鳍式场效应晶体管结构的形成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19514142 阅读:25 留言:0更新日期:2018-11-21 09:31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鳍式场效应晶体管结构的形成方法,包括以下步骤:步骤S01:提供一半导体衬底,在所述半导体衬底上依次淀积介质层和硬掩模层;步骤S02:在硬掩模层上淀积二氧化硅层;步骤S03:图形化二氧化硅层,形成第一鳍部;步骤S04:以氢气为还原剂,将第一鳍部的二氧化硅材料还原为单质硅,以形成第二鳍部;步骤S05:去除第二鳍部下方以外区域的硬掩模层和介质层材料;步骤S06:在第二鳍部的顶部和侧壁形成横跨第二鳍部的栅极结构。本发明专利技术避免了直接对硅材料进行刻蚀,降低了刻蚀工艺难度,可以精确控制鳍部的宽度和高度,并可与常规硅基超大规模集成电路制造技术兼容,具有简单,方便,周期短的特点,降低了工艺成本。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鳍式场效应晶体管结构的形成方法
本专利技术涉及集成电路工艺制造
,更具体地,涉及一种鳍式场效应晶体管结构的形成方法。
技术介绍
随着半导体技术的不断发展,传统的平面器件已难以满足人们对高性能器件的需求。鳍式场效应晶体管(FinField-EffectTransistor,FinFET)是一种立体型器件,包括在衬底上垂直形成的鳍以及与鳍相交的堆叠栅。这种设计可以大幅改善电路控制并减少漏电口,同时也可以大幅缩短晶体管的闸长。请参阅图1,图1是现有的一种鳍式场效应晶体管的立体结构示意图。如图1所示,鳍式场效应晶体管结构包括:位于底层的半导体衬底10,在所述半导体衬底10上形成有凸起的鳍部14,鳍部14一般是通过对半导体衬底10刻蚀得到的;介质层11覆盖在所述半导体10的表面以及鳍部14的侧壁的一部分;栅极结构12横跨在所述鳍部14的顶部和侧壁,栅极结构12包括栅介质层(图中未示出)和位于栅介质层上的栅电极(图中未示出)。更多关于鳍式场效应晶体管的介绍请参考公开号为“US7868380B2”的美国专利。现有鳍式场效应晶体管鳍部的形成方法,是先在半导体衬底上淀积硬掩模层,然后采用自对准的双重图形化(self-aligneddoublepatterning,SADP)方法,依次刻蚀硬掩模层和半导体衬底,最后形成鳍部。然而,采用这种方法形成的鳍部,对其高度和宽度不好控制;并且,所形成的鳍部的边缘和侧壁的形貌均匀性差。这会使得鳍式场效应晶体管的阈值电压发生偏移,影响鳍式场效应晶体管的稳定性。所以,急需找到一种新的鳍式场效应晶体管的形成方法,以消除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存在的上述缺陷,提供一种新的鳍式场效应晶体管结构的形成方法。为实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的技术方案如下:一种鳍式场效应晶体管结构的形成方法,包括以下步骤:步骤S01:提供一半导体衬底,在所述半导体衬底上依次淀积介质层和硬掩模层;步骤S02:在硬掩模层上淀积二氧化硅层;步骤S03:图形化二氧化硅层,形成第一鳍部;步骤S04:以氢气为还原剂,将第一鳍部的二氧化硅材料还原为单质硅,形成第二鳍部;步骤S05:去除第二鳍部下方以外区域的硬掩模层和介质层材料;步骤S06:在第二鳍部的顶部和侧壁形成横跨第二鳍部的栅极结构。优选地,步骤S03中,形成第一鳍部的方法包括:在二氧化硅层表面涂布光刻胶,并通过光刻、显影图形化光刻胶;以图形化的光刻胶为掩模,刻蚀二氧化硅层;去除剩余的光刻胶,形成材料为二氧化硅的第一鳍部。优选地,根据设计所需的第二鳍部的高度和宽度尺寸,并根据二氧化硅与硅之间的还原体积比关系,确定所需的第一鳍部对应的高度和宽度尺寸。优选地,所述半导体衬底为硅衬底。优选地,所述介质层为二氧化硅。优选地,所述硬掩模层为氮化硅。优选地,所述还原时的温度为1000℃~1300℃,时间为20s~60s。优选地,所述氢气的流量为3sccm~10sccm。优选地,所述介质层厚度为5nm~20nm,所述二氧化硅层厚度为30nm~100nm,所述硬掩模层厚度为5nm~20nm。优选地,所述栅极结构包括栅介质层和栅电极。从上述技术方案可以看出,本专利技术通过在半导体衬底的硬掩模层上淀积二氧化硅层,根据设计所需的鳍式场效应晶体管鳍部(第二鳍部)的高度和宽度,通过光刻、刻蚀二氧化硅层,并利用氢气与二氧化硅反应还原生成单质硅,形成最终的鳍部(第二鳍部),可避免直接对硅材料进行刻蚀,降低刻蚀工艺难度,从而可以精确地控制鳍部的宽度和高度;本专利技术与常规硅基超大规模集成电路制造技术兼容,具有简单,方便,周期短的特点,降低了工艺成本。附图说明图1是现有的一种鳍式场效应晶体管的立体结构示意图;图2是本专利技术一较佳实施例的一种鳍式场效应晶体管结构的形成方法流程示意图;图3~图9是根据图2的方法形成一种鳍式场效应晶体管结构时的工艺步骤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对本专利技术的具体实施方式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需要说明的是,在下述的具体实施方式中,在详述本专利技术的实施方式时,为了清楚地表示本专利技术的结构以便于说明,特对附图中的结构不依照一般比例绘图,并进行了局部放大、变形及简化处理,因此,应避免以此作为对本专利技术的限定来加以理解。在以下本专利技术的具体实施方式中,请参阅图2,图2是本专利技术一较佳实施例的一种鳍式场效应晶体管结构的形成方法流程示意图;同时,请参阅图3~图9,图3~图9是根据图2的方法形成一种鳍式场效应晶体管结构时的工艺步骤示意图。如图2所示,本专利技术的一种鳍式场效应晶体管结构的形成方法,可包括以下步骤:步骤S01:提供一半导体衬底,在所述半导体衬底上依次淀积介质层和硬掩模层。请参阅图3。首先,可采用业界通用的PECVD工艺制造方法,在半导体衬底100上依次淀积一层介质层101和一层硬掩模层102。其中,半导体衬底100可采用硅衬底。也可采用其他适用的任意衬底材料。介质层101可采用二氧化硅材料。也可采用其他适用的任意介质材料。硬掩模层102可采用氮化硅材料。也可采用其他适用的任意掩模材料。上述淀积形成的介质层101的厚度可为5nm~20nm;硬掩模层102的厚度可为5nm~20nm。步骤S02:在硬掩模层上淀积二氧化硅层。请参阅图4。接着,可采用业界通用的PECVD工艺制造方法,在硬掩模层102上继续淀积一层二氧化硅层103。上述淀积形成的二氧化硅层103的厚度可为30nm~100nm。步骤S03:图形化二氧化硅层,形成第一鳍部。请参阅图5和图6。然后,可采用业界通用的工艺制造方法进行光刻、显影和刻蚀、清洗等工艺,包括先在二氧化硅层103表面涂布光刻胶;接着,通过光刻、显影,对涂布的光刻胶进行图形化,形成光刻胶图形104;接下来,继续以图形化的光刻胶104为掩模,对光刻胶图形104下方的二氧化硅层103材料进行刻蚀,形成对应的二氧化硅鳍部图形103’;之后,将剩余的光刻胶104去除,形成材料为二氧化硅的第一鳍部图形103’。步骤S04:以氢气为还原剂,将第一鳍部的二氧化硅材料还原为单质硅,形成第二鳍部。请参阅图7。接下来,以氢气作为还原剂,对硅衬底100表面的二氧化硅材料103’进行整片还原,将构成第一鳍部103’的二氧化硅材料还原为单质硅,从而形成由硅构成的第二鳍部105。上述对硅衬底100表面的二氧化硅材料103’进行整片还原时的工艺温度为1000℃~1300℃,还原时间为20s~60s;氢气还原剂的通入流量为3sccm~10sccm。本专利技术制造鳍式晶体管的基本原理是,先根据设计所需的鳍式场效应晶体管鳍部(第二鳍部)的高度和宽度,以及根据二氧化硅与硅之间的还原体积比关系,确定所需的二氧化硅第一鳍部对应的高度和宽度尺寸;然后,在半导体衬底上淀积二氧化硅层,通过光刻、刻蚀二氧化硅层,并利用氢气与二氧化硅反应还原生成单质硅的原理,在高温下通入氢气与第一鳍部的二氧化硅反应,把二氧化硅还原成单质硅,形成最终由硅构成的鳍部(第二鳍部),从而实现了鳍式场效应晶体管鳍部的形成。采用本专利技术的上述方法,通过光刻、刻蚀二氧化硅,避免了以往需要直接对硅材料进行刻蚀所带来的鳍部高度和宽度不好控制、鳍部边缘和侧壁形貌均匀性差的问题,因而降低了刻蚀工艺难度,从而可以精确地控制鳍部的宽度和高度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鳍式场效应晶体管结构的形成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步骤S01:提供一半导体衬底,在所述半导体衬底上依次淀积介质层和硬掩模层;步骤S02:在硬掩模层上淀积二氧化硅层;步骤S03:图形化二氧化硅层,形成第一鳍部;步骤S04:以氢气为还原剂,将第一鳍部的二氧化硅材料还原为单质硅,形成第二鳍部;步骤S05:去除第二鳍部下方以外区域的硬掩模层和介质层材料;步骤S06:在第二鳍部的顶部和侧壁形成横跨第二鳍部的栅极结构。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鳍式场效应晶体管结构的形成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步骤S01:提供一半导体衬底,在所述半导体衬底上依次淀积介质层和硬掩模层;步骤S02:在硬掩模层上淀积二氧化硅层;步骤S03:图形化二氧化硅层,形成第一鳍部;步骤S04:以氢气为还原剂,将第一鳍部的二氧化硅材料还原为单质硅,形成第二鳍部;步骤S05:去除第二鳍部下方以外区域的硬掩模层和介质层材料;步骤S06:在第二鳍部的顶部和侧壁形成横跨第二鳍部的栅极结构。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鳍式场效应晶体管结构的形成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S03中,形成第一鳍部的方法包括:在二氧化硅层表面涂布光刻胶,并通过光刻、显影图形化光刻胶;以图形化的光刻胶为掩模,刻蚀二氧化硅层;去除剩余的光刻胶,形成材料为二氧化硅的第一鳍部。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鳍式场效应晶体管结构的形成方法,其特征在于,根据设计所需的第二鳍部的高度和宽度尺寸,并根据二氧化硅与硅之间的还原体积比关系,确定所...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曾绍海李铭陈张发
申请(专利权)人:上海集成电路研发中心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上海,3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