔的淋水面积增大到一定程度后,雨区的阻力增大将会使塔的直径与进风口高度的增加受到限制,并有可能产生塔内无效的淋水面积的问题。所述冷却塔包括:进水沟道、中央竖井、配水装置、喷溅装置、填料层、淋水架构、集水装置和主集水槽:集水装置包括分集水槽,分集水槽悬吊或支撑在淋水架构上;主集水槽与分集水槽垂直,且与分集水槽终端连接;冷却水经进水沟道流入中央竖井,流经配水装置,通过喷溅装置喷洒到填料层,在填料层进行冷热交换后,通过集水装置收集到分集水槽中,汇流到主集水槽,流出冷却塔。提高通风量,加强冷却效果,节省用电量,克服雨区阻力增加的问题,消除淋水对空气的阻力。【专利说明】一种冷却塔
本技术实施例涉及冷却塔
,特别是涉及一种冷却塔。
技术介绍
内陆百万核电项目陆续启动标志着内陆电厂是我国未来能源发展的一个主要方向。我国在常规冷却塔的设计运行上已经有了比较成熟的经验和设计成果。带雨区的常规自然通风冷却塔的热质交换有三个区域,一是由喷溅装置至淋水填料的喷淋区,二是淋水填料区,三是淋水填料下部至集水池的雨区。三个区域中,淋水填料区的热质交换量占总量的70%左右,雨区占热质交换总量的20%左右。百万核电机组循环水量很大,一般为同容量火电机组的1.5?2倍。较大的循环水量需要较大的冷却塔淋水面积,较高的进风口高度,相应的循环水泵静扬程也较大,因此循环水泵的运行费用较高。冷却塔阻力由淋水填料、人字柱、梁柱支撑系统、配水系统、收水器、塔出口、淋水雨区等部分组成,塔的出口阻力仅占整个冷却塔阻力的2%?5%,其余部分都集中在进风口区域,一般雨区阻力占整个冷却塔阻力的40%左右。雨区的阻力分为垂向阻力与水平阻力。进风口高度增加后雨区水平阻力减小、垂向阻力增大,当进风口高度增大至一定高度后,淋水的垂向阻力增大值将大于水平减小值;随冷却塔的淋水面积的增大即塔的直径增大,冷却塔的雨区阻力也增大。所以,冷却塔的淋水面积增大到一定程度后,雨区的阻力增大将会使塔的直径与进风口高度的增加受到限制。同时常规冷却塔内的空气通过雨区时,塔内中心区域空气量小、气温高、冷效差。冷却塔淋水面积增大到一定值后,淋水区的阻力限制了空气的流动,有可能产生塔内无效的淋水面积。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实施例提出一种冷却塔,以解决常规冷却塔的淋水面积增大到一定程度后,雨区的阻力增大将会使塔的直径与进风口高度的增加受到限制,并有可能产生塔内无效的淋水面积的问题。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技术实施例公开了一种冷却塔,包括进水沟道、中央竖井、配水装置、喷溅装置、填料层和淋水架构,还包括集水装置和主集水槽:其中,集水装置包括分集水槽,所述分集水槽悬吊或支撑在淋水架构上;主集水槽,与所述分集水槽垂直,且与所述分集水槽终端连接;冷却水经进水沟道流入中央竖井,流经配水装置,通过喷溅装置喷洒到填料层,在填料层进行冷热交换后,通过集水装置收集到分集水槽中,汇流到主集水槽,流出冷却塔。优选的:所述分集水槽为U型分集水槽,始端在冷却塔塔壳处。优选的:所述集水装置还包括导流板,所述导流板为长方形,其一条长边与所述分集水槽上檐倾斜连接,将所述冷却水导流至分集水槽内。优选的:所述集水装置还包括悬吊杆,所述悬吊杆一端固定在所述分集水槽两侧内壁之间的横杆上,另一端固定在淋水架构上。优选的:所述集水装置还包括防溅材料,所述防溅材料为长方形,其平铺放置在所述导流板上,防止所述冷却水从所述导流板溅出。优选的:所述集水装置还包括稳流装置,所述稳流装置为长方形,其一条长边固定在所述分集水槽两侧内壁之间的横杆上,且靠近所述分集水槽下檐;所述稳流装置减缓流过所述导流板的冷却水对所述分集水槽的冲击。优选的:所述主集水槽通过U型口与所述分集水槽终端连接。优选的:所述主集水槽槽身两侧连接不同的分集水槽。优选的:所述主集水槽经过冷却塔横断面的中心,并与地面垂直。优选的:所述主集水槽与配水装置垂直。与
技术介绍
相比,本技术实施例包括以下优点:本技术实施例提出的一种冷却塔,取消了传统的淋水雨区,冷却塔的通风量得到提高;淋水雨区的取消也使淋水填料区断面的风速分布发生变化,这些变化加强了冷却塔的冷却效果。采用高位集水装置可有效节省循环水泵的用电量,克服了因为冷却塔的直径增大所带来的冷却塔雨区阻力增加的问题,同时消除淋水对空气的阻力。【专利附图】【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实施例提出的一种冷却塔局部结构示意图;图2是本技术实施例所述一种冷却塔中集水装置结构示意图;图3是本技术实施例所述一种冷却塔中分集水槽与主集水槽分布结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为使本技术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能够更加明显易懂,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本技术实施例提出了一种冷却塔,其配水装置I和填料层2与常规冷却塔相似,不同之处是取消了常规冷却塔底部的集水池,冷却后的循环水在填料层底部直接被集水装置截流收集,如图1所示,上部为配水装置1,配水装置I上面安装了喷溅装置3,从喷溅装置3中喷淋出的冷却水经过中间部位的填料层2进行冷热交换,在填料层2底部下落的冷却水经过导流板4流入分集水槽5内,冷却水经各个分集水槽5汇流入主集水槽收集。填料层2为悬吊式布置,其悬挂在上层承托配水装置I的淋水架构上,集水装置亦采用悬吊方式固定。下面通过具体的实施例详细介绍本技术提出的一种冷却塔。实施例一,详细介绍本技术提出的一种冷却塔。参照图1,示出了本技术实施例所述一种冷却塔局部结构示意图。所述冷却塔,具体可以包括:进水沟道、中央竖井、以及,配水装置1、喷溅装置3、填料层2和淋水架构、集水装置、主集水槽、防冻墙和除水器:其中,集水装置包括分集水槽5,所述分集水槽5悬吊或支撑在淋水架构上;主集水槽,与所述分集水槽5垂直,且与所述分集水槽5终端连接;冷却水经进水沟道流入中央竖井,流经配水装置1,通过喷溅装置3喷洒到填料层2,在填料层2进行冷热交换后,通过集水装置收集到分集水槽5中,汇流到主集水槽,流出冷却塔。各部件之间的连接方式为:配水装置I捆绑在淋水架构下;喷溅装置3每隔一定距离布置一个,并固定安装在配水装置I上;填料层2布置在配水装置I的下方,通过悬吊的方式固定在淋水架构上;冷却水从喷溅装置3喷洒流出后,流经填料层2,均匀分配流出,经过集水装置收集;冷却水从填料层2出来后在一定高度即被收集起来,可有效利用冷却水的位能,使得循环水泵的静扬程大大减少,较大地节省了电厂的运行费用。集水装置中的U型分集水槽5间隔一定距离布置一条,始端在塔壳处,终端接入主集水槽,U型分集水槽5的固定方式同样为悬吊固定在淋水架构上;本技术提出的冷却塔仅架设集水装置,无底部集水池,能有效防止渗水浸泡地基,提高了冷却塔的塔体安全性。防冻墙悬吊在内外区分界处,以防止冬季结冰损害冷却塔塔芯材料;除水器放置在淋水架构上用于回收漂滴,节约用水。参照图2,示出了本技术实施例所述一种冷却塔中集水装置结构示意图。所述集水装置主要包括:分集水槽5、导流板4、悬吊杆6、防溅材料7,以及,稳流装置8。所述分集水槽5为U型分集水槽,始端在冷却塔塔壳处。所述导流板4为长方形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冷却塔,包括进水沟道、中央竖井、配水装置、喷溅装置、填料层和淋水架构,其特征在于,还包括集水装置和主集水槽:?其中,集水装置包括分集水槽,所述分集水槽悬吊或支撑在淋水架构上;?主集水槽,与所述分集水槽垂直,且与所述分集水槽终端连接;?冷却水经进水沟道流入中央竖井,流经配水装置,通过喷溅装置喷洒到填料层,在填料层进行冷热交换后,通过集水装置收集到分集水槽中,汇流到主集水槽,流出冷却塔。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高学贞翟慎会张成荣王成立张东文潘苏栾伟贲岳徐士倩李毅男葛小玲韩敬钦高德申宫现辉赵佰波孙文
申请(专利权)人:国核电力规划设计研究院山东电力工程咨询院有限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