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子风送出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17785841 阅读:26 留言:0更新日期:2018-04-22 18:31
一种离子风送出装置,具备:第一放电电极(20);基准电极(30),该基准电极与所述第一放电电极分离地配置;第一电源电路(40),该第一电源电路输出在所述第一放电电极与所述基准电极之间引起电晕放电的电压;控制电极(31),该控制电极配置于通过在所述第一放电电极与所述基准电极之间产生的电晕放电而生成的离子所形成的离子风的送风路径上;第二放电电极(21),该第二放电电极配置于所述基准电极与所述控制电极之间;以及第二电源电路(41),该第二电源电路输出电压,该电压使通过在所述第一放电电极与所述基准电极之间产生的电晕放电而生成的离子加速,并且该电压使所述第二放电电极与所述控制电极之间引起电晕放电。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离子风送出装置相关申请的相互参照本申请是基于2015年8月19日申请的日本专利申请编号2015-162069号,且将其记载内容作为参照编入本申请。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将离子风送出的离子风送出装置。
技术介绍
在专利文献1中,已知使离子风从形成于壳体的喷射口向壳体外喷射的离子风送出装置。该离子风送出装置具有壳体,在该壳体的一端侧形成有空气导入口且在该壳体的另一端侧形成有空气喷射口,在该壳体内串联地配置有多个由针状的放电电极和筒状的基准电极构成的电极对。在各电极对中的放电电极与基准电极之间连续地产生电晕放电时产生离子风,离子风从形成于壳体的喷射口向壳体外喷射。现有技术文献专利文献专利文献1:美国专利第7911146号说明书上述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装置构成为,各放电电极设为负电位,各基准电极接地。因此,例如,在初级与第二级电极对之间、第二级与第三级电极对之间等电极对之间为逆电场,因此阻碍离子的加速而不能良好地对离子风进行加速。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能够进一步对离子风进行加速。根据本专利技术的一个观点,离子风送出装置具备:第一放电电极;基准电极,该基准电极与第一放电电极分离地配置;第一电源电路,该第一电源电路输出在第一放电电极与基准电极之间引起电晕放电的电压;控制电极,该控制电极配置于通过在第一放电电极与基准电极之间产生的电晕放电而生成的离子所形成的离子风的送风路径上;第二放电电极,该第二放电电极配置于基准电极与控制电极之间;以及第二电源电路,该第二电源电路输出电压,该电压使通过在第一放电电极与基准电极之间产生的电晕放电而生成的离子加速,并且该电压在第二放电电极与控制电极之间引起电晕放电。根据这样的结构,在通过在第一放电电极与基准电极之间产生的电晕放电而生成的离子所形成的离子风的送风路径上配置有控制电极,通过由第二电源电路输出的电压,来对通过在第一放电电极与基准电极之间产生的电晕放电而生成的离子进行加速并且在第二放电电极与控制电极之间产生电晕放电,通过该电晕放电来追加离子,因此能够进一步使离子风加速。附图说明图1是表示第一实施方式的离子风送出装置的结构的图。图2是用于对离子风的产生进行说明的图。图3是表示第二实施方式的离子风送出装置的结构的图。图4是表示第二实施方式的喷流产生装置的电源电路的输出波形的图。图5是用于对喷流的产生进行说明的图。图6是表示第三实施方式的喷流产生装置的电源电路的输出波形的图。图7是用于对离子的积蓄进行说明的图。图8是表示第四实施方式的离子风送出装置的结构的图。图9是表示第四实施方式的喷流产生装置的电源电路的输出波形的图。图10是表示第五实施方式的喷流产生装置的电源电路的输出波形的图。图11是用于对变形例进行说明的图。具体实施方式以下,基于附图对本专利技术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此外,在以下的各实施方式彼此中,在图中对彼此相同或者均等的部分标注相同符号。(第一实施方式)图1表示第一实施方式的离子风送出装置的结构。为了提高舒适性,本离子风送出装置向车辆的乘员的脸部喷射喷流,本离子风送出装置以送出空气涡环的方式配置于车辆的仪表等。本离子风送出装置具备壳体10、第一放电电极20、基准电极30、第二放电电极21、控制电极31、电源电路40、电源电路41以及控制部50。此外,图1中的壳体10的部分是表示透视了壳体10的内部的状态。壳体10是收纳第一放电电极20、基准电极30、第二放电电极21以及控制电极31的结构,具有中空圆筒状的主体部11和支承部13。主体部11和支承部13由绝缘性部件构成。在主体部11的长度方向的一端侧形成有将壳体10的外部的空气向该壳体10内取入的开口部13a和支承第一放电电极20的支承部13。另外,在主体部11的长度方向的另一端侧形成有开口部15。另外,在主体部11的长度方向的另一端侧设置有导电金属制的控制电极31。另外,在第一放电电极20和控制电极31之间设置有基准电极30。第一放电电极20具有针状的顶端部20a,且由导电金属制(例如,铜)的部件构成。第一放电电极20由支承部13支承为顶端部20a位于壳体10的内表面侧。在第一放电电极20与壳体10之间设置有未图示的绝缘部件,第一放电电极20与壳体10之间绝缘。基准电极30设为中空圆筒形状,以基准电极30的外周面与壳体10的内周面接触的方式配置于壳体10内。电源电路40是产生对第一放电电极20与基准电极30的电位差进行控制的输出电压的第一电源电路。电源电路40具有第一输出端子V0和第二输出端子V1。电源电路40的第一输出端子V0经由配线40a与第一放电电极20连接。另外,电源电路40的第二输出端子V1经由配线40b与基准电极30和接地端子GND连接。电源电路40不仅能够输出-3kV以上且3kV以下的输出电压,也能够输出-3kV以下和3kV以上的输出电压。另外,电源电路40能够输出矩形形状的电压。第二放电电极21具有针状的顶端部20a,且由导电金属制(例如,铜)的部件构成。在设为中空圆筒形状的基准电极30的内部形成有支承第二放电电极21的支承部14。第二放电电极21支承于在基准电极30的内部形成的支承部14。第二放电电极21与基准电极30连接,因此第二放电电极21和基准电极30为同电位。控制电极31设为中空圆筒形状,且由导电金属制部件(例如,铜)构成。基准电极30以该基准电极30的外周面与壳体10的内周面接触的方式配置于壳体10内。控制电极31是配置于通过在第一放电电极20与基准电极30之间产生电晕放电而生成的离子所形成的离子风的送风路径上的第一控制电极。电源电路41是产生对第二放电电极21以及基准电极30与控制电极31的电位差进行控制的输出电压的第二电源电路。电源电路41具有第一输出端子V0和第二输出端子V1。电源电路41的第一输出端子V0经由配线40b与第二放电电极21、基准电极30、电源电路40的第二输出端子V1以及接地端子GND连接。另外,电源电路41的第二输出端子V1经由配线40c与控制电极31连接。另外,第二输出端子V1与壳体10之间以及第一输出端子V0与壳体10之间绝缘。电源电路41能够输出6kV以下的输出电压。另外,电源电路41能够输出矩形形状的电压。控制部50构成为具有CPU、RAM、ROM、I/O等的计算机,CPU根据存储于ROM的程序实施各种处理。控制部50对电源电路40的输出电压进行控制并且对电源电路41的输出电压进行控制。此外,RAM和ROM都是非过度的实体的存储介质。接着,参照图2、图3对离子风送出装置的动作进行说明。控制部50对电源电路40的输出电压进行控制以施加在第一放电电极20与基准电极30之间引起电晕放电的电压,并且,控制部50对电源电路41进行控制以施加在第二放电电极21与控制电极31之间引起电晕放电的电压。即,对电源电路40、41进行控制,以在第一放电电极20与基准电极30之间连续地引起电晕放电并且在第二放电电极21与控制电极31之间连续地引起电晕放电。在本实施方式中,在第一放电电极20与基准电极30之间引起电晕放电的电压为-3千伏特。在本实施方式中,在第二放电电极21与控制电极31之间引起电晕放电的电压为3千伏特。由此,第一放电电极20的电位为-3kV,基准电极30的电位为0V,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离子风送出装置

【技术保护点】
一种离子风送出装置,其特征在于,具备:第一放电电极(20);基准电极(30),该基准电极与所述第一放电电极分离地配置;第一电源电路(40),该第一电源电路输出在所述第一放电电极与所述基准电极之间引起电晕放电的电压;控制电极(31),该控制电极配置于通过在所述第一放电电极与所述基准电极之间产生的电晕放电而生成的离子所形成的离子风的送风路径上;第二放电电极(21),该第二放电电极配置于所述基准电极与所述控制电极之间;以及第二电源电路(41),该第二电源电路输出电压,该电压使通过在所述第一放电电极与所述基准电极之间产生的电晕放电而生成的离子加速,并且该电压在所述第二放电电极与所述控制电极之间引起电晕放电。

【技术特征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2015.08.19 JP 2015-1620691.一种离子风送出装置,其特征在于,具备:第一放电电极(20);基准电极(30),该基准电极与所述第一放电电极分离地配置;第一电源电路(40),该第一电源电路输出在所述第一放电电极与所述基准电极之间引起电晕放电的电压;控制电极(31),该控制电极配置于通过在所述第一放电电极与所述基准电极之间产生的电晕放电而生成的离子所形成的离子风的送风路径上;第二放电电极(21),该第二放电电极配置于所述基准电极与所述控制电极之间;以及第二电源电路(41),该第二电源电路输出电压,该电压使通过在所述第一放电电极与所述基准电极之间产生的电晕放电而生成的离子加速,并且该电压在所述第二放电电极与所述控制电极之间引起电晕放电。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离子风送出装置,其特征在于,具备:壳体(10),该壳体至少收纳所述控制电极,且具有喷射口(12),该喷射口使如下两种离子风喷射:通过在所述第一放电电极与所述基准电极之间产生的所述电晕放电而生成的离子所形成的离子风、以及通过在所述第二放电电极与所述控制电极之间产生的电晕放电而生成的离子所形成的离子风;以及控制部(50),该控制部在不在所述第二放电电极与所述控制电极之间引起电晕放电的电压、与在所述第二放电电极与所述控制电极之间引起电晕放电的电压之间,切换所述第二电源电路的输出电压。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离子风送出装置,其特征在于,在所述控制部将所述第二电源电路的输出电压设为不在所述第二放电电极与所述控制电极之间引起电晕放电的电压的期间中的至少一部分,所述控制部将所述第一电源电路的输出电压设为不在所述第一放电电极与所述基准电极之间引起电晕放电的电压,在所述控制部将所述第二电源电路的输出电压控制为在所述第二放电电极与所述控制电极之间引起电晕放电的电压的期间中的至少一部分,所述控制部将所述第一电源电路的输出电压设为在所述第一放电电极与所述基准电极之间引起电晕放电的电压。4.根据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离子风送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控制部将所述第一电源电路的输出电压切换为在所述第一放电电极与所述基准电极之间引起电晕放电的电压,并且将第二电源电路的输出电压切换为在所述第二放电电极与所述控制电极之间引起电晕放电的电压,并且通过在所述第一放电电极与所述基准电极之间、以及在所述第二放电电极与所述控制电极之间产生的电晕放电而生成的离子所形成的离子风从所述喷射口喷射,在此之后、且在所述控制部再次对所述第二电源电路的输出电压进行控制以输出在所述第二放电电极与所述控制电极之间引起电晕放电的电压之前,所述控制部对所述第二电源电路的输出电压进行控制以使存在于所述基准电极与所述控制电极之间的离子向所述基准电极侧移动。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离子风送出装置,其特征在于,将所述控制电极设为第一控制电极,该离子风送出装置还具备:第二控制电极(32),该第二控制电极配置于通过在所述第二放电电极与所述第一控制电极之间产生的所述电晕放电而生成的离子所形成的离子风的送风路径上;第三放电电极(22),该第三放电电极配置于所述第一控制电极与所述第二控制电极之间;以及第三电源电路(42),该第三电源电路输出电压,该电压使通过在所述第三放电电极与所述第二控制电极之间产生的电...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前田登伊藤功治
申请(专利权)人:株式会社电装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日本,JP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