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轮泵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9875840 阅读:21 留言:0更新日期:2018-12-22 17:02
本发明专利技术以提供能够抑制部件个数增加且容易确保滑动界面的密封性的叶轮泵作为课题。叶轮泵(1)具备:壳体(2),具有泵室(C);转子(3),具有筒状的周壁部(300)及油室(A),周壁部(300)被收容于泵室(C)中且具有在直径方向上相向的一对叶轮保持槽(300a),油室(A)被划分在周壁部(300)的内侧且积存润滑油(O);及叶轮(4),保持于一对叶轮保持槽(300a),沿直径方向横穿油室(A)地移动。壳体(2)的内表面和在与内表面之间划分出滑动界面(B)的周壁部(300)的端面中的至少一方具有润滑油(O)用的油槽(300b~300h)。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叶轮泵
本专利技术涉及由例如车辆的发动机驱动的叶轮泵。
技术介绍
叶轮泵具备:转子、叶轮及壳体。壳体具备:具有凹部的壳体主体及将凹部密封的罩。在壳体的内部划分出泵室。转子及叶轮以能够旋转的方式收容于泵室中。在转子的轴向一端面(推力面)与罩的内表面之间的滑动界面上形成有油膜。当油膜中断时,转子与罩的内表面容易进行滑动接触。因此,转子和罩容易磨损。关于这一点,专利文献1公开了带多个施力部(螺旋弹簧)的叶轮泵。多个施力部对转子向推力面从罩的内表面离开的方向(滑动界面扩大的方向)施力。因此,根据该文献的叶轮泵,转子与罩不易于进行滑动接触。另外,专利文献2公开了带一对油槽的叶轮泵。第一油槽形成于罩的内表面。第二油槽形成于壳体主体的凹部的底面。从径向外侧观察时,一对油槽相互配置在对角位置。在泵室中,即使转子倾斜移动,转子的轴向一端侧(推力面侧)的角部也能够向第一油槽逃入。相同地,转子的轴向另一端侧的角部能够向第二油槽逃入。因此,根据该文献的叶轮泵,转子与壳体(罩、壳体主体)不易于发生一端接触。因此,能够抑制转子倾斜移动时的推力面或罩的内表面的局部性的磨损。在先技术文献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8-231954号公报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2004-263690号公报
技术实现思路
专利技术要解决的课题然而,在专利文献1的叶轮泵的情况下,需要施力部,相应地部件个数增加。另外,多个施力部固定于壳体主体的凹部的底面。另一方面,转子进行旋转。因此,在多个施力部与转子之间需要另行夹装滑动部件。在这一点上,在该文献的叶轮泵的情况下,部件个数也增加。另一方面,根据专利文献2的叶轮泵,不需要施力部。因此,部件个数不会增加。然而,在专利文献2的叶轮泵的情况下,转子的倾斜移动量有可能进一步增大一对油槽的槽深度的量。因此,滑动界面的密封性有可能下降。因此,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抑制部件个数的增加且容易确保滑动界面的密封性的叶轮泵。用于解决课题的方案为了解决上述课题,本专利技术的叶轮泵具备:壳体,具有泵室;转子,具有筒状的周壁部及油室,上述周壁部被收容于上述泵室中且具有在直径方向上相向的一对叶轮保持槽,上述油室被划分在上述周壁部的内侧且积存润滑油;及叶轮,保持于一对上述叶轮保持槽,沿直径方向横穿上述油室地移动,上述叶轮泵的特征在于,上述壳体的内表面和在与上述内表面之间划分出滑动界面的上述周壁部的端面中的至少一方具有上述润滑油用的油槽。专利技术效果壳体的内表面和转子的周壁部的端面中的至少一方具备油槽。油槽与转子的油室直接或间接地连通。因此,转子的油室中的润滑油直接或间接地流入油槽。因此,根据本专利技术的叶轮泵,在内表面与端面之间的滑动界面容易形成油膜。由此,容易确保滑动界面的密封性。另外,容易保护滑动界面免于遭受推力载荷。另外,根据本专利技术的叶轮泵,不需要为了确保滑动界面的密封性而追加配置专利文献1的施力部、滑动部件那样的部件。因此,能够抑制部件个数增加。附图说明图1是第一实施方式的叶轮泵的径向剖视图。图2是图1中的II-II方向剖视图。图3是该叶轮泵的径向剖视图。图4是图3中的IV-IV方向剖视图。图5是图4中的框V内的放大图。图6是第二实施方式的叶轮泵的径向剖视图。图7(a)是其他实施方式(其1)的叶轮泵的滑动界面附近的轴向剖视图。图7(b)是其他实施方式(其2)的叶轮泵的滑动界面附近的轴向剖视图。图7(c)是其他实施方式(其3)的叶轮泵的滑动界面附近的轴向剖视图。图7(d)是其他实施方式(其4)的叶轮泵的滑动界面附近的轴向剖视图。图8是其他实施方式(其5)的叶轮泵的径向剖视图。具体实施方式以下,说明本专利技术的叶轮泵的实施方式。<第一实施方式>[叶轮泵的结构]首先,说明本实施方式的叶轮泵的结构。图1示出本实施方式的叶轮泵的径向剖视图。图2示出图1中的II-II方向剖视图。图3示出该叶轮泵的径向剖视图。图4示出图3中的IV-IV方向剖视图。另外,图1对应于图2中的I-I方向剖面。另外,图3对应于图4中的III-III方向剖面。相对于图1、图2所示的叶轮泵1,图3、图4所示的叶轮泵1的转子3及叶轮4旋转(前进)了90°。叶轮泵1是制动装置的增力装置的负压源。叶轮泵1由凸轮轴(省略图示)驱动而旋转。如图1~图4所示,叶轮泵1具备:壳体2、转子3及叶轮4。(壳体2)壳体2固定于发动机(省略图示)的侧面。壳体2具备:壳体主体20、罩21及泵室C。罩21的后表面包含于本专利技术的“壳体的内表面”的概念。壳体主体20呈向前侧开口的有底椭圆筒状。壳体主体20具备周壁部200和底壁部201。周壁部200呈椭圆筒状。周壁部200具备吸气孔200a。吸气孔200a沿上下方向贯通周壁部200。吸气孔200a经由带止回阀的吸气通路(省略图示)而与制动装置的增力装置连结。底壁部201将周壁部200的后侧的开口密封。底壁部201具备:贯通孔201a、排气孔201d及油槽P3。贯通孔201a沿前后方向(轴向)贯通底壁部201。油槽P3凹陷设置在贯通孔201a的内周面的上端。油槽P3沿前后方向延伸。排气孔201d沿前后方向贯通底壁部201。排气孔201d配置在泵室C的、叶轮4的旋转方向前端附近。排气孔201d通过簧片阀(省略图示)而能够进行开闭。罩21将壳体主体20的前侧的开口密封。通过多个螺栓90及多个螺母(省略图示)将罩21固定于壳体主体20。在罩21与壳体主体20之间夹装有O型圈92。泵室C被划分在壳体2的内部。在从前侧观察时,泵室C呈椭圆形状。泵室C经由吸气孔200a、吸气通路而与制动装置的增力装置连通。另外,泵室C经由排气孔201d、簧片阀而与叶轮泵1的外部(发动机室)连通。(转子3)转子3能够与凸轮轴一起旋转。转子3具备:转子主体30、连结凸部31及油室A。转子主体30呈向前侧开口的有底正圆筒状。转子主体30具备周壁部300和底壁部301。周壁部300呈正圆筒状。周壁部300收容于泵室C中。周壁部300的前端面包含于本专利技术的“周壁部的端面”的概念。周壁部300具备一对叶轮保持槽300a和多个油槽300b。一对叶轮保持槽300a沿直径方向贯通周壁部300。多个油槽300b凹设于周壁部300的前端面。在从前侧观察时,多个油槽300b相对于转子3的径向中心,各分离预定角度而呈放射状地配置。多个油槽300b分别相对于转子3的径向中心而沿径向延伸。油槽300b的横截面形状(与延伸方向正交的方向的剖面形状)呈C字状。油槽300b的槽深度为100μm左右。另外,油槽300b的槽宽度为100μm左右。图5示出图4中的框V内的放大图。如图5所示,在罩21的后表面与周壁部300的前端面之间划分出滑动界面B。滑动界面B的前后方向上的间隙宽度为50μm左右。在该间隙中形成有油膜F。如图2、图4所示,底壁部301将周壁部300的后侧的开口密封。底壁部301收容于贯通孔201a中。底壁部301具备油孔P2。油孔P2沿直径方向贯通底壁部301。如图2所示,油孔P2仅限于预定的旋转角度而能够与油槽P3连通。连结凸部31与底壁部301的后侧相连。连结凸部31沿底壁部301的直径方向延伸。连结凸部31具备收容凹部310和油孔P1。收容凹部310凹陷设置于连结凸部31的后端面。油孔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叶轮泵,具备:壳体,具有泵室;转子,具有筒状的周壁部及油室,所述周壁部被收容于所述泵室中且具有在直径方向上相向的一对叶轮保持槽,所述油室被划分在所述周壁部的内侧且积存润滑油;及叶轮,保持于所述一对叶轮保持槽,沿直径方向横穿所述油室地移动,所述叶轮泵的特征在于,所述壳体的内表面和在与所述内表面之间划分出滑动界面的所述周壁部的端面中的至少一方具有所述润滑油用的油槽。

【技术特征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2016.03.24 JP 2016-0598221.一种叶轮泵,具备:壳体,具有泵室;转子,具有筒状的周壁部及油室,所述周壁部被收容于所述泵室中且具有在直径方向上相向的一对叶轮保持槽,所述油室被划分在所述周壁部的内侧且积存润滑油;及叶轮,保持于所述一对叶轮保持槽,沿直径方向横穿所述油室地移动,所述叶轮泵的特征在于,...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池田谕中牟田谦
申请(专利权)人:大丰工业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日本,JP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