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电池控温装置、电池及车辆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31007465 阅读:21 留言:0更新日期:2021-11-25 23:06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电池控温装置、电池及车辆,涉及电池控温技术领域,该电池控温装置包括:底板,底板的上表面开设有第一流道槽;中间板,设置于底板的上侧,中间板的上表面开设有第二流道槽,第二流道槽的入口端开设有第一通孔,第二流道槽的出口端开设有第二通孔,第一通孔将第二流道槽的入口端与第一流道槽的入口端连通,第二通孔将第二流道槽的出口端与第一流道槽的出口端连通;顶板,设置于中间板的上侧,顶板上开设有进液口和出液口,进液口和出液口分别与第二流道槽的入口端和第二流道槽的出口端连通;设置三层板,在底板、中间板和顶板之间形成两层流道,使得该电池控温装置对电池的控温换热更加均匀。置对电池的控温换热更加均匀。置对电池的控温换热更加均匀。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电池控温装置、电池及车辆


[0001]本技术属于电池液冷
,更具体地,涉及一种电池控温装置、电池及车辆。

技术介绍

[0002]目前电动汽车对动力电池工作性能的要求越来越高,随着高能量、高功率的性能提升,动力电池的热管理要求也随之提高。热管理系统面对更多产热量、更高温升速率、更大规模的电池,需要有能力维持电池的工作温度区间及温度均匀性。
[0003]目前主流动力电池热管理系统为液冷形式,常见的液冷板为两层冲压钎焊板,但如果动力电池产热量较大、高温升速率或电池尺寸规格较大,不可避免的会出现入口介质和出口介质与电池系统的换热不均,导致电池温度均匀性较差。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本技术的目的是针对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不足,提供一种电池控温装置、电池及车辆,设置三层板,在底板、中间板和顶板之间形成两层流道,使得该电池控温装置对电池的控温换热更加均匀。
[0005]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一种电池控温装置,包括:
[0006]底板,所述底板的上表面开设有第一流道槽;
[0007]中间板,设置于所述底板的上侧,所述中间板的上表面开设有第二流道槽,所述第二流道槽的入口端开设有第一通孔,所述第二流道槽的出口端开设有第二通孔,所述第一通孔将所述第二流道槽的入口端与第一流道槽的入口端连通,所述第二通孔将所述第二流道槽的出口端与第一流道槽的出口端连通;
[0008]顶板,设置于所述中间板的上侧,所述顶板上开设有进液口和出液口,所述进液口和所述出液口分别与所述第二流道槽的入口端和所述第二流道槽的出口端连通。
[0009]可选地,所述第一流道槽包括第一入口主流道、多个第一分支流道和第一出口主流道,所述第一入口主流道与所述第一通孔相连通,所述第一出口主流道与所述第二通孔相连通。
[0010]可选地,所述第二流道槽包括第二入口主流道、多个第二分支流道和第二出口主流道,所述第一通孔开设在所述第二入口主流道内,所述第二通孔开设在所述第二出口主流道内。
[0011]可选地,所述第一分支流道包括第一进液分支流道和第一出液分支流道,所述第一进液分支流道和所述第一出液分支流道分别设置于所述底板的两侧,所述第一进液分支流道通过第一连接流道与所述第一出液分支流道连通形成第一U形流道结构,所述第一入口主流道与所述第一进液分支流道分别处于所述底板的不同侧。
[0012]可选地,所述第二分支流道包括第二进液分支流道和第二出液分支流道,所述第二进液分支流道和所述第二出液分支流道分别设置于所述中间板的两侧,所述第二进液分
支流道与所述第二出液分支流道的一端通过第二连接流道连通形成第二U形流道结构,所述第二入口主流道与所述第二进液分支流道处于所述中间板的同一侧。
[0013]可选地,所述第一通孔和第二通孔均设置有多个。
[0014]可选地,所述第一流道槽的槽壁与所述中间板的下表面通过钎焊连接,所述第二流道槽的槽壁与所述顶板的下表面通过钎焊连接。
[0015]可选地,所述进液口和所述出液口上分别设置有进液管和出液管。
[0016]本技术还提供一种电池,包括上述的电池控温装置。
[0017]本技术还提供一种车辆,包括上述的电池。
[0018]本技术提供一种电池控温装置、电池及车辆,其有益效果在于:
[0019]1、该电池控温装置设置三层板,在底板、中间板和顶板之间形成两层流道,使得该电池控温装置对电池的控温换热更加均匀;
[0020]2、该电池控温装置的第一流道槽与第二流道槽通过第一通孔和第二通孔连通,实现冷却液的分流换热,并且冷却液在第一流道槽和第二流道槽内的流向相反,确保了电池换热温度的均匀性,提高电池寿命。
[0021]本技术的其它特征和优点将在随后具体实施方式部分予以详细说明。
附图说明
[0022]通过结合附图对本技术示例性实施方式进行更详细的描述,本技术的上述以及其它目的、特征和优势将变得更加明显,其中,在本技术示例性实施方式中,相同的参考标号通常代表相同部件。
[0023]图1示出了根据本技术的一个实施例的一种电池控温装置的分解结构示意图。
[0024]图2示出了根据本技术的一个实施例的一种电池控温装置的中间板的结构示意图。
[0025]图3示出了根据本技术的一个实施例的一种电池控温装置的底板的结构示意图。
[0026]附图标记说明:
[0027]1、底板;2、第一流道槽;3、中间板;4、第二流道槽;5、第一通孔;6、第二通孔;7、顶板;8、进液口;9、出液口;10、第一入口主流道;11、第一分支流道;12、第一出口主流道;13、第二入口主流道;14、第二分支流道;15、第二出口主流道;16、第一进液分支流道;17、第一出液分支流道;18、第一连接流道;19、第二进液分支流道;20、第二出液分支流道;21、第二连接流道;22、进液管;23、出液管。
具体实施方式
[0028]下面将更详细地描述本技术的优选实施方式。虽然以下描述了本技术的优选实施方式,然而应该理解,可以以各种形式实现本技术而不应被这里阐述的实施方式所限制。相反,提供这些实施方式是为了使本技术更加透彻和完整,并且能够将本技术的范围完整地传达给本领域的技术人员。
[0029]本技术提供一种电池控温装置,包括:
[0030]底板,底板的上表面开设有第一流道槽;
[0031]中间板,设置于底板的上侧,中间板的上表面开设有第二流道槽,第二流道槽的入口端开设有第一通孔,第二流道槽的出口端开设有第二通孔,第一通孔将第二流道槽的入口端与第一流道槽的入口端连通,第二通孔将第二流道槽的出口端与第一流道槽的出口端连通;
[0032]顶板,设置于中间板的上侧,顶板上开设有进液口和出液口,进液口和出液口分别与第二流道槽的入口端和第二流道槽的出口端连通。
[0033]具体的,底板、中间板和顶板由下至上层叠布置,通过第一流道槽和第二流道槽形成两层流道结构,两层流道结构通过第一通孔和第二通孔连通,进液口进入的介质通过第二流道槽的入口端和第一通孔分别进入第一流道槽和第二流道槽,通过介质在第一流道槽和第二流道槽内的分流,进行换热,使得该电池控温装置内介质温度更加均匀,进而使得该电池控温装置对电池的换热也更加均匀。
[0034]可选地,第一流道槽包括第一入口主流道、多个第一分支流道和第一出口主流道,第一入口主流道与第一通孔相连通,第一出口主流道与第二通孔相连通。
[0035]具体的,介质通过第一通孔进入第一流道槽的第一入口主流道,然后经过多个第一分支流道分布在底板上,再经过第一出口主流道流入第二通孔,通过第二通孔流出。
[0036]可选地,第二流道槽包括第二入口主流道、多个第二分支流道和第二出口主流道,第一通孔开设在第二入口主流道内,第二通孔开设在第二出口主流道内。
[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电池控温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底板,所述底板的上表面开设有第一流道槽;中间板,设置于所述底板的上侧,所述中间板的上表面开设有第二流道槽,所述第二流道槽的入口端开设有第一通孔,所述第二流道槽的出口端开设有第二通孔,所述第一通孔将所述第二流道槽的入口端与第一流道槽的入口端连通,所述第二通孔将所述第二流道槽的出口端与第一流道槽的出口端连通;顶板,设置于所述中间板的上侧,所述顶板上开设有进液口和出液口,所述进液口和所述出液口分别与所述第二流道槽的入口端和所述第二流道槽的出口端连通。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池控温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流道槽包括第一入口主流道、多个第一分支流道和第一出口主流道,所述第一入口主流道与所述第一通孔相连通,所述第一出口主流道与所述第二通孔相连通。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池控温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流道槽包括第二入口主流道、多个第二分支流道和第二出口主流道,所述第一通孔开设在所述第二入口主流道内,所述第二通孔开设在所述第二出口主流道内。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电池控温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分支流道包括第一进液分支流道和第一出液分支流道,所述第一进液分支流道和所述第一出液分...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郑小龙裘红强
申请(专利权)人:北京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