具有多种工作模式的拖缆绞车液压系统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18756426 阅读:116 留言:0更新日期:2018-08-25 05:52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海缆埋设配套设备技术领域,具体地说是一种具有多种工作模式的拖缆绞车液压系统。包括一、二号卷筒及减速机组件、插装式轴向柱塞变量马达、主供油系统、冲洗及补油系统、辅助供油系统及油箱,其中,一、二号卷筒及减速机组件的两端均与一插装式轴向柱塞变量马达连接;主供油系统、冲洗及补油系统和辅助供油系统并联连接在油箱与四个插装式轴向柱塞变量马达之间;主供油系统用于提供压力油;冲洗及补油系统用于提供冲洗油液及对主供油系统提供补偿油;辅助供油系统用于开闸回路、先导油路提供压力油。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实现拖缆绞车不同工况下,多种工作模式之间切换的高效性,使系统埋缆作业效率大幅提升。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具有多种工作模式的拖缆绞车液压系统
本技术涉及海缆埋设配套设备
,具体地说是一种具有多种工作模式的拖缆绞车液压系统。
技术介绍
海缆埋设机布放装置是海缆埋设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功能是在规定的海况条件和水深条件下,完成海缆埋设机的吊放入水、回收作业以及埋设机落底后的拖曳作业。传统海缆埋设机布放装置的拖缆绞车为多层钢丝绳缠绕的单卷筒形式,拖缆绞车同时起到储存缆绳及提供牵引力作用,但是拖缆绞车工作模式单一,与A形架配合作业时需要较多的人工参与,不仅易造成钢丝绳张力松弛,影响缠绕,而且也降低了作业效率。
技术实现思路
针对上述问题,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具有多种工作模式的拖缆绞车液压系统,能够实现拖缆绞车低速、高速、对接、低张力、拖曳多种工作模式,充分满足设备工况需要。本技术的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的:一种具有多种工作模式的拖缆绞车液压系统,包括一号卷筒及减速机组件、二号卷筒及减速机组件、插装式轴向柱塞变量马达、主供油系统、冲洗及补油系统、辅助供油系统及油箱,其中,所述一号卷筒及减速机组件和二号卷筒及减速机组件的两端均与一插装式轴向柱塞变量马达连接;所述主供油系统、冲洗及补油系统和辅助供油系统并联连接在所述油箱与四个所述插装式轴向柱塞变量马达之间;所述主供油系统用于四个所述插装式轴向柱塞变量马达同步作业提供压力油;所述冲洗及补油系统用于为四个所述插装式轴向柱塞变量马达提供冲洗油液及对所述主供油系统提供补偿油;所述辅助供油系统用于四个所述插装式轴向柱塞变量马达的开闸回路、先导油路提供压力油。所述主供油系统包括一号主泵、三号电磁溢流阀、二号主泵、二位四通电磁换向阀、负载反馈梭阀、比例方向阀、主供油管路、主回油管路及压力控制阀组,其中一号主泵和二号主泵的吸油口与所述油箱连通,出油口并联后与所述主供油管路连通,所述比例方向阀和压力控制阀组依次设置于所述主供油管路上,所述比例方向阀与所述一号主泵和二号主泵之间的所述主供油管路上设有第一旁支管路和第二旁支管路,所述第一旁支管路与所述油箱连通,所述三号电磁溢流阀设置于所述第一旁支管路上,所述第二旁支管路与所述一号主泵和二号主泵的负载反馈油口连通,所述二位四通电磁换向阀设置于所述第二旁支管路上,所述负载反馈梭阀设置于所述比例方向阀与所述二位四通电磁换向阀之间的连通管路上,所述主回油管路的一端与四个所述插装式轴向柱塞变量马达的低压油口连通,另一端依次经过所述压力控制阀组和比例方向阀与所述油箱连通。所述一号主泵由三号电机进行驱动,所述一号主泵的吸油口通过三号手动蝶阀串联三号吸油过滤器与所述油箱连通;所述一号主泵的出油口通过串联三号高压过滤器与三号板式单向阀的进油口连通;所述二号主泵由四号电机进行驱动,所述二号主泵的吸油口通过四号手动蝶阀串联四号吸油过滤器与所述油箱连通;所述二号主泵的出油口通过串联四号高压过滤器和四号板式单向阀的进油口连通;所述三号板式单向阀的出油口及四号板式单向阀的出油口合成同一路与三号电磁溢流阀的P口、比例方向阀的P口、二位四通电磁换向阀的A口连通;所述一号主泵和二号主泵的负载反馈油口X和二位四通电磁换向阀的P口连通。所述比例方向阀的A口、B口分别和压力控制阀组连通;所述比例方向阀的先导控制油口X和管式高压过滤器的出油口连通;所述比例方向阀的C1口、C2口分别与负载反馈梭阀的1口、2口连通,所述负载反馈梭阀的3口和二位四通电磁换向阀的B口连通。所述压力控制阀组包括集成在一个液压块体上的一号插装式梭阀、一号插装式平衡阀、二号插装式平衡阀、一号阻尼、插装式溢流阀主阀芯、插装式溢流阀控制盖板、插装式单向阀及先导级比例溢流阀;所述压力控制阀组通过A2.1油口和B2.1油口分别与所述比例方向阀的A、B油口连通;所述压力控制阀组通过A2.2油口和B2.2油口与四个所述插装式轴向柱塞变量马达的油口连通;所述压力控制阀组通过ST2.2油口与所述冲洗及补油系统连通;所述压力控制阀组通过C2.1油口与所述辅助供油系统连通。所述压力控制阀组的A2.1油口和一号插装式梭阀的1口、一号插装式平衡阀的油口2及二号插装式平衡阀的油口2连通;所述压力控制阀组的B2.1油口和一号插装式梭阀的2口、插装式溢流阀主阀芯的B口、插装式单向阀的出油口、压力控制阀组的B2.2油口连通;所述压力控制阀组的C2.1油口和一号插装式梭阀的3口、开闸阀组的C2口连通;所述压力控制阀组的A2.2油口和插装式溢流阀主阀芯的A口、一号插装式平衡阀的油口1、二号插装式平衡阀的油口1连通;所述压力控制阀组的ST2.2油口和插装式单向阀的进油口和所述冲洗及补油系统连通。所述插装式溢流阀控制盖板和先导级比例溢流阀为叠加式结构,二者叠加安装于插装式溢流阀主阀芯的上方,所述插装式溢流阀控制盖板的X油口和插装式溢流阀主阀芯的A口连通;所述插装式溢流阀控制盖板的F油口和插装式溢流阀主阀芯的弹簧腔连通;所述插装式溢流阀控制盖板的P口和先导级比例溢流阀的P口连通;所述先导级比例溢流阀的T口、插装式溢流阀控制盖板中的Y口连通汇成一路和所述压力控制阀组的T2.2油口连通。所述辅助供油系统包括辅泵及设置于辅助供油管路上的减压阀组及开闸阀组,所述辅泵由一号电机同轴驱动,辅泵的吸油口经过一号手动蝶阀及一号吸油过滤器和油箱连通,辅泵的出油口串联一号高压过滤器和一号板式单向阀的进油口连通,一号板式单向阀的出油口分别和一号电磁溢流阀的P口、液控二位四通电磁换向阀的先导油口、管式高压过滤器的进油口及减压阀组连通;所述减压阀组与所述压力控制阀组连通,所述开闸阀组用于开启所述一号卷筒及减速机组件和二号卷筒及减速机组件的机械闸口,所述开闸阀组的工作压力油由辅泵和压力控制阀组提供。所述减压阀组包括安装于同一个油路块上的板式减压阀、二位二通电磁换向阀、五号板式单向阀,减压阀组的P2.1油口和板式减压阀的进油口连通,板式减压阀的出油口和二位二通电磁换向阀的进油口、五号板式单向阀的进油口、减压阀组的P2.2油口及开闸阀组的P2.3油口连通;减压阀组的G油口和五号板式单向阀的出油口及四个所述插装式轴向柱塞变量马达G口连通;减压阀组的X2.1油口和二位二通电磁换向阀的出油口、压力控制阀组的X2.2油口、一号插装式平衡阀的先导油口、二号插装式平衡阀的先导油口及一号阻尼的一端连通。所述开闸阀组包括安装于一个液压油路块体上的一号插装式减压阀、插装式电磁换向阀、二号插装式梭阀、插装式制动顺序阀、插装式节流阀及二号插装式减压阀,开闸阀组的P2.3油口和一号插装式减压阀的进油口连通,一号插装式减压阀的出油口和插装式电磁换向阀的P口连通,插装式电磁换向阀的B口和二号插装式梭阀的1口连通;插装式电磁换向阀的T口、一号插装式减压阀的泄露油口、插装式制动顺序阀的T口、二号插装式减压阀的泄露油口汇成一路和开闸阀组的T2.3油口连通,开闸阀组的C2油口和二号插装式减压阀的进油口连通,二号插装式减压阀的出油口和二号插装式梭阀的2口连通;二号插装式梭阀的3口和插装式制动顺序阀的P口连通,插装式制动顺序阀的A口串联插装式节流阀和开闸阀组的Z2口连通。所述冲洗及补油系统包括补油泵、补油管路及设置于所述补油管路上的冲洗及补油阀块,所述补油泵由二号电机驱动,补油泵的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具有多种工作模式的拖缆绞车液压系统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具有多种工作模式的拖缆绞车液压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一号卷筒及减速机组件(35)、二号卷筒及减速机组件(36)、插装式轴向柱塞变量马达、主供油系统、冲洗及补油系统、辅助供油系统及油箱(1),其中,所述一号卷筒及减速机组件(35)和二号卷筒及减速机组件(36)的两端均与一插装式轴向柱塞变量马达连接;所述主供油系统、冲洗及补油系统和辅助供油系统并联连接在所述油箱(1)与四个所述插装式轴向柱塞变量马达之间;所述主供油系统用于四个所述插装式轴向柱塞变量马达同步作业提供压力油;所述冲洗及补油系统用于为四个所述插装式轴向柱塞变量马达提供冲洗油液及对所述主供油系统提供补偿油;所述辅助供油系统用于四个所述插装式轴向柱塞变量马达的开闸回路、先导油路提供压力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具有多种工作模式的拖缆绞车液压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一号卷筒及减速机组件(35)、二号卷筒及减速机组件(36)、插装式轴向柱塞变量马达、主供油系统、冲洗及补油系统、辅助供油系统及油箱(1),其中,所述一号卷筒及减速机组件(35)和二号卷筒及减速机组件(36)的两端均与一插装式轴向柱塞变量马达连接;所述主供油系统、冲洗及补油系统和辅助供油系统并联连接在所述油箱(1)与四个所述插装式轴向柱塞变量马达之间;所述主供油系统用于四个所述插装式轴向柱塞变量马达同步作业提供压力油;所述冲洗及补油系统用于为四个所述插装式轴向柱塞变量马达提供冲洗油液及对所述主供油系统提供补偿油;所述辅助供油系统用于四个所述插装式轴向柱塞变量马达的开闸回路、先导油路提供压力油。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具有多种工作模式的拖缆绞车液压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主供油系统包括一号主泵(14)、三号电磁溢流阀(17)、二号主泵(19)、二位四通电磁换向阀(22)、负载反馈梭阀(23)、比例方向阀(24)、主供油管路、主回油管路及压力控制阀组(26),其中一号主泵(14)和二号主泵(19)的吸油口与所述油箱(1)连通,出油口并联后与所述主供油管路连通,所述比例方向阀(24)和压力控制阀组(26)依次设置于所述主供油管路上,所述比例方向阀(24)与所述一号主泵(14)和二号主泵(19)之间的所述主供油管路上设有第一旁支管路和第二旁支管路,所述第一旁支管路与所述油箱(1)连通,所述三号电磁溢流阀(17)设置于所述第一旁支管路上,所述第二旁支管路与所述一号主泵(14)和二号主泵(19)的负载反馈油口连通,所述二位四通电磁换向阀(22)设置于所述第二旁支管路上,所述负载反馈梭阀(23)设置于所述比例方向阀(24)与所述二位四通电磁换向阀(22)之间的连通管路上,所述主回油管路的一端与四个所述插装式轴向柱塞变量马达的低压油口连通,另一端依次经过所述压力控制阀组(26)和比例方向阀(24)与所述油箱(1)连通。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具有多种工作模式的拖缆绞车液压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一号主泵(14)由三号电机(13)进行驱动,所述一号主泵(14)的吸油口通过三号手动蝶阀(1.6)串联三号吸油过滤器(1.5)与所述油箱(1)连通;所述一号主泵(14)的出油口通过串联三号高压过滤器(15)与三号板式单向阀(16)的进油口连通;所述二号主泵(19)由四号电机(18)进行驱动,所述二号主泵(19)的吸油口通过四号手动蝶阀(1.8)串联四号吸油过滤器(1.7)与所述油箱(1)连通;所述二号主泵(19)的出油口通过串联四号高压过滤器(20)和四号板式单向阀(21)的进油口连通;所述三号板式单向阀(16)的出油口及四号板式单向阀(21)的出油口合成同一路与三号电磁溢流阀(17)的P口、比例方向阀(24)的P口、二位四通电磁换向阀(22)的A口连通;所述一号主泵(14)和二号主泵(19)的负载反馈油口X和二位四通电磁换向阀(22)的P口连通。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具有多种工作模式的拖缆绞车液压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比例方向阀(24)的A口、B口分别和压力控制阀组(26)连通;所述比例方向阀(24)的先导控制油口X和管式高压过滤器(25)的出油口连通;所述比例方向阀(24)的C1口、C2口分别与负载反馈梭阀(23)的1口、2口连通,所述负载反馈梭阀(23)的3口和二位四通电磁换向阀(22)的B口连通。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具有多种工作模式的拖缆绞车液压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压力控制阀组(26)包括集成在一个液压块体上的一号插装式梭阀(26.1)、一号插装式平衡阀(26.2)、二号插装式平衡阀(26.3)、一号阻尼(26.4)、插装式溢流阀主阀芯(26.5)、插装式溢流阀控制盖板(26.6)、插装式单向阀(26.7)及先导级比例溢流阀(26.8);所述压力控制阀组(26)通过A2.1油口和B2.1油口分别与所述比例方向阀(24)的A、B油口连通;所述压力控制阀组(26)通过A2.2油口和B2.2油口与四个所述插装式轴向柱塞变量马达的油口连通;所述压力控制阀组(26)通过ST2.2油口与所述冲洗及补油系统连通;所述压力控制阀组(26)通过C2.1油口与所述辅助供油系统连通;所述压力控制阀组(26)的A2.1油口和一号插装式梭阀(26.1)的1口、一号插装式平衡阀(26.2)的油口2及二号插装式平衡阀(26.3)的油口2连通;所述压力控制阀组(26)的B2.1油口和一号插装式梭阀(26.1)的2口、插装式溢流阀主阀芯(26.5)的B口、插装式单向阀(26.7)的出油口、压力控制阀组(26)的B2.2油口连通;所述压力控制阀组(26)的C2.1油口和一号插装式梭阀(26.1)的3口、开闸阀组的C2口连通;所述压力控制阀组(26)的A2.2油口和插装式...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孙天俊孙斌张竺英张巍
申请(专利权)人:中国科学院沈阳自动化研究所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辽宁,2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