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整体式后悬臂提升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1883191 阅读:29 留言:0更新日期:2019-08-17 11:31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整体式后悬臂提升装置,包括左车台连接臂和右车台连接臂,所述左车台连接臂和右车台连接臂之间靠下侧设置有连接管,且左车台连接臂和右车台连接臂之间靠上侧连接有吊梁,所述连接管与吊梁之间平行设置有第一加固管和第二加固管,贯穿所述吊梁的表面靠两端位置分别设置有一组吊点组件;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采用焊接成型,增加了提升装置的强度,提高了整个装置的美观度,将吊点由原来的焊接改为吊点螺杆,使得吊点与提升装置之间可以调节,能有效的调整提升系统的平衡,并且吊点不用焊接,对吊耳进行加固,使得吊耳不容易脱落,且设置有弹性缓冲组件,在吊梁压力过大时能够起到有效的缓冲作用,减小吊梁的压力,增加使用寿命。

An Integral Back Cantilever Lifting Device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整体式后悬臂提升装置
本技术属于提升装置领域,涉及后悬臂提升装置,具体是一种整体式后悬臂提升装置。
技术介绍
时代在进步,全国人民的生活水平也不断的提高,在充分享受到汽车给人们带来出行便利的同时,我国的车辆保有量也急剧增加,停车难成为较突出的问题,在有效的平面内停建设机械立体停车库是缓解停车难的有效措施之一;传统后悬臂提升装置由车台连接臂组(左)、车台连接臂组(右)、吊梁组等几大部件通过螺栓连接而成,后悬臂分成几大部件,便于运输,到达目的地开始通过螺栓连接,组成完整的提升装置,各大部件通过螺栓,组装完成后,会有一定的偏差,造成偏差后会对提升装置上下运行造成阻碍,加大提升时的受力情况,此外车台连接臂组由槽钢焊接成型,吊梁组由H型钢焊接成型,整个提升装置由两种结构形式的材料组合而成,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提升装置的美观性。提升装置吊点时焊接在车台连接臂组的,整个提升装置受力点都在两个吊点位置,吊点位置焊接就显得尤为重要,焊接后必须进行探伤检测,确保焊接位置不会出现裂痕和焊接不完全现象,吊梁下部悬空长度过大,受到压力过大时不具备较好的缓冲措施,且吊耳进行焊接之后不具备加固措施。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整体式后悬臂提升装置。本技术的目的可以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一种整体式后悬臂提升装置,包括左车台连接臂和右车台连接臂,所述左车台连接臂和右车台连接臂之间靠下侧设置有连接管,且左车台连接臂和右车台连接臂之间靠上侧连接有吊梁,所述连接管与吊梁之间平行设置有第一加固管和第二加固管,贯穿所述吊梁的表面靠两端位置分别设置有一组吊点组件,所述第一加固管和第二加固管之间设置有弹性缓冲组件;所述吊点组件包括吊点螺杆、上螺母、吊耳、下螺母和开口销,所述吊点螺杆贯穿吊梁的表面,所述上螺母位于吊点螺杆的表面与吊梁的上侧衔接处,所述吊耳位于吊点螺杆的上端,所述下螺母位于吊点螺杆的表面与吊梁的下侧衔接处,所述开口销贯穿吊点螺杆的外表面靠下端位置,所述吊耳的下侧与上螺母的上侧之间设置有两组加固衔接杆;所述弹性缓冲组件包括连接杆、固定件、弹性板、支撑长杆和支撑短杆,所述固定件和支撑长杆均设置有两组,且两组固定件分别位于连接杆的两端,所述两组支撑长杆位于弹性板的两侧位置,所述支撑短杆的下端与连接杆的上侧相连接,且支撑短杆贯穿弹性板的下侧与其内部上端相连接。进一步的,所述左车台连接臂、右车台连接臂与连接管和吊梁相互焊接,且第一加固管和第二加固管与连接管和吊梁相互焊接。进一步的,所述下螺母设置有两组,且下螺母与上螺母的规格大小相同。进一步的,所述吊耳呈U型设置,且吊耳的下侧与吊点螺杆的上侧通过焊接连接。进一步的,所述开口销包括有两组长度不等的短杆,且两组短杆相互焊接,两组短杆的衔接处呈圆弧状设置。进一步的,所述两组固定件通过分别通过螺栓与左车台连接臂和右车台连接臂固定连接,且连接杆的两端均伸入到两组固定件的内部,所述连接杆的两端与两组固定件的内部啮合连接。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本技术通过将传统的后悬臂提升装置改良为整体由左车台连接臂、右车台连接臂、连接管、第一加固管和第二加固管焊接成型,提高了提升装置的强度,对提升装置的安装不造成任何影响,提高的整个提升装置的美观度,通过将传统的吊点组件改良为吊点螺杆,不用焊接,吊点组件与提升装置之间可以调节,能有效的调整提升装置的平衡,吊点螺杆下端贯穿设置有一个销孔,穿上开口销,能有效防止下螺母脱落,并且吊点组件不用焊接,不用做探伤检测,极大提高了提升装置的安全性能;通过设置弹性缓冲组件,弹性板利用自身的弹性进行缓冲,配合支撑长杆和支撑短杆能够有效的起到缓冲作用,防止第一加固管和第二加固管间距过大导致吊梁受压发生形变;通过在上螺母与吊耳之间连接加固衔接杆,上螺母固定到最紧时,加固衔接杆将吊耳下拉,配合吊点螺杆的焊接,因此吊耳具备最佳的固定性。附图说明为了便于本领域技术人员理解,下面结合附图对本技术作进一步的说明。图1是本技术结构示意图;图2是本技术吊点组件的结构示意图;图3是本技术弹性缓冲组件的结构示意图;图4是传统提升装置示意图;图5是传统吊点示意图。图中:1、左车台连接臂;2、右车台连接臂;3、连接管;4、第一加固管;5、第二加固管;6、吊梁;7、吊点组件;8、吊点螺杆;9、上螺母;10、吊耳;11、下螺母;12、开口销;13、加固衔接杆;14、弹性缓冲组件;15、连接杆;16、固定件;17、弹性板;18、支撑长杆;19、支撑短杆。具体实施方式如图1-3所示,一种整体式后悬臂提升装置,包括左车台连接臂1和右车台连接臂2,左车台连接臂1和右车台连接臂2之间靠下侧设置有连接管3,且左车台连接臂1和右车台连接臂2之间靠上侧连接有吊梁6,连接管3与吊梁6之间平行设置有第一加固管4和第二加固管5,贯穿吊梁6的表面靠两端位置分别设置有一组吊点组件7,第一加固管4和第二加固管5之间设置有弹性缓冲组件14;吊点组件7包括吊点螺杆8、上螺母9、吊耳10、下螺母11和开口销12,吊点螺杆8贯穿吊梁6的表面,上螺母9位于吊点螺杆8的表面与吊梁6的上侧衔接处,吊耳10位于吊点螺杆8的上端,下螺母11位于吊点螺杆8的表面与吊梁6的下侧衔接处,开口销12贯穿吊点螺杆8的外表面靠下端位置,吊耳10的下侧与上螺母9的上侧之间设置有两组加固衔接杆13;弹性缓冲组件14包括连接杆15、固定件16、弹性板17、支撑长杆18和支撑短杆19,固定件16和支撑长杆18均设置有两组,且两组固定件16分别位于连接杆15的两端,两组支撑长杆18位于弹性板17的两侧位置,支撑短杆19的下端与连接杆15的上侧相连接,且支撑短杆19贯穿弹性板17的下侧与其内部上端相连接。进一步的,左车台连接臂1、右车台连接臂2与连接管3和吊梁6相互焊接,且第一加固管4和第二加固管5与连接管3和吊梁6相互焊接。进一步的,下螺母11设置有两组,且下螺母11与上螺母9的规格大小相同。进一步的,吊耳10呈U型设置,且吊耳10的下侧与吊点螺杆8的上侧通过焊接连接。进一步的,开口销12包括有两组长度不等的短杆,且两组短杆相互焊接,两组短杆的衔接处呈圆弧状设置。进一步的,两组固定件16通过分别通过螺栓与左车台连接臂1和右车台连接臂2固定连接,且连接杆15的两端均伸入到两组固定件16的内部,连接杆15的两端与两组固定件16的内部啮合连接一种整体式后悬臂提升装置,在使用时,左车台连接臂1、右车台连接臂2、连接管3、第一加固管4和第二加固管5均是通过焊接的方式进行连接,吊点螺杆8贯穿吊梁6,且通过上螺母9和下螺母11进行固定,将吊耳10安装在吊点螺杆8的上端,吊耳10设置成U型,吊耳10能有效的调节提升吊梁组的平衡,在吊点螺杆8的外部设置销孔,并将开口销12插入其中,开口销12位于下螺母11的下方,起到抵挡作用,能够防止螺母出现松动,第一加固管4和第二加固管5之间设置弹性缓冲组件14,且利用支撑长杆18和支撑短杆19对弹性板17进行支撑,弹性板17与吊梁6的下部相衔接,吊梁6受到压力时,弹性板17利用自身的弹性进行缓冲,配合支撑长杆18和支撑短杆19能够有效的起到缓冲作用,上螺母9与吊耳10之间连接加固衔接杆13,上螺母9固定到最紧时,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整体式后悬臂提升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左车台连接臂(1)和右车台连接臂(2),所述左车台连接臂(1)和右车台连接臂(2)之间靠下侧设置有连接管(3),且左车台连接臂(1)和右车台连接臂(2)之间靠上侧连接有吊梁(6),所述连接管(3)与吊梁(6)之间平行设置有第一加固管(4)和第二加固管(5),贯穿所述吊梁(6)的表面靠两端位置分别设置有一组吊点组件(7),所述第一加固管(4)和第二加固管(5)之间设置有弹性缓冲组件(14);所述吊点组件(7)包括吊点螺杆(8)、上螺母(9)、吊耳(10)、下螺母(11)和开口销(12),所述吊点螺杆(8)贯穿吊梁(6)的表面,所述上螺母(9)位于吊点螺杆(8)的表面与吊梁(6)的上侧衔接处,所述吊耳(10)位于吊点螺杆(8)的上端,所述下螺母(11)位于吊点螺杆(8)的表面与吊梁(6)的下侧衔接处,所述开口销(12)贯穿吊点螺杆(8)的外表面靠下端位置,所述吊耳(10)的下侧与上螺母(9)的上侧之间设置有两组加固衔接杆(13);所述弹性缓冲组件(14)包括连接杆(15)、固定件(16)、弹性板(17)、支撑长杆(18)和支撑短杆(19),所述固定件(16)和支撑长杆(18)均设置有两组,且两组固定件(16)分别位于连接杆(15)的两端,所述两组支撑长杆(18)位于弹性板(17)的两侧位置,所述支撑短杆(19)的下端与连接杆(15)的上侧相连接,且支撑短杆(19)贯穿弹性板(17)的下侧与其内部上端相连接。...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整体式后悬臂提升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左车台连接臂(1)和右车台连接臂(2),所述左车台连接臂(1)和右车台连接臂(2)之间靠下侧设置有连接管(3),且左车台连接臂(1)和右车台连接臂(2)之间靠上侧连接有吊梁(6),所述连接管(3)与吊梁(6)之间平行设置有第一加固管(4)和第二加固管(5),贯穿所述吊梁(6)的表面靠两端位置分别设置有一组吊点组件(7),所述第一加固管(4)和第二加固管(5)之间设置有弹性缓冲组件(14);所述吊点组件(7)包括吊点螺杆(8)、上螺母(9)、吊耳(10)、下螺母(11)和开口销(12),所述吊点螺杆(8)贯穿吊梁(6)的表面,所述上螺母(9)位于吊点螺杆(8)的表面与吊梁(6)的上侧衔接处,所述吊耳(10)位于吊点螺杆(8)的上端,所述下螺母(11)位于吊点螺杆(8)的表面与吊梁(6)的下侧衔接处,所述开口销(12)贯穿吊点螺杆(8)的外表面靠下端位置,所述吊耳(10)的下侧与上螺母(9)的上侧之间设置有两组加固衔接杆(13);所述弹性缓冲组件(14)包括连接杆(15)、固定件(16)、弹性板(17)、支撑长杆(18)和支撑短杆(19),所述固定件(16)和支撑长杆(18)均设置有两组,且两组固定件(16)分别位于连接杆(15)的两...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吴厚团陆振华
申请(专利权)人:安徽鸿杰威尔停车设备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安徽,3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