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成世有专利>正文

一种环钳的轴心错位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0028532 阅读:126 留言:0更新日期:2014-05-10 03:27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工具领域,公开了一种环钳的轴心错位结构,其包括有第一主体、第二主体及活动枢设于第一主体及第二主体上的轴心组件,第一主体形成限位孔洞,且第二主体形成活动轨道部,而活动轨道部两端处分别形成结合区,并于邻近些结合区的处分别形成角度限位部,再轴心组件设有复归作动的弹性元件。并于一侧处形成与限位孔洞及角度限位部对应配合的滑移限位部。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在于:透过角度限位部及滑移限位部的配合,并搭配其角度限制,让错位时夹持部不会错位失败,针对现有的环钳所存在的轴心错位而夹持部并无成功错位的问题点加以克服,达到了防止夹持部换边错误的目的。(*该技术在2023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专利摘要】本技术涉及工具领域,公开了一种环钳的轴心错位结构,其包括有第一主体、第二主体及活动枢设于第一主体及第二主体上的轴心组件,第一主体形成限位孔洞,且第二主体形成活动轨道部,而活动轨道部两端处分别形成结合区,并于邻近些结合区的处分别形成角度限位部,再轴心组件设有复归作动的弹性元件。并于一侧处形成与限位孔洞及角度限位部对应配合的滑移限位部。本技术的有益效果在于:透过角度限位部及滑移限位部的配合,并搭配其角度限制,让错位时夹持部不会错位失败,针对现有的环钳所存在的轴心错位而夹持部并无成功错位的问题点加以克服,达到了防止夹持部换边错误的目的。【专利说明】一种环钳的轴心错位结构
本技术涉及工具领域,特别是指一种环钳的轴心错位结构。
技术介绍
市面上的环钳一般都是透过轴心及轨道部相配合,让两主体上的夹持部换边,完成错位目的,借此改变其使用方式(夹持及撑顶两种功能互换)。然而环钳在使用时,因轨道部的设计方式并无限制力,错位时,常发生轴心换边但夹持部并无同步换边的状况发生,使环钳的夹持部卡住以致无法正常使用,此时需将轴心回复于换边前的状态,重新进行换边的作动,如此来回错位作动将导致时间上的损耗及工具损坏,以及使用上的不便。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中的不足之处而提供一种环钳的轴心错位结构。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采用如下的技术方案:一种环钳的轴心错位结构,其包括:第一主体、第二主体及活动枢设于第一主体及第二主体上的轴心组件,第一主体形成限位孔洞,且第二主体形成活动轨道部,而活动轨道部两端处分别形成结合区,并于邻近些结合区的处分别形成角度限位部,再轴心组件设有复归作动的弹性元件。并于一侧处形成与限位孔洞及角度限位部对应配合的滑移限位部。本技术的有益效果在于:透过角度限位部及滑移限位部的配合,并搭配其角度限制,让错位时夹持部不会错位失败,针对现有的环钳所存在的轴心错位而夹持部并无成功错位的问题点加以克服,达到了防止夹持部换边错误的目的。【专利附图】【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结构示意图。图2是本技术结构分解图。【具体实施方式】以下结合说明书附图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说明:如图1-2所示,本技术关于一种环钳的轴心错位结构,其包括:第一主体I形成有限位孔洞11,且第一主体I于一端处形成有第一夹持部12,并育背离第一夹持部12的端处形成第一握持部13,而第一主体I上形成有第一固定孔洞14 ;第二主体2形成有活动轨道部21,活动轨道部21于一端处形成第一结合区22,另一端形成第二结合区23,且活动轨道部21邻近第一结合区22及第二结合区23处分别形成角度限位部24,再第二主体2于一端处形成第二夹持部25,并于背离第二夹持部25的端处形成第二握持部26,而第二主体2上形成有第二固定孔洞27 ;轴心组件3上设有复归作动的弹性元件31,且轴心组件3 —侧处形成有与限位孔洞11及角度限位部24对应配合的滑移限位部32,而邻近滑移限位部32的处形成有一结合部33,而轴心组件3同时穿设于限位孔洞11及活动轨道部21上。其中第一固定孔洞14及第二固定孔洞27由一弹性复归件4的两端相连接,固定在一起。其中各结合区22分别朝内对应设置,并角度限位部24与活动轨道部21之间形成一锐角。其中第一夹持部12及第二夹持部24为直柱夹臂状或转角夹臂状其中之一,且活动轨道部21为一圆弧状或V形状。本技术使用说明如下:第一夹持部12及第二夹持部25为转角夹臂状。于一般使用基本功能时(夹持或撑顶功能其中之一),当中轴心组件3位在第一结合区22时,因轴心组件3与第一主体I及第二主体2的位置,此时握持操作时第一夹持部12及第二夹持部25为相互对向进行一夹紧的作动方式,而当轴心组件3位在第二结合区23时,动作方式将进行改变,同样因轴心组件3与第一主体I及第二主体2的动作关系,使此状态下握持时,第一夹持部12及第二夹持部25为一反向分离的作动方式,进行一反向撑顶的方式;使用者将单手握持于第一握持部13及第二握持部26上,并进行一握拳出力动作,当中因轴心组件3配合第一主体I及第二主体2,让第一夹持部12及第二夹持部25进行开离作动,达成基本的使用功能,而手不再出力时,因弹性复归件4的弹性作动将弹力释放,并将其弹力借由两端处的第一固定孔洞14及第二固定孔洞27传递至第一主体I及第二主体2上,进而复归至原状,以便于连续使用;而当进行错位换边时(即第一结合区22移动至第二结合区23之状态),此时使用者须两手分别握持于第一握持部13及第二握持部26上,并透过按压轴心组件3于限位孔洞11上滑移作动,使结合部33滑离第一结合区22,并让滑移限位部32进入第一结合区22内,此时因角度限位部24与滑移限位部32的形状对应配合,让轴心组件3顺利的从第一结合区22进入活动轨道部21内,即可放松轴心组件3,并因弹性元件31之弹性作动。让结合部33进入活动轨道部21内并自由滑移活动,此时第一夹持部12及第二夹持部25即会进行左右换位是作动,当滑行至另一端时,因角度限位部24是限制(为略缩是窄口),让结合部33无法进入第二结合区23内,此时需要再次按压轴心组件3。透过滑移作动,让滑移限位部32进入活动轨道部21中,并配合其角度後顺势将轴心组件3移入第二结合区23内。当中因角度限位部24与活动轨道部21的角度设计,让换位完成的第一夹持部12及第二夹持部25必须维持一特定角度,强制保持角度直至结合完毕,当轴心组件3进入第二结合区23后,即可放开轴心组件3,并因弹性元件31的作动让结合178部33与第二结合区23再次结合,完成错位换边的动作,达成夹持功能转换成撑顶功能的功能互换,而欲再次变换功能时,再次透过上述的方法转变轴心组件3的位置,即可完成功能的转换。本新型使用时,存在下列优点:透过角度限位部24及滑移限位部32的角度配合,并搭配结合部33对第一结合区22及第二结合区23的固定作动,让错位换边时同时防止第一夹持部12及第二夹持部25换边失败,借此达成防止夹持部换边错误的实用进步性。以上所述仅是对本技术的较佳实施例,并非对本技术的范围进行限定,故在不脱离本技术设计精神的前提下,本领域普通工程技术人员对本技术所述的 构造、特征及原理所做的等效变化或装饰,均应落入本技术申请专利的保护范围内。【权利要求】1.一种环钳的轴心错位结构,其包括:第一主体、第二主体及活动枢设于第一主体及第二主体上的轴心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主体形成限位孔洞,且第二主体形成活动轨道部,而活动轨道部两端处分别形成结合区,并于邻近些结合区的处分别形成角度限位部,再轴心组件设有复归作动的弹性元件,并于一侧处形成与限位孔洞及角度限位部对应配合的滑移限位部。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环钳的轴心错位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主体形成有限位孔洞,且第一主体于一端处形成有第一夹持部,并育背离第一夹持部的端处形成第一握持部,而第一主体上形成有第一固定孔洞;第二主体形成有活动轨道部,活动轨道部于一端处形成第一结合区,另一端形成第二结合区,且活动轨道部邻近第一结合区及第二结合区处分别形成角度限位部,再第二主体于一端处形成第二夹持部,并于背离第二夹持部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成世有
申请(专利权)人:成世有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