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镜驱动装置及包括该装置的相机模块和光学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1439943 阅读:56 留言:0更新日期:2019-06-22 14:46
实施方式包括:壳体;线筒,该线筒设置在壳体中;第一线圈,该第一线圈设置在线筒中;磁体,该磁体设置在壳体中;第一感测线圈,该第一感测线圈设置在壳体中,以通过与第一线圈的相互作用而生成第一感生电压;第一电路板,该第一电路板电连接至第一线圈和第一感测线圈;以及第一放大器,该第一放大器设置在第一电路板上,以对第一感测线圈的第一感生电压进行放大并输出第一放大信号。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透镜驱动装置及包括该装置的相机模块和光学装置
各实施方式涉及透镜移动设备以及包括该透镜移动设备的相机模块和光学仪器。
技术介绍
由于难以将一般相机模块中使用的音圈马达(VCM)的技术应用于低功耗的超小型相机模块,因此已经积极地展开了与此相关的研究。在安装于诸如智能电话的小型电子设备中的相机模块的情况下,相机模块在使用期间可能频繁受到冲击,或者在拍摄期间可能由于手抖而轻微晃动。考虑到这一点,近年来已经开发了用于向相机模块另外提供防手抖单元的技术。
技术实现思路
技术问题各实施方式提供了能够降低第二线圈中感生的电压的噪声并提高自动对焦操作的精度的透镜移动设备、以及包括该透镜移动设备的相机模块和光学仪器。技术方案在实施方式中,透镜移动设备包括:壳体;线筒,该线筒设置在壳体中;第一线圈,该第一线圈设置在线筒上;磁体,该磁体设置在壳体上;第一感测线圈,该第一感测线圈设置在壳体上,以通过与第一线圈的相互作用而生成第一感生电压;第一电路板,该第一电路板电连接至第一线圈和第一感测线圈;以及第一放大器,该第一放大器设置在第一电路板上,以对第一感测线圈的第一感生电压进行放大并输出第一放大信号。第一放大器可以包括:第一输入端子,该第一输入端子与第一感测线圈的一个端部电连接;第二输入端子,该第二输入端子与第一感测线圈的另一个端部电连接;输出端子,该输出端子配置成输出第一放大信号;第一电源端子,该第一电源端子配置成接收第一电源;以及第二电源端子,该第二电源端子配置成接收第二电源。第一电路板可以包括:第一端子,该第一端子电连接至输出端子;第二端子,该第二端子电连接至第一电源端子;第三端子,该第三端子电连接至第二电源端子;第一虚拟端子,该第一虚拟端子设置在第一端子与第二端子之间;以及第二虚拟端子,该第二虚拟端子设置在第一端子与第三端子之间。第一端子可以设置在第二端子与第三端子之间。第一电路板可以包括:第一端子,该第一端子电连接至输出端子;第二端子,该第二端子电连接至第一电源端子;以及第三端子,该第三端子电连接至第二电源端子,第二端子和第三端子可以设置在第一端子的一侧处,第三端子可以设置在第一端子与第二端子之间,第一电源可以连接至第一正电压,并且第二电源可以连接至第二负电压。第一电路板还可以包括设置在第一端子与第三端子之间的虚拟端子。为交流(AC)信号的驱动信号可以被施加至第一线圈。透镜驱动设备还可以包括:第二感测线圈,该第二感测线圈设置在壳体中,以通过与第一线圈的相互作用而生成第二感生电压;以及检测器,该检测器配置成接收第一感生电压和第二感生电压并检测线筒的位移。检测器可以基于对第一感生电压与第二感生电压进行比较的结果来确定在第一感测线圈或第二感测线圈中的至少一者中产生的噪声,并且基于确定结果来检测并控制线筒的位移。第一感测线圈和第二感测线圈可以串联地连接至彼此,在第一感测线圈的一个端部与第二感测线圈的一个端部之间的接触点处可以设置有中间分接头,并且接地电源可以被供应至中间分接头。有益效果各实施方式可以降低由第二线圈感生的电压的噪声并提高自动对焦操作的精度。附图说明图1是根据实施方式的透镜移动设备的立体图。图2是图1中所示的透镜移动设备的分解立体图。图3是除了盖之外的图1的透镜移动设备的组装立体图。图4a是图1中所示的线筒和第一线圈的第一立体图。图4b是图1中所示的线筒和第一线圈的第二立体图。图5a是图1中所示的壳体的第一立体图。图5b是图1中所示的壳体的第二立体图。图6是图3中所示的透镜移动设备的沿着线A-B截取的横截面图。图7是图2的上弹性构件、下弹性构件、第三线圈、电路板和基部的组装立体图。图8是第三线圈、电路板、基部、第一位置传感器和第二位置传感器以及放大器的分解立体图。图9a是示出了安装在电路板上的第一位置传感器和第二位置传感器以及放大器的视图。图9b是示出了第二线圈与放大器之间的可导电连接关系的视图。图10是示出了支撑构件与放大器之间的可导电连接以及放大器与电路板的端子之间的可导电连接的视图。图11是示出了根据另一实施方式的支撑构件与放大器之间的可导电连接以及放大器与电路板的端子之间的可导电连接的视图。图12是示出了第一线圈的驱动信号、第二线圈的感生电压和放大器的放大信号的视图。图13是示出了根据第一线圈与第二线圈之间的距离而定的互感的视图。图14a是示出了根据另一实施方式的第一端子至第三端子的布置的视图。图14b是示出了根据另一实施方式的第一端子至第三端子以及第一虚拟端子和第二虚拟端子的布置的视图。图15是示出了透镜移动设备的放大器和相机模块的放大器对第二线圈的感生电压的放大的框图。图16是根据另一实施方式的透镜移动设备的分解立体图。图17是除了盖之外的图16的透镜移动设备的组装立体图。图18a是图16中所示的线筒的第一立体图。图18b是图16中所示的线筒的第二立体图。图19a是图16中所示的壳体的第一立体图。图19b是图16中所示的壳体的第二立体图。图20是图17中所示的透镜移动设备的沿着线A-B截取的横截面图。图21是图16的上弹性构件、下弹性构件、第三线圈、电路板、基部和支撑构件的组装立体图。图22是第三线圈、电路板、基部以及第一位置传感器和第二位置传感器的分解立体图。图23a至图23c是示出了设置在图17的壳体中的第一感测线圈和第二感测线圈的布置的实施方式的视图。图24a是示出了根据另一实施方式的第一感测线圈和第二感测线圈的布置的视图。图24b是图24a的除了第一感测线圈和第二感测线圈之外的立体图。图24c是示出了图24a中所示的第一感测线圈和第二感测线圈的实施方式的视图。图25a和图25b是示出了图16中所示的第一线圈、第一感测线圈和第二感测线圈的实施方式的视图。图26a和图26b是示出了响应于第一驱动信号而生成的第一感测线圈的第一感生电压的波形和第二感测线圈的第二感生电压的波形的实施方式的视图。图27是示出了图22中所示的检测器的实施方式的视图。图28是示出了图22中所示的检测器的另一实施方式的视图。图29是根据另一实施方式的相机模块的分解立体图。图30a和图30b是示出了用于温度补偿的第一感测线圈和第二感测线圈以及第一线圈的实施方式的视图。图31a和图31b是示出了根据图30a和图30b的第一驱动信号和第二驱动信号在第一感测线圈中生成的第一电压和在第二感测线圈中生成的第二电压的实施方式的视图。图32是示出了在图25a和图25b中所示的第一感测线圈或第二感测线圈中生成的第一感生电压或第二感生电压根据环境温度的改变的视图。图33是示出了用于去除噪声分量的电容器的视图。图34是根据实施方式的透镜移动设备的立体图。图35是图34中所示的透镜移动设备的分解立体图。图36是除了图35的盖构件之外的图34的透镜移动设备的组装立体图。图37a是图34中所示的线筒和第一线圈的第一立体图。图37b是图34中所示的线筒和第一线圈的第二立体图。图38a是图34中所示的壳体的第一立体图。图38b是图34中所示的壳体的第二立体图。图39是图36中所示的透镜移动设备的沿着线A-B截取的横截面图。图40是图35的上弹性构件、下弹性构件、第三线圈、电路板和基部的组装立体图。图41是第三线圈、电路板、基部以及第一OIS位置传感器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透镜移动设备,包括:壳体;线筒,所述线筒设置在壳体中;第一线圈,所述第一线圈设置在所述线筒上;磁体,所述磁体设置在所述壳体上;第一感测线圈,所述第一感测线圈设置在所述壳体上,以通过与所述第一线圈的相互作用而生成第一感生电压;第一电路板,所述第一电路板电连接至所述第一线圈和所述第一感测线圈;以及第一放大器,所述第一放大器设置在所述第一电路板上,以对所述第一感测线圈的所述第一感生电压进行放大并输出第一放大信号。

【技术特征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2016.09.30 KR 10-2016-0126745;2016.12.12 KR 10-2011.一种透镜移动设备,包括:壳体;线筒,所述线筒设置在壳体中;第一线圈,所述第一线圈设置在所述线筒上;磁体,所述磁体设置在所述壳体上;第一感测线圈,所述第一感测线圈设置在所述壳体上,以通过与所述第一线圈的相互作用而生成第一感生电压;第一电路板,所述第一电路板电连接至所述第一线圈和所述第一感测线圈;以及第一放大器,所述第一放大器设置在所述第一电路板上,以对所述第一感测线圈的所述第一感生电压进行放大并输出第一放大信号。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透镜移动设备,其中,所述第一放大器包括:第一输入端子,所述第一输入端子与所述第一感测线圈的一个端部电连接;第二输入端子,所述第二输入端子与所述第一感测线圈的另一个端部电连接;输出端子,所述输出端子配置成输出所述第一放大信号;第一电源端子,所述第一电源端子配置成接收第一电源;以及第二电源端子,所述第二电源端子配置成接收第二电源。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透镜移动设备,其中,所述第一电路板包括:第一端子,所述第一端子电连接至所述输出端子;第二端子,所述第二端子电连接至所述第一电源端子;第三端子,所述第三端子电连接至所述第二电源端子;第一虚拟端子,所述第一虚拟端子设置在所述第一端子与所述第二端子之间;以及第二虚拟端子,所述第二虚拟端子设置在所述第一端子与所述第三端子之间。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透镜...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朴泰峯朴相沃
申请(专利权)人:LG伊诺特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韩国,KR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