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轴连接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0924074 阅读:36 留言:0更新日期:2019-04-20 11:20
本案涉及一种同轴连接器。插头连接器(1)具备绝缘外壳(100)、接地接触导体(200A、200B)、及信号接触导体(300)。接地接触导体(200A)具有:本体部(202A),为从轴(Ax)方向观察弯曲为圆弧状的板状体;臂部(204A、206A),分别从本体部(202A)的两端延伸,并且在相对于本体部(202A)的弯曲方向交叉的方向相对于本体部(202A)屈曲;及端子部(208A、210A),分别从臂部(204A、206A)的主面(102a)侧的下端缘(204A4、206A4)延伸。接地接触导体(200B)也相同。接地接触导体(200A、200B)的本体部(202A、202B)整体上以部分地构成包围筒部的圆筒状体的方式排列。

Coaxial connector

This case involves a coaxial connector. The plug connector (1) has an insulating housing (100), a ground contact conductor (200A, 200B) and a signal contact conductor (300). Ground contact conductor (200A) has: body part (202A), which is a circular arc-shaped plate observed from the axis (Ax); arm part (204A, 206A), which extends from both ends of body part (202A), and bends relative to body part (202A) in the direction of bending intersection relative to body part (202A); and terminal part (208A, 210A), respectively, from the lower side of main side (102a) of arm (204A, 206A). End margins (204A4, 206A4) extend. Ground contact conductors (200B) are also the same. The body parts of grounded contact conductors (200A, 200B) are arranged as a whole in the form of a cylinder which partially surrounds the cylinder part (202A, 202B).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同轴连接器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安装在形成着各种配线的配线衬底(例如,刚性衬底、柔性印刷衬底、刚性柔性衬底等印刷衬底)上的同轴连接器。
技术介绍
日本专利特开2009-140687号公报揭示了一种表面安装型(SMT:SurfaceMountTechnology,表面安装技术)的同轴连接器装置。该同轴连接器装置具备:绝缘外壳,配置在配线衬底上;以及信号接触导体及接地接触导体,安装在绝缘外壳。信号接触导体具有相对于对象侧连接器(插座连接器)的信号接触导体弹性地嵌接的连接片、及从连接片延伸的端子片。接地接触导体具有:圆筒状的本体,包围信号接触导体的连接片;安装端子,与配线衬底上的配线连接;及臂,连接本体及安装端子。臂从本体的上端缘(本体的端缘中离开配线衬底的侧的端缘)朝向安装端子延伸,且呈J字形状。臂的一端由于经由安装端子而固定在配线衬底,所以为固定端。因此,即便将对象侧连接器的接地接触导体插入至本体部内而将本体部向周向外侧扩张,其反作用力也会从配线衬底经由臂传递至本体部,欲使本体部恢复至原来的形状。也就是说,臂具有对本体部赋予弹性力的功能。因此,即便同轴连接器装置小型化,也可确保充分的插拔力。
技术实现思路
近年来,手机等小型终端正推进更小型化。因此,小型终端的厚度也薄型化,同轴连接器也要求进一步的低矮化。具体来说,也出现同轴连接器装置与对象侧连接器的嵌合后的高度为1mm以下者。然而,在日本专利特开2009-140687号公报的同轴连接器装置中,臂呈J字形状且以向上侧凸出的方式弯曲,从本体的上端缘延伸。因此,存在由于臂的弯曲部分的存在而同轴连接器装置的总高变高的倾向。因此,本专利技术说明能够一面确保充分的插拔力一面实现进一步的低矮化的同轴连接器。[1]本专利技术的一个观点的同轴连接器为具备信号接触导体、多个接地接触导体、及将信号接触导体与多个接地接触导体之间绝缘的绝缘外壳,且以能够与对象侧的连接器嵌合地构成,并且安装在配线衬底的同轴连接器。绝缘外壳具有:基座部,包含有在安装时与配线衬底对向的第1主面、及在安装时朝向与配线衬底为相反侧的第2主面;筒部,在第2主面侧从基座部竖立设置,且设置着将信号接触导体收容在内部的收容孔;及壁部,在第2主面侧从基座部竖立设置,且保持多个接地接触导体。多个接地接触导体分别具有:本体部,为从收容孔的延伸方向观察弯曲为圆弧状的板状体;第1臂部,从本体部的周向上的一端延伸,并且在相对于本体部的弯曲方向交叉的方向相对于本体部屈曲;第2臂部,从本体部的周向上的另一端延伸,并且在相对于本体部的弯曲方向交叉的方向相对于本体部屈曲;第1端子部,从第1臂部的第1主面侧的缘部延伸;及第2端子部,从第2臂部的第1主面侧的缘部延伸。多个接地接触导体的本体部整体上以部分地构成包围筒部的圆筒状体的方式排列。在本专利技术的一个观点的同轴连接器中,第1臂部从本体部的周向上的一端延伸,并且在相对于本体部的弯曲方向交叉的方向相对于本体部屈曲。第2臂部从本体部的周向上的另一端延伸,并且在相对于本体部的弯曲方向交叉的方向相对于本体部屈曲。第1端子部从第1臂部的第1主面侧的缘部延伸。第2端子部从第2臂部的第1主面侧的缘部延伸。这样,在本专利技术的一个观点的同轴连接器中,第1及第2端子部分别设置在第1及第2臂部,而非设置在将对象侧的连接器嵌合至同轴连接器时应力容易作用的本体部。因此,由于本体部不通过端子部固定在配线衬底,所以在应力作用时难以限制本体部的移动。换句话说,由于本体部从固定在配线衬底的端子部仅离开第1及第2臂的长度量,所以第1及第2臂作为弹簧而发挥功能,本体部容易发挥弹性。因此,在本专利技术的一个观点的同轴连接器中,确保充分的插拔力。另外,在本专利技术的一个观点的同轴连接器中,第1及第2臂部分别从本体部的周向上的一端及另一端延伸。也就是说,第1及第2臂部与日本专利特开2009-140687号公报中所记载的同轴连接器装置不同,不以向收容孔的延伸方向凸出的方式弯曲。因此,同轴连接器的总高不易变高。因此,在本专利技术的一个观点的同轴连接器中,实现低矮化。根据以上内容,通过本专利技术的一个观点的同轴连接器,能够一面确保充分的插拔力一面实现进一步的低矮化。[2]在所述第1项记载的同轴连接器中,第1及第2臂部也可分别在其延伸方向屈曲。在该情况下,与第1及第2臂部直线状地延伸时相比,一方面防止第1及第2臂部向绝缘外壳的外侧扩张,一方面确保第1及第2臂部的长度。因此,能够一面确保充分的插拔力一面实现同轴连接器的小型化。[3]在所述第2项记载的同轴连接器中,第1及第2臂部也可分别以沿着壁部的周面延伸的方式屈曲。在该情况下,与第1及第2臂部直线状地向外侧延伸时相比,一方面更防止第1及第2臂部向绝缘外壳的外侧扩张,一方面确保第1及第2臂部的长度。因此,能够一面确保充分的插拔力一面实现同轴连接器的进一步的小型化。[4]在所述第1~3项中任一项记载的同轴连接器中,也可为第1端子部以从收容孔的延伸方向观察与绝缘外壳互相重叠的方式相对于第1臂部屈曲,第2端子部以从收容孔的延伸方向观察与绝缘外壳互相重叠的方式相对于第2臂部屈曲。在该情况下,由于第1及第2端子部不向绝缘外壳的外侧扩张,所以能够实现同轴连接器的进一步的小型化。[5]在所述第1~3项中任一项记载的同轴连接器中,也可为第1端子部以从收容孔的延伸方向观察不与绝缘外壳互相重叠的方式相对于第1臂部屈曲,第2端子部以从收容孔的延伸方向观察不与绝缘外壳互相重叠的方式相对于第2臂部屈曲。在该情况下,由于第1及第2端子部从收容孔的延伸方向观察不与绝缘外壳互相重叠,所以在从该延伸方向观察时第1及第2端子部向绝缘外壳的外侧扩张。因此,在将同轴连接器安装在配线衬底时,容易利用目视将第1及第2端子部相对于配线衬底的端子电极定位。[6]在所述第1~5项中任一项记载的同轴连接器中,也可为多个接地接触导体为2个,从收容孔的延伸方向观察,由各本体部中相邻的一对端与圆筒状体的中心轴所构成的扇形的中心角为90°以下。在该情况下,即便仅使用2个接地接触导体,也可充分地确保本体部与对象侧连接器的接地接触导体的接触面积。因此,可利用较少的零件件数确保充分的插拔力。[7]在所述第1~6项中任一项记载的同轴连接器中,也可为在壁部的周面设置着多个被卡止部,在第1及第2臂部分别设置着以能够与多个被卡止部中对应的一被卡止部卡止地构成的卡止部。在该情况下,通过将臂部的卡止部卡止在壁部的被卡止部,可使臂部相对于绝缘外壳定位。根据本专利技术的同轴连接器,能够一面确保充分的插拔力一面实现进一步的低矮化。附图说明图1是从上方观察插头连接器的立体图。图2是从下方观察插头连接器的立体图。图3是表示插头连接器的俯视图。图4是表示插头连接器的仰视图。图5是图3的V-V线剖视图。图6是从上方观察绝缘外壳的立体图。图7是从下方观察绝缘外壳的立体图。图8是表示接地接触导体的立体图。图9是表示接地接触导体的俯视图。图10是从上方观察信号接触导体的立体图。图11是从下方观察信号接触导体的立体图。图12是用来说明将插头连接器安装在配线衬底的方法的图。图13是用来说明将插头连接器与插座连接器连接的方法的图。图14是从上方观察插头连接器的另一例的立体图。图15是表示插头连接器的另一例的俯视图。图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同轴连接器,其具备信号接触导体、多个接地接触导体、及将所述信号接触导体与所述多个接地接触导体之间绝缘的绝缘外壳,且以能够与对象侧的连接器嵌合地构成,并且安装在配线衬底,所述绝缘外壳具有:基座部,包含在安装时与所述配线衬底对向的第1主面、及在安装时朝向与所述配线衬底为相反侧的第2主面;筒部,在所述第2主面侧从所述基座部竖立设置,且设置着将所述信号接触导体收容在内部的收容孔;及壁部,在所述第2主面侧从所述基座部竖立设置,且保持所述多个接地接触导体;所述多个接地接触导体分别具有:本体部,为从所述收容孔的延伸方向观察弯曲为圆弧状的板状体;第1臂部,从所述本体部的周向上的一端延伸,并且在相对于所述本体部的弯曲方向交叉的方向相对于所述本体部屈曲;第2臂部,从所述本体部的周向上的另一端延伸,并且在相对于所述本体部的弯曲方向交叉的方向相对于所述本体部屈曲;第1端子部,从所述第1臂部的所述第1主面侧的缘部延伸;及第2端子部,从所述第2臂部的所述第1主面侧的缘部延伸;所述多个接地接触导体的所述本体部整体上以构成部分地包围所述筒部的圆筒状体的方式排列。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同轴连接器,其具备信号接触导体、多个接地接触导体、及将所述信号接触导体与所述多个接地接触导体之间绝缘的绝缘外壳,且以能够与对象侧的连接器嵌合地构成,并且安装在配线衬底,所述绝缘外壳具有:基座部,包含在安装时与所述配线衬底对向的第1主面、及在安装时朝向与所述配线衬底为相反侧的第2主面;筒部,在所述第2主面侧从所述基座部竖立设置,且设置着将所述信号接触导体收容在内部的收容孔;及壁部,在所述第2主面侧从所述基座部竖立设置,且保持所述多个接地接触导体;所述多个接地接触导体分别具有:本体部,为从所述收容孔的延伸方向观察弯曲为圆弧状的板状体;第1臂部,从所述本体部的周向上的一端延伸,并且在相对于所述本体部的弯曲方向交叉的方向相对于所述本体部屈曲;第2臂部,从所述本体部的周向上的另一端延伸,并且在相对于所述本体部的弯曲方向交叉的方向相对于所述本体部屈曲;第1端子部,从所述第1臂部的所述第1主面侧的缘部延伸;及第2端子部,从所述第2臂部的所述第1主面侧的缘部延伸;所述多个接地接触导体的所述本体部整体上以构成部分地包围所述筒部的圆筒状体的方式排列。2.根据权利要求1...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四谷健一山内贵生
申请(专利权)人:第一精工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日本,JP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