壳体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4785114 阅读:159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一种壳体结构,该壳体结构包括一壳体本体以及至少一支承构件,其中支承构件可于一第一位置与一第二位置之间移动的方式设置于壳体本体上。壳体本体具有至少一第一定位部,而支承构件具有至少一第二定位部,且第一定位部耦接于第二定位部。其中支承构件于第一位置时,壳体本体具有一第一支承底面,而支承构件于第二位置时,壳体本体具有一第二支承底面,其中第二支承底面大于第一支承底面。如此一来,当支承构件于第二位置时,壳体结构便可在支承构件的支承下达到良好的稳定度。(*该技术在2013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一种壳体结构,特别是涉及一种通过增加底部接触面积以达到良好稳定性的壳体结构。
技术介绍
就目前大多数的电子装置,如游戏机、外接式储存设备(硬盘、光驱等)而言,部分设计采取矩型状的壳体结构。当要进行该电子装置的直立式放置时,其方式多半在其底部加装另一单件式承座或其它类似组件以对于该电子装置进行支承,如此以防止不当外力所可能造成的倾倒。然而,由于此一承座或其它类似组件为一单件式组件,虽然该承座采取可分离方组合于该电子装置上,但却也容易造成该承座的遗失。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具有支承构件的壳体结构,通过该支承构件以增加该壳体结构的稳定性。本技术的另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具有整体性的壳体结构,通过该支承构件的合并方式的组合效果下,使用者可根据操作环境的需求而可将该支承构件进行延伸,如此以达到稳定性支承的效果。本技术的目的是这样实现的,即提供一种电子装置的壳体结构,包括一壳体本体,具有至少一第一定位部;至少一支承构件,以可在一第一位置与一第二位置之间移动的方式设置于该壳体本体上,该支承构件具有至少一第二定位部,该第一定位部耦接于该第二定位部,该支承构件在该第一位置时的该壳体本体具有一第一支承底面,该支承构件在该第二位置时的该壳体本体具有一第二支承底面,该第二支承底面大于该第一支承底面。其中该壳体本体可为一矩型构件,该第一定位部可为一导槽,而该第二定位部可为一导块。又,该支承构件还包括有一第一构件与一第二构件,其中该第一构件、该第二构件之间沿着相反方向而由该第一位置移动至该第二位置。当该支承构件于该第二位置时,由于实际的接触面积增加,因而造成该壳体结构的整体结构的重心降低,如此可使该壳体结构具有良好的稳定性。本技术还提供一种壳体结构,包括一壳体本体,具有至少一第一定位部;一第一构件与一第二构件,以可于一第一位置与一第二位置之间移动的方式设置于该壳体本体上,该第一构件、该第二构件均具有至少一第二定位部,该第一定位部耦接于该第二定位部,该第一构件及该第二构件于该第一位置时的该壳体本体具有一第一支承底面,该第一构件、该第二构件于该第二位置时的该壳体本体具有一第二支承底面,该第二支承底面大于该第一支承底面。附图说明图1A为本技术一实施例所提出的壳体结构的立体图,其中,该主机结构呈现倒置状态;图1B为图1A中的该壳体结构在另一状态下的立体图;图2为图1A、图1B中的该壳体结构的分解立体图;图3A为图1A中的该壳体结构呈现直立状态下的立体图,其中,该壳体结构置放于一平台(W)上;图3B为图3A中的该壳体结构在另一状态下的立体图。具体实施方式请参阅图1A、图1B,图1A、图1B为分别表示依据本技术一实施例所提出的壳体结构于两种不同状态下的立体图,其中,该壳体结构以倒置的方式进行设置。该壳体结构包括一壳体本体1与一支承构件2,其中,该壳体本体1内部可容纳一电子装置,例如游戏机、硬盘、光驱等(但未图示),该支承构件2由一第一构件2-1与一第二构件2-2所组成,该第一构件2-1与该第二构件2-2以可移动方式设置于该壳体本体1的一侧边上,该第一构件2-1、该第二构件2-2可于一第一位置I-I与一第二位置II-II之间进行移动。在图1A中的该第一构件2-1与该第二构件2-2呈现出来伸展状态,即,此时该第一构件2-1、该第二构件2-2处于该第一位置I-I;在图1B中的该第一构件2-1与该第二构件2-2呈现出完全伸展状态,即,此时该第一构件2-1、该第二构件2-2处于该第二位置II-II。图2表示根据图1A、图1B中的该壳体结构的分解立体图。该壳体本体1为一矩型构件,在该壳体本体1的一侧边100形成有多个第一定位部10、11、12,其中,该第一定位部10、11、12以相互间隔方式并列于该侧边100之上。在本实施例中,该第一定位部10、11、12为形成于该侧边100上的多个导槽。该第一构件2-1与该第二构件2-2为近似L型状的板状构件。该第一构件2-1由相互垂直的两板件211、212所构成,而该第二构件2-2由相互垂直的两板件221、222所构成,并且在该第一构件2-1的板件212上、该第二构件2-2的板件222上分别凸出设置有1个第二定位部20及2个第二定位部21、22。各第二定位部20、21、22用以做为导块的使用,其中,该第二定位部20用以耦合于该第一定位部10,而该第二定位部21(22)用以分别耦合于该第一定位部11(12)。如此一来,该第一构件2-1可通过耦合该第二定位部20与该第一定位部10二者,而于该二者之间进行往复移动,并且该第二构件2-2可通过耦合该第二定位部21(22)与该第一定位部11(12)二者,而于该二者之间进行往复移动,即如上所述的可在该第一位置I-I与该第二位置II-II之间进行移动。请参阅图3A、图3B,图3A表示当该支承构件2(该第一构件2-1、该第二构件2-2)位于由第一位置I-I时,通过该支承构件2邻接于平台(W)以对于该壳体本体1进行支承时的立体图,而图3B则表示当该支承构件2(该第一构件2-1、该第二构件2-2)位于由第二位置II-II时,通过该支承构件2邻接于平台(W)以对于该壳体本体1进行支承时的立体图。请再请参阅图1A、图1B。符号A1表示该第一构件2-1的实际支承底面,符号A2则表示该第二构件2-2的实际支承底面。当该支承构件2处于该第一位置I-I(如图1A所示)时,该壳体本体1具有一第一支承底面(A1+A2),在图3A中所示的该壳体本体1通过该第一支承底面(A1+A2)邻接于其所接触的平台W。当该支承构件2处于该第二位置II-II(如图1B所示)时,该壳体本体1则具有一第二支承底面(A1+A2+B1+B2+B3),在图3B中所示的该壳体本体1通过该第二支承底面(A1+A2+B1+B2+B3)邻接于其所接触的平台W,其中,符号B1、B2、B3表示当该支承构件2由第一位置I-I移动至第二位置II-II时所另外增加的有效面积,即,第二支承底面(A1+A2+B1+B2+B3)大于该第一支承底面(A1+A2)。由此可知,当该支承构件2处于该第二位置II-II时,该壳体本体1的底部面积增大,因而造成该壳体本体1的整体结构的重心降低,如此可使该壳体结构具有良好的稳定性。权利要求1.一种电子装置的壳体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一壳体本体,具有至少一第一定位部;至少一支承构件,以可在一第一位置与一第二位置之间移动的方式设置于该壳体本体上,该支承构件具有至少一第二定位部,该第一定位部耦接于该第二定位部,该支承构件在该第一位置时的该壳体本体具有一第一支承底面,该支承构件在该第二位置时的该壳体本体具有一第二支承底面,该第二支承底面大于该第一支承底面。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子装置的壳体结构,其特征在于,该壳体本体为一矩型构件。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子装置的壳体结构,其特征在于,该第一定位部为一导槽。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子装置的壳体结构,其特征在于,该第二定位部为一导块。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子装置的壳体结构,其特征在于,该支承构件还包括有一第一构件与一第二构件,该第一构件、该第二构件之间沿着相反方向而由该第一位置移动至该第二位置。6.一种壳体结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电子装置的壳体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一壳体本体,具有至少一第一定位部;至少一支承构件,以可在一第一位置与一第二位置之间移动的方式设置于该壳体本体上,该支承构件具有至少一第二定位部,该第一定位部耦接于该第二定位部,该支承构件在该第一位置时的该壳体本体具有一第一支承底面,该支承构件在该第二位置时的该壳体本体具有一第二支承底面,该第二支承底面大于该第一支承底面。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陈宜君
申请(专利权)人:纬创资通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71[中国|台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