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气调节机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0023867 阅读:96 留言:0更新日期:2014-05-09 09:11
本发明专利技术的空气调节机,在上下改变从室内机的吹出口吹出的空气的方向的上下风向变更叶片包括以可自由转动的方式设置于吹出口附近的第一叶片和第二叶片,第二叶片能够移动到与第一叶片并列排列的并列位置和与第一叶片直列连结的直列位置,在空气调节运转时,第二叶片移动至直列位置时,上下风向变更叶片的长度成为最大。由此,用较少的零件数就能够使上下风向变更叶片的长度在外观上较长,从而能够获得更高的空气整流效果。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专利摘要】本专利技术的空气调节机,在上下改变从室内机的吹出口吹出的空气的方向的上下风向变更叶片包括以可自由转动的方式设置于吹出口附近的第一叶片和第二叶片,第二叶片能够移动到与第一叶片并列排列的并列位置和与第一叶片直列连结的直列位置,在空气调节运转时,第二叶片移动至直列位置时,上下风向变更叶片的长度成为最大。由此,用较少的零件数就能够使上下风向变更叶片的长度在外观上较长,从而能够获得更高的空气整流效果。【专利说明】空气调节机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在室内机设置对从吹出口吹出的空气的方向进行改变的风向变更叶片,控制该风向变更叶片以进行空气调节运转的空气调节机,特别是涉及在上下改变从吹出口吹出的空气的方向的上下风向变更叶片的构造。
技术介绍
在现有的空气调节机中设置有对从室内机的吹出口吹出的空气的方向进行改变的风向变更叶片。风向变更叶片包括:在上下改变从吹出口吹出的空气的方向的上下风向变更叶片;和将从吹出口吹出的空气的方向在左右进行改变的左右风向变更叶片。作为现有的上下风向变更叶片的结构,例如已知有专利文献I (日本特开2010-60223号公报)中公开的结构。在专利文献I中公开有以下内容,为了在空气调节机运转时大幅度改变从空气调节机的吹出口吹出的空气的方向,并且在空气调节机停止时使空气调节机主体紧凑,采用由三个叶片构成上下风向变更叶片的结构。具体而言,专利文献I的上下风向变更叶片包括:位于风的流动方向的上游侧的第一叶片;位于风的流动方向的下游侧,通过两根连杆与第一叶片连结的第二叶片;和安装在第二叶片上的第三叶片。第一叶片和第二叶片以分别被固定在一定位置的转动轴为中心转动,由此构成为能够移动到相互直列连结的位置和相互向转动方向分离的位置。设置有第三叶片,以使得当第一叶片和第二叶片位于相互向转动方向分离的位置时,防止风穿过它们之间。现有技术文献专利文献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0 - 60223号公报
技术实现思路
专利技术所要解决的课题上下风向变更叶片其长度越长,大幅度改变从吹出口吹出的空气的方向等空气的整流效果就越高。但是,空气调节机的室内机多设置于窗帘滑轨等物体的上方。因此,当用一枚叶片构成上下风向变更叶片,并使该叶片的长度较长时,有可能该叶片接触窗帘滑轨等物体而不能充分转动,使空气的整流效果下降,空气调节机的设置场所受到限制。另外,当使从上下风向变更叶片的转动轴侧的端部到从其离开的相反侧的端部的长度(上下风向变更叶片的空气流动方向的长度)较长时,作用在转动轴的扭矩增大。因此,难以简单地使上下风向变更叶片的长度变长。与此相反,根据专利文献I的空气调节机,使第一叶片与第二叶片相互分离,设置第三叶片以使得风不穿过它们之间,由此能使上下风向变更叶片的外观上的长度较长。但是,在专利文献I的空气调节机中,由于需要设置第三叶片,所以部件数量增多。本专利技术是用来解决现有的课题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空气调节机,用更少的部件数量使上下风向变更叶片的长度在外观上较长,从而能够获得更高的空气整流效果。 用于解决课题的方法为了解决前述现有的课题,本专利技术的空气调节机,在室内机设置在上下改变从吹出口吹出的空气的方向的上下风向变更叶片,控制该上下风向变更叶片来进行空气调节运转,所述上下风向变更叶片包括以可自由转动的方式设置于所述吹出口附近的第一叶片和第二叶片,所述第二叶片能够移动到与所述第一叶片并列排列的并列位置和与所述第一叶片直列连结的直列位置,在所述空气调节运转时所述第二叶片移动至所述直列位置时,所述上下风向变更叶片的长度变得最大。专利技术效果根据本专利技术的空气调节机,通过具有前述结构,能够用更少的部件数量使上下风向变更叶片的长度在外观上较长,而能够获得更高的空气整流效果。【专利附图】【附图说明】通过以下对于附图的优选实施方式的有关阐述,本专利技术的这些和其他的目的及特征清楚明确。在上述附图中,图1是本专利技术的实施方式的空气调节机具有的室内机的纵断面图。图2是将图1的室内机去除一部分进行表示的立体图。图3是表示上叶片位于并列位置的状态的概略图,图4是表示上叶片与下叶片保持大致平行的状态不变从图3所示的状态转动了相同角度的状态的概略图。图5是表示上叶片从图3所示的状态接近了下叶片的状态的概略图。图6是表示上叶片与下叶片保持大致平行的状态不变从图5所示的状态转动了相同角度的状态的概略图。图7是表示上叶片从图5所示的状态接近了下叶片的状态的概略图。图8是表示上叶片与下叶片保持大致平行的状态不变从图7所示的状态转动了相同角度的状态的概略图。图9是表示上叶片位于与下叶片直列位置的状态的概略图。图10是表示在制冷时上下风向变更叶片处于图9所示的状态时从吹出口吹出的空气的流动的说明图。图11是表示在制冷时上下风向变更叶片处于图5所示的状态时从吹出口吹出的空气的流动的说明图。图12是表示在制冷时上下风向变更叶片处于图7所示的状态时从吹出口吹出的空气的流动的说明图。图13是表示在供暖时上下风向变更叶片处于图4所示的状态时从吹出口吹出的空气的流动的说明图。图14是表示在供暖时上下风向变更叶片处于图6所示的状态时从吹出口吹出的空气的流动的说明图。图15是表示在供暖时上下风向变更叶片处于图8所示的状态时从吹出口吹出的空气的流动的说明图。【具体实施方式】本专利技术的空气调节机,在室内机设置在上下改变从吹出口吹出的空气的方向的上下风向变更叶片,控制该上下风向变更叶片来进行空气调节运转,所述上下风向变更叶片包括以可自由转动的方式设置于所述吹出口附近的第一叶片和第二叶片,所述第二叶片能够移动到与所述第一叶片并列排列的并列位置和与所述第一叶片直列连结的直列位置,在所述空气调节运转时,所述第二叶片移动至所述直列位置时,所述上下风向变更叶片的长度成为最大。由此,由于直列连结第一叶片和第二叶片时上下风向变更叶片的长度成为最大,所以能够用更少的部件数量使上下风向变更叶片的长度在外观上较长。另外,由于第二叶片能够相对于第一叶片并列地移动,所以能够避免第一叶片和第二叶片接触窗帘滑轨等物体。因此,能够获得高的空气整流效果。此外,优选当所述第二叶片移动至所述直列位置时,所述第一叶片的表面与所述第二叶片的表面在同一面。另外,优选当所述第二叶片移动至所述直列位置时,所述第一叶片的端部与所述第二叶片的端部重叠。另外,优选在所述第一叶片的端部设有用来接纳所述第二叶片的端部的台阶部。另一方面,在所述现有的空气调节机中,在根据安静时(放松时)和活动时(例如,做家务时)等使用者的使用情况来创造舒适的空调环境方面,仍有改善的空间。为了解决前述现有的课题,本【专利技术者】们经过积极研究,结果获得以下的发现。S卩,本【专利技术者】们发现,根据安静时和活动时的使用者的情况,使用者感觉舒适的室内的上部空间与下部空间的温差不同。例如,本【专利技术者】们发现,在供暖时使用者感觉舒适的室内上部空间与下部空间的温差是,安静时大约为6°C (例如,上部空间为24°C下部空间为30°C),使用者就餐时这样活动量较小时大约为4°C (例如,上部空间为24°C下部空间为28°C),使用者打扫室内时这样活动量大时大约为2°C (例如,上部空间为24°C下部空间为26°C)。另外,本【专利技术者】们还发现,为了根据使用者的情况来将上部空间与下部空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加守田广和弘田利光石曾根司杉尾孝井上雄二木下和美
申请(专利权)人:松下电器产业株式会社
类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