盲区探测装置及汽车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0186028 阅读:35 留言:0更新日期:2019-01-23 04:33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盲区探测装置及汽车,该盲区探测装置包括分别设于汽车两侧外后视镜上的第一激光雷达传感器以及第二激光雷达传感器、设置在汽车车头前端的盲区监测组件、设于汽车车内的微处理器以及中控显示屏,盲区监测组件包括盲区监测相机以及相机辅助灯,第一激光雷达传感器、第二激光雷达传感器以及盲区监测相机均与所述微处理器电性连接,微处理器与中控显示屏电性连接,第一激光雷达传感器以及第二激光雷达传感器的探测方向均朝向汽车的车头方向设置。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出的盲区探测装置,可对汽车行驶过程中的盲区实现有效探测,大大减少了意外伤害的发生,提高了安全性能。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盲区探测装置及汽车
本技术涉及车辆配件
,特别涉及一种盲区探测装置及汽车。
技术介绍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以及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的日常出行也变得越加的方便。汽车作为日常生活中一种非常普遍的交通工具,在货物运输以及人们日常出行方面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目前,司机观察外部车体或周围的交通状况主要是通过设于汽车车身两侧的后视镜进行的。但是对汽车而言,车身的前部以及两侧为观察死角以及视觉盲区。由于视觉盲区的存在,在复杂路面条件或特殊行驶状况时,司机缺少对车体位置的准确判断,因此无法保证做出合理的规避动作。基于此,现有技术中通过设置盲区探测装置,以最大程度上清除汽车的盲区。然而,现有的盲区探测装置,仍存在一定的观察死角,无法确保司机能全方位地观察汽车周边的情况,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
技术实现思路
基于此,本技术的目的是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现有的盲区探测装置仍存在一定的观察死角,无法确保司机能全方位地观察汽车周边的情况的问题。本技术提出一种盲区探测装置,其中,包括分别设于汽车两侧外后视镜上的第一激光雷达传感器以及第二激光雷达传感器、设置在所述汽车车头前端的盲区监测组件、设于所述汽车车内的微处理器以及中控显示屏,所述盲区监测组件包括盲区监测相机以及相机辅助灯,所述第一激光雷达传感器、所述第二激光雷达传感器以及所述盲区监测相机均与所述微处理器电性连接,所述微处理器与所述中控显示屏电性连接,所述第一激光雷达传感器以及所述第二激光雷达传感器的探测方向均朝向所述汽车的车头方向设置。本技术提出的盲区探测装置,由于在汽车的左右后视镜上分别设有第一激光雷达传感器以及第二激光雷达传感器,该第一激光雷达传感器以及第二激光雷达传感器可探测汽车的左前侧盲区以及右前侧盲区,若探测到盲区存在障碍物则向上述的微处理器发送障碍物警报;此外,由于在汽车车头前端设有盲区监测组件,盲区监测相机可将汽车前端盲区的图像信息发送至微处理器,进而显示在中控显示屏上,便于司机实时了解汽车周边的环境,有效避免了意外伤害的发生,提高了驾驶的安全性。本技术提出的盲区探测装置,可对汽车行驶过程中的盲区实现有效探测,大大减少了意外伤害的发生,提高了安全性能。所述盲区探测装置,其中,所述第一激光雷达传感器与所述第二激光雷达传感器的检测范围为2-4m。所述盲区探测装置,其中,所述第一激光雷达传感器设于左后视镜上,在所述左后视镜的外壳背部固定连接有第一固定杆,在所述第一固定杆的自由末端连接有第一安装板,在所述第一安装板的外表面设有一转动板,在所述转动板上安装有所述第一激光雷达传感器。所述盲区探测装置,其中,所述盲区监测组件还包括一红外测距传感器,所述红外测距传感器与所述微处理器电性连接。所述盲区探测装置,其中,所述第二激光雷达传感器设于右后视镜上,在所述右后视镜的外壳底部固定连接有第二固定杆,所述第二固定杆的末端与一传动杆活动连接,在所述传动杆的自由末端固定连接有第二安装板,在所述第二安装板上安装有所述第二激光雷达传感器。所述盲区探测装置,其中,所述传动杆包括一杆状的传动部以及设于所述传动部末端的转动球,在所述第二固定杆的自由末端设有一球形的容置槽,所述转动球设于所述容置槽内。所述盲区探测装置,其中,在右后视镜的外壳背部设有第一反光镜,在所述汽车的汽车车身上设有第二反光镜,其中所述第一反光镜的镜面方面朝向汽车车头方向,所述第二反光镜的镜面方向朝向汽车车尾方向。所述盲区探测装置,其中,所述第二反光镜在水平方向上距离汽车车头的长度小于所述第一反光镜距离所述汽车车头的长度。本技术还提出一种汽车,包括汽车车身,其中,在所述汽车车身上安装有如上所述的盲区探测装置。本技术的附加方面和优点将在下面的描述中部分给出,部分将从下面的描述中变得明显,或通过本技术的实践了解到。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第一实施例提出的盲区探测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第一实施例提出的安装有盲区探测装置的汽车的结构示意图;图3为图2所示的汽车中盲区监测组件的结构示意图;图4为本技术第一实施例提出的第一激光雷达传感器的安装示意图;图5为本技术第二实施例提出的安装有盲区探测装置的汽车的结构示意图;图6为图5所示的汽车中盲区监测组件的结构示意图;图7为本技术第二实施例提出的第二激光雷达传感器的安装示意图;图8为图7中“V”部分的结构放大图;图9为本技术第三实施例提出的安装有盲区探测装置的汽车的结构示意图;图10为图9所示的汽车中“M”部分的结构放大图。主要符号说明:具体实施方式为了便于理解本技术,下面将参照相关附图对本技术进行更全面的描述。附图中给出了本技术的首选实施例。但是,本技术可以以许多不同的形式来实现,并不限于本文所描述的实施例。相反地,提供这些实施例的目的是使对本技术的公开内容更加透彻全面。除非另有定义,本文所使用的所有的技术和科学术语与属于本技术的
的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含义相同。本文中在本技术的说明书中所使用的术语只是为了描述具体的实施例的目的,不是旨在于限制本技术。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及/或”包括一个或多个相关的所列项目的任意的和所有的组合。现有的盲区探测装置,仍存在一定的观察死角,无法确保司机能全方位地观察汽车周边的情况,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为了解决这一技术问题,本技术提出一种盲区探测装置,请参阅图1至图4,对于本技术第一实施例提出的盲区探测装置,包括分别设于汽车两侧外后视镜上的第一激光雷达传感器11以及第二激光雷达传感器12、设置在汽车车头前端的盲区监测组件13、设于汽车车内的微处理器14以及中控显示屏15。其中,上述的盲区监测组件13包括盲区监测相机131以及相机辅助灯132。可以理解的,该相机辅助灯132主要用于在较为黑暗的条件下,为盲区监测相机131提供正常拍摄所需的光照环境。此外,上述的第一激光雷达传感器11、第二激光雷达传感器12以及盲区监测相机131均与上述的微处理器14电性连接,该微处理器14的信号输出端与上述的中控显示屏15电性连接。在此还需要指出的是为了尽可能地消除汽车盲区,如图2所示,上述的第一激光雷达传感器11以及第二激光雷达传感器12的探测方向均朝向汽车的车头方向设置,也即第一激光雷达传感器11朝向左前侧盲区32方向设置,用于探测该左前侧盲区32;第二激光雷达传感器12朝向右前侧盲区31方向设置,用于探测右前侧盲区31。此外,上述的第一激光雷达传感器11以及第二激光雷达传感器12的检测范围为2-4m,该检测范围可满足实际应用需求,保证行驶安全。在本实施例中,对于激光雷达传感器的安装设置,具体的,上述的第一激光雷达传感器11设于左后视镜上,在左后视镜21的外壳背部固定连接有第一固定杆210,在该第一固定杆210的自由末端连接有第一安装板211,在第一安装板211的外表面设有一转动板212,在转动板212上安装有第一激光雷达传感器11。在实际应用中,如需要调节第一激光雷达传感器11的方向,可通过转动上述的转动板212,进而调节第一激光雷达传感器11的方向。同理,对于第二激光雷达传感器12,也同样采用此种方式进行安装设置,在此不再赘述。本技术提出的盲区探测装置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盲区探测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分别设于汽车两侧外后视镜上的第一激光雷达传感器以及第二激光雷达传感器、设置在所述汽车车头前端的盲区监测组件、设于所述汽车车内的微处理器以及中控显示屏,所述盲区监测组件包括盲区监测相机以及相机辅助灯,所述第一激光雷达传感器、所述第二激光雷达传感器以及所述盲区监测相机均与所述微处理器电性连接,所述微处理器与所述中控显示屏电性连接,所述第一激光雷达传感器以及所述第二激光雷达传感器的探测方向均朝向所述汽车的车头方向设置。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盲区探测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分别设于汽车两侧外后视镜上的第一激光雷达传感器以及第二激光雷达传感器、设置在所述汽车车头前端的盲区监测组件、设于所述汽车车内的微处理器以及中控显示屏,所述盲区监测组件包括盲区监测相机以及相机辅助灯,所述第一激光雷达传感器、所述第二激光雷达传感器以及所述盲区监测相机均与所述微处理器电性连接,所述微处理器与所述中控显示屏电性连接,所述第一激光雷达传感器以及所述第二激光雷达传感器的探测方向均朝向所述汽车的车头方向设置。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盲区探测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激光雷达传感器与所述第二激光雷达传感器的检测范围为2-4m。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盲区探测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激光雷达传感器设于左后视镜上,在所述左后视镜的外壳背部固定连接有第一固定杆,在所述第一固定杆的自由末端连接有第一安装板,在所述第一安装板的外表面设有一转动板,在所述转动板上安装有所述第一激光雷达传感器。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盲区探测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盲区监测组件还包括一红外测距传感器,所述红外测距传...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胡杰
申请(专利权)人:江西科技学院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江西,36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