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微波降流电路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9701982 阅读:93 留言:0更新日期:2018-12-08 14:03
本发明专利技术属于电子电路技术领域,提供了一种微波降流电路,包括射频放大模块、滤波模块、起振模块、切换及供电模块、电源模块以及降流模块,通过依序分别对水平极化信号和垂直极化信号进行放大处理、滤波后,产生本振频率信号,并对该本振频率信号进行切换后输出,同时,根据切换后的本振频率信号,控制整机电流降低。由此实现了降低整机电流的效果,提高了产品性能稳定性,且具备节能节耗的效果,解决了现有的微波变频技术存在着整机电流偏大,电能损耗较高的问题。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微波降流电路
本专利技术属于电子电路
,尤其涉及一种微波降流电路。
技术介绍
传统多输出微波变频电路整机电流偏大,电能损耗偏高。并且,当电流偏大造成产品工作时发热量多,出现不易散热且对产品性能造成隐患的问题。因此,现有的微波变频技术存在着整机电流偏大,电能损耗较高的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微波降流电路,旨在解决现有的微波变频技术存在着整机电流偏大,电能损耗较高的问题。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微波降流电路,所述微波降流电路包括:用于对水平极化信号和垂直极化信号进行放大处理的射频放大模块;与所述射频放大模块相连接,用于对放大处理后的所述水平极化信号和所述垂直极化信号进行滤波的滤波模块;与所述滤波模块相连接,用于根据滤波后的所述水平极化信号和所述垂直极化信号,产生本振频率信号的起振模块;与所述起振模块相连接,用于对所述起振模块进行供电,并对所述本振频率信号进行切换的切换及供电模块;与所述切换及供电模块相连接,用于对切换后的所述本振频率信号进行输出的输出模块;与所述射频放大模块以及所述切换及供电模块相连接,用于对所述射频放大模块和所述切换及供电模块提供工作电压的电源模块;以及与所述输出模块以及所述电源模块相连接,用于根据切换后的所述本振频率信号,控制整机电流降低的降流模块。本专利技术提供的一种微波降流电路,包括射频放大模块、滤波模块、起振模块、切换及供电模块、电源模块以及降流模块,通过依序分别对水平极化信号和垂直极化信号进行放大处理、滤波后,产生本振频率信号,并对该本振频率信号进行切换后输出,同时,根据切换后的本振频率信号,控制整机电流降低。由此实现了降低整机电流的效果,提高了产品性能稳定性,且具备节能节耗的效果,解决了现有的微波变频技术存在着整机电流偏大,电能损耗较高的问题。附图说明图1是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微波降流电路的模块结构示意图。图2是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微波降流电路的示例电路图。具体实施方式为了使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专利技术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专利技术,并不用于限定本专利技术。上述的一种微波降流电路,包括射频放大模块、滤波模块、起振模块、切换及供电模块、电源模块以及降流模块,通过依序分别对水平极化信号和垂直极化信号进行放大处理、滤波后,产生本振频率信号,并对该本振频率信号进行切换后输出,同时,根据切换后的本振频率信号,控制整机电流降低。由此实现了降低整机电流的效果,提高了产品性能稳定性,且具备节能节耗的效果;同时满足行业需求和更新,达到节能环保效果。图1示出了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微波降流电路的模块结构,为了便于说明,仅示出了与本实施例相关的部分,详述如下:上述一种微波降流电路,包括射频放大模块101、滤波模块102、起振模块103、切换及供电模块104、输出模块105、电源模块106以及降流模块107。射频放大模块101用于对水平极化信号20和垂直极化信号30进行放大处理。滤波模块102与射频放大模块101相连接,用于对放大处理后的水平极化信号20和垂直极化信号30进行滤波。起振模块103与滤波模块102相连接,用于根据滤波后的水平极化信号20和垂直极化信号30,产生本振频率信号。切换及供电模块104与起振模块103相连接,用于对起振模块103进行供电,并对本振频率信号进行切换。输出模块105与切换及供电模块104相连接,用于对切换后的本振频率信号进行输出。电源模块106与射频放大模块101以及切换及供电模块104相连接,用于对射频放大模块101和切换及供电模块104提供工作电压。降流模块107与输出模块105以及电源模块106相连接,用于根据切换后的所述本振频率信号,控制整机电流降低。作为本专利技术一实施例,上述射频放大模块101具有低衰减高放大效果;滤波模块102具有低成本高隔离滤波效果。并且,在微波降流电路中设置了降流模块107,实现了在不降低输出电压的情况下降低了整机电流的效果。图2示出了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微波降流电路的示例电路,为了便于说明,仅示出了与本实施例相关的部分,详述如下:作为本专利技术一实施例,上述射频放大模块101包括第一开关管Q1、第二开关管Q2、第三开关管Q3、第四开关管Q4、第五开关管Q5、第六开关管Q6、第二电阻R2、第三电阻R3、第四电阻R4、第五电阻R5、第六电阻R6、第七电阻R7、第十电阻R10、第十一电阻R11、第十二电阻R12、第十三电阻R13、第十四电阻R14、第十五电阻R15、第一电容C1、第二电容C2、第三电容C3、第四电容C4、第五电容C5、第六电容C6、第七电容C7、第八电容C8、第九电容C9、第十电容C10、第十一电容C11、第十二电容C12、第十六电容C16、第十八电容C18、第十九电容C19、第二十电容C20、第二十一电容C21、第二十二电容C22、第二十三电容C23、第二十四电容C24、第二十五电容C25、第二十六电容C26、第二十七电容C27以及第四十三电容C43;所述第二电阻R2的第一端与所述第一开关管Q1的受控端接入所述水平极化信号20(图2采用IPH表示),所述第二电阻R2的第二端接所述第一电容C1的第一端,所述第一电容C1的第二端接地,所述第一开关管Q1的输入端、所述第三电容C3的第一端、所述第四电容C4的第一端以及所述第三电阻R3的第一端共接,所述第三电阻R3的第二端接所述第二电容C2的第一端,所述第二电容C2的第二端接地,所述第三电容C3的第二端、所述第四电容C4的第二端、所述第二开关管Q2的受控端以及所述第四电阻R4的第一端共接,所述第四电阻R4的第二端接所述第五电容C5的第一端,所述第五电容C5的第二端接地,所述第二开关管Q2的输入端、所述第六电容C6的第一端、所述第七电容C7的第一端以及所述第五电阻R5的第一端共接,所述第五电阻R5的第二端接所述第八电容C8的第一端,所述第八电容C8的第二端接地,所述第六电容C6的第二端、所述第七电容C7的第二端、所述第六电阻R6的第一端以及所述第三开关管Q3的受控端共接,所述第六电阻R6的第二端接所述第九电容C9的第一端,所述第九电容C9的第二端接地,所述第三开关管Q3的输入端、所述第十一电容C11的第一端、所述第十二电容C12的第一端以及所述第七电阻R7的第一端共接,所述第七电阻R7的第二端接所述第十电容C10的第一端,所述第十电容C10的第二端接地,所述第十一电容C11的第二端和所述第十二电容C12的第二端接所述滤波模块102,所述第一开关管Q1的输出端与所述第二开关管Q2的输出端以及所述第三开关管Q3的输出端接地,所述第十电阻R10的第一端与所述第四开关管Q4的受控端接入所述垂直极化信号30(图2采用IPV表示),所述第十电阻R10的第二端通过所述第十六电容C16接地,所述第四开关管Q4的输入端、所述第十九电容C19的第一端、所述第二十电容C20的第一端以及所述第十一电阻R11的第一端共接,所述第十一电阻R11的第二端通过所述第十八电容C18接地,所述第十九电容C19的第二端、所述第二十电容C20的第二端、所述第十二电阻R12的第一端以及所述第五开关管Q5的受控端共接,所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微波降流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微波降流电路包括:用于对水平极化信号和垂直极化信号进行放大处理的射频放大模块;与所述射频放大模块相连接,用于对放大处理后的所述水平极化信号和所述垂直极化信号进行滤波的滤波模块;与所述滤波模块相连接,用于根据滤波后的所述水平极化信号和所述垂直极化信号,产生本振频率信号的起振模块;与所述起振模块相连接,用于对所述起振模块进行供电,并对所述本振频率信号进行切换的切换及供电模块;与所述切换及供电模块相连接,用于对切换后的所述本振频率信号进行输出的输出模块;与所述射频放大模块以及所述切换及供电模块相连接,用于对所述射频放大模块和所述切换及供电模块提供工作电压的电源模块;以及与所述输出模块以及所述电源模块相连接,用于根据切换后的所述本振频率信号,控制整机电流降低的降流模块。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微波降流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微波降流电路包括:用于对水平极化信号和垂直极化信号进行放大处理的射频放大模块;与所述射频放大模块相连接,用于对放大处理后的所述水平极化信号和所述垂直极化信号进行滤波的滤波模块;与所述滤波模块相连接,用于根据滤波后的所述水平极化信号和所述垂直极化信号,产生本振频率信号的起振模块;与所述起振模块相连接,用于对所述起振模块进行供电,并对所述本振频率信号进行切换的切换及供电模块;与所述切换及供电模块相连接,用于对切换后的所述本振频率信号进行输出的输出模块;与所述射频放大模块以及所述切换及供电模块相连接,用于对所述射频放大模块和所述切换及供电模块提供工作电压的电源模块;以及与所述输出模块以及所述电源模块相连接,用于根据切换后的所述本振频率信号,控制整机电流降低的降流模块。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微波降流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射频放大模块包括:第一开关管、第二开关管、第三开关管、第四开关管、第五开关管、第六开关管、第二电阻、第三电阻、第四电阻、第五电阻、第六电阻、第七电阻、第十电阻、第十一电阻、第十二电阻、第十三电阻、第十四电阻、第十五电阻、第一电容、第二电容、第三电容、第四电容、第五电容、第六电容、第七电容、第八电容、第九电容、第十电容、第十一电容、第十二电容、第十六电容、第十八电容、第十九电容、第二十电容、第二十一电容、第二十二电容、第二十三电容、第二十四电容、第二十五电容、第二十六电容、第二十七电容以及第四十三电容;所述第二电阻的第一端与所述第一开关管的受控端接入所述水平极化信号,所述第二电阻的第二端接所述第一电容的第一端,所述第一电容的第二端接地,所述第一开关管的输入端、所述第三电容的第一端、所述第四电容的第一端以及所述第三电阻的第一端共接,所述第三电阻的第二端接所述第二电容的第一端,所述第二电容的第二端接地,所述第三电容的第二端、所述第四电容的第二端、所述第二开关管的受控端以及所述第四电阻的第一端共接,所述第四电阻的第二端接所述第五电容的第一端,所述第五电容的第二端接地,所述第二开关管的输入端、所述第六电容的第一端、所述第七电容的第一端以及所述第五电阻的第一端共接,所述第五电阻的第二端接所述第八电容的第一端,所述第八电容的第二端接地,所述第六电容的第二端、所述第七电容的第二端、所述第六电阻的第一端以及所述第三开关管的受控端共接,所述第六电阻的第二端接所述第九电容的第一端,所述第九电容的第二端接地,所述第三开关管的输入端、所述第十一电容的第一端、所述第十二电容的第一端以及所述第七电阻的第一端共接,所述第七电阻的第二端接所述第十电容的第一端,所述第十电容的第二端接地,所述第十一电容的第二端和所述第十二电容的第二端接所述滤波模块,所述第一开关管的输出端与所述第二开关管的输出端以及所述第三开关管的输出端接地,所述第十电阻的第一端与所述第四开关管的受控端接入所述垂直极化信号,所述第十电阻的第二端通过所述第十六电容接地,所述第四开关管的输入端、所述第十九电容的第一端、所述第二十电容的第一端以及所述第十一电阻的第一端共接,所述第十一电阻的第二端通过所述第十八电容接地,所述第十九电容的第二端、所述第二十电容的第二端、所述第十二电阻的第一端以及所述第五开关管的受控端共接,所述第十二电阻的第二端通过所述第四十三电容接地,所述第五开关管的输入端、所述第十三电阻的第一端、所述第二十三电容的第一端以及所述第二十四电容的第一端共接,所述第十三电阻的第二端通过所述第二十一电容接地,所述第二十三电容的第二端、所述第二十四电容的第二端、所述第十四电阻的第一端以及所述第六开关管的受控端共接,所述第十四电阻的第二端通过所述第二十二电容接地,所述第六开关管的输入端、所述第十五电阻的第一端、所述第二十六电容的第一端以及所述第二十七电容的第一端共接,所述第十五电阻的第二端通过所述第二十五电容接地,所述第四开关管的输出端与所述第五开关管的输出端以及所述第六开关管的输出端接地,所述第二十六电容的第二端与所述第二十七电容的第二端接所述滤波模块。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微波降流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滤波模块包括带通滤波器。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微波降流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起振模块包括:第十六电阻、第十七电阻、第二十八电容、第二十九电容、第三十电容以及信号产生器;所述第二十九电容的第一端与所述第三十电容的第一端接地,所述第二十九电容的第二端与所述第三十电容的第二端接所述信号产生器,所述第二十八电容的第一端接所述信号产生器,所述第二十八电容的第二端接所述切换及供电模块,所述第十六电阻的第一端与所述第十七电阻的第一端接地,所述第十六电阻的第二端与所述第十七电阻的第二端接所述切换及供电模块。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微波降流电路,其特征在于...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何宏平潘雄广刘俊杰詹宇昕
申请(专利权)人:华讯方舟科技有限公司华讯方舟科技湖北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