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焦透镜及摄像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18443697 阅读:21 留言:0更新日期:2018-07-14 09:53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一种实现小型化、轻量化及广角化且在整个变焦区域中高性能的变焦透镜及具备该变焦透镜的摄像装置。变焦透镜从物体侧依次包括变倍时不动的正的第1透镜组(G1)、变倍时移动的多个移动透镜组及变倍时不动的正的最终透镜组(Ge)。第1透镜组(G1)从物体侧依次包括对焦时不动的负的第1透镜组前组(G1a)、对焦时移动的正的第1透镜组中组(G1b)及正的第1透镜组后组(G1c)。第1透镜组前组(G1a)从最靠物体侧依次连续地具有将凹面朝向像侧的负弯月形透镜及负透镜。满足与第1透镜组前组(G1a)的负透镜的折射率的平均值Naven相关的式:1.84<Naven。

Zoom lens and camera device

The invention provides a zoom lens with high performance in the whole zoom area and a camera device with the zoom lens in the whole zoom area. The zoom lens from the side of the object, in turn, consists of a positive first lens group (G1), a multiple moving lens group moving at a time of time, and a positive final lens group (Ge) that does not move at a time of time. The first lens group (G1) from the side of the object includes the negative first lens group (G1a), the positive first lens group (G1b) and the positive first lens group (G1c). The first lens group front group (G1a) continuously has a negative meniscus lens and a negative lens concave toward the image side from the object side. It satisfies the formula Naven of the average refractive index of the negative lens of the first lens group (G1a): 1.84 < Naven.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变焦透镜及摄像装置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适合于电影摄影机、广播用摄像机、数码相机、视频摄像机及监控摄像机等电子相机的变焦透镜以及具备该变焦透镜的摄像装置。
技术介绍
以往,作为能够使用于上述领域的相机的透镜系统使用4组结构或5组结构的变焦透镜。在电影摄影机及广播用摄像机中,不喜基于变倍的透镜系统总长度的变化及基于对焦的视角的变化,因此在变倍时将变焦透镜的最靠物体侧的透镜组即第1透镜组设为不动,且在对焦时使第1透镜组内的透镜移动而进行对焦情况较多。作为这种变焦透镜,例如已知有下述专利文献1及下述专利文献2中所记载的变焦透镜。专利文献1:日本专利公开2015-22146号公报专利文献2:日本专利第5893487号公报在电影摄影机及广播用摄像机等的摄像装置中,要求小型且轻量,并且具有良好光学性能的变焦透镜。尤其对重视机动性及操作性的摄影方式强烈要求小型化及轻量化。另一方面,上述领域的相机中也要求能够以广视角来摄影。然而,若进行变焦透镜的广角化,则最靠物体侧的透镜(以下,称为前透镜)的直径容易变大,从而不易兼顾广角化及小型化。专利文献1中所记载的透镜系统中,对前透镜的折射率及变倍时移动的透镜组的结构下了一番功夫,但若要充分应对近年所要求的小型化,则优选前透镜直径更小,而要求进一步的小型化。专利文献2中所记载的透镜系统也是前透镜直径较大,不能说小型化已很充分。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是鉴于上述情况而完成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广角并且实现了小型化及轻量化,且在整个变焦区域中实现了高光学性能的变焦透镜及具备该变焦透镜的摄像装置。本专利技术的变焦透镜的特征在于,从物体侧依次包括变倍时相对于像面固定的具有正屈光力的第1透镜组、变倍时改变与相邻的组的光轴方向的间隔而移动的多个移动透镜组及变倍时相对于像面固定的具有正屈光力的最终透镜组,第1透镜组从物体侧依次包括对焦时相对于像面固定的具有负屈光力的第1透镜组前组、对焦时沿光轴方向移动的具有正屈光力的第1透镜组中组及对焦时与第1透镜组中组的光轴方向的间隔发生变化的具有正屈光力的第1透镜组后组,第1透镜组前组从最靠物体侧依次连续地具有将凹面朝向像侧的负弯月形透镜及负透镜,并且满足下述条件式(1)。1.84<Naven(1)其中,设为Naven:第1透镜组前组内的负透镜的相对于d线的折射率的平均值。而且,优选满足下述条件式(1-1)。1.85<Naven<1.96(1-1)并且,优选满足下述条件式(2),更优选满足下述条件式(2-1)。-3<f1c/f1a<-1.25(2)-2.5<f1c/f1a<-1.35(2-1)其中,设为f1c:第1透镜组后组的焦距;f1a:第1透镜组前组的焦距。第1透镜组前组在最靠像侧具有正透镜,且优选满足下述条件式(3),更优选满足下述条件式(3-1)。10<νaven--νavep<20(3)11<νaven-νavep<18(3-1)其中,设为νaven:第1透镜组前组内的负透镜的d线基准的色散系数的平均值;νavep:第1透镜组前组内的正透镜的d线基准的色散系数的平均值。并且,优选满足下述条件式(4),更优选满足下述条件式(4-1)。1.5<(R1+R2)/(R1-R2)<3.5(4)1.8<(R1+R2)/(R1-R2)<3.3(4-1)其中,设为R1:第1透镜组前组的最靠物体侧的负弯月形透镜的物体侧的面的曲率半径;R2:第1透镜组前组的最靠物体侧的负弯月形透镜的像侧的面的曲率半径。并且,优选满足下述条件式(5),更优选满足下述条件式(5-1)。-2.5<f1/f1a<-1.0(5)-2.2<f1/f1a<-1.1(5-1)其中,设为f1:对焦于无限远物体的状态的第1透镜组的焦距;f1a:第1透镜组前组的焦距。并且,优选满足下述条件式(6),更优选满足下述条件式(6-1)。-0.4<f1a/f1b<-0.1(6)-0.35<f1a/f1b<-0.11(6-1)其中,设为f1a:第1透镜组前组的焦距;f1b:第1透镜组中组的焦距。第1透镜组前组可以以从物体侧依次包括将凹面朝向像侧的负弯月形透镜、负透镜及正透镜的方式构成。在上述多个移动透镜组中,最靠物体侧的移动透镜组可以以具有正屈光力的方式构成。第1透镜组后组优选从物体侧依次包括从物体侧依次接负透镜及正透镜合而成的接合透镜和正透镜。在上述多个移动透镜组中,最靠像侧的移动透镜组可以以具有负屈光力的方式构成。在该情况下,上述多个移动透镜组可以以从物体侧依次包括具有正屈光力的透镜组、具有负屈光力的透镜组及具有负屈光力的透镜组的方式构成。或者,在上述多个移动透镜组中,最靠像侧的移动透镜组也可以以具有正屈光力的方式构成。在该情况下,上述多个移动透镜组也可以以从物体侧依次包括具有正屈光力的透镜组、具有负屈光力的透镜组及具有正屈光力的透镜组的方式构成。本专利技术的摄像装置具备本专利技术的变焦透镜。另外,本说明书的“包括~”表示除了包括作为构成要件所举出的构件以外,还可以包括实质上不具有光焦度的透镜、光圈、滤光片、盖玻璃等透镜以外的光学要件、透镜凸缘、镜筒、成像元件及手抖校正机构等机构部分等。另外,上述“具有正屈光力的~透镜组”表示作为透镜组整体具有正屈光力。关于上述“具有负屈光力的~透镜组”也相同。上述“~透镜组”表示未必一定由多个透镜构成的透镜组,还可以包括仅由1片透镜构成的透镜组。关于上述透镜组的屈光力的符号、透镜的屈光力的符号、透镜的面形状及透镜的面的曲率半径,当包含非球面时,设为在近轴区域中考虑。关于曲率半径的符号,将凸面朝向物体侧的面形状的情况设为正,将凸面朝向像侧的面形状的情况设为负。上述“负弯月形透镜”为具有负屈光力的弯月形状的透镜。上述条件式均以d线(波长587.56nm(纳米))为基准。专利技术效果根据本专利技术,在从物体侧依次包括变倍时不动的正的第1透镜组、变倍时移动的多个移动透镜组及变倍时不动的正的最终透镜组的变焦透镜中,通过适当地设定第1透镜组的结构,且以满足规定条件式的方式进行设定,从而能够提供广角并且实现了小型化及轻量化,且在整个变焦区域中实现了高光学性能的变焦透镜及具备该变焦透镜的摄像装置。附图说明图1是表示本专利技术的实施例1的变焦透镜的结构及光路的剖视图,上段表示广角端状态,下段表示长焦端状态。图2是表示本专利技术的实施例2的变焦透镜的结构及光路的剖视图,上段表示广角端状态,下段表示长焦端状态。图3是表示本专利技术的实施例3的变焦透镜的结构及光路的剖视图,上段表示广角端状态,下段表示长焦端状态。图4是表示本专利技术的实施例4的变焦透镜的结构及光路的剖视图,上段表示广角端状态,下段表示长焦端状态。图5是表示本专利技术的实施例5的变焦透镜的结构及光路的剖视图,上段表示广角端状态,下段表示长焦端状态。图6是本专利技术的实施例1的变焦透镜的各像差图,上段表示广角端状态,中段表示中间焦距状态,下段表示长焦端状态,各状态的像差图均从左依次表示球面像差图、像散图、畸变像差图及倍率色差图。图7是本专利技术的实施例2的变焦透镜的各像差图,上段表示广角端状态,中段表示中间焦距状态,下段表示长焦端状态,各状态的像差图均从左依次表示球面像差图、像散图、畸变像差图及倍率色差图。图8是本专利技术的实施例3的变焦透镜的各像差图,上段表示广角端状态,中段表示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变焦透镜,其特征在于,所述变焦透镜从物体侧依次包括变倍时相对于像面固定的具有正屈光力的第1透镜组、变倍时改变与相邻的组的光轴方向的间隔而移动的多个移动透镜组及变倍时相对于像面固定的具有正屈光力的最终透镜组,所述第1透镜组从物体侧依次包括对焦时相对于像面固定的具有负屈光力的第1透镜组前组、对焦时沿光轴方向移动的具有正屈光力的第1透镜组中组及对焦时与该第1透镜组中组的光轴方向的间隔发生变化的具有正屈光力的第1透镜组后组,所述第1透镜组前组从最靠物体侧依次连续地具有将凹面朝向像侧的负弯月形透镜及负透镜,并且所述变焦透镜满足下述条件式(1):1.84<Naven  (1)其中,设为Naven:所述第1透镜组前组内的负透镜的相对于d线的折射率的平均值。

【技术特征摘要】
2017.01.05 JP 2017-0004941.一种变焦透镜,其特征在于,所述变焦透镜从物体侧依次包括变倍时相对于像面固定的具有正屈光力的第1透镜组、变倍时改变与相邻的组的光轴方向的间隔而移动的多个移动透镜组及变倍时相对于像面固定的具有正屈光力的最终透镜组,所述第1透镜组从物体侧依次包括对焦时相对于像面固定的具有负屈光力的第1透镜组前组、对焦时沿光轴方向移动的具有正屈光力的第1透镜组中组及对焦时与该第1透镜组中组的光轴方向的间隔发生变化的具有正屈光力的第1透镜组后组,所述第1透镜组前组从最靠物体侧依次连续地具有将凹面朝向像侧的负弯月形透镜及负透镜,并且所述变焦透镜满足下述条件式(1):1.84<Naven(1)其中,设为Naven:所述第1透镜组前组内的负透镜的相对于d线的折射率的平均值。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变焦透镜,该变焦透镜满足下述条件式(2):-3<f1c/f1a<-1.25(2)其中,设为f1c:所述第1透镜组后组的焦距;f1a:所述第1透镜组前组的焦距。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变焦透镜,其中,所述第1透镜组前组在最靠像侧具有正透镜,并且所述变焦透镜满足下述条件式(3):10<νaven--νavep<20(3)其中,设为νaven:所述第1透镜组前组内的负透镜的d线基准的色散系数的平均值;νavep:所述第1透镜组前组内的正透镜的d线基准的色散系数的平均值。4.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变焦透镜,该变焦透镜满足下述条件式(4):1.5<(R1+R2)/(R1-R2)<3.5(4)其中,设为R1:所述第1透镜组前组的最靠物体侧的所述负弯月形透镜的物体侧的面的曲率半径;R2:所述第1透镜组前组的最靠物体侧的所述负弯月形透镜的像侧的面的曲率半径。5.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变焦透镜,该变焦透镜满足下述条件式(5):-2.5<f1/f1a<-1.0(5)其中,设为f1:对焦于无限远物体的状态的所述第1透镜组的焦距;f1a:所述第1透镜组前组的焦距。6.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变焦透镜,该变焦透...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米泽贤田中琢也
申请(专利权)人:富士胶片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日本,JP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