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热装置气密贯穿结构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18925314 阅读:86 留言:0更新日期:2018-09-12 09:52
一种散热装置气密贯穿结构,包含:一第一板体、一第二板体、一中空柱体;所述第一、二板体对应盖合并形成一密闭腔室,透过该中空柱体贯穿该第一、二板体,并该中空柱体贯穿接触该第一、二板体之处具有凸缘结构,并透过该凸缘结构密闭该中空柱体贯穿该第一、二板体之处达到密闭腔室之气密效果。

Air tight through structure of radiator

The utility model relates to an air-tight penetrating structure of a heat dissipating device, comprising a first plate body, a second plate body and a hollow cylinder; the corresponding caps of the first and second plates are combined to form an airtight chamber, through which the first and second plates are penetrated, and the hollow cylinder has a flange structure at the place where the first and second plates are contacted, and a hollow cylinder is formed. Through the flange structure, the hollow cylinder penetrates the first and second plates to achieve the airtight effect of the closed chamber.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散热装置气密贯穿结构
一种散热装置气密贯穿结构,尤指一种透过具有凸缘结构之中空柱体贯穿具有气密腔室的散热装置并由该中空柱体及其凸缘结构与该散热装置结合,进而提供一种散热装置气密贯穿结构。
技术介绍
现行电子设备随着效能提高,其中作为处理讯号及运算的电子元件相对的也较以前的电子元件产生较高的热量,最常被使用的一般散热元件包含热管、散热器、均温板等元件,并透过直接与会发热之电子元件接触后进一步增加散热效能,防止电子元件温度过高而烧毁等情事。均温板为一种较大范围面与面之热传导应用,其有别于热管之点对点的热传导方式,并适用于空间较为窄小之处使用。已知将均温板与一基板结合使用并透过均温板传导该基板上之发热元件之热量,已知技术主要于均温板避开该腔室之部位,即该均温板闭合处外之四耦各形成有穿孔并穿设一具有内螺牙之铜柱,基板相对该均温板设置铜柱之位置开设至少一孔洞,再透过一螺锁元件以螺锁之方式同时穿设该铜柱及孔洞将该均温板固定于该基板上,但此一固定方式因铜柱设置于该均温板之四耦处,与该发热元件距离较远,该均温板固定后与发热元件无法紧密贴合,进而产生热阻现象;为改善前述无法紧密贴合之问题,则业者将铜柱直接对应设置于该均温板与发热元件贴设之部位之邻近处,故该铜柱直接贯穿均温板具有腔室之部位,虽可增加组装时紧密度防止热阻现象产生,但该均温板之腔室受该铜柱贯穿破坏后失去气密性,其腔室内部不再具有真空状态,并且因铜柱贯穿破坏该腔室,则其内部之工作流体之流动路径可能因此受阻碍,造成热传效率降低,甚至严重亦可能产生泄漏,进而令该均温板失去热传效用。再者,美国专利号7066240及6302192及7100680三案揭示一种均温板结构5,一本体51具有相互分离之第一平板511与第二平板512,并于该本体周缘设有一外突出部513,俾使该外突出部513相连接而形成一封闭腔室514;一凹槽5111位于第一平板511上且远离该外突出部513,并与该第二平板512相连接;一开口52穿透该第一平板511之凹槽5111及第二平板512,且该凹槽5111包含有一环状外表面5112,并与第二平板512上之一相对应环状边缘表面5121相连接,使得该开口52独立隔绝于该本体51外;一间隔部53延伸接触于第一平板511、第二平板512之间;一毛细纤维结构54设于该封闭腔室514,虽此一结构藉由凹槽5111之设计而具有支撑结构及具有气密之效果,但却因凹槽之设置令该均温板内部汽液循环之腔室空间大为缩减,相对的因凹槽之设置使得均温板与热源之接触面积变小,故不仅热传效率降低接触面积亦大为缩减,并且此种贯穿结构并无法确认贯穿之部位是否确实保持气密。故已知具有下列缺点:1.易产生热阻现象;2.热传导面积缩减;3.热传效率降低。
技术实现思路
因此,为解决上述已知技术之缺点,本技术之主要目的,提供一种解决已知贯穿具有气密腔室造成真空气密泄漏的散热装置贯穿气密结构。为达上述之目的,本技术提供一种散热装置贯穿气密结构,包含:一第一板体、一第二板体;所述第一板体具有一第一侧及一第二侧及一第一孔洞,该第一孔洞贯穿该第一板体之第一、二侧;所述第二板体具有一第三侧及一第四侧及一第二孔洞,所述第三侧与前述第一侧相对应盖合,并该第一、二板体共同界定一密闭腔室,该第二孔洞贯穿该第二板体之第三、四侧;所述中空柱体两端为自由端并分别具有一第一凸缘及一第二凸缘,并该中空柱体穿设该第一、二孔洞,并该第一、二凸缘分别与该第二、四侧贴设并密封该第一、二孔洞之周缘。为达上述之目的,本技术提供一种散热装置贯穿气密结构,包含:一第一板体、一第二板体;所述第一板体具有一第一侧及一第二侧及一第一孔洞,该第一孔洞贯穿该第一板体之第一、二侧;所述第二板体具有一第三侧及一第四侧及一中空柱体,所述第三侧与前述第一侧相对应盖合,并该第一、二板体共同界定一密闭腔室,该中空柱体由该第三侧向该第一板体一体延伸,并对应穿设前述第一孔洞,该中空柱体贯穿该第一孔洞之一端为自由端,并具有一第一凸缘,该第一凸缘贴设该第二侧并密封该第一孔洞之周缘。透过本技术之散热装置气密贯穿结构可确保当散热装置进行贯穿结构之设置时仍可确实保有散热装置内部密闭腔室的气密性。【附图说明】图1为已知技术散热装置俯视图;图2为已知技术散热装置组合剖视图;图3为本技术散热装置气密贯穿结构之第一实施例立体分解图;图4为本技术散热装置气密贯穿结构之第一实施例组合剖视图;图5为本技术散热装置气密贯穿结构之第二实施例组合剖视图;图6为本技术散热装置气密贯穿结构之第三实施例组合剖视图;图7为本技术散热装置气密贯穿结构之第四实施例组合剖视图;图8为本技术散热装置气密贯穿结构之第五实施例组合剖视图。主要符号说明:散热装置气密贯穿结构1第一板体11第一侧111第二侧112第一孔洞113第一凸体114第二板体12第三侧121第四侧122第二孔洞123中空柱体13第一凸缘131第二凸缘132贯穿孔133密闭腔室14亲水性层141工作液体2毛细结构3。【具体实施方式】请参阅图3、4,为本技术散热装置气密贯穿结构之第一实施例立体分解组合剖视图,如图所示,本技术散热装置气密贯穿结构1,包含:一第一板体11、一第二板体12、一中空柱体13;所述第一板体11具有一第一侧111及一第二侧112及一第一孔洞113,该第一孔洞113贯穿该第一板体11之第一、二侧111、112,所述第一、二侧111、112分设所述第一板体11之上、下两侧。所述第二板体12具有一第三侧121及一第四侧122及一第二孔洞123,所述第三、四侧121、122分设所述第二板体12之上、下两侧,所述第三侧121与前述第一侧111相对应盖合,并该第一、二板体11、12共同界定一密闭腔室14,该第二孔洞123贯穿该第二板体12之第三、四侧121、122。所述中空柱体13两端为自由端并分别具有一第一凸缘131及一第二凸缘132,所述第一、二凸缘131、132分设该中空柱体13之两末端并与该中空柱体13呈相互垂直延伸设置,并该中空柱体13穿设该第一、二孔洞113、123,并该第一、二凸缘131、132分别与该第二、四侧112、122贴设并切齐该第二、四侧112、122表面及密封该第一、二孔洞113、123之周缘,令所述中空柱体13与该第一、二板体11、12之第一、二孔洞113、123之处保持气密,保持气密可透过熔接或扩散接合或黏合其中任一方式进行,所述中空柱体13具有一贯穿孔133,贯穿该中空柱体13两端,并该贯穿孔133可设置内螺纹(图中未示)供螺锁元件进行螺锁使用。所述第一、二板体11、12之材质为铜或铝或不锈钢或钛材质其中任一,第一、二板体11、12可选用相同材质或以混搭之方式配合使用皆可。所述第一板体11之第一侧111对应设置于该密闭腔室14之部位设有一亲水性层141,并透过该亲水性层141增加密闭腔室14内工作液体2之汽液循环效率。请参阅图5,为本技术散热装置气密贯穿结构之第二实施例组合剖视图,如图所示,本实施例部分结构与前述第一实施例相同故在此将不再赘述,惟本实施例与前述第一实施例之不同处在于所述密闭腔室14中之第二板体12的第三侧121具有一毛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散热装置气密贯穿结构,其特征在于,包含:一第一板体,具有一第一侧及一第二侧及一第一孔洞,该第一孔洞贯穿该第一板体之第一、二侧;一第二板体,具有一第三侧及一第四侧及一第二孔洞,所述第三侧与前述第一侧相对应盖合,并该第一、二板体共同界定一密闭腔室,该第二孔洞贯穿该第二板体之第三、四侧;一中空柱体,所述中空柱体两端为自由端并分别具有一第一凸缘及一第二凸缘,并该中空柱体穿设该第一、二孔洞,并该第一、二凸缘分别与该第二、四侧贴设并密封该第一、二孔洞之周缘。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散热装置气密贯穿结构,其特征在于,包含:一第一板体,具有一第一侧及一第二侧及一第一孔洞,该第一孔洞贯穿该第一板体之第一、二侧;一第二板体,具有一第三侧及一第四侧及一第二孔洞,所述第三侧与前述第一侧相对应盖合,并该第一、二板体共同界定一密闭腔室,该第二孔洞贯穿该第二板体之第三、四侧;一中空柱体,所述中空柱体两端为自由端并分别具有一第一凸缘及一第二凸缘,并该中空柱体穿设该第一、二孔洞,并该第一、二凸缘分别与该第二、四侧贴设并密封该第一、二孔洞之周缘。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散热装置气密贯穿结构,其特征在于,中空柱体具有一贯穿孔,贯穿该中空柱体,所述第一、二凸缘分设该中空柱体之两末端并与该中空柱体呈相互垂直延伸设置。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散热装置气密贯穿结构,其特征在于,第一侧表面具有一亲水性层。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散热装置气密贯穿结构,其特征在于,第三侧表面生成有一毛细结构。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散热装置气密贯穿结构,其特征在于,毛细结构为网格体或纤维体或具有多孔性质之结构体其中任一。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散热装置气密贯穿结构,其特征在于,毛细结构透过电化学沉积或电铸或3D列印或印刷方式所形成。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散热装置气密贯穿结构,其特征在于,电化学沉积之材质系为铜或镍或铝或导热性质良好之金属其中任一。8.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散热装置气密贯穿结构,其特征在于,网格体之材质为铜或铝或不锈钢或钛材质其中任一。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散热装置气密贯穿结构,其特征在于,第一、二板体为铜或铝或不锈钢或钛材质其中任一。10.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散热装置气密贯穿结构,其特征在于,毛细结构不接触所述中空柱体。11.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散热装置气密贯穿结构,其中具有复数第一凸体及一毛细结构,该第一凸体由所述第一板体之第一侧向该第二板...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沈庆行张富贵
申请(专利权)人:奇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中国台湾,7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