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用于摄像模组的外壳及支座及组件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0842197 阅读:20 留言:0更新日期:2019-04-13 08:42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用于摄像模组的外壳及支座及组件,其中,所述外壳(1)为中空筒状体,所述外壳(1)的侧壁上设置有用于导向和定位的第一连接结构(11)。所述支座(2)的侧壁上设置有用于导向和定位的第二连接结构(21)。通过在外壳上设置第一连接结构和在支座上设置第二连接结构,采用第一连接结构和在第二连接结构的配合,从而保证了外壳与支座的安装过程中的位置准确。同时,还使外壳与支座在装配过程中具有完全的防呆作用,不仅提高了组装效率,还保证了产品质量。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用于摄像模组的外壳及支座及组件
本技术涉及一种外壳及支座及组件,尤其涉及一种用于摄像模组的外壳及支座及组件。
技术介绍
随着社会的发展,各个领域对安全及监控的要求越来越高,特别是交通领域,包括道路监控和车载监控领域。由于车载摄像模组的应用环境不同,车载摄像模组的结构与传统摄像模组的结构不同。为保证车载摄像模组在不同环境中均能保持优良的性能,需要将成像系统安装在一个外壳中进行保护。车载摄像模组中各内部组件完成组装后,将外壳安装到组装好的组件上。但由于车载摄像模组的内部组件上没有合理的定位安装结构,因此,容易导致外壳与内部组件安装过程中外壳被反装,导致安装位置存在缝隙,难以达到对内部组件的有效保护。同时,外壳与内部组件组装过程中外壳被反装,从而导致产品维修,严重影响生产效率,并且在维修过程中还容易导致外壳或者内部组件的损坏,增加了生产成本。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用于摄像模组的外壳及支座及组件,解决组装效率低的问题。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一种用于摄像模组的外壳,所述外壳为中空筒状体,所述外壳的侧壁上设置有用于导向和定位的第一连接结构。根据本技术的一个方面,所述第一连接结构为与所述外壳的轴向平行地的凸起。根据本技术的一个方面,所述第一连接结构的数量n>1;所述第一连接结构等间隔的设置于所述外壳的侧壁上,其中,至少一个所述第一连接结构的宽度大于其它所述第一连接结构的宽度。根据本技术的一个方面,所述外壳为矩形或正方形截面的中空筒状体,在所述外壳相对的两个侧壁上分别设置有所述第一连接结构。根据本技术的一个方面,所述第一连接结构的数量n>2且n为奇数;所述外壳的一个侧壁上的所述第一连接结构比相对的侧壁上的所述第一连接结构少一个。根据本技术的一个方面,所述第一连接结构的数量n>2且n为偶数;所述外壳相对的两个侧壁上的所述第一连接结构的数量相等,同一个侧壁上的两个所述第一连接结构之间的间隔距离比相对的侧壁上的两个所述第一连接结构之间的间隔距离大。根据本技术的一个方面,所述第一连接结构为阶梯状结构。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一种用于摄像模组的支座,所述支座的侧壁上设置有用于导向和定位的第二连接结构。根据本技术的一个方面,所述第二连接结构为与所述支座的轴向平行地的凹槽。根据本技术的一个方面,所述支座包括上支承部和下支承部;所述第二连接结构的数量n>1;所述第二连接结构等间隔的设置于所述下支承部的侧壁上,其中,至少一个所述第二连接结构的宽度大于其它所述第二连接结构的宽度。根据本技术的一个方面,所述支座包括上支承部和下支承部;所述下支承部为矩形或正方形截面的柱状体,在所述下支承部相对的两个侧壁上分别设置所述第二连接结构。根据本技术的一个方面,所述第二连接结构的数量n>2且n为奇数;所述下支承部的一个侧壁上的所述第二连接结构比相对的侧壁上的所述第二连接结构少一个。根据本技术的一个方面,所述第二连接结构的数量n>2且n为偶数;所述下支承部相对的两个侧壁上的所述第二连接结构的数量相等,同一个侧壁上的两个所述第二连接结构之间的间隔距离比相对的侧壁上的两个所述第二连接结构之间的间隔距离大。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一种用于摄像模组的组件,包括:外壳,所述外壳的侧壁上设置有用于导向和定位的第一连接结构;支座,所述支座的侧壁上设置有用于导向和定位的第二连接结构;所述支座位于所述外壳中,所述第二连接结构和所述第一连接结构相互配合连接。根据本技术的一个方案,在外壳的两个相对的侧壁上设置第一连接结构,并且每个侧壁上的两个第一连接结构之间的间隔距离为不同的,保证了外壳在装配过程中只能通过一个正确的方向与支座进行安装,如果支座相对外壳发生偏转,外壳和支座都无法进行安装。同时,通过上述设置,还使外壳与支座在装配过程中具有完全的防呆作用。同样的,在支座的两个相对的侧壁上设置第二连接结构与第一连接结构相匹配,保证了外壳和支座的正确安装,避免了反装的情况,并且在组装过程中起到完全的防呆作用,不仅提高了组装效率,还保证了产品质量。根据本技术的一个方案,在外壳的两个相对的侧壁上设置第一连接结构,并且两个侧壁上的第一连接结构的数量为不同的,保证了外壳在装配过程中只能通过一个正确的方向与支座进行安装,如果支座相对外壳发生偏转,外壳和支座都无法进行安装。同时,通过上述设置,还使外壳与支座在装配过程中具有完全的防呆作用。同样的,在支座的两个相对的侧壁上设置第二连接结构与第一连接结构相匹配,保证了外壳和支座的正确安装,避免了反装的情况,并且在组装过程中起到完全的防呆作用,不仅提高了组装效率,还保证了产品质量。根据本技术的一个方案,在外壳的侧壁上等间隔的设置第一连接结构,并且至少一个第一连接结构的宽度大于其它第一连接结构的宽度,保证了外壳在装配过程中只能通过一个正确的方向与支座进行安装,如果支座相对外壳发生偏转,外壳和支座都无法进行安装。同时,通过上述设置,还使外壳与支座在装配过程中具有完全的防呆作用。同样的,在支座的两个相对的侧壁上设置第二连接结构与第一连接结构相匹配,保证了外壳和支座的正确安装,避免了反装的情况,并且在组装过程中起到完全的防呆作用,不仅提高了组装效率,还保证了产品质量。根据本技术的一个方案,第一连接结构采用阶梯状结构,导向部分的高度低于定位部分,因此在支座上的第二连接结构与外壳上的第一连接结构对齐的过程中,使外壳和支座之间具有较大的活动空间,易于使外壳的第一连接结构和支座的第二连接结构的位置对齐,有利于第二连接结构和第一连接结构配合连接,提高外壳和支座的装配效率。附图说明图1是示意性表示根据本技术的一种实施方式的组件的结构图;图2是示意性表示根据本技术的一种实施方式的外壳的结构图;图3是示意性表示根据本技术的一种实施方式的支座的结构图。具体实施方式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方式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技术的一些实施方式,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在针对本技术的实施方式进行描述时,术语“纵向”、“横向”、“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所表达的方位或位置关系是基于相关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其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技术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上述术语不能理解为对本技术的限制。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技术作详细地描述,实施方式不能在此一一赘述,但本技术的实施方式并不因此限定于以下实施方式。如图1所示,根据本技术的一种实施方式,本技术的组件包括:外壳1和支座2。在本实施方式中,支座2安装在外壳1中。外壳1的侧壁上设置有第一连接结构11。支座2的侧壁上设置有第二连接结构21。支座2与外壳1安装的过程中,支座2通过第二连接结构21和第一连接结构11的相互配合实现支座2在外壳1中的定位安装。通过在外壳1上设置第一连接结构11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用于摄像模组的外壳(1),所述外壳(1)为中空筒状体,其特征在于,所述外壳(1)的侧壁上设置有用于导向和定位的第一连接结构(11);所述第一连接结构(11)为与所述外壳(1)的轴向平行地的凸起。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用于摄像模组的外壳(1),所述外壳(1)为中空筒状体,其特征在于,所述外壳(1)的侧壁上设置有用于导向和定位的第一连接结构(11);所述第一连接结构(11)为与所述外壳(1)的轴向平行地的凸起。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外壳,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连接结构(11)的数量n>1;所述第一连接结构(11)等间隔的设置于所述外壳(1)的侧壁上,其中,至少一个所述第一连接结构(11)的宽度大于其它所述第一连接结构(11)的宽度。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外壳,其特征在于,所述外壳(1)为矩形或正方形截面的中空筒状体,在所述外壳(1)相对的两个侧壁上分别设置有所述第一连接结构(11)。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外壳,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连接结构(11)的数量n>2且n为奇数;所述外壳(1)的一个侧壁上的所述第一连接结构(11)比相对的侧壁上的所述第一连接结构(11)少一个。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外壳,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连接结构(11)的数量n>2且n为偶数;所述外壳(1)相对的两个侧壁上的所述第一连接结构(11)的数量相等,同一个侧壁上的两个所述第一连接结构(11)之间的间隔距离比相对的侧壁上的两个所述第一连接结构(11)之间的间隔距离大。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外壳,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连接结构(11)为阶梯状结构。7.一种用于摄像模组的支座(2),其特征在于,所述支座(2)的侧壁上设置有用于导向和定位的第二连接结构(21);所述第二连接结构(21)为与所述支座(2)的轴向平行地的凹槽。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支座,其特征在于,所述支座(2...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农开勋顾亦武唐新科薛明阳胡振程
申请(专利权)人:宁波为森智能传感技术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浙江,3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