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管架过渡段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8917921 阅读:18 留言:0更新日期:2018-09-12 04:53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导管架过渡段,包括:底板、主筒体、外环板、多个传力件以及连接板;主筒体的第一端与底板连接;外环板套设于主筒体的第二端外壁;多个传力件与主筒体以及外环板连接且沿主筒体的外周间隔设置,传力件的数量和位置与导管架柱匹配;主筒体、外环板、传力件均位于底板的第一侧;连接板设于底板的第二侧且与底板固定连接,连接板上设有用于穿设并固定导管架柱的第一通孔。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连接板中多个第一通孔与多个导管架柱一一对应,导管架柱穿设于连接板上相应的第一通孔中,而连接板与底板固定连接,从而底板、连接板以及导管架柱紧密连接,有效提高导管架过渡段与导管架柱连接的强度和稳定性,保证导管架过渡段的传力效果。

Jacket transition section

The utility model discloses a jacket transition section, which comprises a bottom plate, a main cylinder body, an outer ring plate, a plurality of force transmitting parts and a connecting plate; a first end of the main cylinder body is connected with the bottom plate; an outer ring plate is sleeved on the outer wall of the second end of the main cylinder body; a plurality of force transmitting parts are connected with the main cylinder body and an outer ring plate and are arranged along the peripheral space of the main cylinder body. The number and position of the force transmitting parts match the jacket column; the main cylinder, the outer ring plate and the force transmitting parts are all located on the first side of the bottom plate; the connecting plate is located on the second side of the bottom plate and is fixedly connected with the bottom plate, and the connecting plate is provided with the first through hole for piercing and fixing the jacket column. A plurality of first through holes in the connecting plate of the utility model correspond to a plurality of jacket columns one by one. The jacket column is arranged in the corresponding first through holes on the connecting plate, and the connecting plate is fixed and connected with the bottom plate, so that the bottom plate, the connecting plate and the jacket column are tightly connected, thus effectively improving the strength of the connection between the transition section of the jacket frame and the jacket column. And stability to ensure the transfer effect of the transition section of the jacket.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导管架过渡段
本技术涉及电力
,更具体地,涉及一种导管架过渡段。
技术介绍
风能是一种清洁的可再生绿色能源,开发效率高,经济性好,具有大规模开发条件和商业化前景,世界各国正在大力建设风电场,风力发电技术也得到了快速发展。海上风机基础不仅承受上部高耸的风机带来的荷载,并且将抵抗波浪荷载、风荷载、水流荷载、船舶撞击荷载等多个荷载的共同作用,其所受水平力和倾覆力矩较大,且风机正常运行对基础不均匀沉降和法兰面倾角都有比较高的控制要求。海上风机基础选型应综合考虑水深、海床地质条件、离岸距离、海洋环境条件和施工水平等方面的影响。对于海上风电场中的桩基础,主要包括单桩基础和多桩基础,单桩一般造价相对较低,是目前主要的应用型式,而多桩基础具有更好的刚度和安全性,对地质和水深的适应性较广。导管架多桩基础采用三根或三根以上的钢管桩打入海底,导管架与钢管桩之间通过灌浆连接形成整体。导管架上部为过渡段,顶部通过法兰与塔筒连接。导管架基础具有很好的刚度和承载能力。导管架过渡段是连接导管架腿柱和风机塔筒的重要传力结构,传统的斜撑管式过渡段与导管架柱的连接的强度和稳定性不高,从而影响了导管架过渡段的传力效果。
技术实现思路
基于此,本技术在于克服现有技术导管架过渡段与导管架柱连接的强度和稳定性不高的缺陷,提供一种导管架过渡段。其技术方案如下:一种导管架过渡段,用于与导管架柱配合,包括:底板、主筒体、外环板、多个传力件以及连接板;所述主筒体的第一端与所述底板连接;所述外环板套设于所述主筒体的第二端外壁,所述主筒体的第二端为与所述主筒体的第一端相对的一端;多个所述传力件与主筒体以及外环板连接且多个传力件沿主筒体的外周间隔设置,且所述传力件的数量和位置与所述导管架柱匹配;所述主筒体、外环板、传力件均位于所述底板的第一侧;所述连接板设于所述底板的第二侧且与所述底板固定连接,所述底板的第二侧为与所述底板的第一侧相对的一侧,所述连接板上设有用于穿设并固定导管架柱的第一通孔。多个导管架柱位于所述底板的第二侧并穿过所述底板延伸至底板的第一侧与相应的传力件对接,且所述主筒体位于各导管架柱的对称中心,从而使得沿主筒体外周间隔设置的传力件能够与所述导管架柱对接。本技术方案的主筒体的第二端设有用于连接风机塔筒的塔筒法兰,导管架过渡段依靠传力件,将风机塔筒传递来的巨大弯矩转换为轴力,施加到导管架柱。多个第一通孔与多个导管架柱一一对应,所述导管架柱穿设于连接板上相应的第一通孔中,而连接板与所述底板固定连接,从而所述底板、连接板以及导管架柱紧密连接,有效提高导管架过渡段与导管架柱连接的强度和稳定性,保证导管架过渡段的传力效果。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底板包括板体、设于板体边缘的边梁,用于支撑板体的中梁以及纵横交错设置于板体上的加强筋。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传力件包括面板和腹板,所述面板的第一端与所述外环板连接,且所述面板与外环板呈夹角设置,所述面板的第二端与导管架柱的顶面配合,所述面板的第一端与面板的第二端为相对的两端;所述腹板固定连接于所述面板与所述主筒体的外壁之间,且所述腹板的一端与导管架柱的侧面配合。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主筒体的第一端以及所述腹板的底端均穿过所述底板并延伸至所述底板的第二侧;所述连接板与所述腹板的底端固定连接,且所述连接板上设有用于穿设并固定所述主筒体的第二通孔。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每个所述传力件中的腹板的数量为两个,且两个腹板间隔设置,两个腹板的间隔距离小于导管架柱的直径。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腹板上与所述主筒体的连接处设有镂空通道,且所述镂空通道的高度小于等于所述主筒体高度的二分之一。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镂空通道的顶部轮廓为圆弧状,且所述镂空通道的顶部与所述主筒体的连接处设有肋板。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同一传力件中两个间隔设置的腹板之间设有腹板加强板。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主筒体的内壁上沿所述主筒体的周向设有一圈内环板,所述内环板在所述主筒体上的投影与所述外环板在所述主筒体上的投影重合。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腹板的顶端与所述外环板的第一侧连接;与所述外环板的第一侧相对的外环板的第二侧设有外加强板,所述外加强板的一端与所述外环板连接,且所述外加强板在所述外环板上的投影与所述腹板在所述外环板上的投影重合,所述外加强板的另一端与所述主筒体连接。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的导管架过渡段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的导管架过渡段的侧视图一;图3为本技术的导管架过渡段的仰视图;图4为本技术的导管架过渡段的侧视图二;图5为本技术的导管架过渡段的俯视图。附图标记说明:10、导管架柱;20、底板;21、板体;22、边梁;23、中梁;24、加强筋;30、主筒体;40、外环板;41、外加强板;50、传力件;51、面板;52、腹板;521、镂空通道;522、腹板加强板;60、塔筒法兰;70、内环板;71、内加强板;80、连接板;81、第一通孔;82、第二通孔;90、肋板。具体实施方式为使本技术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具体实施方式,对本技术进行进一步的详细说明。应当理解的是,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方式仅用以解释本技术,并不限定本技术的保护范围。如图1和图3所示的一种导管架过渡段,用于与导管架柱10配合,包括:底板20、主筒体30、外环板40、多个传力件50以及连接板80;所述主筒体30的第一端与所述底板20连接;所述外环板40套设于所述主筒体30的第二端外壁,所述主筒体30的第二端为与所述主筒体30的第一端相对的一端;多个所述传力件50与主筒体30以及外环板40连接且多个传力件50沿主筒体30的外周间隔设置,且所述传力件50的数量和位置与所述导管架柱10匹配;所述主筒体30、外环板40、传力件50均位于所述底板20的第一侧;所述连接板80设于所述底板20的第二侧且与所述底板20固定连接,所述底板20的第二侧为与所述底板20的第一侧相对的一侧,所述连接板80上设有用于穿设并固定导管架柱10的第一通孔81。多个导管架柱10位于所述底板20的第二侧并穿过所述底板20延伸至底板20的第一侧与相应的传力件50对接,且所述主筒体30位于各导管架柱10的对称中心,从而使得沿主筒体30外周间隔设置的传力件50能够与所述导管架柱10对接。本实施方式中所述传力件50、导管架柱10、以及第一通孔81的数量均为四个,四个所述传力件50沿主筒体30的外周均匀间隔设置并与所述导管架柱10配合,所述主筒体30的第二端设有用于连接风机塔筒的塔筒法兰60,导管架过渡段依靠传力件50将风机塔筒传递来的巨大弯矩转换为轴力,施加到导管架柱10。本实施方案中四个第一通孔81与四个导管架柱10一一对应,所述导管架柱10穿设于连接板80上相应的第一通孔81中并固定,而连接板80与所述底板20固定连接,从而所述底板20、连接板80以及导管架柱10紧密连接,有效提高导管架过渡段的强度和稳定性,保证导管架过渡段的传力效果。所述底板20包括板体21、设于板体21边缘并支撑板体的边梁22,用于支撑板体21中间部分的中梁23以及纵横交错设置于板体21上的加强筋24。所述边梁22和中梁23共同配合加强板体的刚度和强度,所述加强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导管架过渡段,用于与导管架柱配合,其特征在于,包括:底板、主筒体、外环板、多个传力件以及连接板;所述主筒体的第一端与所述底板连接;所述外环板套设于所述主筒体的第二端外壁,所述主筒体的第二端为与所述主筒体的第一端相对的一端;多个所述传力件与主筒体以及外环板连接且多个传力件沿主筒体的外周间隔设置,且所述传力件的数量和位置与所述导管架柱匹配;所述主筒体、外环板、传力件均位于所述底板的第一侧;所述连接板设于所述底板的第二侧且与所述底板固定连接,所述底板的第二侧为与所述底板的第一侧相对的一侧,所述连接板上设有用于穿设并固定导管架柱的第一通孔。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导管架过渡段,用于与导管架柱配合,其特征在于,包括:底板、主筒体、外环板、多个传力件以及连接板;所述主筒体的第一端与所述底板连接;所述外环板套设于所述主筒体的第二端外壁,所述主筒体的第二端为与所述主筒体的第一端相对的一端;多个所述传力件与主筒体以及外环板连接且多个传力件沿主筒体的外周间隔设置,且所述传力件的数量和位置与所述导管架柱匹配;所述主筒体、外环板、传力件均位于所述底板的第一侧;所述连接板设于所述底板的第二侧且与所述底板固定连接,所述底板的第二侧为与所述底板的第一侧相对的一侧,所述连接板上设有用于穿设并固定导管架柱的第一通孔。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导管架过渡段,其特征在于,所述底板包括板体、设于板体边缘的边梁,用于支撑板体的中梁以及纵横交错设置于板体上的加强筋。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导管架过渡段,其特征在于,所述传力件包括面板和腹板,所述面板的第一端与所述外环板连接,且所述面板与外环板呈夹角设置,所述面板的第二端与导管架柱的顶面配合,所述面板的第一端与面板的第二端为相对的两端;所述腹板固定连接于所述面板与所述主筒体的外壁之间,且所述腹板的一端与导管架柱的侧面配合。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导管架过渡段,其特征在于,所述主筒体的第一端以及所述腹板的底端均穿过所述底板并延伸...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李聪刘晋超马兆荣元国凯杨敏冬
申请(专利权)人:中国能源建设集团广东省电力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