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像透镜及摄像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18938344 阅读:33 留言:0更新日期:2018-09-15 10:38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一种后焦距及透镜总长度短,且各像差得到良好校正的成像透镜及具备该成像透镜的摄像装置。该成像透镜从物体侧依次包括具有负屈光力的第1透镜组(G1)、具有正屈光力的第2透镜组(G2)及具有负屈光力的第3透镜组(G3),在进行对焦时,第1透镜组(G1)及第3透镜组(G3)相对于像面(Sim)固定,第2透镜组(G2)沿光轴(Z)方向移动,第1透镜组(G1)从最靠物体侧依次连续具有第1a负透镜(L1a)及第1b负透镜(L1b),第2透镜组(G2)具有对焦时与第2透镜组(G2)一体移动的孔径光圈(St)。

Imaging lens and camera device

The present invention provides an imaging lens with short rear focal length and total lens length, and each aberration is well corrected, and an imaging device with the imaging lens. The imaging lens consists of a first lens group (G1) with negative refractive force, a second lens group (G2) with positive refractive force, and a third lens group (G3) with negative refractive force. When focusing, the first lens group (G1) and the third lens group (G3) are fixed relative to the image plane (Sim), the second lens group (G2) moves along the optical axis (Z), and the first lens group (G2) moves along the optical axis (Z). Lens group (G1) have a first negative lens (L1a) and a first negative lens (L1b) successively from the nearest side of the object. The second lens group (G2) has an aperture aperture (St) that moves with the second lens group (G2) when it is focused.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成像透镜及摄像装置
本专利技术尤其涉及一种适合于数码相机、镜头可换式数码相机及电影摄影机等的成像透镜及具备该成像透镜的摄像装置。
技术介绍
作为数码相机、镜头可换式数码相机及电影摄影机等中所使用的成像透镜,已知有专利文献1~3中所记载的成像透镜。专利文献1:日本专利第5788257号说明书专利文献2:日本专利第5716569号说明书专利文献3:日本专利第3541983号说明书在如上述的成像透镜中,要求小型的定焦镜头。尤其在近年所谓被称为无反相机的不存在反光镜箱的相机中,要求后焦距短且总长度短的透镜。并且,相机的摄像像素数逐渐增加,从而要求更高度的像差校正。关于这种课题,专利文献1的成像透镜的后焦距长,并且透镜总长度也长,因此存在难以小型化这一问题。并且,专利文献2及3的成像透镜的像散及色差大,从而存在难以获得高分辨性能这一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是鉴于上述情况而完成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后焦距及透镜总长度短,且各像差得到良好校正的成像透镜及具备该成像透镜的摄像装置。本专利技术的成像透镜的特征在于,从物体侧依次包括具有负屈光力的第1透镜组、具有正屈光力的第2透镜组及具有负屈光力的第3透镜组,在进行对焦时,第1透镜组及第3透镜组相对于像面固定,第2透镜组沿光轴方向移动,第1透镜组从最靠物体侧依次连续具有第1a负透镜及第1b负透镜,第2透镜组具有对焦时与第2透镜组一体移动的光圈。在本专利技术的成像透镜中,第2透镜组优选最靠物体侧的面为凸面朝向物体侧的形状。并且,当将第1b负透镜的相对于d线的色散系数设为vd1b,将第1a负透镜的相对于d线的色散系数设为vd1a时,优选满足条件式(1),更优选满足条件式(1-1)。20<vd1b-vd1a<56……(1)24<vd1b-vd1a<53……(1-1)并且,第1透镜组优选在最靠像侧具有正透镜。并且,当将第1b负透镜的相对于d线的色散系数设为vd1b,将第1透镜组的最靠像侧的正透镜的相对于d线的色散系数设为vd1gp时,优选满足条件式(2),更优选满足条件式(2-1)。20<vd1b-vdlgp<58……(2)24<vd1b-vd1gp<55……(2-1)并且,当将第2透镜组的最靠物体侧的面的曲率半径设为R2g1,将第1透镜组的焦距设为f1时,优选满足条件式(3),更优选满足条件式(3-1)。-1.2<R2g1/f1<-0.1……(3)-0.9<R2g1/f1<-0.2……(3-1)并且,当将第2透镜组中的比光圈更靠物体侧的透镜的合成焦距设为f2gf,将第2透镜组中的比光圈更靠像侧的透镜的合成焦距设为f2gr时,优选满足条件式(4),更优选满足条件式(4-1)。0.4<f2gf/f2gr<1.5……(4)0.5<f2gf/f2gr<1.3……(4-1)并且,第2透镜组优选在最靠物体侧具有正透镜。并且,第2透镜组中的比光圈更靠物体侧的结构优选从物体侧依次包括正透镜、正透镜及负透镜。并且,第2透镜组中的比光圈更靠像侧的结构优选从物体侧依次包括负透镜、正透镜及正透镜。并且,当将第1a负透镜的焦距设为f1a,将第1透镜组的焦距设为f1时,优选满足条件式(5),更优选满足条件式(5-1)。0.3<f1a/f1<1.1……(5)0.4<f1a/f1<0.9……(5-1)并且,当将第1b负透镜的焦距设为f1b,将第1透镜组的焦距设为f1时,优选满足条件式(6),更优选满足条件式(6-1)。0.6<f1b/f1<2.2……(6)0.9<f1b/f1<1.9……(6-1)并且,第3透镜组优选从物体侧依次包括正透镜及负透镜。本专利技术的摄像装置具备上述记载的本专利技术的成像透镜。另外,上述“实质上包括~”表示除了作为构成要件所举出的构件以外,还可以包括实质上不具有光焦度的透镜、光圈或掩模或盖玻璃或滤光片等透镜以外的光学要件、透镜凸缘、镜筒、成像元件及手抖校正机构等机构部分等。并且,关于上述透镜的面形状及屈光力的符号,当包含非球面时,考虑近轴区域。专利技术效果根据本专利技术,设成从物体侧依次包括具有负屈光力的第1透镜组、具有正屈光力的第2透镜组及具有负屈光力的第3透镜组,在进行对焦时,第1透镜组及第3透镜组相对于像面固定,第2透镜组沿光轴方向移动,第1透镜组从最靠物体侧依次连续具有第1a负透镜及第1b负透镜,第2透镜组具有对焦时与第2透镜组一体移动的光圈,因此能够提供一种后焦距及透镜总长度短,且各像差得到良好校正的成像透镜及具备该成像透镜的摄像装置。附图说明图1是表示本专利技术的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成像透镜(与实施例1通用)的镜头结构的剖视图。图2是表示本专利技术的实施例2的成像透镜的透镜结构的剖视图。图3是表示本专利技术的实施例3的成像透镜的透镜结构的剖视图。图4是表示本专利技术的实施例4的成像透镜的透镜结构的剖视图。图5是表示本专利技术的实施例5的成像透镜的透镜结构的剖视图。图6是表示本专利技术的实施例6的成像透镜的透镜结构的剖视图。图7是本专利技术的实施例1的成像透镜的各像差图。图8是本专利技术的实施例2的成像透镜的各像差图。图9是本专利技术的实施例3的成像透镜的各像差图。图10是本专利技术的实施例4的成像透镜的各像差图。图11是本专利技术的实施例5的成像透镜的各像差图。图12是本专利技术的实施例6的成像透镜的各像差图。图13是表示基于本专利技术的一实施方式的摄像装置的正面侧的立体图。图14是表示图13的摄像装置的背面侧的立体图。符号说明1-成像透镜,20-可换镜头,30-相机,31-相机主体,32-快门按钮,33-电源按钮,34、35-操作部,36-显示部,37-卡口,a-轴上光束,b-最大视角的光束,G1-第1透镜组,G2-第2透镜组,G3-第3透镜组,PP-光学部件,L1a~L3b-透镜,Sim-像面,St-孔径光圈,Z-光轴。具体实施方式以下,参考附图对本专利技术的实施方式进行详细说明。图1是表示本专利技术的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成像透镜的透镜结构的剖视图。图1所示的结构例与后述的实施例1的成像透镜的结构通用。在图1中,左侧为物体侧,右侧为像侧,所图示的孔径光圈St并不一定表示大小及形状,而是表示光轴Z上的位置。并且,在图1中还一并示出了轴上光束a及最大视角的光束b。如图1所示,本实施方式的成像透镜以如下方式构成:从物体侧依次包括具有负屈光力的第1透镜组G1、具有正屈光力的第2透镜组G2及具有负屈光力的第3透镜组G3,在进行对焦时,第1透镜组G1及第3透镜组G3相对于像面Sim固定,第2透镜组G2沿光轴Z方向移动。当将该成像透镜适用于摄像装置时,优选根据安装透镜的相机侧的结构,在光学系统与像面Sim之间配置盖玻璃、棱镜、红外截止滤光片及低通滤光片等各种滤光片,因此,在图1中示出了将设想这些的平行平面板状的光学部件PP配置在透镜系统与像面Sim之间的例子。通过设成这种结构,能够实现适合于无反相机的后焦距短且透镜总长度也短的光学系统。并且,尤其有助于广角透镜的小型化。而且,对焦时的像差变动少,且能够进行内对焦,因此能够使总长度不变,进而还有利于防尘防滴等。第1透镜组G1从最靠物体侧依次连续具有第1a负透镜L1a及第1b负透镜L1b。如此,通过在第1透镜组G1的最靠物体侧配置负透镜,有利于广角化。并且,通过在最靠物体侧与负透镜相邻地还配置负透镜,有利于已广角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成像透镜,其特征在于,所述成像透镜从物体侧依次包括具有负屈光力的第1透镜组、具有正屈光力的第2透镜组及具有负屈光力的第3透镜组,在进行对焦时,所述第1透镜组及所述第3透镜组相对于像面固定,所述第2透镜组沿光轴方向移动,所述第1透镜组从最靠物体侧依次连续具有第1a负透镜及第1b负透镜,所述第2透镜组具有对焦时与所述第2透镜组一体移动的光圈。

【技术特征摘要】
2017.03.01 JP 2017-0380491.一种成像透镜,其特征在于,所述成像透镜从物体侧依次包括具有负屈光力的第1透镜组、具有正屈光力的第2透镜组及具有负屈光力的第3透镜组,在进行对焦时,所述第1透镜组及所述第3透镜组相对于像面固定,所述第2透镜组沿光轴方向移动,所述第1透镜组从最靠物体侧依次连续具有第1a负透镜及第1b负透镜,所述第2透镜组具有对焦时与所述第2透镜组一体移动的光圈。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成像透镜,其中,所述第2透镜组中最靠物体侧的面为凸面朝向物体侧的形状。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成像透镜,其中,当将所述第1b负透镜的相对于d线的色散系数设为vd1b,将所述第1a负透镜的相对于d线的色散系数设为vd1a时,满足由20<vd1b-vd1a<56……(1)表示的条件式(1)。4.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成像透镜,其中,所述第1透镜组在最靠像侧具有正透镜。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成像透镜,其中,当将所述第1b负透镜的相对于d线的色散系数设为vd1b,将所述第1透镜组的最靠像侧的所述正透镜的相对于d线的色散系数设为vd1gp时,满足由20<vd1b-vd1gp<58……(2)表示的条件式(2)。6.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成像透镜,其中,当将所述第2透镜组的最靠物体侧的面的曲率半径设为R2g1,将所述第1透镜组的焦距设为f1时,满足由-1.2<R2g1/f1<-0.1……(3)表示的条件式(3)。7.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成像透镜,其中,当将所述第2透镜组中的比所述光圈更靠物体侧的透镜的合成焦距设为f2gf,将所述第2透镜组中的比所述光圈更靠像侧的透镜的合成焦距设为f2gr时,满足由0.4<f2gf/f2gr<1.5……(4)表示的条件式(4)。8.根据权利要求...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野田大雅
申请(专利权)人:富士胶片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日本,JP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