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频噪声降噪管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8999603 阅读:51 留言:0更新日期:2018-09-22 05:04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属于汽车排气系统技术领域,涉及一种高频噪声降噪管,包括外壳、消音管及导流管,所述消音管套设在所述导流管的外周上,所述外壳套设在所述消音管的外周上,所述导流管的周壁上设置有多个侧通孔,所述消音管内设置有多个消音腔室,所述消音腔室的径向内侧设置有与所述侧通孔连通的声波入孔,流经所述导流管的高频噪声可通过所述侧通孔及声波入孔进入所述消音腔室,进入所述消音腔室的高频噪声的能量可通过所述消音腔室的内壁面反射而转换为空气分子的动能消耗。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高频噪声降噪管,解决了现有方案中吸音棉因耐久失效导致的消音结构失效的问题,消音结构稳定。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高频噪声降噪管
本技术属于汽车排气系统
,特别是涉及一种高频噪声降噪管。
技术介绍
汽车进排气系统是汽车的重要组成部分,当汽车发动机高转速运行时,进排气管道中的气体流速非常高,甚至超过0.35Ma,此时气体容易因摩擦及湍流而产生频率很高且声压级很高的气流噪声。当汽车高速行驶时,整车外露部件也能与大气摩擦产生频率很高的高频噪声。这些高频噪声影响车内安静及舒适的乘车环境,严重时导致乘客的不适。目前大部分车型上的高频噪声的消除方式为填充吸声棉,如在导流管外面包裹玻璃纤维,声波经过开设在导流管壁面上的小孔进入吸音棉区域,带动吸音棉震动将声能转化为吸音棉的热能消耗掉。但是,此种方式的高频噪声的消除方式,玻璃纤维材质在长时间使用后会断裂被气流吹走,且容易因吸附较多碳颗粒结块而导致消音结构失效。并且,在装配时,玻璃纤维使用塑料带包裹直接塞进消音器或高频管,装配完成后塑料袋不能抽走。这样,发动机启动时的高温环境易导致塑料融化着火,产生刺鼻的气味。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针对现有的高频噪声消除方式中采用玻璃纤维材质的吸音棉包裹导流管,容易因吸附较多碳颗粒结块而导致消音结构失效的问题,提供一种高频噪声降噪管。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实施例提供一种高频噪声降噪管,包括外壳、消音管及导流管,所述消音管套设在所述导流管的外周上,所述外壳套设在所述消音管的外周上,所述导流管的周壁上设置有多个侧通孔,所述消音管内设置有多个消音腔室,所述消音腔室的径向内侧设置有与所述侧通孔连通的声波入孔,流经所述导流管的高频噪声可通过所述侧通孔及声波入孔进入所述消音腔室,进入所述消音腔室的高频噪声的能量可通过所述消音腔室的内壁面反射而转换为空气分子的动能消耗。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高频噪声降噪管,当导流管中气体流动时(进气或排气),流经导流管的高频噪声可通过导流管的周壁上的侧通孔及消音管上的声波入孔进入消音管内的消音腔室,当高频噪音的声波入射到消音腔室时被消音腔室的内壁面反射,反射的声波再次射到消音腔室的内壁面上再被反射,如此反复,声波被不断反射,以此带动消音腔室内的空气振动,从而将高频噪声的能量转换成空气分子的动能消耗,达到消除高频噪声(例如进风噪声、出风噪声及风噪等)的目的。相对于现有技术中采用的玻璃纤维材质的吸音棉包裹导流管的消除方案,高频噪声的能量采用消音腔室的内壁面反射而转换为空气分子的动能消耗的方式,解决了现有方案中吸音棉因耐久失效导致的消音结构失效的问题,消音结构稳定。同时避免了现有方案中包裹吸音棉的塑料袋因燃烧产生的异味,降低了环境污染。可选地,所述消音腔室为球形腔室。可选地,所述导流管为圆管,多个所述侧通孔呈等间距的多圈排布,每一圈的多个所述侧通孔在所述导流管的圆周方向上等间隔排布。可选地,所述导流管的壁厚为1-2mm。可选地,所述消音管包括消音内管及消音外管,所述消音内管套设在所述导流管的外周上,所述消音外管套设在所述消音内管的外周上,所述外壳套设在所述消音外管的外周上;所述消音内管设置有向其径向内侧凹陷的内半腔室,所述消音外管设置有向其径向外侧凸出的外半腔室,所述内半腔室的开口与所述外半腔室的开口无逢对接以形成所述消音腔室,所述声波入孔形成在所述内半腔室的径向内侧。可选地,所述消音内管及消音外管均为圆管,所述消音内管的壁厚为0.5-1mm,所述消音外管的壁厚为0.5-1mm。可选地,所述内半腔室及外半腔室均为半球形腔室,所述内半腔室及外半腔室的半径相等,所述内半腔室的半径为2-10mm,所述外半腔室的半径为2-10mm。可选地,所述侧通孔为圆孔,所述声波入孔为圆孔,所述侧通孔与所述声波入孔同轴,所述声波入孔的直径大于所述侧通孔的直径,所述声波入孔的直径小于所述内半腔室的直径。可选地,所述侧通孔的直径为1-4mm,所述声波入孔的直径比所述侧通孔的直径大0.1-0.3mm。可选地,所述外壳、消音内管及消音外管的两端对齐;所述高频噪声降噪管还包括第一端盖及第二端盖,所述第一端盖包括第一圆环及由所述第一圆环的一端径向向外凸出的第一限位凸缘,所述第二端盖包括第二圆环及由所述第二圆环的一端径向向外凸出的第二限位凸缘,所述第一圆环固定套设在所述导流管的进气端的外周上,所述第一限位凸缘与所述外壳、消音内管及消音外管的进气端端面贴合固定,所述第二圆环固定套设在所述导流管的出气端的外周上,所述第二限位凸缘与所述外壳、消音内管及消音外管的出气端端面贴合固定。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一实施例提供的高频噪声降噪管的主视图;图2是沿图1中A-A方向的剖视图;图3是图2中a处的局部放大图;图4是本技术一实施例提供的高频噪声降噪管的进气端的左视图;图5是本技术一实施例提供的高频噪声降噪管的工作原理图。说明书中的附图标记如下:1、外壳;11、进气端圆管段;12、出气端圆管段;13、中间圆管段;14、第一过渡管段;15、第二过渡管段;2、导流管;21、侧通孔;3、消音腔室;31、声波入孔;4、消音内管;41、内半腔室;5、消音外管;51、外半腔室;6、第一端盖;61、第一圆环;62、第一限位凸缘;7、第二端盖;71、第二圆环;72、第二限位凸缘。具体实施方式为了使本技术所解决的技术问题、技术方案及有益效果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技术进行进一步的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用以解释本技术,并不用于限定本技术。如图1至图5所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高频噪声降噪管,包括外壳1、消音管及导流管2,所述消音管套设在所述导流管2的外周上,所述外壳1套设在所述消音管的外周上,所述导流管2的周壁上设置有多个侧通孔21,所述消音管内设置有多个消音腔室3,所述消音腔室3的径向内侧设置有与所述侧通孔21连通的声波入孔31,流经所述导流管2的高频噪声可通过所述侧通孔21及声波入孔31进入所述消音腔室3,进入所述消音腔室3的高频噪声的能量可通过所述消音腔室3的内壁面反射而转换为空气分子的动能消耗。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高频噪声降噪管,如图5所示,当导流管2中气体沿图5中箭头Q流动时,流经所述导流管2的高频噪声(箭头H表示)通过所述侧通孔21及声波入孔31进入所述消音腔室3,当高频噪音的声波入射到消音腔室3时被消音腔室3的内壁面反射,反射的声波再次射到消音腔室3的内壁面上再被反射,如此反复(声波反射路径参见图5中的多个箭头F),声波被不断反射,以此带动消音腔室3内的空气振动,从而将高频噪声的能量转换成空气分子的动能消耗,达到消除高频噪声(例如进风噪声、出风噪声及风噪等)的目的。相对于现有技术中采用的玻璃纤维材质的吸音棉包裹导流管的消除方案,高频噪声的能量采用消音腔室3的内壁面反射而转换为空气分子的动能消耗的方式,解决了现有方案中吸音棉因耐久失效导致的消音结构失效的问题,消音结构稳定。同时避免了现有方案中包裹吸音棉的塑料袋因燃烧产生的异味,降低了环境污染。在一实施例中,如图2所示,所述消音腔室3为球形腔室。球形腔室的内壁面能够更好地对高频噪音的声波产生多次反射。在一实施例中,如图4所示,所述导流管2为圆管。如图2所示,多个所述侧通孔21呈等间距的多圈排布,每一圈的多个所述侧通孔21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高频噪声降噪管,其特征在于,包括外壳、消音管及导流管,所述消音管套设在所述导流管的外周上,所述外壳套设在所述消音管的外周上,所述导流管的周壁上设置有多个侧通孔,所述消音管内设置有多个消音腔室,所述消音腔室的径向内侧设置有与所述侧通孔连通的声波入孔,流经所述导流管的高频噪声可通过所述侧通孔及声波入孔进入所述消音腔室,进入所述消音腔室的高频噪声的能量可通过所述消音腔室的内壁面反射而转换为空气分子的动能消耗。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高频噪声降噪管,其特征在于,包括外壳、消音管及导流管,所述消音管套设在所述导流管的外周上,所述外壳套设在所述消音管的外周上,所述导流管的周壁上设置有多个侧通孔,所述消音管内设置有多个消音腔室,所述消音腔室的径向内侧设置有与所述侧通孔连通的声波入孔,流经所述导流管的高频噪声可通过所述侧通孔及声波入孔进入所述消音腔室,进入所述消音腔室的高频噪声的能量可通过所述消音腔室的内壁面反射而转换为空气分子的动能消耗。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高频噪声降噪管,其特征在于,所述消音腔室为球形腔室。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高频噪声降噪管,其特征在于,所述导流管为圆管,多个所述侧通孔呈等间距的多圈排布,每一圈的多个所述侧通孔在所述导流管的圆周方向上等间隔排布。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高频噪声降噪管,其特征在于,所述导流管的壁厚为1-2mm。5.根据权利要求1-4任意一项所述的高频噪声降噪管,其特征在于,所述消音管包括消音内管及消音外管,所述消音内管套设在所述导流管的外周上,所述消音外管套设在所述消音内管的外周上,所述外壳套设在所述消音外管的外周上;所述消音内管设置有向其径向内侧凹陷的内半腔室,所述消音外管设置有向其径向外侧凸出的外半腔室,所述内半腔室的开口与所述外半腔室的开口无逢对接以形成所述消音腔室,所述声波入孔形成在所述内半腔室的径向内侧。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高频噪声...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黄兴来骆洪燕曾志新陈玉光夏景演
申请(专利权)人:广州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