耳道清洁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8236763 阅读:199 留言:0更新日期:2013-01-24 11:54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一种耳道清洁装置,包含微型驱动单元、与该微型驱动单元连通的腔体以及中空吸管;其中,该腔体包括第一腔体及第二腔体,第一腔体及第二腔体间设气密垫片,使第一腔体及第二腔体紧密接合,且腔体具有一滤网,其系设于第一腔体及第二腔体间,以及中空吸管系与腔体相连通,当微型驱动单元作动时,系产生一吸力,俾使耳垢可由中空吸管吸入,并于腔体中收集过滤。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系关于一种耳道清洁装置,尤指一种应用微泵结构的耳道清洁装置。
技术介绍
人体的耳道具有绒毛组织可过滤外界进入的微细污物,加上耳道的皮脂组织会因新陈代谢而产生皮屑,久而久的,这些微细污物及皮屑等会积附于耳道上,而形成耳垢。若耳垢一多,则有可能影响听力,或是于游泳、潜水时亦可能因耳道进水,导致耳垢吸水膨胀、阻塞耳道等情形,不仅会造成听力受到影响,亦有可能衍生中耳炎等问题,是以,适时清洁耳道中的耳垢,实为必要的卫生保健措施。耳扒为一种用以清洁耳道的简易工具,已知的耳扒不论是竹制或为金属制成,其外型均为一棒状,且于其一端部形成一杓状,运用杓状可勾可容的特性,进而将耳垢勾离带·出。惟,人体耳道不仅相当敏感亦呈狭长状,且使用这种传统知耳扒需要一定的操作技巧,若不小心使用,耳扒的扒面端缘易伤及耳道的耳膜,会刮伤耳朵,甚至可能因使用不当而导致刚性的杆件戳破耳膜,实为危险。若由他人帮忙清除耳垢时,亦常有误触到其它敏感的地区而感到不适的情形发生。亦有使用者为避免伤及耳道,而采用棉花棒清洁耳道,然而,在使用棉花棒进行耳道清洁时,又会因棉花球头不具有粘着性功能,故不易将该耳垢沾取排除,造成使用效果不佳,且过程中若施力稍有过当,易造成耳鼻道的受伤。再者,棉花棒的棉花球头虽可对耳道中的水分进行吸取,然耳道的构造并非平顺无歧,故对于彻底吸干耳道内的水分,其效果十分有限,而长期的耳道积水易造成细菌的隐藏。且若无法将耳垢清除,不仅会影响到人体的舒适性,甚至于可能影响到听力。是以,如何发展一种应用微泵结构的耳道清洁装置的创新结构,实为相关
者目前发展的重要课题。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应用微泵结构的耳道清洁装置,借由微泵驱动,以使耳道清洁装置产生抽吸作用,进而将耳道中的耳垢抽吸清除,以达到清洁耳道,且不伤耳道及耳膜的目的。为达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的一较广义实施态样为提供一种耳道清洁装置,包含微型驱动单元;腔体,与该微型驱动单元连通,该腔体包括第一腔体及第二腔体,第一腔体及第二腔体间设气密垫片,使第一腔体及第二腔体紧密接合,且腔体具有一滤网,其系设于第一腔体及第二腔体间;以及中空吸管;其中,中空吸管系与腔体相连通,当微型驱动单元作动时,系产生一吸力,俾使耳垢可由中空吸管吸入,并于腔体中收集过滤。附图说明图I :系为本专利技术较佳实施例的耳道清洁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图2A :系为图I所示的微型驱动单元的正面分解结构示意图。图2B :其系为图2A的背面分解结构示意图。主要元件符号说明耳道清洁装置I微型驱动单元10 腔体11第一腔体111开口:llla、112a第二腔体112气密垫片113滤网114中空吸管12管件13、14入口通道101阀体座100开口100a、IOOb空间100c凹槽IOOd密封环IOOe阀体薄膜110入口阀门结构110a出口阀门结构110b阀体盖体120入口阀门通道120a出口阀门通道120b压力腔室120c致动部件130振动薄膜130a致动器130b盖体140上盖体150下盖体160具体实施例方式体现本专利技术特征与优点的一些典型实施例将在后段的说明中详细叙述。应理解的是本专利技术能够在不同的态样上具有各种的变化,其皆不脱离本专利技术的范围,且其中的说明及图式在本质上系当作说明之用,而非用以限制本专利技术。请参阅图1,其系为本专利技术较佳实施例的耳道清洁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如图所示,本专利技术的耳道清洁装置包含一微型驱动单元10、腔体11以及一中空吸管12,其中,该微型驱动单元10系与腔体11相连通,且该中空吸管12亦与该腔体11相连通。该中空吸管12系用以置入一使用者的耳道,当微型驱动单元10作动时,系对腔体11及中空吸管12产生一吸力,俾使该使用者耳道中的耳垢可由该中空吸管12吸入,并于腔体11中收集过滤。于一些实施例中,中空吸管12系由一软性材质所制成,但不以此为限,且中空吸管12的管径系小于耳道直径,以避免当中空吸管12置入使用者的耳道中时而使使用者产生不适的情形。腔体11系与中空吸管12相连通,且具有第一腔体111及第二腔体112。在第一腔体111及第二腔体112之间系具有气密垫片11 3,其系设置于第一腔体111与第二腔体112的衔接处,用以使第一腔体111及第二腔体112彼此紧密接合,以避免被吸入腔体11内的耳垢产生逸散的情形。于本实施例中,第一腔体111及第二腔体112之间更具有一滤网114,滤网114系为可更换式的网状结构,其同样设置于第一腔体111与第二腔体112的衔接处,一端与第一腔体111的开口 Illa相连接,另一端则与第二腔体112的开口 112a相连接,由于其网状结构系可供气流流通,故当微型驱动单元10作动时,由于其产生一吸力,因而可将耳道中的耳垢经由中空吸管12而吸入耳道清洁装置中,并进入第一腔体111中,进而再吸附于滤网114上,借此以过滤及收集耳垢。请续参阅图I并同时参阅图2A、图2B,如图所示,第二腔体112系透过一管件13而与微型驱动单元10相连通,于一些实施例中,微型驱动单元10系可为但不限为一微泵结构。如图2A所示,微型驱动单元10由上至下依序由上盖体150、盖体140、致动部件130、阀体盖体120、阀体薄膜110、阀体座100以及下盖体160所组成。其组装方式系将阀体薄膜110设置于阀体座100及阀体盖体120之间,并使阀体薄膜110与阀体座100及阀体盖体120相互堆迭结合,且在阀体盖体120上的相对应位置更设置有致动部件130。致动部件130系由一振动薄膜130a以及一致动器130b组装而成,用以驱动微型驱动单元10的作动,以及,于未作动状态下,振动薄膜130a系与阀体盖体120分离,以定义形成压力腔室120c。阀体座100具有一个入口通道101以及一个出口通道(未图式),气体即经由入口通道101传送至阀体座100上的开口 100a,其后再传送至阀体薄膜110上。当气体自阀体薄膜110向下输送时,系可流经开口 100b,再由阀体座100的出口通道而排出。请同时参阅图2A、B,阀体薄膜110主要系为一厚度实质上相同的薄片结构,其上系具有多个镂空阀开关,包含第一阀开关以及第二阀开关,于本实施例中,第一阀开关系为入口阀门结构110a,而第二阀开关系为出口阀门结构110b。阀体盖体120具有入口阀门通道120a及出口阀门通道120b,其系分别对应于入口阀门结构IlOa及出口阀门结构110b。以及,在阀体盖体120的一表面具有与致动部件130的致动器130b相对应设置的压力腔室120c,该压力腔室120c系与入口阀门通道120a及出口阀门通道120b相连通。另外,在微型驱动单元10中更具有多个凹槽结构,用以供密封环设置于其上,借由设置于凹槽内的密封环以使两相邻结构可紧密贴合,举例来说,在阀体座100与下盖体160之间,即为透过空间IOOc周围的凹槽结构IOOd与密封环IOOe之间的紧密贴合,以防止气体外泄。同样地,在阀体盖体120与阀体薄膜110之间、或是在阀体盖体120与致动部件130之间均设置有相仿的结构,以使前揭结构可借由凹槽结构与密封环的组装设置,以达到紧密贴合,并防止气体外泄的目的。于本实施例中,当以一电压驱动微型驱动单元10的致动器130b时,致动部件130会向上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耳道清洁装置,包含:一微型驱动单元;一腔体,系与该微型驱动单元连通,该腔体包括一第一腔体及一第二腔体,该第一腔体及该第二腔体间设一气密垫片,使该第一腔体及该第二腔体紧密接合,且该腔体具有一滤网,其系设于该第一腔体及该第二腔体间;以及一中空吸管;其中,该中空吸管系与该腔体相连通,当该微型驱动单元作动时,系产生一吸力,俾使耳垢可由该中空吸管吸入,并于该腔体中收集过滤。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吴祥涤
申请(专利权)人:研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