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利用自重力的沥水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1001221 阅读:222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利用自重力的沥水装置,包括:一个外壳1、一个沥水板2、一个集水板3、一个排水管4、推进压缩装置5、储藏装置6。所述外壳1包括:整体框架11、进料口12、上仓板13、前仓板14、后仓板15。所述进料口12位于上仓板13内;所述沥水板2成一定角度的倾斜,所述沥水板2表面带有沥水孔21;所述集水板3位于沥水板2下方,并与沥水板2相平行;所述排水管4的一端41同集水板末端31相连,另一端42的下方为储藏装置6。所述压缩活塞装置5包括:压缩活塞板51、连续铰链结构辅以同步的多动力系统52。本发明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是:在使用时,可以使物体在有效沥水的同时,节约能源,使用起来,方便简捷。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沥水装置,尤其涉及一种利用液态混合物自身重力进 行沥水工作原理及其装置。
技术介绍
通常,沥水主要是指将水分同物体相分离的过程。目前,沥水装置大 致可以分为两类 一类是需要外部能源支持,通过震动等方式进行沥水, 这种方式需要耗费能源。同时,另一类则是在无外力作用状态下自然沥干, 比如农村中做年糕时使用的简易的沥水装置,用这种方式进行沥水会耗费 大量的时间。这两类沥水装置都存在着不足,而在日常的生活和工作中, 沥水系统的应用是十分广泛的,比如说运用于餐厨垃圾处理机等机械上。在可以充分节约能源的前提下,如何设计一种针对液态混合物,并且 利用重物自身的重力作用进行沥水的装置,是摆在科技技术人员面前需要 解决的技术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了一种利用重物自身的重力作用进 行沥水的装置,旨在解决上述的问题。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专利技术的工作原理利用液态混合物自身的 重力作用进行沥水,从而达到水分同混合物中相分离的目的。同时,基于申请号200610029893.8连续铰链结构辅以同步的多动力系统,研究人员设计了一种沥水装置。 本专利技术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的本专利技术包括 一个外壳、 一个沥水板、 一个集水板、 一个排水管、推 进压縮装置、储藏装置。所述外壳包括整体框架、进料口、上仓板、前仓板、后仓板。所述 进料口位于上仓板内;所述沥水板成一定角度的倾斜,所述沥水板表面带有沥水孔;所述集水板位于沥水板下方,并与沥水板相平行;所述排水管的一端同集水板末端相连,另一端的下方为储藏装置。所述压縮活塞装置包括压縮活塞板、连续铰链结构辅以同步的多动 力系统。所述压縮活塞装置位于上仓板、前仓板、后仓板以及沥水板所围 成的空间内。所述压縮活塞板位于沥水板与上仓板之间,与沥水板垂直相 接。所述连续铰链结构辅以同步的多动力系统前端与压縮活塞板相连,其 后端与后仓板相连。与现有技术相比,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是可以有效的节约能源,使用 起来安全、简便。附图说明图1是本专利技术的剖视图2是本专利技术的局部图3是本专利技术的立体图。具体实施例方式下面结合附图与具体实施方式对本专利技术作进一步详细描述由图1、图2、图3可见,本专利技术包括 一个外壳l、 一个沥水板2、 一个集水板3、 一个排水管4、推进压縮装置5、储藏装置6。所述外壳1包括整体框架11、进料口 12、上仓板13、前仓板14、 后仓板15。所述进料口 12位于上仓板13内;所述沥水板2成一定角度的倾斜,所述沥水板2表面带有沥水孔21;所述集水板3位于沥水板2下方,并与沥水板2相平行;所述排水管4的一端41同集水板末端31相连,另一端42的下方为储 藏装置6。所述压縮活塞装置5包括压縮活塞板51、连续铰链结构辅以同步的 多动力系统52。所述压縮活塞装置5位于上仓板13、前仓板14、后仓板 15以及沥水板2所围成的空间内。所述压縮活塞板51位于沥水板2与上仓 板13之间,与沥水板2垂直相接。所述连续铰链结构辅以同步的多动力系 统前端521与压縮活塞板51相连,其后端522与后仓板15相连。在使用本专利技术时,将需要沥水的物体通过进料口 12放置于沥水板2上, 物体在自身重力作用下,沿沥水板2向下运动,同时,推进压縮装置5中 的连续铰链结构辅以同步的多动力系统52推动压縮活塞板51向前运动, 对物体进行压縮,加速其向下运动。在运动过程中,物体中的水通过沥水 板2上的沥水孔21流入集水板3上,沿集水板3向下运动,并通过集水板 底部的排水管4将水分排入储藏系统6内。在使用系统的时候,可以使物体在有效沥水的同时,节约能源,使用 起来,方便简捷。权利要求1.一种利用自重力的沥水装置,包括一个外壳1、一个沥水板2、一个集水板3、一个排水管4、推进压缩装置5、储藏装置6。所述外壳1包括整体框架11、进料口12、上仓板13、前仓板14、后仓板15。所述进料口12位于上仓板13内;所述沥水板2成一定角度的倾斜,所述沥水板2表面带有沥水孔21;所述集水板3位于沥水板2下方,并与沥水板2相平行;所述排水管4的一端41同集水板末端31相连,另一端42的下方为储藏装置6。所述压缩活塞装置5包括压缩活塞板51、连续铰链结构辅以同步的多动力系统52。所述压缩活塞装置5位于上仓板13、前仓板14、后仓板15以及沥水板2所围成的空间内。所述压缩活塞板51位于沥水板2与上仓板13之间,与沥水板2垂直相接。所述连续铰链结构辅以同步的多动力系统前端521与压缩活塞板51相连,其后端522与后仓板15相连。2、 根据权利要求l所述的一种利用自重力的沥水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一个沥水板2、 一个集水板3位于外壳1;所述一个排水管4、推进压 縮装置5、储藏装置6位于外壳1外。3、 根据权利要求1、 2所述的一种利用自重力的沥水装置,其特征在 于在使用本专利技术时,将需要沥水的物体通过进料口 12放置于沥水板2上, 物体在自身重力作用下,沿沥水板2向下运动,同时,推进压縮装置5中 的连续铰链结构辅以同步的多动力系统52推动压縮活塞板51向前运动, 对物体进行压縮,加速其向下运动。在运动过程中,物体中的水通过沥水 板2上的沥水孔21流入集水板3上,沿集水板3向下运动,并通过集水板 底部的排水管4将水分排入储藏系统6内。全文摘要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利用自重力的沥水装置,包括一个外壳1、一个沥水板2、一个集水板3、一个排水管4、推进压缩装置5、储藏装置6。所述外壳1包括整体框架11、进料口12、上仓板13、前仓板14、后仓板15。所述进料口12位于上仓板13内;所述沥水板2成一定角度的倾斜,所述沥水板2表面带有沥水孔21;所述集水板3位于沥水板2下方,并与沥水板2相平行;所述排水管4的一端41同集水板末端31相连,另一端42的下方为储藏装置6。所述压缩活塞装置5包括压缩活塞板51、连续铰链结构辅以同步的多动力系统52。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是在使用时,可以使物体在有效沥水的同时,节约能源,使用起来,方便简捷。文档编号B30B9/02GK101172403SQ20061011775公开日2008年5月7日 申请日期2006年10月30日 优先权日2006年10月30日专利技术者徐振相, 陈秀娟 申请人:上海经纬(集团)有限公司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利用自重力的沥水装置,包括:一个外壳1、一个沥水板2、一个集水板3、一个排水管4、推进压缩装置5、储藏装置6。所述外壳1包括:整体框架11、进料口12、上仓板13、前仓板14、后仓板15。所述进料口12位于上仓板13内;所述沥水板2成一定角度的倾斜,所述沥水板2表面带有沥水孔21;所述集水板3位于沥水板2下方,并与沥水板2相平行;所述排水管4的一端41同集水板末端31相连,另一端42的下方为储藏装置6。所述压缩活塞装置5包括:压缩活塞板51、连续铰链结构辅以同步的多动力系统52。所述压缩活塞装置5位于上仓板13、前仓板14、后仓板15以及沥水板2所围成的空间内。所述压缩活塞板51位于沥水板2与上仓板13之间,与沥水板2垂直相接。所述连续铰链结构辅以同步的多动力系统前端521与压缩活塞板51相连,其后端522与后仓板15相连。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徐振相陈秀娟
申请(专利权)人:上海经纬集团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31[中国|上海]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