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清华大学专利>正文

避免气泡干扰的浮游生物沉降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9775490 阅读:36 留言:0更新日期:2018-12-15 10:22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避免气泡干扰的浮游生物沉降器。现有的浮游生物沉降器,在移除上清液后,需要在沉降液上方覆盖盖玻片。由于表面张力造成沉降液上表面不平整,因此,覆盖盖玻片时往往又空气进入沉降液腔,是沉降液样本内出现气泡,影响后续的观察与计数工作。本发明专利技术通过改进沉降器构造和操作方式,在沉降柱侧面,在靠近沉降柱与底座贴合面处,设计了一个平面,该平面与底座盖玻片的侧面形状可以相互贴合,形成接合面。沉降柱和底座盖玻片可以相互侧面贴紧地,同时端面贴紧底座上表面,沿着底座长边方向滑动。通过这种改进,使沉降器在移除上清液和覆盖盖玻片的过程中,沉降液与外部空气隔绝,从而避免了沉降液样本内混入气泡。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避免气泡干扰的浮游生物沉降器
本专利技术涉及浮游生物采样
,特别是涉及一种浮游生物沉降器。
技术介绍
为了便于对浮游生物进行计数,经常需要对采集的样本进行富集。重力沉降是浮游生物富集的常用方式。常规的沉降器的工作方式如下:如图2所示,待沉降分离的液体注入载玻片[6]、底座[1]、沉降柱[2]和沉降柱盖玻片[3]所包围的空间内。沉降柱盖玻片[3]利用流体负压密封住液柱上端,卡环[7]压紧载玻片[6],防止液体泄漏。液柱利用重力作用完成沉降。静置特定时间后,向下压住沉降柱盖玻片[3]和沉降柱[2],沿着底座[1]长边方向推动沉降柱,沉降柱连同沉降后的上清液一同移动,当沉降柱[2]移动到底板[1]上开设的漏水孔时,从沉降柱[2]上口移除沉降柱盖玻片[3],上清液通过漏水孔流入下方的漏水槽[5]。如图3所示,留下的沉降液[8]留在载玻片[6]和底座[1]形成的空间内。沉降液[8]上面需要盖上底座盖玻片[4]。如图4所示,底座盖玻片[4]贴紧底座[1]后,沿着底座长边向沉降液所在位置平移,直到完全封闭沉降液所在的空间,如图5所示。加盖的底座盖玻片[4]的沉降液可以进行后续的计数操作。目前存在的问题是,在移走沉降柱[2]后,由于表面张力的作用,沉降液[8]的上液面不是水平的。图4中,当底座盖玻片[4]贴紧底座[1]平移覆盖沉降液[8]时,气体会进入底座盖玻片[4]下方,在完全封闭沉降液后,在沉降液内形成气泡。该气泡将会影响沉降液的计数。
技术实现思路
为了克服现有浮游生物沉降器沉降液易于混入气泡的不足,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避免气泡干扰的浮游生物沉降器。本专利技术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在沉降柱[2]侧面设有一个与底座盖玻片[4]侧面紧密贴合的接合面。沉降柱[2]和底座盖玻片[4]可以相互侧面贴紧地,同时端面贴紧底座[1]上表面,沿着底座[1]长边方向滑动。在沉降柱[2]与底座盖玻片[4]的接合面上,以及底座盖玻片[4]下平面(下端面)与底座[1]接合面之间,预先注入满高浸润性的封闭液。利用封闭液的润湿性和表面张力,防止空气进入这些接合面中。如图6所示,一起沿着底座[1]长边方向推动沉降柱[2]和底座盖玻片[4],在移走上清液[9]的同时,将沉降液[8]留在底座盖玻片[4]、沉降柱[2]、底座[1]的沉降孔,以及载玻片[6]之间形成的封闭腔体内(如图6所示);继续推动沉降柱[2]和底座盖玻片[4],直到沉降液[8]上表面完全被底座盖玻片[4]所覆盖(如图7所示),再此过程中,当沉降柱[2]移动到底板[1]上开设的漏水孔时,从沉降柱[2]上口移除沉降柱盖玻片[3],上清液通过漏水孔流入下方的漏水槽[5]。在这个移除上清液[9]的过程中,沉降液[8]与空气完全不接触,也就避免了封装好的沉降液[8]中形成气泡。与现有技术相比,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是,在沉降器分离上清液和沉降液时,沉降液始终不与空气接触。因此,该过程在沉降液内不会形成气泡,且沉降液不会受到外来的污染,这个操作过程简单可靠。附图说明图1为本专利技术避免气泡干扰的浮游生物沉降器的外观图;图2为现有浮游生物沉降器处于沉降状态时的结构图;图3为现有浮游生物沉降器在排除上清液时的结构图;图4为现有浮游生物沉降器在排除上清液后,沉降液没有盖上底座盖玻片时的结构图;图5为现有浮游生物沉降器在排除上清液后,沉降液盖上底座盖玻片后的结构图;图6为本专利技术沉降器移除上清液时,沉降柱和底座盖玻片相互侧面贴紧,沿着底座滑动时的结构图;图7为本专利技术沉降器移除上清液后,底座盖玻片覆盖沉降液的结构图;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对本专利技术进一步说明。本专利技术的避免气泡干扰的浮游生物沉降器中,沉降柱[2]侧面与底座盖玻片[4]的侧面设计一个长度大于沉降液[8]上表面直径的接合面,该接合面用于保障沉降器在移除上清液[9]的过程中,沉降液[8]上表面始终被沉降柱[2]-沉降柱[2]/底座盖玻片[4]-底座盖玻片[4]覆盖。沉降柱[2]与底座盖玻片[4]之间的接合面,可以设计成垂直于沉降柱[2]/底座[1]贴合面的矩形平面,也可以设计成与沉降柱[2]/底座[1]贴合面呈一定倾斜角度的矩形斜面。沉降柱[2]/底座盖玻片[4]接合面、沉降柱[2]/底座[1]贴合面、以及底座盖玻片[4]//底座[1]贴合面,这三个接合/贴合面,需要能够同时贴紧。同时贴紧后,通过注入高浸润性的封闭液,将贴合面内的空气挤出。封闭液可以选用蒸馏水、上清液[9]、油脂、石蜡或者其它不会影响沉降液[8]检测性能的流体。沉降柱[2]、底座盖玻片[4]、底座[1]的材质,选用与水具有良好润湿性的材料。例如,沉降柱[2]采用聚甲基丙烯酸甲酯(PMMA)或者聚碳酸酯(PC)等透明工程塑料,底座盖玻片[4]采用石英玻璃或者普通玻璃,底座[1]采用钛、钛合金或者不锈钢材料。其它部件的选材,与常规沉降器相同。为了保障上述贴合面在静止和滑动时的密实性,上述贴合面和接合面在成型制作时需要保持平整。当沉降柱[2]和底座盖玻片[4]在底座贴合面上滑动时,为了保障贴合面的密实性,防止出现上清液[9]或者沉降液[8]意外漏气的情况,在底座[1]上设计了导向平面,用于约束沉降柱[2]和底座盖玻片[4]的滑动方向。该导向约束面,也可以通过引入外部零件来实现。本专利技术的沉降器在沉降操作与传统沉降器相同,情形见如2。本专利技术的沉降器在去除上清液[9]以及给沉降液[8]覆盖底座盖玻片[4]的操作是同时完成的。操作时。完成沉降的沉降柱固定不动,用滴液管在各个结接合面和贴合面处,预涂封闭液。之后,移动底座盖玻片[4],贴紧沉降柱[2]/底座盖玻片[4]接合面,同时贴紧底座盖玻片[4]//底座[1]贴合面。贴紧后,用滴液管在贴合缝隙边缘注封闭液,赶出贴合面内的空气。之后,固定底座[1]不动,用手按压底座盖玻片[4]和沉降柱[2],同时推动底座盖玻片[4]和沉降柱[2]沿着底座[1]长边贴合滑动(见图6),直到滑动到底座盖玻片[4]完全覆盖沉降液[8]的上表面。此时,打开沉降柱盖玻片[3](见图7),上清液通过漏水孔流入下方的漏水槽[5]。移除沉降柱[2]后,形成如图5所示的可以用于进一步检测的沉降液样本。本专利技术中设计了沉降柱[2]/底座盖玻片[4]接合面和底座导向面,且引入了封闭液,利用材料的润湿性和液体表面张力挤出了接合面和贴合面内的空气。保障了沉降器在移除上清液的过程中,沉降液始终处于封闭状态,避免了气泡混入。同时操作简单,性能可靠,降低了随操作人员的培训难度,提高了样本制作成功率。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浮游生物沉降器,包含底座[1]、卡环[7]、载玻片[6]、漏水槽[5]、沉降柱[2],沉降柱盖玻片[3],底座盖玻片[4]。其特征在于:在沉降柱[2]侧面,在靠近沉降柱[2]与底座[1]贴合面处,设有一个平面,该平面与底座盖玻片[4]的侧面形状可以相互贴合,形成接合面,且接合面长度大于沉降液[8]的上表面直径。沉降柱[2]和底座盖玻片[4]可以相互侧面贴紧地,同时端面贴紧底座[1]上表面,沿着底座[1]长边方向滑动。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浮游生物沉降器,包含底座[1]、卡环[7]、载玻片[6]、漏水槽[5]、沉降柱[2],沉降柱盖玻片[3],底座盖玻片[4]。其特征在于:在沉降柱[2]侧面,在靠近沉降柱[2]与底座[1]贴合面处,设有一个平面,该平面与底座盖玻片[4]的侧面形状可以相互贴合,形成接合面,且接合面长度大于沉降液[8]的上表面直径。沉降柱[2]和底座盖玻片[4]可以相互侧面贴紧地,同时端面贴紧底座[1]上表面,沿着底座[1]长边方向滑动。2.根据权...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王子羲张晓康甄文媛郭越红
申请(专利权)人:清华大学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北京,1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