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防水防雾型后视镜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0186027 阅读:56 留言:0更新日期:2019-01-23 04:33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新型防水防雾型后视镜,包括镜体,外壳,以及固定外壳的支撑杆,所述镜体内嵌在所述外壳的前侧面上,所述镜体边缘与所述外壳之间喷涂有聚氨酯防水圈,所述镜体的后侧面从外到内粘结有隔热层、发热层和导热层,所述发热层上均匀安装有电热丝,所述导热层上固定有温度传感器,所述外壳内安装有微处理器,所述电热丝、温度传感器均与所述微处理器电性连接,所述镜体上安装有雨刮器,所述雨刮器包括雨刮电机、摇臂和刮雨胶条,所述外壳的上端面上固定连接有透明聚丙烯挡雨板,所述外壳的底端设置有电源通孔,所述电源通孔处连接有导线,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不仅可以有效消除镜面上的水雾,而且可以避免水滴在镜面上残留,保障行车安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新型防水防雾型后视镜
本技术涉及汽车配件
,特别涉及新型防水防雾型后视镜。
技术介绍
后视镜是一种汽车配件,广泛应用于各种车辆中。后视镜对驾驶员来说意义重大,是驾驶员的“第二只眼睛”,驾驶员在驾驶过程中可以通过它获取汽车后方、侧方和下方等盲区的视野,从而保障行车的安全。但当汽车在雨、雪、雾等天气行驶时,后视镜上会发生积水或出现水雾,导致驾驶员无法清晰观察到后方的视野,严重影响行车的安全。
技术实现思路
为了克服上述现有技术的不足,本技术提出了新型防水防雾型后视镜,不仅可以有效的消除镜面上的水雾,而且可以避免水滴在镜面上残留,保障行车安全。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新型防水防雾型后视镜,包括镜体,外壳,以及固定外壳的支撑杆:所述镜体内嵌在所述外壳的前侧面上,所述镜体边缘与所述外壳之间喷涂有聚氨酯防水圈,所述聚氨酯防水圈凸起于所述镜体的周围,所述聚氨酯防水圈的顶部圆滑过渡,所述镜体的后侧面从外到内粘结有隔热层、发热层和导热层,所述隔热层为聚氨酯隔热层,所述发热层为硅胶导热层,所述发热层上均匀安装有电热丝,所述导热层为铜铝合金导热层,所述导热层的中心位置处开设有通孔,所述通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新型防水防雾型后视镜,包括镜体(1),外壳(2),以及固定外壳(2)的支撑杆(3),其特征在于:所述镜体(1)内嵌在所述外壳(2)的前侧面上,所述镜体(1)边缘与所述外壳(2)之间喷涂有聚氨酯防水圈(21),所述聚氨酯防水圈(21)凸起于所述镜体(1)的周围,所述聚氨酯防水圈(21)的顶部圆滑过渡,所述镜体(1)的后侧面从外到内粘结有隔热层(11)、发热层(12)和导热层(13),所述隔热层(11)为聚氨酯隔热层,所述发热层(12)为硅胶导热层,所述发热层(12)上均匀安装有电热丝(121),所述导热层(13)为铜铝合金导热层,所述导热层(13)的中心位置处开设有通孔(131),所述通孔(...

【技术特征摘要】
1.新型防水防雾型后视镜,包括镜体(1),外壳(2),以及固定外壳(2)的支撑杆(3),其特征在于:所述镜体(1)内嵌在所述外壳(2)的前侧面上,所述镜体(1)边缘与所述外壳(2)之间喷涂有聚氨酯防水圈(21),所述聚氨酯防水圈(21)凸起于所述镜体(1)的周围,所述聚氨酯防水圈(21)的顶部圆滑过渡,所述镜体(1)的后侧面从外到内粘结有隔热层(11)、发热层(12)和导热层(13),所述隔热层(11)为聚氨酯隔热层,所述发热层(12)为硅胶导热层,所述发热层(12)上均匀安装有电热丝(121),所述导热层(13)为铜铝合金导热层,所述导热层(13)的中心位置处开设有通孔(131),所述通孔(131)内固定有温度传感器(132),所述隔热层(11)与发热层(12)之间、所述发热层(12)和导热层(13)之间、以及所述导热层(13)与所述镜体(1)之间均通过耐热胶层固定连接,所述外壳(2)内安装有微处理器,所述微处理器固定安装在所述外壳(2)的内壁上,所述电热丝(121)、温度传感器(132)均与所述微处理器电性连接,所述镜体(1)上安装有雨刮器(4),所述雨刮器(4)包括雨刮电机(41)、摇臂(42)和刮雨胶条(43),所述雨刮电机(41)安装在所述外壳(2)内,所述雨刮电机(41)上安装有蜗轮轴(411),所述蜗轮轴(411)从镜体(1)上方的所述外壳(2)的中间位置处伸出并与所述摇臂(42)的...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潘斌王德坤李建龙陈文明
申请(专利权)人:鹰潭市科速达电子塑胶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江西,36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