屏蔽端子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2107752 阅读:50 留言:0更新日期:2019-09-14 05:21
减少组装作业的制约,实现屏蔽性能的可靠性提高。屏蔽端子(T)具备:内导体(52),其与屏蔽电线(60)的芯线(62)的前端部连接;电介质(46),其收纳内导体(52);筒状构件(12),其构成外导体(10),以将电介质(46)包围的状态保持电介质(46);一对半分割状的分割壳(18、35),其是与筒状构件(12)分体的部件且构成外导体(10),与屏蔽电线(60)的屏蔽层(65)的前端部连接;以及第1覆盖部(19)及第2覆盖部(36),其形成于下构件(18)和上构件(35),在筒状构件(12)的后端与屏蔽层(65)的前端之间将芯线(62)遍及全周地包围。

Shielding terminal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屏蔽端子
本专利技术涉及屏蔽端子。
技术介绍
在专利文献1中公开了具备外端子、内端子以及电介质的屏蔽端子。在外端子的前端部形成有保持部,在保持部保持有电介质。在电介质安装有内端子,内端子与屏蔽电线的芯线连接。在外端子的后端部形成有开放筒状的压接部,压接部与屏蔽电线的屏蔽层连接。现有技术文献专利文献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2-129103号公报
技术实现思路
专利技术要解决的课题外端子中的在保持部与压接部之间的区域,芯线和内端子成为露出到外端子的外部的状态,因此有可能屏蔽功能降低。作为其对策,考虑到在保持部与压接部之间形成将芯线和内端子遍及全周地包围的筒状部。但是,在形成有筒状部的情况下,在将电介质和内端子安装到保持部的状态下,难以将内端子连接到芯线,有组装作业受到制约的问题。本专利技术是基于如上述的情况而完成的,其目的在于减少组装作业的制约,提高屏蔽性能的可靠性。用于解决课题的方案本专利技术的特征在于,具备:内导体,其与屏蔽电线的芯线的前端部连接;电介质,其收纳所述内导体;筒状构件,其构成外导体,以将所述电介质包围的状态保持所述电介质;半分割状的一对分割壳,所述分割壳是与所述筒状构件分体的部件且构成所述外导体,与所述屏蔽电线的屏蔽层的前端部连接;以及一对覆盖部,所述一对覆盖部形成于所述一对分割壳,在所述筒状构件的后端与所述屏蔽层的前端之间将所述芯线遍及全周地包围。专利技术效果因为一对覆盖部在筒状构件的后端与屏蔽层的前端之间将芯线遍及全周地包围,所以屏蔽性能的可靠性提高。因为形成有一对覆盖部的一对分割壳与筒状构件分体且呈半分割状,所以能够在已将电介质和内导体安装到筒状构件的状态下进行在芯线连接内导体的作业。因此,根据本专利技术,可减少组装工序的制约。附图说明图1是屏蔽连接器的立体图。图2是屏蔽连接器的侧剖视图。图3是屏蔽端子的分解立体图。图4是上构件的侧剖视图。图5是表示将内导体和芯线连接前的状态的立体图。图6是表示在筒状构件和电介质组装下构件的状态的立体图。图7是表示在筒状构件和电介质组装下构件的状态的侧剖视图。图8是表示在筒状构件和电介质组装下构件的状态的侧视图。图9是表示在筒状构件和电介质组装有下构件的状态的侧视图。图10是表示在筒状构件和下构件组装上构件的状态的立体图。图11是表示在筒状构件和下构件组装上构件的状态的侧视图。图12是表示在筒状构件和下构件组装上构件的状态的侧剖视图。图13是表示筒状构件、下构件以及上构件的组装完成的状态的侧视图。图14是表示筒状构件、下构件以及上构件的组装完成的状态的屏蔽端子的立体图。具体实施方式本专利技术优选,在所述一对分割壳中的至少一方的后端部形成有压接于所述屏蔽层的外周的压接部,在形成有所述压接部的所述分割壳的前端部形成有钩挂部,所述钩挂部与所述筒状构件的后端部内缘部卡止。根据此结构,在将压接部压接于屏蔽层时,通过压接时的反作用力,分割壳的前端部将要以向径向外方浮起的方式移位,但是因为形成于分割壳的前端部的钩挂部与筒状构件的后端部内缘部卡止,所以能够防止分割壳的前端部浮起。本专利技术优选,具备导向单元,所述导向单元一边使所述分割壳以所述钩挂部为支点摇动一边向正规的组装位置引导所述分割壳。根据此结构,利用导向单元,能够不与其他的构件干涉地组装分割壳。本专利技术优选,在一方所述分割壳形成有将所述屏蔽层的外周的局部覆盖的固装部,在另一方所述分割壳形成有压接部,所述压接部具有紧固到所述固装部的外周的敛紧片,并压接于所述屏蔽层的外周。根据此结构,仅仅通过一边将敛紧片紧固到固装部的外周一边对压接部进行压接的工序,就能够将一对分割壳固装到屏蔽层。<实施例1>以下,参照图1~图14说明将本专利技术具体化的实施例1。另外,在以下说明中,关于屏蔽连接器1及屏蔽端子T的前后方向,将图1~14中的左方定义为前方。关于上下方向,将图1~14表示的方向原样地定义为上方、下方。屏蔽连接器1构成为具备屏蔽端子T和合成树脂制的壳体2。如图2所示,在壳体2内形成有前后两端开放的端子收纳室3,在端子收纳室3内从壳体2的后方插入有屏蔽端子T。在端子收纳室3的上表面部形成有能弹性挠曲的矛状部4,矛状部4用于限制插入到端子收纳室3的屏蔽端子T向后方脱离。另外,在端子收纳室3的下表面部形成有前止动部5,前止动部5用于使插入到端子收纳室3的屏蔽端子T停止向前。如图3所示,屏蔽端子T通过将金属制的外导体10、合成树脂制的电介质46以及多个金属制的内导体52组装而构成。外导体10通过将主体构件11和作为与主体构件11分体的单一部件的上构件35(权利要求记载的另一方分割壳)组装而构成。主体构件11通过将作为单一部件的筒状构件12和作为与筒状构件12分体的单一部件的下构件18(权利要求记载的一方分割壳)组装而构成。也就是说,外导体10通过将筒状构件12、上构件35以及下构件18这三个部件组装而构成。筒状构件12是通过对规定形状的金属板材实施弯曲加工等而在整体上成形为大致方筒状的构件。筒状构件12具有不发生扩开变形的程度的刚性和形状保持性。在构成筒状构件12的四个板部的前端侧区域分别形成有四个弹性接触片13。各弹性接触片13为将各板部的局部切割冲起而使其向内侧斜前方呈悬臂状延出的形态。这些弹性接触片13与对方侧外导体(省略图示)的外周面弹性地抵接。筒状构件12的后端侧区域作为用于保持电介质46的大致方筒状的保持部14发挥作用。如图3所示,在构成保持部14的左右两个侧板部分别形成有窗孔状的第1卡止部15、将保持部14的后端缘切口的形态的第2卡止部16、以及窗孔状的第3卡止部17。第2卡止部16配置于比第1卡止部15靠下方且比第1卡止部15靠后方的位置。第3卡止部17配置于比第1卡止部15靠下方且比第2卡止部16靠前方的位置。下构件18是通过对金属板材实施弯曲加工等而成形的。下构件18的前端侧区域成为第1覆盖部19(权利要求记载的覆盖部),第1覆盖部19呈使左右一对内侧板部21从下板部20的左右两个侧缘立起的形态。在第1覆盖部19的下板部20形成有第1钩挂部22(权利要求记载的钩挂部),第1钩挂部22沿着其前端缘呈肋状突出且侧视形状相对于下板部20向上方呈台阶状配置。在第1覆盖部19的下板部20形成有向下方(下板部20的外表面侧)敲出的形态的碰撞部23。在第1覆盖部19的左右两个内侧板部21分别形成有:从内侧板部21的前端缘的上端部向斜下后方切口的形态的第1导向槽24;以及从内侧板部21的后端缘的上端部向斜下前方切口的形态的第2导向槽25。在第1导向槽24的上缘部中接近后端(里端)的位置形成有突起状的第1限动部26。在第2导向槽25的上缘部中接近前端(里端)的位置形成有突起状的第2限动部27。第1导向槽24构成第1导向单元28(权利要求记载的导向单元),第2导向槽25构成第2导向单元29(权利要求记载的导向单元)。在第1覆盖部19的左右两个内侧板部21分别形成有窗孔状的第4卡止部30和窗孔状的第5卡止部31。第4卡止部30和第5卡止部31处于沿着上下排列的位置关系,第5卡止部31配置于比第4卡止部30靠下方的位置。第4卡止部30和第5卡止部31在前后方向上配置于第1导向槽24的后端与第2导向槽25的前端之间。在下构件18的后端侧区域形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屏蔽端子,其特征在于,具备:内导体,其与屏蔽电线的芯线的前端部连接;电介质,其收纳所述内导体;筒状构件,其构成外导体,以将所述电介质包围的状态保持所述电介质;半分割状的一对分割壳,所述分割壳是与所述筒状构件分体的部件且构成所述外导体,与所述屏蔽电线的屏蔽层的前端部连接;以及一对覆盖部,所述一对覆盖部形成于所述一对分割壳,在所述筒状构件的后端与所述屏蔽层的前端之间将所述芯线遍及全周地包围。

【技术特征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2017.02.03 JP 2017-0185501.一种屏蔽端子,其特征在于,具备:内导体,其与屏蔽电线的芯线的前端部连接;电介质,其收纳所述内导体;筒状构件,其构成外导体,以将所述电介质包围的状态保持所述电介质;半分割状的一对分割壳,所述分割壳是与所述筒状构件分体的部件且构成所述外导体,与所述屏蔽电线的屏蔽层的前端部连接;以及一对覆盖部,所述一对覆盖部形成于所述一对分割壳,在所述筒状构件的后端与所述屏蔽层的前端之间将所述芯线遍及全周地包围。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屏蔽端子,其特征在于,在...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前岨宏芳一尾敏文
申请(专利权)人:株式会社自动网络技术研究所住友电装株式会社住友电气工业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日本,JP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