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储能系统电池簇的并联连接结构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18420785 阅读:54 留言:0更新日期:2018-07-11 12:46
一种储能系统电池簇的并联连接结构,包括:总正功率母线、总负功率母线和n个电池簇,总正功率母线开设有与n个电池簇总正输出端一一对应连接的总正转接头,总负功率母线开设有与n个电池簇总负输出端一一对应连接的总负转接头,第n个总正转接头与第n+1个总正转接头之间的间距等于第n个总负转接头与第n+1个总负转接头之间的间距;相邻电池簇的总正输出端到其对应总正转接头的距离相等,总负输出端到其对应总负转接头的距离相等。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使得流过各电池簇的充放电电流大小保持一致,不会造成各电池簇在进行多次充放电循环后容量不一致的情况,避免了电池簇间环流情况的发生,大大提高了储能系统的安全性和可靠性。

A parallel connection structure of battery cluster in energy storage system

A parallel connection structure of the energy storage system battery cluster, including the total positive power bus, the total negative power bus and the N battery cluster, the total positive power bus has the total positive connection with the total positive output terminal of the N battery cluster, and the total negative power bus is set up with the total negative output terminal of the N battery cluster. The distance between the N total positive switch head and the n+1 total positive switch head is equal to the distance between the total negative connecting head of the first N and the total negative transfer head of the n+1, and the distance between the total positive output end of the adjacent battery cluster is equal to the corresponding total positive transfer head, and the total negative output end is equal to the distance to the total negative transfer head. The utility model keeps the charge discharge current of each battery cluster consistent, and does not cause the different capacity of the battery clusters after multiple charging and discharging cycles. It avoids the circulation of the battery clusters, and greatly improves the security and reliability of the energy storage system.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储能系统电池簇的并联连接结构
本技术涉及储能系统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储能系统电池簇的并联连接结构。
技术介绍
当储能需要满足大功率输出时,通常需要将多个电池簇进行并联连接,使得多个电池簇同时对负载进行供电以满足储能系统的大功率输出。如图1所示为现有技术中的储能系统电池簇的并联连接结构示意图,包括总正汇流排10、总负汇流排20和若干电池簇30,若干电池簇30的总正输出端通过功率线束与总正汇流排10连接,总负输出端通过功率线束与总负汇流排20连接。虽然此种并联连接方式可以很好的实现储能系统的大功率输出,但还是存在一些缺陷。一是此种并联连接结构会造成各电池簇30的充放电电流不一致的情况,根据电阻定律,电阻跟长度成正比,与横截面积成反比,同时还与导体的材料有关。从附图1可以很明显的看出,距离总正汇流排10和总负汇流排20较远的电池簇30使用的功率线束的长度相比于距离总正汇流排10和总负汇流排20较近的电池簇30使用的功率线束长度要长,这就造成了功率线束电阻不一致的情况,距离较远的电池簇30使用的功率线束电阻大,距离较近的电池簇30使用的功率线束电阻小,因此造成充放电电流不一致的情况,久而久之,极易造成各电池簇30的容量不一致,引起电池簇30间的环流现象,存在较大的安全隐患;二是电池簇30的总正输出端和总负输出端均需要通过功率线束分别与总正汇流排10和总负汇流排20连接,当电池簇30数量较多时,使用的功率线束也较多,大大增加了安装难度。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是克服现有技术中的不足之处,提供一种储能系统电池簇的并联连接结构。本技术的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的:一种储能系统电池簇的并联连接结构,包括:总正功率母线、总负功率母线和n个电池簇,所述总正功率母线开设有与n个所述电池簇总正输出端一一对应连接的总正转接头,所述总负功率母线开设有与n个所述电池簇总负输出端一一对应连接的总负转接头,第n个所述总正转接头与第n+1个所述总正转接头之间的间距等于第n个所述总负转接头与第n+1个所述总负转接头之间的间距,其中,n为大于等于1的正整数;相邻所述电池簇的总正输出端到其对应所述总正转接头的距离相等,总负输出端到其对应所述总负转接头的距离相等。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相邻所述总正转接头的间距相等。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总正功率母线为“U”型结构。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总负功率母线为“U”型结构。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总正转接头和所述总负转接头为相同结构。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总正转接头包括:压接端子、连接固定件和功率连接头组件,所述功率连接头组件包括功率连接头上盖和功率连接头下盖,所述压接端子的一端通过所述连接固定件与所述功率连接头下盖的一端连接,所述功率连接头上盖安装于所述功率连接头下盖;所述功率头连接上盖开设有上盖咬线凸槽,所述功率连接头下盖开设有与所述上盖咬线凸槽配合使用的下盖咬线凸槽。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总正转接头还包括保护壳,所述保护壳包括保护壳上盖和保护壳下盖,所述保护壳上盖安装于所述保护壳下盖形成中空腔体,所述总正转接头安装于所述中空腔体。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连接固定件包括固定螺栓和固定螺母,所述固定螺栓螺合于所述固定螺母。本次技术方案相比于现有技术有以下有益效果:1.第n个总正转接头与第n+1个总正转接头之间的间距等于第n个总负转接头与第n+1个总负转接头之间的间距、相邻电池簇的总正输出端到其对应所述总正转接头的距离相等且总负输出端到其对应总负转接头的距离相等。使得流过各电池簇的充放电电流大小保持一致,不会造成各电池簇在进行多次充放电循环后容量不一致的情况,避免了电池簇间环流情况的发生,大大提高了储能系统的安全性和可靠性。2.本技术只采用两根总正功率母线和总负功率母线,很好地避免了各电池簇单独引出功率线束至汇流排,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储能系统中功率线束的数量,大大简化了功率线束与汇流排之间的连接复杂性,提高了安装效率,同时还降低了储能系统制造成本。附图说明图1为现有技术中的储能系统电池簇的并联连接结构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实施例中的储能系统电池簇的并联连接结构的结构示意图;图3为本实施例中的储能系统电池簇的并联连接结构的另一使用状态图;图4为本实施例中的总正转接头的分解示意图;图5为本实施例中的功率连接头的分解示意图;图6为本实施例中的总正转接头的组装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为了便于理解本技术,下面将参照相关附图对本技术进行更全面的描述。附图中给出了本技术的较佳实施方式。但是,本技术可以以许多不同的形式来实现,并不限于本文所描述的实施方式。相反地,提供这些实施方式的目的是使对本技术的公开内容理解的更加透彻全面。需要说明的是,当元件被称为“固定于”另一个元件,它可以直接在另一个元件上或者也可以存在居中的元件。当一个元件被认为是“连接”另一个元件,它可以是直接连接到另一个元件或者可能同时存在居中元件。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垂直的”、“水平的”、“左”、“右”以及类似的表述只是为了说明的目的,并不表示是唯一的实施方式。除非另有定义,本文所使用的所有的技术和科学术语与属于本技术的
的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含义相同。本文中在本技术的说明书中所使用的术语只是为了描述具体的实施方式的目的,不是旨在于限制本技术。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及/或”包括一个或多个相关的所列项目的任意的和所有的组合。如图1所示为储能系统电池簇的并联连接结构的结构示意图,请一并结合参照图2和图3,包括:总正功率母线100、总负功率母线200和n个电池簇300,所述总正功率母线100开设有与n个所述电池簇300总正输出端一一对应连接的总正转接头110,所述总负功率母线200开设有与n个所述电池簇300总负输出端一一对应连接的总负转接头210,第n个所述总正转接头110与第n+1个所述总正转接头110之间的间距等于第n个所述总负转接头210与第n+1个所述总负转接头210之间的间距,其中,n为大于等于1的正整数;相邻所述电池簇300的总正输出端到其对应所述总正转接头110的距离相等,总负输出端到其对应所述总负转接头210的距离相等。进一步地,相邻所述总正转接头110的间距相等。进一步地,所述总正功率母线100为“U”型结构。进一步地,所述总负功率母线200为“U”型结构。具体工作原理如下:需要说明的是,作为优选实施例,第n个所述总正转接头110与第n+1个所述总正转接头110之间的间距等于第n个所述总负转接头210与第n+1个所述总负转接头210之间的间距。间距相等为了便于布置在总正功率母线100的总正转接头110和总负功率母线200的总负转接头210,提高安装效率。请再次参照图3,假设第n个总正转接头110到第n+1个总正转接头110的间距为l2,因此第n个总负转接头210到第n+1个总负转接头210的间距也为l2。储能系统的总正端(即图2和图3标识的Ps+)到第1个总正转接头110的距离为l1,总负端(即图2和图3标识的Ps-)到第1个总负转接头210的距离为l1。由于总正功率母线100和总负功率母线200均为“U”型结构,设位于同一侧的总正转接头110到位于另一侧的总正转接头1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储能系统电池簇的并联连接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总正功率母线(100)、总负功率母线(200)和n个电池簇(300),所述总正功率母线(100)开设有与n个所述电池簇(300)总正输出端一一对应连接的总正转接头(110),所述总负功率母线(200)开设有与n个所述电池簇(300)总负输出端一一对应连接的总负转接头(210),第n个所述总正转接头(110)与第n+1个所述总正转接头(110)之间的间距等于第n个所述总负转接头(210)与第n+1个所述总负转接头(210)之间的间距,其中,n为大于等于1的正整数;相邻所述电池簇(300)的总正输出端到其对应所述总正转接头(110)的距离相等,总负输出端到其对应所述总负转接头(210)的距离相等。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储能系统电池簇的并联连接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总正功率母线(100)、总负功率母线(200)和n个电池簇(300),所述总正功率母线(100)开设有与n个所述电池簇(300)总正输出端一一对应连接的总正转接头(110),所述总负功率母线(200)开设有与n个所述电池簇(300)总负输出端一一对应连接的总负转接头(210),第n个所述总正转接头(110)与第n+1个所述总正转接头(110)之间的间距等于第n个所述总负转接头(210)与第n+1个所述总负转接头(210)之间的间距,其中,n为大于等于1的正整数;相邻所述电池簇(300)的总正输出端到其对应所述总正转接头(110)的距离相等,总负输出端到其对应所述总负转接头(210)的距离相等。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储能系统电池簇的并联连接结构,其特征在于,相邻所述总正转接头(110)的间距相等。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储能系统电池簇的并联连接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总正功率母线(100)为“U”型结构。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储能系统电池簇的并联连接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总负功率母线(200)为“U”型结构。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储能系统电池簇的并联连接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总正转接头(110)和所述总负转接头(210)为相...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钟弟
申请(专利权)人:惠州市蓝微新源技术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